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類中風症

一火中之說,本於河間。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大法以白虎湯、三黃湯沃之,所以治實火也;以逍遙散疏之,所以治鬱火也;以通聖、涼膈散雙解之,所以治表裡之邪火也;以六味湯滋之,所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謂從治之法,引火歸原也;又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神妙無比。

地黃飲子

時賢徐靈胎云:此治少陰氣厥之方,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重則益其病而致死。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

孫心典按:舌喑不能言,有上焦為痰火阻塞者,宜轉舌膏;有中風脾緩舌強不語者,宜資壽解語湯。惟有少陰脈縈舌本,氣厥不至,名曰風痱,宜用地黃飲子溫之。喻氏用資壽解語湯去羌、防,加熟地、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治之。

資壽解語湯(俱見《時方》)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一氣虛類中,說本李東垣。東垣以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風狀。大法以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薑汁治之,補中益氣湯亦治之;卒倒遺尿,元氣大虛,必重用白朮、人參、黃耆,加益智仁主之。又有惱怒氣逆而厥,面青脈大,如中風象,宜景岳解肝煎主之。虛者六君子湯,加烏藥、青皮、白芷主之。

一濕中之說,本於朱丹溪。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二陳湯加沙參、蒼朮、白朮、竹瀝、薑汁主之,或單用半夏六錢,煎半盅,入生薑汁二滴,風化硝二錢,先治其標,或間服滾痰丸。

亦謂之痰中,可用吐法,後理脾胃,先調經絡,以竹瀝湯主之。

竹瀝湯,竹瀝(二酒盞),生葛汁(一酒盞),生薑汁(一湯匙)相合,作兩服。

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一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備急丸消暑丸(俱見《時方》)

一惡中者,入古廟山林古墓,及見非常怪物,感其異氣,遂昏倒不知人事。其脈兩手若出兩人,乍大乍小,以蘇合香丸灌之,或以平胃散加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二錢,以解穢,或焚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皂角、紅棗,使正氣自口鼻入。

一寒中者,或暴寒之氣直入於內,手足厥冷,腹痛吐瀉不止,遂昏倒不知人事,六脈細小,或沉伏,四肢唇口青黯,宜以生蔥白一束,安臍中,以火斗熨之,或灸關元三十壯,以四逆湯灌之。

一暑中者,夏月感暑氣,昏倒不省人事,自汗面垢,吐瀉脈虛,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立蘇。又有長途赤日,卒倒不省人事,以熱土取來圍臍上,以熱尿注之,即蘇,或以生蒜搗水灌之。

白話文:

[類中風症]

有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火」,這個觀點出自金代醫家河間。河間認為,過度的情緒波動會導致體內火氣過盛,進而引發類似中風的症狀。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白虎湯、三黃湯來清瀉實火;使用逍遙散來疏解鬱積之火;使用通聖散、涼膈散同時清除體表和內部的邪火;使用六味湯來滋養腎水,以抑制過於旺盛的陽氣;使用八味丸來引導火氣回歸本源,這屬於一種反向治療的方法;此外,地黃飲子對於治療因舌頭僵硬而無法說話、腿腳癱瘓無法行走等症狀,有著非常神奇的療效。

地黃飲子

當代名醫徐靈胎說:地黃飲子這個方子是治療少陰經氣虛衰的,但是庸醫不明白,竟然用它來治療各種中風症狀,輕則病情無法痊癒,重則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醫生和病人都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

孫心典認為: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有可能是因為上焦被痰火阻塞,應該使用轉舌膏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中風導致脾氣虛弱、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應該使用資壽解語湯來治療。只有少陰經脈的氣血無法順利到達舌根,導致氣機逆亂的「風痱」症狀,才應該使用地黃飲子來溫補。喻氏則使用資壽解語湯,去除其中的羌活、防風,加入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等藥材來治療。

