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2)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2)
1. 論浮脈形法主病
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太陽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用麻黃;風傷衛則自汗惡風,用桂枝。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白話文:
浮脈:初期手指觸摸皮膚表層時就能感受到,輕輕按壓即可摸到。這表示寒邪剛剛進入太陽陽經,疾病在表層,可以發散驅邪。不過,治療方法有兩種:
- 傷寒傷及榮衛(氣血)導致沒有汗卻怕冷,使用麻黃。
- 風邪傷及衛氣導致自發出汗卻怕風,使用桂枝。
一通一塞,治療方法不能混淆。
浮緊有力,無汗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寒在表,宜發散,冬時麻黃湯,春、夏、秋皆用羌活沖和湯。
白話文:
脈象浮而有力,沒有流汗或畏寒,頭頸痠痛,腰背僵硬,發燒,這是傷寒在表,應發散表邪。冬季宜用麻黃湯,春、夏、秋季都可用羌活沖和湯。
浮緩,有汗惡風,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者,桂枝大黃湯。
白話文:
脈象浮動又緩慢,身體發汗、怕吹風,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部僵硬,發熱。這是風寒表證,冬天可用桂枝湯治療,其他季節可用加減沖和湯。如果出現腹痛,可用小建中湯;腹痛嚴重時,可用桂枝大黃湯。
2.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
中,按至皮膚之下,肌骨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證也。然亦有二焉,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白話文:
在按診中,如果按壓至皮膚以下,觸及肌骨部位,稍加用力後才感到疼痛,稱之為半表半裡證。但是,這種證候也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屬於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邪,不從表裡兩方面發展,而停滯在半表半裡的部位;
長而有力,即微洪脈也,此為陽明在經,其證微有頭疼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用葛根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用白虎湯加人參。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白話文:
脈象長而有力,就是微弱的洪脈,這是陽明經受病邪影響,證狀有輕微頭痛和眼眶痛,鼻腔乾燥難眠,發熱但不流汗,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治療。如果口渴但出汗不止,或出汗後口渴仍不解除,可以使用加了人參的白虎湯。如果沒有口渴,不能服用這個藥,這是大忌。
弦而數,此為少陽經脈,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俱用小柴胡湯。(本方自有加減法。)或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緣膽無出入,有三禁,只宜和解表裡。
白話文:
脈象緊而快,這是少陽經絡的問題。症狀包括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都用小柴胡湯治療。(此方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
如果兩條經絡同時發病,脈象就會緊而長,此時在小柴胡湯中要加入葛根和芍藥。原因是膽經有「三禁」,只適合用平和的方法來調理表裡。
3.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此為沉脈。亦有二焉,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無人知此,實秘訣耶。
白話文:
脈象若感覺沉穩,需要用力按至肌肉深處,直至碰到筋骨之間,這被稱為沉脈。沉脈中還可進一步區分陰陽寒熱,但這點很少有人了解,實為診脈的秘訣所在。
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證解而熱入於裡,惡寒頭疼悉除,反覺怕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譫語狂妄,燥渴,或潮熱自汗,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
白話文:
脈沉有力,是陽明經的根本證候,表明表證已解,熱邪入侵體內。惡寒、頭痛等表證消失,反而覺得怕熱,想掀開被子,手腳亂舞,胡言亂語,口渴,或感到身體發熱、自汗。五六天不排便,症狀較輕者可用大柴胡湯,症狀較重者選用三承氣湯。
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頭疼,無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皆是陰經自中真寒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精神萎靡、身體乏力,伴有外證無頭痛、無發燒、不口渴,初期怕冷、手腳冰冷蜷縮著躺下,同時可能會腹痛、腹瀉、發抖、面色蒼白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口水,這些都是陰經內寒的證狀。症狀較輕可用理中湯調理,症狀較重可用姜附四逆湯溫暖治療。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仔細體認,下藥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將歸己。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診三候,輕手於皮膚之上,候三動也。中診三候,略重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候三動也。沉診三候,重手於肌肉之下,筋骨之上,候三動也。三三而成九候。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以為處治之標的,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切脈謂之巧,得心應指,自然神效,有枉死者,此吾所不信也。若不明脈識證,狂妄行醫,視人命如草芥,他日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白話文:
傷寒發展到出現沉脈時,才能區分陰陽。要仔細體認,用藥不可輕率,如果出現差錯,後果將由自身承擔。凡是診脈,必須分成三部九候:
- 每一部都要先浮脈診三候,手指輕觸皮膚表面,感受三種脈動。
- 中診診三候,手指略重地按壓皮膚下、肌肉上,感受三種脈動。
- 沉診診三候,手指重按肌肉下、筋骨上,感受三種脈動。
三三相加,形成九候。這樣才能判斷疾病的深淺、表裡,作為治療的依據。怎麼能忽略脈象而想找出疾病所在呢?
切脈是技巧,能做到心應手,自然會神效。有人說會枉死,我可不相信。如果不懂得脈象、不認識證狀,就胡亂行醫,視人命如草芥,他日即使沒有受到天譴,我也不信。
4.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夫脈浮當汗,脈沉當下,固其宜也。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謂邪熱入腑,大便難也。大便不難,豈敢下乎?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身有熱也。假若身不發熱,豈敢汗乎?此取證不取脈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發汗,脈象沉而下瀉,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脈象浮也有需要下瀉的時候,就是邪熱進入臟腑,導致大便困難。大便不困難,怎麼敢下瀉呢?
