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積聚

脈: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六聚結沉,痼則浮結。又有癥瘕,其脈多弦。弦結瘕積,弦細癥堅,沉重中散,食成癖痃。左轉沉重,氣癥胸前,若是肉癥,右轉橫旋。積聚癥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者痊。

白話文:

脈象:

  • **五積:**屬陰,脈沉伏附骨,出現肝弦(如琴絃緊繃)、心悸(如心臟顫動)、腎沉急滑(脈滑動而急促)、脾實且長(脈實而綿長)、肺浮喘卒(脈浮動而喘息急促)。
  • **六聚:**脈結沉,慢性病則變成脈浮結。
  • **癥瘕:**脈多弦。弦結表示積聚,弦細表示癥堅,沉重中散表示飲食成癖痃。
  • **氣癥:**脈左轉沉重,表示氣滯於胸前。
  • **肉癥:**脈右轉橫旋。
  • **積聚癥瘕:**脈緊則疼痛纏綿。

預後:

  • 虛弱者會死亡。
  • 實強者可以痊癒。

痞塊者一名癥瘕。不能移動者,是癥塊;能移動,或左或右者,是瘕塊。五臟五積,六腑六聚。積在本位,聚無定處。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是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此理曉然。且中為痰飲,左為血塊,右為食積,俱用潰堅湯,丸加減,消痰活血、順氣健脾為主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積塊者,痰與食積死血也。

白話文:

所謂「痞塊」,也稱為「癥瘕」。不能移動的,叫做「癥塊」;能夠移動,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的,叫做「瘕塊」。五臟五積,六腑六聚。積存在原來的部位,聚沒有固定的位置。氣不能形成團塊或散佈,塊是有形之物,由痰、食物的積聚和淤血形成,這個道理很明顯。而且,中間為痰飲,左邊為血塊,右邊為食積,都用潰堅湯,配合藥丸加減,以化痰活血、順氣健脾為主。積聚者有固定的位置,是有形的血;聚集者沒有固定的位置,是無形的氣;痞塊者,是由痰、食積和淤血形成的。

潰堅湯,治五積六聚、諸般癥瘕、痃癖血塊之總司也。

當歸白朮(去蘆),半夏(薑汁炒),陳皮枳實(麩炒),山楂肉,香附厚朴(薑汁炒),砂仁木香(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白朮(去皮)、半夏(用薑汁炒過)、陳皮、枳實(用麩皮炒過)、山楂肉、香附、厚朴(用薑汁炒過)、砂仁、木香(各取等量)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磨木香調服。左脅有塊加川芎;右脅有塊加青皮;肉食成塊加姜炒黃連;粉面成積加神麯;血塊加桃仁紅花、官桂,去半夏、山楂;痰塊加海石、栝蔞、枳實,去山楂;飽脹加蘿蔔子、檳榔,去白朮;壯健人加蓬朮;瘦弱人加人參少許。

白話文:

每劑藥材中加入一片生薑,加水煎煮。將煎好的藥湯用磨碎的木香調和,然後服用。

如果左邊肋骨有硬塊,則加入川芎;如果右邊肋骨有硬塊,則加入青皮;如果肉食形成的硬塊,則加入薑炒黃連;如果粉面形成的硬塊,則加入神曲;如果有血塊,則加入桃仁、紅花、官桂,並去除半夏和山楂;如果有痰塊,則加入海石、栝樓、枳實,並去除山楂;如果腹脹,則加入蘿蔔子、檳榔,並去除白朮;如果身體健壯,則加入蓬朮;如果身體虛弱,則加入少許人參。

潰堅丸,依本方加海石、楞子、鱉甲,各為細末,將阿魏用醋煮化和前藥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服,黃酒送下,清米湯亦可。

白話文:

潰堅丸

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加入海石、楞子、鱉甲,磨成細粉。用醋熬化阿魏,與前面的藥粉混合,用薑汁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五十丸,不限時間,用黃酒送服,也可以用清米湯送服。

真人化鐵湯,治五積六聚、癖痃癥瘕,不論新久、上下左右。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炒),山楂肉,香附,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黃連(薑汁炒),當歸,川芎,桃仁(去皮),紅花,木香(各三分),檳榔(八分),甘草(二分)

