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中風四言脈訣

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白話文:

中風的脈象如果是浮而有力,通常是好的現象,如果同時帶有滑脈,表示體內有痰和氣滯。如果脈象是沉而滑,就不要用治療風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脈象時而浮時而沉,而且微弱虛弱,應該扶助元氣,化解痰濕,這樣風的問題自然可以疏解。脈象浮而遲緩是好的徵兆,如果脈象急促快速,則預後不佳。

2. 各症方藥

三化湯

治中風,內有便溺之阻隔。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二錢五分)

水煎服。

喻嘉言曰:仲景云: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竅哉。此方與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

防風通聖散(方見《時方》)

治諸風抽搐,手足瘛瘲,小兒驚風,大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症。(按:此表裡通治之輕劑)

喻嘉言曰: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

祛風至寶膏

即前方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祛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此中風門不易之專方也。

三生飲(方見《時方》)

薛氏云:加人參一兩許,駕馭而行,庶可驅外邪而補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

稀涎散

治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巴豆仁(六粒,每粒分作兩片),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化開,卻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涎壅盛者,燈草湯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一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個炙,水煎,入薑汁服。

涼膈散(方見《時方》)

加味轉舌膏

即前方加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

白話文:

各症方藥

三化湯

治療中風,症狀包含大小便不通暢。

藥方: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二錢五分)

用水煎服。

喻嘉言說:張仲景說過,藥物積在腹中無法排出,會阻塞氣竅而引發風邪。後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想用開竅的方式來驅散風邪,結果反而造成氣竅空虛,風邪更加猖獗,這樣怎麼能使氣竅安穩呢?這個方子和愈風湯、大秦艽湯,都出自《機要方》中,據說是通真子所撰寫,不知道他的姓名。可見那些默默無名卻又胡亂編造藥方的人,實在是誤導後人的見識,這不就是所謂的「一個瞎子帶領一群瞎子」嗎?

防風通聖散(藥方見《時方》)

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抽搐、手腳痙攣、小兒驚風、大便秘結、邪熱過盛、肌肉跳動等各種風症。(這個方子是表裡同治的輕劑)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發汗不會傷及體表,攻下不會傷及體內,可以多服用。

祛風至寶膏

就是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再加入人參補氣、熟地補血、黃柏和黃連清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來祛風。將這些藥材煉製成蜜丸,像彈珠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茶或酒送服。這是治療中風的有效專用方。

三生飲(藥方見《時方》)

薛氏說:應該加入一兩左右的人參,來輔助藥力,這樣才能驅除外邪並補養真氣,否則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

稀涎散

治療中風導致的牙關緊閉、單雙側喉嚨腫痛。

藥方:巴豆仁(六粒,每粒切成兩半)、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溶解,再加入巴豆仁和牙皂攪拌均勻,等到明礬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分吹入喉嚨中,如果痰涎過多,可以用燈心草煎湯送服五分。(藥物在喉嚨就會吐出,在膈膜則會往下走)

另一個藥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個(烤過),用水煎煮,加入薑汁服用。

涼膈散(藥方見《時方》)

加味轉舌膏

就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再加入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然後用蜂蜜煉製成蜜丸,像彈珠一樣大小,再用硃砂包裹。

3. 中風續論

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後人既曰中風,如何舍風而別治,觀仲師侯氏黑散、風引湯數方自見。余此書原為中人以下立法,只取唐人續命湯一方為主,蓋以各家所列風症,頭緒紛繁,議論愈深則愈晦,方法愈多則愈亂,不如只取一方,以驅邪為本,庶法一心純,不至多歧反惑。要知此湯長於治外,非風則不可用,是風則無不可用也。

至云風為虛邪,治風必先實竅,此旨甚微,能於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處,則可與共學適道矣。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內經》云:邪害空竅,此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

風引湯(俱見《金匱》)除熱癲癇(巢氏治腳氣)

