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血兩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血兩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病症,是指人體氣血不足的一種病理狀態。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資生。氣血兩虛的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久病耗損等。臨床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健忘多夢、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

氣血兩虛的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常用中藥有黃芪、人參、白朮、當歸、熟地黃、阿膠等。此外,飲食調理也十分重要,宜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肉、豆製品、蔬菜、水果等。

氣血兩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體質虛弱,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其他疾病。因此,如果出現氣血兩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氣血兩虛的病因

氣血兩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先天不足: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體質虛弱,則子女在出生時就可能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
  • 後天失調:飲食不當、勞累過度、情志不遂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導致氣血兩虛。
  • 久病耗損:長期患有慢性疾病,會消耗大量的氣血,導致氣血不足。

氣血兩虛的臨床表現

氣血兩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面色蒼白: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濡養面部肌膚,導致面色蒼白。
  • 氣短乏力: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導致患者感到氣短乏力。
  • 頭暈目眩:由於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頭,導致患者感到頭暈目眩。
  • 心悸失眠: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心神,導致患者感到心悸失眠。
  • 健忘多夢: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腦髓,導致患者感到健忘多夢。
  • 食欲不振: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脾胃,導致患者感到食欲不振。
  • 大便溏薄:由於氣血不足,不能固攝精微,導致患者大便溏薄。
  • 小便清長: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膀胱,導致患者小便清長。

氣血兩虛的治療

氣血兩虛的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常用中藥有黃芪、人參、白朮、當歸、熟地黃、阿膠等。此外,飲食調理也十分重要,宜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肉、豆製品、蔬菜、水果等。

氣血兩虛的預防

氣血兩虛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要均衡,不暴飲暴食,不熬夜,不吸煙喝酒。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類證治裁》:「凡服止汗固表藥,不應,愈斂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乃心液,心不攝血,故溢為汗。大補黃耆湯加棗仁。微熱者,加石斛。當心汗,為思慮傷脾,補心丹。凡久病不愈,必氣血兩虛,自汗熱不退,補中益氣湯加川附,或用歸脾湯。如便燥自汗,熱不退,屬陰血,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
  • 2.《臨症驗舌法》:「凡舌見赤色乾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氣血兩虛也,棗仁養榮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都以為年高氣血兩虛,當合固本丸,而湯與丸並進,則當有速效。數服,反加氣急。吳診其脈,大而力薄。問其病情之因得之,曰:『先生歸休之意切,而當道欲留,豈抑鬱所致耶?蓋氣有所鬱,醫者不審同病異名、同脈異經之說,概行補藥,病所以日加也。』病者嘆曰:『斯言深中余病。

十全大補湯

  • 1.《藥鑒》:「虛損之疾,世醫例用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其方實為虛損之關鍵也。方用參耆苓朮甘草以補氣虛,用歸芎地黃芍桂以補血少,此方乃為真氣血兩虛而設,或血虛而氣尚實,或氣虛而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蓋藥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病耳。
  • 2.《仁齋直指方論》:「(以上治痰火氣風。)四君補氣並益脾,四物補血兼滋腎。八物湯、十全大補湯補氣血兩虛,固本丸、秘傳補元丸補心腎不足。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竹葉石膏湯補脾胃諸虛,丹溪補陰丸、金匱腎氣丸、三一腎氣丸滋真陰久損。崔氏八味丸補陰興陽,天王補心丹寧神定志。
  • 3.《盤珠集胎產症治》:「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 4.《盤珠集胎產症治》:「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補三十九)
  • 5.《女科經綸》:「薛立齋曰:前證若肝氣熱,不能生血,六味丸。若肝氣虛不能藏血,逍遙散。若脾氣虛,不能攝血,六君子湯。胃氣下陷,不能統血,補中湯。若脾經鬱熱,血不歸源,加味歸脾湯。若脾經怒火,血妄行,加味四物湯。若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若肝經風邪,其血沸騰,一味防風丸。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加丹皮、地骨:治婦人骨蒸。本方除芍藥、地黃,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又名君臣散:治產後血虛頭痛;胎動下血,服此自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本方合四君子,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四君補氣,四物補血)。
  • 2.《女科切要》:「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氣血兩虛,八珍湯下珍珠粉丸。
  • 3.《古今醫統大全》:「書曰:血不自行,隨氣而至。人只氣一耗,則血雖獨存,而必無能生之理。則氣絕而死者,血初未常破耗也。可見血無氣而不能以獨生人,補血而不補氣,斯可別矣。所以古方女金丹,純以香附子一味為君,謂能調經開鬱。今人用之,反致氣血兩虛,而經益不調矣。苟不知止,必病甚而傷生。
  • 4.《明醫指掌》:「大率虛與熱,氣血兩虛者,四物湯加參、耆、知母、黃柏。熱多加黃芩。只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方見血證。)或丹溪補陰丸。(方見火證。)氣虛者,四君子湯加黃柏、知母。(方見脾胃。)
  • 5.《醫學從眾錄》:「或偏於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以補氣行痰祛風,偏於左者,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天麻、羚羊角以補血行血,化痰祛風,氣血兩虛者,以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鉤藤,竹瀝、薑汁以峻補之。
▼ 展開更多

