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類中風症

續論真中風類中風攻痰之誤

凡人將死之頃,陽氣欲脫,必有痰聲漉漉,是一身之津血,將漸化為痰而死也。時醫於此症,開手即以膽南星、石菖蒲直攻其痰,是直攻其津血,而速之死也。

《醫學真傳》曰:《本經》只有南星。並無膽星。南星色白味辛,稟金氣而驅風豁痰,功同半夏。今人以牛膽製為膽星,味苦性冷。(庸醫皆曰:丸制者佳,不知愈制愈失其性,為禍更烈。)中風痰涎上湧,多屬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斯時助正散邪,壯火驅寒,尤恐不濟,服之以苦冷之膽星,加之以清涼之竹瀝,必至生陽滅絕而死。

孫心典按:竹瀝為中風必用之藥,取其柔潤以熄風,輕清以活絡。而驅行經絡之痰,在所後也。荊瀝、生葛汁,亦是此義。

白話文:

類中風症:繼續討論真中風、類中風時錯誤地攻痰

一般人在臨死之前,陽氣將要脫離身體,一定會有痰液在喉嚨發出「嚕嚕」的聲音,這是因為全身的津液和血液,將逐漸轉化成痰而導致死亡。現在的醫生面對這種情況,一出手就用膽南星、石菖蒲等藥物直接攻痰,這等於是直接攻擊津液和血液,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醫學真傳》提到:《本草經》只記載了南星,並沒有膽星。南星顏色白,味道辛辣,具有金屬的性質,能驅風化痰,功效和半夏相似。現在的人用牛膽汁炮製成膽星,味道苦澀,藥性寒涼。(庸醫都說:經過炮製成丸藥的膽星效果更好,卻不知道經過炮製反而失去了藥性,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中風時痰涎上湧,大多屬於三焦火氣衰弱,脾土虛弱導致水濕氾濫。這時候應該扶助正氣、疏散邪氣,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邪,尚且可能無法挽救,卻服用苦寒的膽星,再加上清涼的竹瀝,必定會導致陽氣完全消散而死亡。

孫心典認為:竹瀝是治療中風必須使用的藥物,它的作用是利用其柔潤的性質來平熄風邪,輕清的性質來活絡經脈。而驅除經絡中的痰液,則是在後面的事情。荊瀝、生葛汁,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