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4)

1. 𩞄症論治

𩞄症屬胃,俗云心𩞄,非也。其狀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噯氣痞悶,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丹溪謂皆痰火為患,或食鬱有熱。華岫云謂脾屬陰主血,胃屬陽主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合沖和之德,為後天生化之源。若胃過燥,則𩞄雜似飢,得食暫止。

白話文:

此症屬於胃,一般俗稱心痛,但並不是真正的「心痛」。症狀類似飢餓但又不是飢餓,類似疼痛但又不是疼痛,胃脘部感到煩躁不安,有時還會伴隨著打嗝、腹脹、噁心、嘔吐酸水、胸前隱隱作痛等症狀。丹溪認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痰火或飲食鬱結導致熱氣所致。華岫雲認為脾屬陰,主血;胃屬陽,主氣;胃容易乾燥,完全依賴脾陰來調和;脾容易濕熱,一定要靠胃陽來運行;脾胃配合調和,纔是後天養生的根本。如果胃過於乾燥,就會出現類似飢餓的感覺,進食後會暫時緩解。

治當以涼潤養胃陰,如天冬、麥冬、玉竹柏子仁石斛、蓮、棗之品。或稍佐微酸。如白芍、棗仁、木瓜之屬。若熱病後,胃津未復,亦易虛𩞄。治當以甘涼生胃液,如生熟地黃當歸沙參、蔗汁之屬。或但調其飲食。凡甘滑之類。若胃有痰火,或噁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飢非飢。

白話文:

治療應該以涼潤的方法來滋養胃陰,例如:天冬、麥冬、玉竹、柏子仁、石斛、蓮子、紅棗等。或者稍微加入一點微酸的藥物,例如:白芍、棗仁、木瓜等。如果在熱病之後,胃中的津液還沒有恢復,也容易虛弱而出現胃痛。治療應該以甘涼的藥物來生津養胃,例如:生熟地黃、當歸、沙參、甘蔗汁等。或者只是調整飲食,凡是甘滑的食物都可以。如果胃中有痰火,或者噁心吞酸,微微煩躁,少寐,似飢非飢。

治宜清火,如黃連、山梔,俱用薑汁炒,及芩、芍、竹茹等。稍佐降痰。如二陳湯,及橘紅半夏曲。又有脾胃陽衰,積飲內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溫通。外臺茯苓飲加減。但由脾虛,飲食不化,吐沫噯腐,治宜健運。六君子湯砂仁雞內金。或肝火作酸,左金丸

白話文:

  • 治療時宜清火,如黃連、山梔,都用薑汁炒,加上黃芩、芍藥、竹茹等。稍稍佐以降痰藥。如二陳湯,加上橘紅、半夏曲。

  • 有時脾胃陽氣衰弱,積飲內聚,好像酸卻不是酸,好辣卻也不是辣。治療時宜溫通。參考《外臺祕要》中的「茯苓飲」加減使用。

  • 若是單純脾虛,飲食不消化,吐痰打嗝有腐敗味。治療時宜健運脾胃。參考「六君子湯」加上砂仁、雞內金。

  • 或是有肝火引起的酸味,參考「左金丸」。

𩞄雜醋心,吳茱萸湯。食後噯腐,保和丸。濕痰阻氣,氣鬱氣。婦女悒鬱胸𩞄,逍遙散下左金丸。血虛心𩞄,宜地黃、白芍、天冬、麥冬、茯神、棗仁等。大抵脈洪數者多火,宜薑汁炒山梔、川連等。脈滑大者多痰,宜導痰湯加芩、梔、竹茹等。脈沉弦者多郁,越鞠丸。又有過用消克藥,飢不能食,精神漸減,異功散加白芍、紅棗蓮子、棗仁。

白話文:

  1. 胃氣不和,吞酸、泛酸,吳茱萸湯。

  2. 食後打嗝、噯氣,保和丸。

  3. 痰溼阻滯氣機,氣鬱氣滯,可以使用導痰湯加減芩、梔、竹茹等。

  4. 婦女憂鬱、胸悶不舒,逍遙散配合左金丸。

  5. 氣虛血虛、心悸,宜地黃、白芍、天冬、麥冬、茯神、棗仁等。

  6. 脈洪大數者多實火,宜薑汁炒山梔、川連等。

  7. 脈滑大者多痰濕,宜導痰湯加減芩、梔、竹茹等。

  8. 脈沉弦者多鬱,越鞠丸。

  9. 有過用消克藥,飢不能食,精神漸減,異功散配合白芍、紅棗、蓮子、棗仁等。

皆𩞄症所當審治者。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治病時需審察的證狀:

  • **寒證:**怕冷、手足冰冷、小便清長、大便溏稀、舌苔白滑。
  • **熱證:**發熱、口乾舌燥、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舌苔黃燥。
  • **虛證:**面色蒼白、乏力氣短、盜汗、舌苔淡白。
  • **實證:**面色紅赤、舌苔黃厚。
  • **邪實:**急病、症狀顯著。
  • **正虛:**久病、症狀緩慢。
  • **陽盛:**火旺、易怒、心煩、口乾。
  • **陽虛:**體虛怕冷、四肢不溫、腹瀉。
  • **陰盛:**怕熱、手足發燙、小便短赤、舌苔紅絳。
  • **陰虛:**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失眠多夢、舌苔紅少津。

《醫通》曰:𩞄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肝氣不舒,木挾相火以乘脾土,胃之精微不行,濁液攢聚,為痰為飲,都從木氣化酸,肝木搖動中土,中土擾擾不安,故𩞄雜如飢,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則復作。蓋土虛不禁木所搖,治法必補脾運痰,土厚載物,則風木自安,不必伐肝。

白話文:

《醫通》中說:嘔吐、酸水逆流,其實是一種病,都源於肝氣不舒暢,肝火太旺助長了脾土,造成脾胃無法正常運行,體內過多的濁液聚集,轉化成痰和水飲,都是木氣引起的,肝木擾動了脾胃,造成脾胃不安,所以會感到飢餓,吃東西之後症狀會緩解,但過後又會再次出現。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抑制肝木的妄動,治療方法一定是補脾胃,運走痰飲,脾胃強壯,則風木自然就會平靜,不必抑制肝。

但以六君子湯為專藥,若火盛作酸,加吳茱萸、川黃連。若不開鬱補土,務攻其痰,久久致虛,必變反胃、痞滿、眩暈等病矣。

白話文:

但是以六君子湯作為專門的藥物,如果火氣旺盛而產生酸味,就加上吳茱萸、川黃連。如果不疏肝解鬱、補益脾胃,只致力於攻除痰液,久了就會導致虛弱,必定會轉變為反胃、痞滿、眩暈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