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癇瘛瘲,皆火熱生風,五臟亢甚,歸迸入心之候,夫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成痰,流注四肢而癱瘓。此方用大黃為君,以盪滌風火熱濕之邪,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用桂枝、甘草以緩其勢,又取石藥之澀以堵其路,而石藥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龍骨、牡蠣以斂其精神魂魄之紛馳,用寒水石以助腎之真陰,不為陽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恐心不明而十二官危也。

明此以治入臟之風,遊刃有餘矣。喻嘉言此解最妙。

白話文:

古人訂立疾病的名稱,一定是指向疾病的本質。後人既然說這是「中風」,怎麼可以捨棄「風」這個病因而用別的方法治療呢?看看仲景的侯氏黑散、風引湯等幾個藥方就可以明白了。我寫這本書,原本是為了給中等程度以下的人提供方法,只採用唐朝的續命湯這個藥方為主。因為各家所列出的中風症狀,頭緒太過繁雜,討論越深入反而越難理解,方法越多反而越混亂。不如只採用一個藥方,以驅除邪氣為根本,這樣才能使方法專一,不至於因為方向太多反而迷惑。要知道這個湯藥擅長治療外邪,不是風邪就不能用,是風邪就沒有不能用的。

至於說風是虛邪,治療風邪必須先充實空竅,這個道理非常深奧。如果能對侯氏黑散、風引湯這兩個藥方研究十年,了解其中的奧妙,就可以一起學習醫道的真諦了。

侯氏黑散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四肢沉重、心中怕冷不足的人。(出自《外臺》,用來治療風癲)《內經》說:「邪氣侵犯空虛的竅穴」,這個方子在驅除風邪的同時,也能夠填補空虛的竅穴。竅穴充實了,內在的舊邪就無法容身,外在的新風也無法侵入。

風引湯(都出自《金匱》)

治療因熱引起的癲癇(巢氏用來治療腳氣)

大人中風時身體被牽引,小孩驚厥抽搐,都是因為火熱產生風邪,五臟功能過於亢奮,導致氣血衝入心臟。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一同存在,火氣發作必然產生風邪,風邪產生必然挾帶木的勢頭傷害脾土。脾土生病就會積聚液體形成痰,痰液流注到四肢就會導致癱瘓。這個方子用大黃作為主藥,用來清除風火熱濕的邪氣,隨後用乾薑這種藥性收斂而不發散的藥來補益身體,用桂枝、甘草來緩和藥勢,又選用具有收澀作用的石類藥物來堵截邪氣的通路。石類藥物中,又選用滑石、石膏來清除肺金的燥熱,以此來抑制肝木的過盛,用赤石脂、白石脂來加強脾土的運化功能,以此來去除濕氣,用龍骨、牡蠣來收斂精神魂魄的散亂,用寒水石來幫助腎臟的真陰,不讓其被陽熱所劫耗。還用紫石英來補益心神的虛弱,擔心心神不明導致其他器官功能紊亂。

明白這些道理,用來治療侵入臟腑的風邪,就可以運用自如了。喻嘉言對這個方子的解釋非常精妙。

4. 類中風症

一火中之說,本於河間。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大法以白虎湯、三黃湯沃之,所以治實火也;以逍遙散疏之,所以治鬱火也;以通聖、涼膈散雙解之,所以治表裡之邪火也;以六味湯滋之,所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謂從治之法,引火歸原也;又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神妙無比。

地黃飲子

時賢徐靈胎云:此治少陰氣厥之方,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重則益其病而致死。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

孫心典按:舌喑不能言,有上焦為痰火阻塞者,宜轉舌膏;有中風脾緩舌強不語者,宜資壽解語湯。惟有少陰脈縈舌本,氣厥不至,名曰風痱,宜用地黃飲子溫之。喻氏用資壽解語湯去羌、防,加熟地、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治之。