八味地黃丸

  • 1.《瘍醫大全》:「《心法》曰:腓腨即小腿肚也。由腎虛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悉云不治。若焮赤高腫疼痛,潰出正膿而兼血者為順,如漫腫下塌,紫暗臖痛,潰出清水者為凶。初服仙方活命飲,潰後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下虛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金鑑》)
  • 2.《外科備要》:「發於小腿肚正中。由腎水不足,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云,不治。若焮赤高腫,色亮痛甚,潰出稠膿或兼血者吉;如漫腫平塌,紫暗悶痛,潰出清水者凶。初服仙方活命飲天,次服內托黃耆湯金。已潰服八珍湯水。氣血兩虛服十全大補湯水,水虧尺弱服八味地黃丸玉;外治按去腐生肌方選用。

大柴胡湯

  • 1.《醫學傳心錄》:「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 2.《古今醫鑒》:「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 3.《古今醫鑑》:「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炙甘草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效堪誇。傷寒心悸脈結代,(此傷寒邪盡之後,氣血兩虛,故現此證。王叔和《脈經》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曰:「陰盛則結,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幾動一息亦曰『代』。」皆血氣兩虛,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
  • 2.《傷寒論類方》:「傷寒脈結代,脈來緩而時一止復來,曰「結」;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曰:「代」。幾動一息亦曰:「代」。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心動悸,心主脈,脈之止息,皆心氣不寧之故。炙甘草湯主之。此治傷寒邪盡之後,氣血兩虛之主方也。
  • 3.《退思集類方歌註》:「)效堪誇。傷寒心悸脈結代,(此傷寒邪盡之後,氣血兩虛,故現此證。王叔和《脈經》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曰:「陰盛則結,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幾動一息亦曰『代』。」皆血氣兩虛,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

逍遙散

  • 1.《女科精要》:「養癸曰:如胎前原有陰虛火症,產後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症,若依前法,大補氣血,其證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於氣血兩虛,此以陰虛發熱立論,當以脈候參詳。
  • 2.《馮氏錦囊秘錄》:「養癸曰:如胎前原有陰虛火症,產後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症,若依前法,大補氣血,其證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於氣血兩虛,此以陰虛發熱立論,當以脈候參詳。
  • 3.《萬病回春》:「氣血兩虛,無汗潮熱者,逍遙散。(方見婦人虛勞門。)
  • 4.《慎柔五書》:「治氣血兩虛,無汗,潮熱。

