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真中風症

曰真者,所以別乎類也。風者,八方之風邪也。中者,邪之自外入內也。有中經、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此數句與病機要發明,大同小異,各有語病。余從發明而訂正之:中經,外有六經之形症,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中臟者,性命危。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

白話文:

「真」是區別於其他類別的。所謂「風」是指八方來的風邪。所謂「中」是指外邪從體表進入人體內部。有中經、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這幾句和病機要發明在意思上大致相同,但在語句表達上有所不同,各有語病。我根據病機要發明訂正如下:中經是指外有六經的形體症狀,中腑是指內有大小便閉塞不通,中臟則危及性命,中血脈是指外無六經的形體症狀,內無大小便閉塞不通。

先以中經言之。中經者,現出六經形症,太陽頭痛、脊強;陽明目痛、鼻乾、身熱、不得臥;少陽胸滿、口苦、脅痛、耳聾、寒熱;太陰自利、腹痛或便難;少陰口渴、時厥;厥陰囊縮、遺溺、手足厥逆,而面色亦現出五色可診。此中風之淺也,宜小續命湯加減主之。

小續命湯(方見《時方》)

白話文:

從中醫經典談起,中醫經典裡記載了六經的形症。太陽經的頭痛、脊背強直;陽明經的眼睛疼痛、鼻子乾澀、身體發熱、不能睡眠;少陽經的胸部滿悶、口苦、脅痛、耳聾、寒熱交替;太陰經的腹瀉、腹痛,或者便祕;少陰經的口渴、時常感到寒冷;厥陰經的陰囊縮小、遺尿、手腳冰冷,而面色也呈現出五種不同的顏色,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診斷。這些都是中風的淺層症狀,可以用小續命湯加減方來治療。

如中風無汗惡寒,依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趾外側爪甲角刺二分)。崑崙。(穴在足外踝後跟骨,針透太谿)

白話文:

如果中風沒有汗水,卻有怕冷的症狀,依據此方將麻黃、杏仁、防風各增加一倍。適宜針刺到至陰穴出血。(穴位在小腳趾外側指甲角刺入二分)。崑崙穴。(穴位在足外踝後跟骨,針刺透太谿穴)

如中風有汗惡風,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宜針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針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症,皆太陽經中風也。

白話文:

如果中風患者有汗卻怕風,依照本方劑量,把桂枝、芍藥、杏仁的用量各增加一倍。適合針灸風府穴。(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入髮際一寸。針入三分,禁止灸。)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去附子。

白話文:

如果中風患者有出汗、身體發熱但沒有畏寒的症狀,就依據上述方劑再加入二錢石膏、二錢知母,將甘草的用量再增加一倍,去掉附子。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依本方加葛根、桂枝,黃芩再加一倍。宜針陷谷,(穴在足大趾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針入五分)去陽明之賊,兼刺厲兌,(穴在足大趾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

以上二症,皆陽明經中風也。

白話文:

若中風出汗,身體發熱但不畏寒,則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加入葛根、桂枝,黃芩的用量增加一倍。應針灸陷谷穴(穴位位於足大拇指次指的外緣,距此處後一節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以驅除陽明的病邪,同時針刺厲兌穴(穴位位於足大拇指次指端,距指甲處如韭葉寬的距離),以瀉掉陽明的實熱。

如中風無汗身涼,依本方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宜刺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去太陰之賊。

白話文:

如果中風時身上沒有汗且身上摸起來很涼,則需要依據本方,附子和乾薑的用量加倍,甘草的用量加倍。可以針刺在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從指甲尖算起,如韭葉般大小)用來消除太陰經的病邪。

此太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無熱,依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宜針太谿。(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針透崑崙。)

此少陰經中風也。

白話文:

這是太陰經中風的症狀。

如果中風伴有出汗但沒有發熱,應該按照原方將桂枝、附子、甘草的用量各增加一倍。適合針刺太谿穴。(穴位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凹陷處,針刺時要穿透到崑崙穴。)

這是少陰經中風的症狀。

如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依本方加羌活、連翹。灸少陽之經絕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壯。)以引其熱。刺厥陰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間)。以通其經。

此少陽厥陰經中風也。

白話文:

如果中風導致六經混亂,症狀與少陽經、厥陰經有關,出現肢體抽搐疼痛,或麻木不仁的症狀,依據本方再加入羌活、連翹。灸少陽經的絕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處,灸五壯),以引出熱度。刺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在腳拇趾指甲旁的毛叢中),以疏通經絡。