資壽解語湯(俱見《時方》)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一氣虛類中,說本李東垣。東垣以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風狀。大法以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薑汁治之,補中益氣湯亦治之;卒倒遺尿,元氣大虛,必重用白朮、人參、黃耆,加益智仁主之。又有惱怒氣逆而厥,面青脈大,如中風象,宜景岳解肝煎主之。虛者六君子湯,加烏藥、青皮、白芷主之。

一濕中之說,本於朱丹溪。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二陳湯加沙參、蒼朮、白朮、竹瀝、薑汁主之,或單用半夏六錢,煎半盅,入生薑汁二滴,風化硝二錢,先治其標,或間服滾痰丸。

亦謂之痰中,可用吐法,後理脾胃,先調經絡,以竹瀝湯主之。

竹瀝湯,竹瀝(二酒盞),生葛汁(一酒盞),生薑汁(一湯匙)相合,作兩服。

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一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備急丸消暑丸(俱見《時方》)

一惡中者,入古廟山林古墓,及見非常怪物,感其異氣,遂昏倒不知人事。其脈兩手若出兩人,乍大乍小,以蘇合香丸灌之,或以平胃散加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二錢,以解穢,或焚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皂角、紅棗,使正氣自口鼻入。

一寒中者,或暴寒之氣直入於內,手足厥冷,腹痛吐瀉不止,遂昏倒不知人事,六脈細小,或沉伏,四肢唇口青黯,宜以生蔥白一束,安臍中,以火斗熨之,或灸關元三十壯,以四逆湯灌之。

一暑中者,夏月感暑氣,昏倒不省人事,自汗面垢,吐瀉脈虛,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立蘇。又有長途赤日,卒倒不省人事,以熱土取來圍臍上,以熱尿注之,即蘇,或以生蒜搗水灌之。

續論真中風類中風攻痰之誤

凡人將死之頃,陽氣欲脫,必有痰聲漉漉,是一身之津血,將漸化為痰而死也。時醫於此症,開手即以膽南星、石菖蒲直攻其痰,是直攻其津血,而速之死也。

《醫學真傳》曰:《本經》只有南星。並無膽星。南星色白味辛,稟金氣而驅風豁痰,功同半夏。今人以牛膽製為膽星,味苦性冷。(庸醫皆曰:丸制者佳,不知愈制愈失其性,為禍更烈。)中風痰涎上湧,多屬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斯時助正散邪,壯火驅寒,尤恐不濟,服之以苦冷之膽星,加之以清涼之竹瀝,必至生陽滅絕而死。

孫心典按:竹瀝為中風必用之藥,取其柔潤以熄風,輕清以活絡。而驅行經絡之痰,在所後也。荊瀝、生葛汁,亦是此義。

白話文:

[類中風症]

有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火」,這個觀點出自金代醫家河間。河間認為,過度的情緒波動會導致體內火氣過盛,進而引發類似中風的症狀。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白虎湯、三黃湯來清瀉實火;使用逍遙散來疏解鬱積之火;使用通聖散、涼膈散同時清除體表和內部的邪火;使用六味湯來滋養腎水,以抑制過於旺盛的陽氣;使用八味丸來引導火氣回歸本源,這屬於一種反向治療的方法;此外,地黃飲子對於治療因舌頭僵硬而無法說話、腿腳癱瘓無法行走等症狀,有著非常神奇的療效。

地黃飲子

當代名醫徐靈胎說:地黃飲子這個方子是治療少陰經氣虛衰的,但是庸醫不明白,竟然用它來治療各種中風症狀,輕則病情無法痊癒,重則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醫生和病人都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

孫心典認為: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有可能是因為上焦被痰火阻塞,應該使用轉舌膏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中風導致脾氣虛弱、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應該使用資壽解語湯來治療。只有少陰經脈的氣血無法順利到達舌根,導致氣機逆亂的「風痱」症狀,才應該使用地黃飲子來溫補。喻氏則使用資壽解語湯,去除其中的羌活、防風,加入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等藥材來治療。