白話文: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炒熟的山藥、山楂肉、香附、炒熟的枳實、用薑製過的厚朴、用薑汁炒過的黃連、當歸、川芎、去皮的桃仁、紅花、木香(以上各3分)、檳榔(8分)、甘草(2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積塊屬熱者,宜清化也。

柴胡湯

柴胡黃芩,半夏(薑汁炒),蒼朮(米泔浸),厚朴(姜炒),陳皮,青皮(去瓤),枳殼(麩炒),神麯(炒),山楂肉,三稜,莪朮(各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柴胡、黃芩、半夏(用薑汁炒過)、蒼朮(用米湯泡過)、厚朴(用薑炒過)、陳皮、青皮(去掉果肉)、枳殼(用炒麵粉炒過)、神曲(炒過)、山楂肉、三稜、莪朮(各等份)、甘草(用量減半)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化痞丹,消積塊專攻之劑。

大黃(四兩,米醋浸一七,日曬夜露一七),木鱉子(去油,一兩),穿山甲(土炒,三兩),香附米(童便浸,炒,一兩),桃仁(去皮,研,一兩),紅花(三錢,生),青黛(五分)

白話文:

大黃(160 公克,浸泡米醋 17 天,白天曬太陽、晚上露水 17 天) 木鱉子(去油,40 公克) 穿山甲(炒熟,120 公克) 香附子(浸泡童便,炒熟,40 公克) 桃仁(去皮,研磨,40 公克) 紅花(12 公克,生用) 青黛(2 克)

上為細末,將大黃醋煮成糊為丸,如豆大。每服五十丸或六十丸,茅根、葛根煎湯送下。忌花椒胡椒、煎炙、糯米等物。

白話文:

上半部分用細末的食材,將大黃用醋煮成糊狀,製成豆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至六十丸,用茅根和葛根煎煮的湯送服。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花椒、胡椒、煎烤的食物和糯米等。

化鐵金丹,化一切積塊如神。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陳皮,青皮(去瓤),香附,烏藥,檳榔,枳殼(麩炒),枳實(麩炒),木香,沉香,蒼朮(米泔浸),山楂肉,神麯(炒),草果麥芽(炒),草豆蔻,蘿蔔子,蘇子白芥子,三稜,莪朮,厚朴(薑汁炒),小茴香白礬,牙皂,黃連,赤芍,柴胡,龍膽草,甘草(以上各五錢),大黃(生用,六錢),牽牛(用頭末,八錢),乳香沒藥,阿魏,硇砂(用瓷罐煨過。各五錢),皮硝(一兩)

白話文: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陳皮、青皮(去除瓤)、香附、烏藥、檳榔、枳殼(炒焦後磨碎)、枳實(炒焦後磨碎)、木香、沉香、蒼朮(用米湯浸泡)、山楂肉、神麴(炒熟)、草果、麥芽(炒熟)、草豆蔻、蘿蔔子、蘇子、白芥子、三稜、莪朮、厚朴(用薑汁炒熟)、小茴香、白礬、牙皁、黃連、赤芍、柴胡、龍膽草、甘草(以上各五錢)、大黃(生用,六錢)、牽牛(只用頭部,八錢)、乳香、沒藥、阿魏、硃砂(用瓷罐加火煨過,各五錢)、皮硝(一兩)

上為細末,釅醋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午間白水下,夜白水下,日進三服。

積塊屬寒者,宜溫散也。

化氣湯,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大化氣湯

適應證:

治療五積六聚,症狀類似腫瘤,會隨著氣機的變化而上下遊走,發作時間不定。病人會感到心腹疼痛、胸悶氣短、小腹脹滿,以及小便和大便排泄困難。

三稜,莪朮,青皮(去瓤),陳皮,桔梗藿香,香附,益智仁肉桂,甘草一方加大黃、檳榔,治諸般痞積,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壁泥、茶炭、咸辣等物。用水煎,露一宿,空心溫服,不得些少飲食,則蟲積不行矣。

白話文:

三稜、莪朮、青皮(去瓤)、陳皮、桔梗、藿香、香附、益智仁、肉桂、甘草這些藥材,再加入大黃和檳榔,可以治療各種腹部腫塊積聚,症狀包括面色發黃、消瘦、四肢無力,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寄生蟲所致,患者可能還有愛吃生米、牆灰、煤炭、鹹辣等東西的習慣。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放置一晚,空腹時溫熱服用,服後不能再進食,這樣才能讓寄生蟲無法苟活。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脾滯合四聖散

白話文:

用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水服用。如果心臟和脾臟疼痛,再加入烏藥和枳殼;如果脾臟滯塞,則配合四聖散服用。

勝紅丸,治脾積氣隔滿悶、氣促不安、嘔吐酸水,丈夫酒積,婦人血積氣滯,小兒食積,並皆治之。

白話文:

勝紅丸

治療脾胃積食、胸悶氣脹、呼吸困難、嘔吐酸水。男性因喝酒過量導致的積食,女性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積食,兒童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積食。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勝紅丸治療。

陳皮,莪朮(二味同醋煮),青皮(去瓤),三稜(醋煮),乾薑(炮),良薑(各一兩),香附(炒去皮毛,二兩)

白話文:

陳皮、莪朮(兩者一起用醋熬煮),青皮(去掉果肉),三稜(用醋熬煮),乾薑(炮製過),良薑(各一兩),香附(炒過去掉皮毛,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食前服。

男子積塊痛者,宜化氣也。

千金化氣湯,治男子腹中氣塊疼痛。

青皮,陳皮,枳殼(去瓤),香附,砂仁,白豆蔻(各一兩),木香(五錢),丁香(三錢),半夏(薑製),草果,乾薑(各七錢),檳榔(一兩五錢),川芎,白芷,三稜(醋炒),莪朮,玄胡索(各一兩),小茴香(五錢),厚朴(薑汁炒),大腹皮白芍(各一兩),甘草(三錢)

白話文:

青皮、陳皮、枳殼(去除果肉)、香附、砂仁、白豆蔻(各一兩) 木香(五錢)、丁香(三錢)、半夏(薑汁製)、草果、乾薑(各七錢) 檳榔(一兩五錢)、川芎、白芷、三稜(醋炒)、莪朮、玄胡索(各一兩) 小茴香(五錢)、厚朴(薑汁炒)、大腹皮、白芍(各一兩) 甘草(三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半空心服。

女子積塊痛者,宜導氣也。

千金導氣湯,治婦人滿腹氣塊,遊走不定,漉漉有聲,攻作疼痛,久年不愈者神效。

白話文:

《千金導氣湯》

治療女性腹部脹氣,氣體遊走不定,發出咕嚕聲響,引起疼痛,多年不愈者有奇效。

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烏藥,枳實(焙),當歸,川芎,白芷,白芍,白朮(去蘆),青皮(去瓤),陳皮,桔梗,肉桂,厚朴(姜炒),乾薑(炒),三稜(醋炒),莪朮(醋炒),角茴,小茴,牛膝(去蘆),紅花,杜仲(姜炒),乾漆(醋炒淨煙),乳香,沒藥,甘草,

白話文:

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烏藥、枳實(炒後)、當歸、川芎、白芷、白芍、白朮(去蘆)、青皮(去瓤)、陳皮、桔梗、肉桂、厚朴(用薑炒過)、乾薑(炒過)、三稜(用醋炒過)、莪朮(用醋炒過)、角茴、小茴、牛膝(去蘆)、紅花、杜仲(用薑炒過)、乾漆(用醋炒淨煙)、乳香、沒藥、甘草

上銼半水半酒,薑蔥煎,熱服。飽悶不食加山楂、神麯、麥芽;有熱加柴胡、黃芩。

積塊兼虛者,宜半消半補也。

消積保中丸,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除積塊、進飲食、清鬱熱。

白話文:

消積保中丸

幫助消化,化解脹氣,調理脾胃,消除消化不良,化解積塊,增進食慾,清熱解鬱。

陳皮(去白,二兩),青皮(清油炒,四錢),白茯苓(去皮,一兩半),白朮(土炒,三兩),香附(醋炒,二兩),半夏(一兩,泡七次,薑汁炒),木香(三錢,不見火),檳榔(七錢),莪朮(醋浸炒,八錢),三稜(醋浸炒,八錢),萊菔子(微炒,一兩),砂仁(四錢),神麯(炒,一兩),麥芽(炒,六錢),白芥子(炒,一兩),黃連(薑汁炒,一兩),真阿魏(醋浸,三錢),山梔仁(薑汁炒,一兩),乾漆(炒淨煙,五錢),加人參(五錢尤效)

白話文:

陳皮(去除內層白色,2 兩),青皮(用清油炒製,4 錢),白茯苓(去除外皮,1.5 兩),白朮(用土炒製,3 兩),香附(用醋炒製,2 兩),半夏(1 兩,浸泡 7 次後,用薑汁炒製),木香(3 錢,不要加熱),檳榔(7 錢),莪朮(用醋浸泡後炒製,8 錢),三稜(用醋浸泡後炒製,8 錢),萊菔子(微微炒製,1 兩),砂仁(4 錢),神曲(炒製,1 兩),麥芽(炒製,6 錢),白芥子(炒製,1 兩),黃連(用薑汁炒製,1 兩),真阿魏(用醋浸泡,3 錢),山梔子仁(用薑汁炒製,1 兩),乾漆(炒淨煙,5 錢),另加人參(5 錢,效果更佳)

上為細末,薑汁、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血積塊者,宜專攻也。

神化丹,消癖積、破血塊、下鬼胎、通經脈及諸痞積血氣塊。

硇砂,乾漆(炒),血竭(各三錢),紅娘(二十個,去翅),乳香(一錢半),斑蝥(二十個,去翅足)

白話文:

硇砂、乾漆(炒過)、血竭(各三錢) 紅娘(二十個,去除翅膀) 乳香(一錢半) 斑蝥(二十個,去除翅膀和腳)

上為末,棗肉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三五丸,臨臥,或棗湯、薑湯,或紅花蘇木湯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肉搓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到三到五丸,在睡前服用。可以用棗湯、薑湯,或紅花蘇木湯送服。

凡積塊內服藥而外貼者,乃兼濟也。

五仙膏,治一切痞塊積氣、癖疾肚大青筋、氣喘上壅,或發熱咳嗽、吐血衄血。

白話文:

五仙膏

功效: 治療各種固體腫瘤、積聚氣體、癖病、腹部腫脹、青筋外露、氣喘、胸悶、發熱咳嗽、吐血、流鼻血等症狀。

大黃,肥皂角,生薑(半斤),生蔥(半斤),大蒜(半斤)

上共搗爛,用水煎,取出汁去渣,再煎汁熬成膏,黑色為度,攤絹帛上,先用針刺患處,後貼膏藥。

白話文:

把以上所有藥材搗碎,加水煎煮,過濾去除藥渣,再將藥汁熬煮成膏狀,以黑色為標準。將藥膏塗抹在絹帛上,先用針灸刺穿患處,再貼敷藥膏。

神仙化痞膏,專治一切積聚痞塊,一貼即消,應驗如神。

當歸,川芎,赤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紅花,肉桂,丁香,生地黃,草烏,巴豆(去殼。各五錢),大黃(二兩),蘇木,川烏(各一兩),穿山甲(二十片),蜈蚣(六條),白花蛇(一條或一兩),桃枝柳枝,棗枝(各二寸)

白話文:

中藥材:

  • 當歸:10 克
  • 川芎:10 克
  • 赤芍:10 克
  • 黃連:10 克
  • 黃芩:10 克
  • 黃柏:10 克
  • 梔子:10 克
  • 紅花:5 克
  • 肉桂:5 克
  • 丁香:5 克
  • 生地黃:5 克
  • 草烏:5 克
  • 巴豆(去殼):5 克
  • 大黃:20 克
  • 蘇木:10 克
  • 川烏:10 克
  • 穿山甲片:20 片
  • 蜈蚣:6 條
  • 白花蛇(一條或 10 克)
  • 桃枝:2 寸
  • 柳枝:2 寸
  • 棗枝:2 寸

