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傷寒
脈
傷寒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其弦、緊,浮、滑、沉、澀六者,為殘賊脈,能為諸經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緩,為四季之正脈;浮、沉、遲數為客脈。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呼出心、肺為陽,吸入肝,腎為陰。一呼一吸為一息。寸口為陽,尺澤為陰,中為關界。
陽主氣,陰主血。血為榮,氣為衛。寒傷榮,風傷衛。所謂傷寒之病,從淺入深,先以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俱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實、為陽、為熱;無力者為虛、為陰,為寒。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傷寒以大為病進,以緩為邪退。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傷寒病中,脈貴有神。脈中有力,即為有神。神者,氣血之先也。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
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微而無力為脫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徐,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徐,名曰內實外虛。
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躁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如寒邪直中陰經,溫之而脈來斷續為歇止,正氣脫而不復生也。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陰陽離,離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今將浮、中、沉三脈下,注證治之法,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以此達彼,由粗入精,亦可以為後學之窺鑑矣。
浮脈: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其治法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風傷衛則自汗惡風。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則無汗,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寒之表,宜發汗。冬時用麻黃湯,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有渴加石膏、知母。
浮緩無力則有汗,惡風,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宜和衛。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中脈: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然亦有二焉,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長而有力,即微洪脈也,此為陽明在經,其證微有頭痛,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用葛根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參湯。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脈象如果呈現浮、大、動、數、滑等,都屬於陽證;而呈現沉、澀、弱、弦、微等,則屬於陰證。其中,弦、緊,加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是屬於「殘賊脈」,可能會導致身體各經絡出現疾病。春天脈象應該呈現弦,夏天洪,秋天毛,冬天石,四季交替時呈現緩和,這些是四季正常的脈象;浮、沉、遲、數則是外來的脈象。左手的脈象對應人迎穴,右手的脈象對應氣口穴。呼氣時,心和肺的氣是屬於陽;吸氣時,肝和腎的氣是屬於陰。一呼一吸算作一息。寸口脈屬於陽,尺澤脈屬於陰,中間的關脈則是陰陽的分界。
陽氣主導氣,陰氣主導血。血是營養,氣是防禦。寒邪會傷害營養(血),風邪會傷害防禦(氣)。所謂的傷寒病,是從淺到深,先影響皮膚肌肉,然後進入腸胃筋骨。它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都可以從浮、中、沉三種脈象的有力或無力來區分。有力的是實證、陽證、熱證;無力的是虛證、陰證、寒證。如果浮、中、沉三種脈象都摸不到,就要仔細尋找。如果時隱時現,就是陰陽之氣伏藏的脈象,三部脈象都是這樣。
雜病認為弦脈是陽證,但傷寒認為弦脈是陰證;雜病認為緩脈是弱證,但傷寒認為緩脈是平和的脈象。傷寒認為脈象變大是病情加重,脈象變緩是邪氣減退。緩脈是胃氣的脈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傷寒病中,脈象最重要的是要有神氣。脈象中有力,就是有神氣。神氣是氣血的先兆。兩手都摸不到脈叫做雙伏,一手摸不到脈叫做單伏。寸口陽脈中,如果出現沉細的脈象,但無力,是陽中伏陰。
尺部陰脈中,如果出現沉數的脈象,是陰中伏陽。寸口脈象數大有力是重陽,尺部脈象沉細無力是重陰。寸口脈象細微如絲是脫陽,尺部脈象微而無力是脫陰。寸脈浮而有力,是寒邪在表、屬於實證,應該發汗;浮而無力,是風邪在表、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法。尺脈沉而有力,是陽邪在裡、屬於實證,應該用瀉下法;無力,是陰邪在裡、屬於虛證,應該用溫補法。寸脈弱而無力,絕對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剛開始按脈,感覺脈象來得快而去的慢,叫做內虛外實;感覺脈象來得慢而去的快,叫做內實外虛。
寸脈和尺脈脈象相同,都呈現緩脈,這是平和的脈象,代表身體平和,有生機。發汗或瀉下後,脈象如果平靜,代表病癒;如果煩躁不安、身體發熱,代表病情惡化,是邪氣過於強盛。如果寒邪直接進入陰經,用溫補的方法,脈象反而斷斷續續,這叫做歇止,表示正氣脫失無法恢復。脈象呈現單純的弦脈,叫做負脈,代表死亡。按脈時感覺脈象像解開的繩索,叫做陰陽離散,代表死亡。陰病如果出現陽脈,代表好轉;陽病如果出現陰脈,代表惡化。現在把浮、中、沉三種脈象的具體情況,說明對應的證狀和治療方法,希望能透過脈象了解病情,透過病情來確定治療方法,這樣由淺入深,從粗糙到精細,也能讓後學的人可以學習參考。
浮脈:輕輕把手指放在皮膚上,輕輕按壓就可以摸到,就叫做浮脈。這代表寒邪剛進入足太陽經,病在表面的初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雖然如此,但治療方法有兩種,寒邪傷了營養(血),會沒有汗、怕冷;風邪傷了防禦(氣),會自己出汗、怕風。一通一塞,治療方法不能相同。
浮脈緊而有力,會沒有汗、怕冷、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發熱,這是傷寒在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冬天用麻黃湯,其他三季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口渴,可以加石膏和知母。
浮脈緩而無力,會出汗、怕風、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發熱,這是傷風在表證,應該用調和防禦氣的方法。冬天用桂枝湯,其他三季用加減沖和湯。如果腹痛,用小建中湯。如果疼痛嚴重,用桂枝加大黃湯。
中脈:按壓到皮膚下,肌肉之間的部位,稍微用力按壓才能摸到,叫做半表半裡。它也有兩種情況,因為陽明經和少陽經,不從表裡,而是從中間部位。脈象長而有力,像是微弱的洪脈,是陽明經有熱,症狀會有輕微頭痛、眼眶痛、鼻腔乾燥、睡不著、發熱沒有汗,可以用葛根解肌湯來治療。如果口渴而且出汗還不能解渴,或是出汗後還是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沒有口渴,不能服用這個藥,這個藥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