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中風四言脈訣

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白話文:

中風的脈象如果是浮而有力,通常是好的現象,如果同時帶有滑脈,表示體內有痰和氣滯。如果脈象是沉而滑,就不要用治療風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脈象時而浮時而沉,而且微弱虛弱,應該扶助元氣,化解痰濕,這樣風的問題自然可以疏解。脈象浮而遲緩是好的徵兆,如果脈象急促快速,則預後不佳。

2. 各症方藥

三化湯

治中風,內有便溺之阻隔。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二錢五分)

水煎服。

喻嘉言曰:仲景云: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竅哉。此方與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

防風通聖散(方見《時方》)

治諸風抽搐,手足瘛瘲,小兒驚風,大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症。(按:此表裡通治之輕劑)

喻嘉言曰: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

祛風至寶膏

即前方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祛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此中風門不易之專方也。

三生飲(方見《時方》)

薛氏云:加人參一兩許,駕馭而行,庶可驅外邪而補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

稀涎散

治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巴豆仁(六粒,每粒分作兩片),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化開,卻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涎壅盛者,燈草湯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一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個炙,水煎,入薑汁服。

涼膈散(方見《時方》)

加味轉舌膏

即前方加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

白話文:

各症方藥

三化湯

治療中風,症狀包含大小便不通暢。

藥方: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二錢五分)

用水煎服。

喻嘉言說:張仲景說過,藥物積在腹中無法排出,會阻塞氣竅而引發風邪。後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想用開竅的方式來驅散風邪,結果反而造成氣竅空虛,風邪更加猖獗,這樣怎麼能使氣竅安穩呢?這個方子和愈風湯、大秦艽湯,都出自《機要方》中,據說是通真子所撰寫,不知道他的姓名。可見那些默默無名卻又胡亂編造藥方的人,實在是誤導後人的見識,這不就是所謂的「一個瞎子帶領一群瞎子」嗎?

防風通聖散(藥方見《時方》)

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抽搐、手腳痙攣、小兒驚風、大便秘結、邪熱過盛、肌肉跳動等各種風症。(這個方子是表裡同治的輕劑)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發汗不會傷及體表,攻下不會傷及體內,可以多服用。

祛風至寶膏

就是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再加入人參補氣、熟地補血、黃柏和黃連清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來祛風。將這些藥材煉製成蜜丸,像彈珠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茶或酒送服。這是治療中風的有效專用方。

三生飲(藥方見《時方》)

薛氏說:應該加入一兩左右的人參,來輔助藥力,這樣才能驅除外邪並補養真氣,否則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

稀涎散

治療中風導致的牙關緊閉、單雙側喉嚨腫痛。

藥方:巴豆仁(六粒,每粒切成兩半)、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溶解,再加入巴豆仁和牙皂攪拌均勻,等到明礬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分吹入喉嚨中,如果痰涎過多,可以用燈心草煎湯送服五分。(藥物在喉嚨就會吐出,在膈膜則會往下走)

另一個藥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個(烤過),用水煎煮,加入薑汁服用。

涼膈散(藥方見《時方》)

加味轉舌膏

就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再加入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然後用蜂蜜煉製成蜜丸,像彈珠一樣大小,再用硃砂包裹。

3. 中風續論

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後人既曰中風,如何舍風而別治,觀仲師侯氏黑散、風引湯數方自見。余此書原為中人以下立法,只取唐人續命湯一方為主,蓋以各家所列風症,頭緒紛繁,議論愈深則愈晦,方法愈多則愈亂,不如只取一方,以驅邪為本,庶法一心純,不至多歧反惑。要知此湯長於治外,非風則不可用,是風則無不可用也。

至云風為虛邪,治風必先實竅,此旨甚微,能於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處,則可與共學適道矣。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內經》云:邪害空竅,此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

風引湯(俱見《金匱》)除熱癲癇(巢氏治腳氣)

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癇瘛瘲,皆火熱生風,五臟亢甚,歸迸入心之候,夫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成痰,流注四肢而癱瘓。此方用大黃為君,以盪滌風火熱濕之邪,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用桂枝、甘草以緩其勢,又取石藥之澀以堵其路,而石藥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龍骨、牡蠣以斂其精神魂魄之紛馳,用寒水石以助腎之真陰,不為陽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恐心不明而十二官危也。

明此以治入臟之風,遊刃有餘矣。喻嘉言此解最妙。

白話文:

古人訂立疾病的名稱,一定是指向疾病的本質。後人既然說這是「中風」,怎麼可以捨棄「風」這個病因而用別的方法治療呢?看看仲景的侯氏黑散、風引湯等幾個藥方就可以明白了。我寫這本書,原本是為了給中等程度以下的人提供方法,只採用唐朝的續命湯這個藥方為主。因為各家所列出的中風症狀,頭緒太過繁雜,討論越深入反而越難理解,方法越多反而越混亂。不如只採用一個藥方,以驅除邪氣為根本,這樣才能使方法專一,不至於因為方向太多反而迷惑。要知道這個湯藥擅長治療外邪,不是風邪就不能用,是風邪就沒有不能用的。

至於說風是虛邪,治療風邪必須先充實空竅,這個道理非常深奧。如果能對侯氏黑散、風引湯這兩個藥方研究十年,了解其中的奧妙,就可以一起學習醫道的真諦了。

侯氏黑散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四肢沉重、心中怕冷不足的人。(出自《外臺》,用來治療風癲)《內經》說:「邪氣侵犯空虛的竅穴」,這個方子在驅除風邪的同時,也能夠填補空虛的竅穴。竅穴充實了,內在的舊邪就無法容身,外在的新風也無法侵入。

風引湯(都出自《金匱》)

治療因熱引起的癲癇(巢氏用來治療腳氣)

大人中風時身體被牽引,小孩驚厥抽搐,都是因為火熱產生風邪,五臟功能過於亢奮,導致氣血衝入心臟。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一同存在,火氣發作必然產生風邪,風邪產生必然挾帶木的勢頭傷害脾土。脾土生病就會積聚液體形成痰,痰液流注到四肢就會導致癱瘓。這個方子用大黃作為主藥,用來清除風火熱濕的邪氣,隨後用乾薑這種藥性收斂而不發散的藥來補益身體,用桂枝、甘草來緩和藥勢,又選用具有收澀作用的石類藥物來堵截邪氣的通路。石類藥物中,又選用滑石、石膏來清除肺金的燥熱,以此來抑制肝木的過盛,用赤石脂、白石脂來加強脾土的運化功能,以此來去除濕氣,用龍骨、牡蠣來收斂精神魂魄的散亂,用寒水石來幫助腎臟的真陰,不讓其被陽熱所劫耗。還用紫石英來補益心神的虛弱,擔心心神不明導致其他器官功能紊亂。

明白這些道理,用來治療侵入臟腑的風邪,就可以運用自如了。喻嘉言對這個方子的解釋非常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