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腹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腹痛

小腹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症狀,多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等因素引起。根據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為寒痛、熱痛、氣痛、血痛、濕痛、食痛等。

寒痛

寒痛多由感受寒邪所致,常見於感受風寒、飲食生冷、久坐久臥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冷痛,喜溫喜按,伴有畏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

熱痛

熱痛多由感受熱邪所致,常見於感受暑熱、食用辛辣、熬夜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灼熱疼痛,喜冷喜涼,伴有口渴、尿黃、大便乾燥等症狀。

氣痛

氣痛多由氣機不暢所致,常見於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脹痛,按之不痛,伴有胸悶、心煩、噯氣等症狀。

血痛

血痛多由氣血瘀滯所致,常見於外傷、跌打損傷、產後惡露不盡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刺痛,痛有定處,伴有月經不調、經血量多、色紫暗等症狀。

濕痛

濕痛多由濕邪侵襲所致,常見於久居潮濕、涉水淋雨、穿著潮濕衣物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墜脹疼痛,痛如墜物,伴有白帶多、色白質稀等症狀。

食痛

食痛多由飲食不節所致,常見於暴飲暴食、吃生冷食物、吃油膩食物等情況。患者多表現為小腹脹痛,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狀。

小腹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症狀,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在治療上,應根據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夫雜證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
  • 2.《醫學入門》:「少陰下利清穀,或咽痛脈微者,四逆湯;利不止脈欲絕者,白通湯;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厥陰下利小腹痛,或消渴吐蛔者,當歸四逆湯。凡陰證唇青舌黑,或白苔,或卷強者,用生薑頻擦唇口,擦後黑轉為紅乃吉。
  • 3.《醫學綱目》:「〔海〕秋腹痛,肌寒、惡寒,脈沉微,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而止。
  • 4.《醫學正傳》:「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云得炅則止。《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
  • 5.《醫學原理》:「如小腹痛,厥陰也,重則宜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宜當歸四逆湯之類。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血風上攻,眼目浮腫,荊芥。小腹痛,木瓜。渾身浮腫,薑湯或蔥湯。胃惡,藿香。頭面腫,赤豆、荊芥湯。下血不止,木香湯。冷嗽,桑白皮、乾柿。頭痛,川芎、細辛。血風熱潮,生薑、紅棗。虛汗,麻黃根。吐不止,陳青蒿。血風腰疼,蕓薹子槌碎。女人血結不通,手發攣急不知苦,薺菜一握,順流水挒汁。
  • 2.《奇效良方》:「若臍下虛冷腹痛,及腰脊間悶痛,宜玄胡六合,小腹痛同,用
  • 3.《醫學傳心錄》:「婦人經水適然來,似瘧原湯對小柴③。妊娠月水時時下,膠艾添之止漏胎④。經水過期為血少,倍加熟地酒黃芩。經因氣阻先為疼,香附莪(朮)(三)棱復自行。月經紫黑及先期,方入(黃)芩(黃)連共丹皮。受寒經瘀小腹痛,桃仁烏(藥)(香)附莫遲疑。瘦人血枯經水閉,桃仁增入本方治。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暴崩下血,此由腎水陰虛不能鎮制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涼血地黃湯主之。然此症多起於內傷,若小腹不痛,只服前涼血地黃湯,或八物湯加黃連、黃芩等藥;若小腹痛者,先宜大劑四物湯加醋製香附,然後用前補藥,如內補湯,或補宮湯加芩、連主之。
  • 5.《濟陽綱目》:「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其病小腹痛引陰如淋,輕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元胡索、金鈴子、附子。太陰瘧發於辰戊丑未日,其病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輕者異攻散,重者理中湯。如濕偏陰分,單寒氣虛作泄者,古棗附湯、附子理中湯。身重腹脹者,五苓散、朮附湯。

四逆湯

  • 1.《醫方集宜》:「一小腹痛厥陰也,宜用 正陽散、四逆湯
  • 2.《醫方集宜》:「俱見傷寒門 治小腹痛
  • 3.《不知醫必要》:「_吳萸四逆湯_,大熱峻劑,治中寒小腹痛甚。
  • 4.《醫學指要》:「若沉遲無力為寒,外症無頭痛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或兼腹滿脹痛,吐泄,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或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是陰經自中真寒症,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也。此於浮中沉三者,可以得汗下溫之大要焉。
  • 5.《傷寒直指》:「代四逆湯,治直中陰證。白朮,茯苓,人參,炙甘草,乾薑,熟附子,肉桂,五味子,半夏,陳皮,嘔涎沫,或小腹痛,加吳茱萸;無脈,加豬膽汁;吐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加薑汁。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仁術便覽》:「一方,治小腹痛,及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參為末,二錢熱酒調,空心服。