上銼細,香油二斤浸五七日,桑柴慢火熬至焦黑色,去渣,起白光為度。放冷,濾淨澄清,取一斤半再入鍋,桑柴火熬至油滾,陸續下飛過黃丹炒黑色一兩、燒過官粉一兩,水飛過炒褐色密陀僧一兩,仍慢火熬,極沸止,再加嫩松香四兩、黃蠟半斤,熬至滴水成珠,用厚綿紙時時攤藥貼,貼自己皮上試之,老漱得所,方住手離火,待微溫下後細藥:松香(先以油少許入鍋溶成汁入膏內方佳)、乳香(一兩,箬葉炙過)、沒藥(一兩,炙)、血竭(五錢,咀之如蠟,嗅之作梔子味方佳)、天竺黃(三錢、輕粉(三錢)、硇砂(一錢半)、胡黃連(三錢)、阿魏(五錢,取一豆大,火化滴銅器上,上頭變白者佳、麝香(一錢)。上九味,共為細末,陸續入膏內,不住手攪勻,以冷為度。

白話文:

將上好的松香磨成細末,用香油兩斤浸泡五到七天。使用桑柴小火熬煮至焦黑色,去掉渣滓,熬出白光即可。冷卻後過濾澄清,取一斤半再次放入鍋中。用桑柴火熬煮至油沸騰,逐漸加入炒成黑色的飛過黃丹一兩、燒過的官粉一兩、水飛炒成褐色的密陀僧一兩。繼續用小火熬煮,直到大沸停止。再加入嫩松香四兩、黃蠟半斤,熬煮至滴水成珠。用厚棉紙經常攤開藥膏貼敷,貼在自己皮膚上試驗,直到藥膏老化達到要求,才停止加熱。待藥膏微溫稍冷後,加入以下細藥:

  • 松香(先用少許油放入鍋中溶成汁液,再加入藥膏中效果更好)
  • 乳香(一兩,用箬葉炙烤過)
  • 沒藥(一兩,炙烤過)
  • 血竭(五錢,咀嚼成像蠟一樣,聞起來有梔子花的味道纔好)
  • 天竺黃(三錢)
  • 輕粉(三錢)
  • 硇砂(一錢半)
  • 胡黃連(三錢)
  • 阿魏(五錢,取一顆豆子大小,用火燒化滴在銅器上,上面變成白色纔好)
  • 麝香(一錢)

上述九味藥材製成細末後,逐漸加入藥膏中,不停攪拌均勻,以冷卻為準。

剷出以溫水洗去浮膩,埋在陰地二十一日,去火毒,狗皮攤膏,先以白酒煮朴硝洗患處,良久方貼藥。時時炭火烤熱,手摩熨之,一貼可愈。貼時尤當戒厚味、生冷及房欲、怒氣。又以多服藥餌,不可專恃貼藥也。

白話文:

將瘡口刮平,用溫水洗掉表皮的油膩,埋在陰涼處 21 天,以去除瘡毒。然後用狗皮膏敷上。敷藥前,先用白酒煮溶明礬,清洗患處,過一段時間後再貼上藥膏。時常用炭火烤熱,用手按摩熨貼,一貼即可痊癒。貼藥期間,特別要注意忌口,避免吃辛辣、生冷的食物,並避免房事和發怒。此外,仍需多服用內服藥物,不能只依賴貼藥治療。

一、五積六聚,癥瘕痞塊,元氣虛弱,肌體瘦怯,飲食不進,四肢沉困,用補中益氣湯加三稜、莪朮、青皮、香附、桔梗、藿香、益智、肉桂。

白話文:

一、五種積聚(血積、氣積、痰積、食積、水積)和六種聚集(脹滿、痞滿、塊積、積聚、痼疾、宿疾),導致臟腑氣血運行不暢,元氣虛弱,身體消瘦怯弱,飲食不佳,四肢沉重睏乏。此時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三稜、莪朮、青皮、香附、桔梗、藿香、益智、肉桂等藥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