麻黃湯

  • 1.《胎產指南》:「產後七日內外,發熱頭痛惡寒,毋專論為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痛,毋專論為傷寒少陽症。二症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治者慎勿輕產,執偏門而用麻黃湯,以治類太陽症。又用柴胡湯,以治類少陽症。蓋產婦血脫之後,若重發汗,則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也。
  • 2.《家傳女科經驗摘奇》:「產後七日內外,發熱頭痛惡寒,毋專謂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痛,毋專謂傷寒少陽症。二症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治者甚易輕執偏門而用麻黃湯以治類太陽症,又勿用柴胡湯以治類少陽症。且產後脫血之餘,而重發汗,則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矣。仲景云:亡血家不可發汗。
  • 3.《女科仙方》:「產後七日內,發熱、頭痛、惡寒,毋專論傷寒為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痛,毋專論傷寒為少陽症。二症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治者慎勿輕產後熱門,而用麻黃湯以治類太陽症,又勿用柴胡湯以治類少陽症。且產母脫血之後,而重發其汗,虛虛之禍,可勝言哉。

白虎湯

  • 1.《寧坤秘笈》:「手足冷,口氣漸冷加熟附子五分,人參共加二三錢,痰加橘紅五分,竹瀝半酒盞,薑汁二匙;汗加黃耆一錢;血塊痛加肉桂五分;虛弱甚加人參三四錢。大便不通加麻仁一錢五分,再服五仁丸。雖熱不可用承氣湯,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大產後厥症氣血兩虛多脫,用藥必大補少佐丹、桂回陽可也。

四逆湯

  • 1.《寧坤秘笈》:「手足冷,口氣漸冷加熟附子五分,人參共加二三錢,痰加橘紅五分,竹瀝半酒盞,薑汁二匙;汗加黃耆一錢;血塊痛加肉桂五分;虛弱甚加人參三四錢。大便不通加麻仁一錢五分,再服五仁丸。雖熱不可用承氣湯,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大產後厥症氣血兩虛多脫,用藥必大補少佐丹、桂回陽可也。

當歸建中湯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青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肝膽氣血兩虛也,七味飲倍肉桂主之。

葛根湯

  • 1.《蒼生司命》:「子暈者,娠婦忽然卒倒,僵仆不知人事,少頃即蘇。宜葛根湯,若氣血兩虛,八物加阿膠、陳皮。

理中湯

  • 1.《羅氏會約醫鏡》:「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症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極虛,治宜溫補。又有內傷發斑者,因氣血兩虛,脈雖浮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不應,加附子。○以上三症,總以脈之有力無力及大便之燥潤為辨。

補中益氣湯

  • 1.《秘珍濟陰》:「—,久病氣血兩虛,經水不行,朝用補中益氣湯,暮用六味地黃湯(方見彙集)。
  • 2.《外科備要》:「潰而不愈者氣血兩虛,宜用補中益氣湯或益氣養榮湯生平補之,外治按生肌方藥。
  • 3.《症因脈治》:「_補中益氣湯_,治氣血兩虛,肩背作痛。
  • 4.《類證治裁》:「凡服止汗固表藥,不應,愈斂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乃心液,心不攝血,故溢為汗。大補黃耆湯加棗仁。微熱者,加石斛。當心汗,為思慮傷脾,補心丹。凡久病不愈,必氣血兩虛,自汗熱不退,補中益氣湯加川附,或用歸脾湯。如便燥自汗,熱不退,屬陰血,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

續命湯

  • 1.《資生集》:「但本方有麻黃、附子,氣血兩虛人,不可輕用。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稍緩即汗出如雨,反不以麻黃為忌,何語工切也。二說似不可廢,臨證之際詳之。
  • 2.《女科經綸》:「但本方有麻黃、附子,氣血兩虛人,不可輕用。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稍緩即汗出如雨,反不以麻黃為忌,何語之切也。二說似不可廢,臨證之際詳之。

人參湯

  • 1.《婦科冰鑑》:「一氣血兩虛,力不能送,以致產難者,宜多用人參湯調服一丸。

七寶美髯丹

  • 1.《大方脈》:「如因清陽下陷,氣怯痿滑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萆薢、五味子(見理氣門)。肝腎虛損,用八仙長壽飲加炒研益智仁、萆薢。如因氣血兩虛,羸弱痿滑者,服七寶美髯丹。

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 1.《醫方集解》:「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痰,有血之不同,此為通治(按此即《內經》所謂行痹、痛痹也。經曰: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也,蓋風痹痿厥,病多雜合,故世俗每言風痹有病風而不痛者,則為不仁,此氣血兩虛,其證為加重矣)。