小青龍湯

  • 1.《時方妙用》:「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論云。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

當歸散

  • 1.《婦人大全良方》:「療妊娠被驚惱,胎向下不安,小腹痛連腰,下血。
  • 2.《赤水玄珠》:「_當歸散_,凡血積小腹痛,或因氣逆,月經不行,肚腹作痛。

八味地黃丸

  • 1.《婦人規》:「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 2.《景岳全書》:「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 3.《家用良方》:「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症,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圖治也。

理中湯

  • 1.《醫學指要》:「若沉遲無力為寒,外症無頭痛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或兼腹滿脹痛,吐泄,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或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是陰經自中真寒症,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也。此於浮中沉三者,可以得汗下溫之大要焉。
  • 2.《傷寒六書》:「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熱,不渴,反怕風寒,或面上惡寒甚如刀刮,或腹滿脹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為陰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姜附湯。

小建中湯

  • 1.《醫學入門》:「少陰四正厥四旁,少陰瘧,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乾口燥,嘔吐,欲閉戶牖。輕者,小柴胡湯倍半夏;重者,合四物湯。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小腹痛引陰如淋,輕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玄胡索、金鈴子、附子。
  • 2.《濟陽綱目》:「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其病小腹痛引陰如淋,輕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元胡索、金鈴子、附子。太陰瘧發於辰戊丑未日,其病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輕者異攻散,重者理中湯。如濕偏陰分,單寒氣虛作泄者,古棗附湯、附子理中湯。身重腹脹者,五苓散、朮附湯。

大承氣湯

  • 1.《沈氏尊生書》:「)曰小腸泄者,溲而使膿血,小腹痛,即火乘濕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五苓散

  • 1.《醫學研悅》:「夏間有不頭痛發熱,但覺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鼓脹痞滿,不能屈伸者,人或疑為陰症,或執為食生冷過多,不知皆暑火流注臟腑不能解,故先小腹痛,後及遍心腹,法宜六和湯清解之,或五苓散加香薷、木瓜、紫蘇、半夏之類利散之,自愈。若以為陰病生冷,而用熱藥熱物助之,不可救已。

附子理中湯

  • 1.《續名醫類案》:「通府趙孟威云:其妹小腹痛,服附子理中湯,附子服過八十餘粒。此乃沉寒痼冷之甚,不多有者。又壬午仲冬,金臺一男子患腹痛,誤服乾薑理中丸,即時口鼻出血,煩躁發狂,入井而死。(二條俱見薛公案。)
  • 2.《校註婦人良方》:「通府張孟威云:其妹小腹痛,用附子理中湯,附子服過八十餘枚,此乃沉寒痼冷之甚,不多有者。

龍膽瀉肝湯

  • 1.《赤水玄珠》:「_龍膽瀉肝湯_,治肝經濕熱,兩抝腫痛,或小腹痛、脅痛,小便澀滯等症。

白通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凡腎經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熱,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之假症,世人不識,而為其所誤者多矣。宜以假寒治之,所謂假對假也。但此症有二,有一等少陰傷寒之症,寒氣自下腎經而感,小腹痛,或不痛,或嘔,或不嘔,面赤口渴,不能飲水,胸中煩躁,此作少陰經外感傷寒看,須用仲景白通湯之法治之,一服即愈。

小薊飲子

  • 1.《秘珍濟陰》:「小腹痛乃敗血流入膀胱,若尿止澀痛出血,小腹不痛,此內熱也,宜服小薊飲子。

排膿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排膿散_,治腸癰,小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時便下膿。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方機》:「小腹痛。小便不利。若下利者。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者。若下利者。」

抵當湯

  • 1.《傷寒治例》:「_逐瘀血_,晝夜譫語,喜忘,小便自利,小腹痛,為瘀血,抵當湯。
  • 2.《尚論後篇》:「仲景凡稱太陽症脈沉者,皆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而脈反沉也。其症兼發狂,小腹痛者,為蓄血,此條抵當湯是其例也。
  • 3.《溫疫論》:「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蓄血也,加大黃三錢,甚則抵當湯。藥分三等,隨其病之輕重而施治。
  • 4.《內外傷辨惑論》:「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 5.《內外傷辨惑論》:「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奔豚湯