又以中腑言之,與傷寒腑症略同,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通之,夾有經症,宜防風通聖散兩解之。

白話文:

從中醫中腑的角度來看,與傷寒腑症的癥狀略有相似之處,內部有排便排尿的阻隔,應該使用三化湯來疏通。如果兼有經絡癥狀,則應該使用防風通聖散來同時治療。

又以中臟言之,中臟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大小便難之症。或卒倒不省人事,有閉脫之別。

白話文:

如果依照中醫理論來說,中髒如果有許多停滯,則九竅會出現問題,會有嘴脣麻痺、說話不利索、耳聾、眼睛昏花、鼻子塞、大小便困難的症狀。有時候還會突然昏倒、失去知覺,有閉脫之別。

若口開,為心絕;眼合,或上視,為肝絕;手撒,為脾絕;遺尿,為腎絕;汗出如油,聲如鼾睡,為肺絕。及面赤如妝,脈急大,皆虛極陽脫不治之症。唯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另煎濃汁,調入灌之,或可救十中之一。如牙關緊閉,以烏梅浸醋擦其牙;痰塞咽喉,以稀涎散吐之。

白話文:

如果嘴巴打開、合不攏,通常表示心臟功能衰竭;眼睛閉著,或者向上凝視,通常表示肝臟功能衰竭;手鬆脫、無力,通常表示脾臟功能衰竭;小便失禁,通常表示腎臟功能衰竭;汗水像油一樣流出,呼吸聲像打鼾一樣,通常表示肺臟功能衰竭。另外,如果臉色變得很紅潤,脈搏跳動得又快又大,通常表示虛弱到了極點,陽氣脫離了身體。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病情,通常很難治癒。這時只能用三生飲一兩,再加入一兩人參,另煎成濃汁,混合在一起灌入病人嘴裡,或許可以救活十分之一的病人。如果病人的牙關緊閉,可以用烏梅浸泡醋,然後用棉花沾著擦病人的牙齒;如果病人的咽喉被痰液堵塞,可以用稀涎散來讓病人吐痰。

不省人事,以半夏末吹入鼻中。蓋此法為通關所設,而藥汁方可灌入,非藉此法吐痰以愈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昏迷不醒,可以用半夏末吹進鼻子裡。這種方法是為了打通呼吸道,以便把藥汁灌進去,並不是依靠這種方法來吐痰治病。

男元犀按:不省人事,有閉症、脫症之辨。二症誤認用藥,則死生立決。

《內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或為寒中,或為熱中。

白話文:

男性患者失去意識時,需要區分是閉症還是脫症。如果將這兩種症狀混淆並錯誤用藥,就會立刻決定生死。

《內經》說:風是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它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有時表現為寒邪內侵,有時則表現為熱邪內盛。

如陽臟之人,素有內火,而風邪中之,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遂卒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雖有痰聲,非漉漉之聲,亦無湧起之勢。可用橘皮一兩,半夏一兩,入生薑汁少許,煎服;或服後探吐之,隨以滌痰湯加天麻、丹參、石菖蒲,入竹瀝、薑汁以開之。如外熱甚,二便閉,可用防風通聖散,及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丹參及三化湯之類,表裡兩解之。

白話文:

如果陽性臟器的人,本來就有內熱,又受到風邪侵襲,那麼風邪會助長火勢,火勢又會藉助風邪的力量,於是突然昏倒而失去知覺,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雖然有痰聲,但不是痰液流動的聲音,也沒有痰液湧起的勢頭。可以用橘皮一兩,半夏一兩,加入少許生薑汁,煎服;或者服藥後用手指探入喉嚨催吐,隨後服用滌痰湯,再加入天麻、丹參、石菖蒲,加入竹瀝、薑汁以便打開痰門。如果外熱很嚴重,二便不通暢,可以用防風通聖散,以及涼膈散加入石菖蒲、遠志、丹參和三化湯之類的藥物,表裡同治。

如陰臟之人,素多內寒,而風邪中之,則風水相遭,寒冰徹骨,亦卒倒不省人事,口開手撒,尿出,臍下冰冷,痰聲漉漉,如水沸之勢。急用三生飲加人參,或用人參二兩、附子一兩、生半夏三錢,煎一盅,入生薑汁半匙、蜂蜜一蛤蜊殼灌之,亦有得生者。若以膽南星。及滌痰驅風等藥投之,如入井而下以石也。