二陳湯

  • 1.《女科指要》:「主以二陳湯,胸滿加枳殼,脾虛加白朮,氣鬱加香附,氣虛加人參,氣不順加蘇梗、烏藥,腹中痛加木香、砂仁,脾虛異功散,胃虛人參橘皮湯,脾胃兩虛六君子湯,氣血兩虛半夏茯苓湯。
  • 2.《盤珠集胎產症治》:「氣血兩虛,痰火上湧,二陳湯加硃砂。(和八)

六君子湯

  • 1.《醫學從眾錄》:「或偏於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以補氣行痰祛風,偏於左者,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天麻、羚羊角以補血行血,化痰祛風,氣血兩虛者,以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鉤藤,竹瀝、薑汁以峻補之。
  • 2.《女科指要》:「主以二陳湯,胸滿加枳殼,脾虛加白朮,氣鬱加香附,氣虛加人參,氣不順加蘇梗、烏藥,腹中痛加木香、砂仁,脾虛異功散,胃虛人參橘皮湯,脾胃兩虛六君子湯,氣血兩虛半夏茯苓湯。

仙方活命飲

  • 1.《瘍醫大全》:「《心法》曰:腓腨即小腿肚也。由腎虛膀胱積熱凝結而成,古方悉云不治。若焮赤高腫疼痛,潰出正膿而兼血者為順,如漫腫下塌,紫暗臖痛,潰出清水者為凶。初服仙方活命飲,潰後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下虛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金鑑》)

半夏茯苓湯

  • 1.《女科指要》:「主以二陳湯,胸滿加枳殼,脾虛加白朮,氣鬱加香附,氣虛加人參,氣不順加蘇梗、烏藥,腹中痛加木香、砂仁,脾虛異功散,胃虛人參橘皮湯,脾胃兩虛六君子湯,氣血兩虛半夏茯苓湯。

參蘇飲

  • 1.《馮氏錦囊秘錄》:「夫痘症熱極生風,亦如中風之狀,或手足腰項強急,或目視牽引,口張舌強,治宜俱用參蘇飲之類,痘出熱解,而風自己,若在起脹成漿之後而見者,則為氣血兩虛,虛風內鼓,危之症也,惟峻補氣血,或能救之。

參附湯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白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肺與大腸氣血兩虛也,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姜主之。

真人養臟湯

  • 1.《成方切用》:「丹溪脫肛方,,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此治氣血兩虛而脫肛者。)
  • 2.《醫方集解》:「附:丹溪脫肛方: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此治氣血兩虛而脫肛者)。

天王補心丹

  • 1.《痰火點雪》:「頭目昏花,四肢疲軟無力,羸瘦,不長肌肉,少年氣血兩虛,色欲過度,耳鳴者,宜服補陰丸。甚者,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更穩,或瓊玉膏。中年氣血兩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天王補心丹。老年血氣虛損者,宜古庵心腎丹,還少丹。

四君子湯

  • 1.《明醫指掌》:「腹脹若朝寬暮急者,屬血虛,四物湯(方見血證)。加厚朴、柴胡、山梔、丹皮。暮寬朝急者,屬氣虛,四君子去甘草,加陳皮、厚朴、半夏、腹皮。朝暮俱急者,氣血兩虛也,四君子湯(方見氣虛。)加芎、歸、白芍、陳皮、厚朴。
  • 2.《張氏醫通》:「上四味。水煎。空心溫服。按四君子乃胃家氣分之專藥。胃氣虛而用之。功效立見。即血虛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獨氣血兩虛也。即血虛者亦須兼用。但補氣則偏於四君。補血則偏於四物。若純用血藥。不得陽生之力。陰無由以化也。方中白朮。若治脾胃虛衰。
  • 3.《醫通祖方》:「按:四君子乃胃家氣分之專藥,胃氣虛而用之,功效立見。即血虛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獨氣血兩虛也,即血虛者,亦須兼用,但補氣則偏於四君,補血則偏於四物,若純用血藥,不得陽生之力,陰無由以化也。方中白朮若治脾胃虛衰,大便不實或嘔惡不食,合用炒焦,方有健運之力。