  • 1.《不知醫必要》:「_奔豚湯_,溫,治肝氣旁散,下注而小腹痛。

補中益氣湯

  • 1.《醫貫》:「臍下痛者。加熟地黃。如不已。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凡小腹痛。多屬腎氣奔豚。惟桂泄奔豚。故加之。如脅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芍藥。如體重肢節痛。或腹脹自利。脈來濡緩者。濕勝也。加蒼朮厚朴主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別作一服。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也。

二陳湯

  • 1.《證治針經》:「(《女科準繩》。)然而濕熱流痰,肥人多有,升柴二術與二陳湯,炒柏(解鬱熱)炮姜(茴香,帶下小腹痛是鬱結,須此辛散)亦不苟。《治法匯》。

黃連解毒湯

  • 1.《心印紺珠經》:「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此火乘濕之泄也,治法當以玄青丸下之,次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藥治之,後以芍藥柏皮丸止之。大瘕泄者,裡急後重,頻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寒乘濕而變為熱泄也,治法當以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頓服之。此治五泄之法也。

暖肝煎

  • 1.《醫學答問》:「里有肝寒,舌邊色白,左關脈沉遲。其症為小腹痛者,寒結下焦也,宜暖肝煎、奔豚丸;疝瘕者,陰囊疝氣,寒氣結聚也,宜橘核丸加吳茱萸、肉桂。(熱疝瘕則不同藥。)囊縮者,寒主斂故縮也,宜奔豚丸、四逆湯。(熱邪縮者則不同藥。)寒熱往來者,寒邪化瘧也,宜小柴胡湯。

回陽丹

  • 1.《仁齋直指方論》:「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夫雜證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
  • 2.《醫學原理》:「如小腹痛,厥陰也,重則宜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宜當歸四逆湯之類。
  • 3.《醫學正傳》:「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云得炅則止。《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
  • 4.《醫學綱目》:「〔海〕秋腹痛,肌寒、惡寒,脈沉微,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而止。

六和湯

  • 1.《驗方新編》:「夏月不頭痛發熱,但小腹疼,或心腹俱痛脹痞不能屈伸,此皆暑火流注臟腑,故先小腹痛,遍及心腹,宜六和湯清解之,或四苓加香薷、木瓜、紫蘇和散之,或正氣散加黑梔、或炒鹽和陰陽水探吐痰涎可耳。
  • 2.《醫學研悅》:「夏間有不頭痛發熱,但覺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鼓脹痞滿,不能屈伸者,人或疑為陰症,或執為食生冷過多,不知皆暑火流注臟腑不能解,故先小腹痛,後及遍心腹,法宜六和湯清解之,或五苓散加香薷、木瓜、紫蘇、半夏之類利散之,自愈。若以為陰病生冷,而用熱藥熱物助之,不可救已。

托裡散

  • 1.《秘珍濟陰》:「—,小腹痛近陰處,腫脹浮薄發光者,孕癰也,宜千金托裡散。

失笑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產後小腹痛甚,牙關緊急,此瘀血內停,灌以失笑散,下血而蘇,又用四物加炮薑、白朮、陳皮而愈。

回陽救急湯

  • 1.《辨舌指南》:「《辨正》:淡紫青筋舌,舌淡紫帶青而濕潤,又伴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陰經也。必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小腹痛甚者,宜回陽救急湯,(即四逆、理中,又加肉桂、半夏、五味子、茯苓、陳皮,)《舌鑑》之說是也。若舌不濕潤而乾枯,則是實熱,宜用涼潤之劑。
  • 2.《感症寶筏》:「如淡紫青筋舌,淡紫帶青而濕潤,又絆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陰經也,必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小腹痛甚者,宜回陽救急湯。若舌不濕潤而乾枯,乃是實熱,宜涼劑。
  • 3.《中西溫熱串解》:「如淡紫青筋舌,淡紫帶青而濕潤又伴青筋者,乃寒邪直中陰經也。必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小腹痛甚者,宜回陽救急湯。若舌不濕潤而乾枯,乃是實熱,宜涼劑。
  • 4.《仁術便覽》:「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加豬膽汁。泄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不止加薑汁。

溫中散

  • 1.《本草正義》:「甄權、大明之主治,皆暖胃溫中散寒之功,如寒疝小腹痛,須同茴香治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亦用之。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禁用。

固經丸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產後傷耗,經血未得平復而勞復損動,致血暴崩、淋滯不止;或鹹酸不節,傷蠹營衛,氣衰血弱,亦變崩中。若小腹痛,肝經已壞,難治,急服固經丸以止之。惡熱藥者,十灰丸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