資壽解語湯(方劑內容見《時方》)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中風導致脾氣虛弱、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半身不遂等症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氣虛」,這個觀點出自金元醫家李東垣。東垣認為,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導致人突然昏倒,身體僵硬,如同中風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生薑汁來治療;補中益氣湯也可用於治療;如果出現昏倒、大小便失禁等元氣大虛的情況,必須大量使用白朮、人參、黃耆,再加入益智仁來治療。另外,還有因為惱怒導致氣機逆亂,出現面色發青、脈搏洪大等類似中風症狀的,應該使用景岳解肝煎來治療。對於氣虛引起的,則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烏藥、青皮、白芷來治療。

另一種說法認為,類中風的病因源於「濕」,這個觀點出自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有些人的中風並非真的中風,而是因為濕氣導致痰液產生,痰液產生熱,熱導致風,所以應該使用二陳湯,再加入沙參、蒼朮、白朮、竹瀝、生薑汁來治療,或者單獨使用半夏六錢,煎煮半盅,加入生薑汁二滴,再加入風化硝二錢,先治療其表症,也可以間隔服用滾痰丸。

這種情況也被稱為「痰中」,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之後再調理脾胃,先疏通經絡,可以使用竹瀝湯來治療。

竹瀝湯,將竹瀝(二酒杯)、生葛汁(一酒杯)、生薑汁(一湯匙)混合,分兩次服用。

除了劉、朱、李三位醫家的觀點,後人又增加了「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種情況。

所謂「食中」,是指因飲食過飽,導致脾胃不通暢,上下氣機逆亂而昏厥,應該使用平胃散加減煎服,或者催吐,也可以使用備急丸灌服。

備急丸、消暑丸(方劑內容見《時方》)

所謂「惡中」,是指進入古廟、山林、墳墓等陰穢之地,或者見到怪異的事物,感受了邪氣,導致昏倒不省人事。這種情況的脈象表現為兩手脈象如同兩個人在把脈,時大時小,應該使用蘇合香丸灌服,或者使用平胃散,加入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到二錢來解穢,也可以焚燒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皂角、紅棗,讓正氣從口鼻進入。

所謂「寒中」,是指寒氣直接侵入體內,導致手腳冰冷、腹痛、嘔吐、腹瀉不止,進而昏倒不省人事。這種情況的脈象表現為六脈細小,或者沉伏,四肢、嘴唇發青發暗,應該使用生蔥白一束,放在肚臍上,用熱熨斗熨燙,或者艾灸關元穴三十壯,並服用四逆湯。

所謂「暑中」,是指夏天感受暑氣,導致昏倒不省人事,出現自汗、面色污垢、嘔吐、腹瀉、脈象虛弱等情況,應該使用《千金方》中的消暑丸灌服,可以立即甦醒。還有一種情況,指長途跋涉、在烈日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可以用熱土圍在肚臍上,用熱尿澆上去,也可以立即甦醒,或者將生蒜搗爛加水灌服。

關於真中風、類中風攻痰的誤區

人在臨終時,陽氣即將脫散,必然會出現痰聲,這是全身的津液即將化為痰而死去的表現。此時,醫生如果開手就使用膽南星、石菖蒲等藥物來攻痰,等於是直接攻擊津液,加速死亡。

《醫學真傳》說:《本草經》中只有南星,沒有膽星。南星色白味辛,性質屬金,可以驅風化痰,功效與半夏相同。現在人們使用牛膽汁炮製成膽星,味苦性寒。(庸醫都說:炮製成丸劑效果更好,卻不知道越炮製越失去其藥性,危害更大。)中風時痰涎上湧,多數是因為三焦火衰,導致脾土崩潰,水液泛濫。此時應該扶正祛邪,用溫熱的藥物來驅寒,即使如此可能還不夠,如果再服用苦寒的膽星,加上清涼的竹瀝,必定會導致陽氣滅絕而死亡。

孫心典認為:竹瀝是治療中風的常用藥物,它的作用是滋潤以熄滅風邪,以及輕清以活絡經脈。至於驅除經絡中的痰,則是後續需要考慮的。荊瀝、生葛汁,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