人參養榮湯

  • 1.《時方歌括》:「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兩虛。變見諸症。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
  • 2.《目經大成》:「薛立齋曰:氣血兩虛,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是可以言醫已矣。
  • 3.《醫學實在易》:「人參養榮湯,治氣血兩虛,生出諸病,不可名狀,不論其症,不論其脈,但服此湯,諸症俱愈。
  • 4.《醫碥》:「)保元湯等,不外扶脾保肺。血虛者,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並見血。)地骨皮飲、六物湯、(血虛而熱,宜之。)加味四物湯(血虛寒熱往來,宜之)等,(二方並見血。)不外養肝清心。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所謂陰陽,皆指腎言,陽虛者,腎中之火虛也,脈右尺必弱,八味丸主之。
  • 5.《婦科冰鑑》:「若去血過多,榮血不足,或風寒外客者,均宜趁痛散主之。榮衛氣血兩虛者,人參養榮湯加黑姜。面唇色紫者,當以行瘀止痛為主,秦沒四物湯,瘀和而痛自止也。

八珍湯

  • 1.《外科證治全書》:「_八珍湯_(二十五),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 2.《喉科金鑰全書》:「_八珍湯_(伊尹師),氣血兩虛,咽喉時痛時緩,偶感客邪,只宜調和氣血,不宜過用辛散辛溫,致傷正氣。正氣內足則客邪自消。
  • 3.《痘科輯要》:「痘後坐立戰搖,氣血兩虛也,宜八珍湯。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蓋風藥俱能墮胎,反為不美,故麻黃、桂枝禁忌。凡胎前咳嗽、傷寒身熱者,惟多用帶須蔥頭湯服之,大能安胎、疏風散氣。若胎不安,煎砂仁湯服之。汗多,須服參蘇飲。胎前嗽血者,用上清丸,或止血丸,或二陳加川柏、知母、山楂、白朮。氣血兩虛而嗽血者,八珍湯加知柏主之。
  • 5.《評註產科心法》:「此症因心腎虛而不交,脾虛不能運動食本。縱有微邪,皆由元氣不足所致。右方七珍散,其中菖蒲、細辛、防風須酌用,如果因風邪閉之,則暫服一劑,再察其病源、兼症治之。若思慮傷脾,倦怠食少者,服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內熱者,用八珍湯。若脾虛生痰,嘔啞少食者,用六君子湯。
▼ 展開更多

托裡散

  • 1.《類證治裁》:「瘡口久不斂者,氣血兩虛也,參耆托裡散,八珍湯。口不斂,肌不生者,脾氣虛也,四君子湯加白芍、木香。潰後反痛者,亦虛也,內補黃耆湯,外敷乳香定痛散。如氣虛作痛,四君子湯加歸耆。血虛作痛,四物湯加參耆。腎水虛作痛,六味地黃湯。已潰脈虛數焮痛,營分熱也,宜滋陰。

五味異功散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黃色乾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脾胃氣血兩虛也,參耆八珍湯主之。

五積散

  • 1.《保命歌括》:「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八物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柴胡散;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血兩虛而潮熱者,有汗以十全大補湯,無汗以五積散。

異功散

  • 1.《女科指要》:「主以二陳湯,胸滿加枳殼,脾虛加白朮,氣鬱加香附,氣虛加人參,氣不順加蘇梗、烏藥,腹中痛加木香、砂仁,脾虛異功散,胃虛人參橘皮湯,脾胃兩虛六君子湯,氣血兩虛半夏茯苓湯。
  • 2.《古今醫統大全》:「一、痘當起脹而不起脹,根腳不紅,白色而頂陷者,此氣血兩虛之證也,急宜保元湯合內托散或異功散、丁香、薑桂、紫草膏之屬。若灰黑陷伏,宜調無價散。

保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一、痘當起脹而不起脹,根腳不紅,白色而頂陷者,此氣血兩虛之證也,急宜保元湯合內托散或異功散、丁香、薑桂、紫草膏之屬。若灰黑陷伏,宜調無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