資壽解語湯(方劑內容見《時方》)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中風導致脾氣虛弱、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半身不遂等症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氣虛」,這個觀點出自金元醫家李東垣。東垣認為,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導致人突然昏倒,身體僵硬,如同中風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生薑汁來治療;補中益氣湯也可用於治療;如果出現昏倒、大小便失禁等元氣大虛的情況,必須大量使用白朮、人參、黃耆,再加入益智仁來治療。另外,還有因為惱怒導致氣機逆亂,出現面色發青、脈搏洪大等類似中風症狀的,應該使用景岳解肝煎來治療。對於氣虛引起的,則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烏藥、青皮、白芷來治療。

另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濕」,這個觀點出自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有些人的中風並非真的中風,而是因為濕氣導致痰液產生,痰液產生熱,熱導致風,所以應該使用二陳湯,再加入沙參、蒼朮、白朮、竹瀝、生薑汁來治療,或者單獨使用半夏六錢,煎煮半盅,加入生薑汁二滴,再加入風化硝二錢,先治療其表症,也可以間隔服用滾痰丸。

這種情況也被稱為「痰中」,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之後再調理脾胃,先疏通經絡,可以使用竹瀝湯來治療。

竹瀝湯,將竹瀝(二酒杯)、生葛汁(一酒杯)、生薑汁(一湯匙)混合,分兩次服用。

除了劉、朱、李三位醫家的觀點,後人又增加了「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種情況。

所謂「食中」,是指因飲食過飽,導致脾胃不通暢,上下氣機逆亂而昏厥,應該使用平胃散加減煎服,或者催吐,也可以使用備急丸灌服。

備急丸、消暑丸(方劑內容見《時方》)

所謂「惡中」,是指進入古廟、山林、墳墓等陰穢之地,或者見到怪異的事物,感受了邪氣,導致昏倒不省人事。這種情況的脈象表現為兩手脈象如同兩個人在把脈,時大時小,應該使用蘇合香丸灌服,或者使用平胃散,加入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到二錢來解穢,也可以焚燒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皂角、紅棗,讓正氣從口鼻進入。

所謂「寒中」,是指寒氣直接侵入體內,導致手腳冰冷、腹痛、嘔吐、腹瀉不止,進而昏倒不省人事。這種情況的脈象表現為六脈細小,或者沉伏,四肢、嘴唇發青發暗,應該使用生蔥白一束,放在肚臍上,用熱熨斗熨燙,或者艾灸關元穴三十壯,並服用四逆湯。

所謂「暑中」,是指夏天感受暑氣,導致昏倒不省人事,出現自汗、面色污垢、嘔吐、腹瀉、脈象虛弱等情況,應該使用《千金方》中的消暑丸灌服,可以立即甦醒。還有一種情況,指長途跋涉、在烈日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可以用熱土圍在肚臍上,用熱尿澆上去,也可以立即甦醒,或者將生蒜搗爛加水灌服。

關於真中風、類中風攻痰的誤區

人在臨終時,陽氣即將脫散,必然會出現痰聲,這是全身的津液即將化為痰而死去的表現。此時,醫生如果開手就使用膽南星、石菖蒲等藥物來攻痰,等於是直接攻擊津液,加速死亡。

《醫學真傳》說:《本草經》中只有南星,沒有膽星。南星色白味辛,性質屬金,可以驅風化痰,功效與半夏相同。現在人們使用牛膽汁炮製成膽星,味苦性寒。(庸醫都說:炮製成丸劑效果更好,卻不知道越炮製越失去其藥性,危害更大。)中風時痰涎上湧,多數是因為三焦火衰,導致脾土崩潰,水液泛濫。此時應該扶正祛邪,用溫熱的藥物來驅寒,即使如此可能還不夠,如果再服用苦寒的膽星,加上清涼的竹瀝,必定會導致陽氣滅絕而死亡。

孫心典認為:竹瀝是治療中風的常用藥物,它的作用是滋潤以熄滅風邪,以及輕清以活絡經脈。至於驅除經絡中的痰,則是後續需要考慮的。荊瀝、生葛汁,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