白話文:

如果本是體質偏寒的人,再被風邪侵襲,那麼風邪跟寒氣就會碰在一起,寒氣會直透骨髓,也會驟然昏迷,口腔張開,手也鬆開,尿失禁,臍下冰涼,呼吸聲像水沸騰一樣。這時候,趕快用三生飲加上人參,或者用人參兩錢、附子一錢、生半夏三錢,煮成一小碗,加上生薑汁半匙、蜂蜜一蛤蜊殼灌進他的嘴裡,有些人也能夠因此而活過來。但如果用膽南星以及驅痰祛風的藥物給他吃,就像把藥丟進井裡,一點用都沒有。

二症愈後,語言行動,定不能如常,察其水衰、火衰,以六味丸、八味丸清早服三四錢,下午服六君子湯加麥冬三錢,干桑葉一錢,竹瀝二蛤蜊殼,最妙。蓋柔潤熄風,為治風之秘法也。

白話文:

這兩種病癒後,說話行動一定不能像常人一樣。觀察是水衰還是火衰,用六味丸、八味丸在清晨服用三四錢,下午服用六君子湯加麥冬三錢,幹桑葉一錢,竹瀝二蛤蜊殼,效果最好。使風濕柔軟潤澤的熄滅,是治療風病的祕方。

又以中血脈言之。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非表非里,邪無定居,或偏於左,或偏於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治之之法,汗下俱戒,惟潤藥以滋其燥,靜藥以養其血,則風自除,宜大秦艽湯主之。

白話文:

從血脈方面而言,血脈中沒有六種經絡的形症,內裡也沒有大便與小便的阻隔,不是表證也不是裡證,邪氣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偏在左邊,有時偏在右邊,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的方法是,汗療法與下療法都禁用,只用滋潤的藥物來滋養乾燥,再用平和的藥物來養血,則風氣自然消除,宜用大秦艽湯為主方來治療。

或偏於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以補氣行痰祛風,偏於左者,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天麻、羚羊角以補血行血,化痰祛風,氣血兩虛者,以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鉤藤,竹瀝、薑汁以峻補之。

大秦艽湯

白話文:

假如往右偏的,就用六君子湯,再加上竹瀝、薑汁,達到補氣、化痰、祛風的功效;假如往左偏的,就用四物湯,再加入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天麻、羚羊角,達到補血、化血、化痰、祛風之效;如果既氣虛又血虛,就可以利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入鉤藤、竹瀝、薑汁,達到峻補的目的。

秦艽,石膏(生用,各一錢半),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芍(酒炒),白芷,白朮(炒),生地,熟地,茯苓(各一錢),北細辛(三分)

水煎服。

滌痰湯

白話文:

秦艽、石膏(生用,各1.5錢),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芍(酒炒)、白芷、白朮(炒)、生地、熟地、茯苓(各1錢),北細辛(0.3錢)。

即六君子湯去白朮加南星、枳實、石菖蒲、竹茹,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白話文:

可以用六君子湯的配方,去除白朮,加入南星、枳實、石菖蒲、竹茹,可以用來治療中風,痰液阻塞住了心竅,舌頭強硬,無法說話。

口眼喎斜,以牽正散主之,又以鱔魚血塗正處,牽之便正。

白話文:

口眼歪斜,用牽正散來治療,還可以用鱔魚血塗抹患處,拉動就會恢復正常。

又偏枯症,如樹木枯去一枝,而津液不能周行灌溉,宜六君子湯加竹瀝等法治之,久可望愈,或以六味丸、八味丸、入桑寄生、五加皮、牛膝、杜仲,以自制虎骨膠為丸,朝吞五錢,黃酒送下,暮服前湯。可愈十中一二。

白話文:

至於偏枯症,就好比樹木枯萎了一枝,津液無法周流灌溉,應當用六君子湯加上竹瀝等方法來治療,長時間治療後,可以期待痊癒。可以用六味丸、八味丸,加入桑寄生、五加皮、牛膝、杜仲,自製虎骨膠為藥丸,早上服用五錢,用黃酒送服,晚上服用前面介紹的湯藥。大約有十分之一、二可以被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