脈象沉也有需要發汗的時候,就是少陰病,身體有熱。如果身體沒有發熱,怎麼敢發汗呢?
這是在診病時,不要只看脈象,也要看症狀。
5. 論風傷衛氣寒傷榮血辯
蓋風則傷衛氣,寒則傷榮血者,緣氣本屬陽,風屬陽,陽則從陽,故傷衛氣。陽主開泄,皆令自汗,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血本屬陰,寒屬陰,陰則從陰,故傷榮血。陰主閉藏,皆令無汗,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正所謂水流濕而火就燥,云從龍而風從虎,各從其類者是也。
白話文:
風邪會損傷身體的防禦系統(衛氣),寒氣會損傷養分(榮血),這是因為:
氣的本性屬陽,風也屬陽,同屬陽的會相合,所以風會損傷衛氣。陽氣主導身體的打開和宣發,所以風寒侵襲時會導致自汗,這時使用桂枝湯這種溫熱的藥物來加強身體的防禦能力。
血的本性屬陰,寒氣也屬陰,同屬陰的會相合,所以寒氣會損傷榮血。陰氣主導身體的封閉和貯藏,所以寒氣侵襲時會導致無汗,這時使用麻黃湯這種發散的藥物來讓寒氣排出體外。
這就跟「水往低處流,火往高處走」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是順著自己的特性而行動。
6. 用藥寒溫辯
夫發表之藥用溫,攻裡之藥用寒,溫里之藥用熱者,表既有邪,則為陽虛陰盛,溫之,乃所以為陽,陽有所助而長,則陰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溫之劑。發散為陽,此指發表之藥用溫者明矣。里既有邪,則為陰虛陽盛,寒之,乃所以助陰而抑陽,陽受其抑則微,而真陰所由以長,故用酸苦之劑。瀉湧為陰,此指攻裡之藥用寒者明矣。
白話文:
對於發表類的藥物,用溫性的比較好;而針對體內邪氣的藥物,則用寒性的比較好。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虛寒體質,可以溫暖陽氣、抑制陰氣,讓陽氣得到補充而增長,進而消散體內的邪氣,因此使用辛辣、甘甜的溫熱藥方。發散為陽,這句話說明發表類的藥物用溫性藥物。
當體內有邪氣時,表示陰虛陽盛,使用寒性的藥物可以幫助陰氣、抑制陽氣。當陽氣受到抑制時就會減弱,而身體的真陰就會增長,因此使用酸味、苦味的寒涼藥方。瀉湧為陰,這句話說明攻裡類的藥物用寒性藥物。
陰經自受寒邪,則為臟病,主陽不足而陰有餘,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抑陰,此指溫經之藥用熱者明矣。表有邪不汗之,其邪何從而去?里有邪不下之,其邪何從而出?臟有寒不溫之,其寒何從而除?此三者,所謂用藥寒溫辯也。
白話文:
當人體陰經受到寒邪侵襲時,就會導致臟腑疾病,主要原因是陽氣虛弱,陰氣過剩。因此,需要使用辛熱的藥物來幫助陽氣,抑制陰氣。這說明瞭溫經藥物必須使用溫熱藥材。
如果表層有邪氣不發汗,邪氣從何而去?如果裡層有邪氣不瀉下,邪氣又從何而除?如果臟腑有寒氣不溫暖,寒氣又從何而消散?這三種情況都是用藥時需要考慮寒熱的辨證原則。
7. 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
夫傷寒二字,蓋冬時天氣嚴寒,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正傷寒,乃有惡寒,頭疼發熱之證,故用麻黃、桂枝發散表中寒邪,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如或頭疼惡寒表證皆除,而反見譫語怕熱,燥渴大便閉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熱愈,有何怪證?其餘春、夏、秋三時,雖有惡寒身熱,頭疼,亦微,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
白話文:
「傷寒」這兩個字,是指冬天嚴寒的天氣,這時水分被凍結在地面上,形成帶有殺傷力的天氣,人一旦接觸到就會立刻生病,這種情形為「正傷寒」,會有惡寒、頭痛、發熱等症狀,因此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來發散表層中的寒邪,自然會讓熱氣退散、身體涼爽下來,這種情況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嗎?如果頭疼、惡寒這些表證都已經消除了,但反而出現了胡言亂語、怕熱、口乾舌燥、大便不通的情況,就可以用瀉藥來治療,大便通暢之後熱氣也會跟著消退,這種情況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春季、夏季、秋季這三個季節,雖然也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但這些症狀通常較輕微,屬於感冒而非像冬天那樣的正傷寒,嚴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夏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也。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無表證明矣。
白話文:
就像冬天受寒生病,寒邪潛藏於肌膚內,到了春天或夏天,這些潛藏的寒邪會隨著季節變化轉化為溫熱。如果在溫暑開始發作時,又受到嚴寒侵襲,就會導致春天轉變成溫病。一旦轉變後,就不能再說是寒症了。所以仲景說,發熱、無惡寒但口渴的,可以從道理上判斷是溫病。暑病也同樣如此,與溫病相比,熱度更高。不惡寒說明病邪不是從外部入侵,口渴說明熱邪已經從內部到達體表,沒有表證了。
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暴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暑二證,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此三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定殺人矣。
白話文:
治療溫熱暑病時,大部分情況下不宜發汗,過了適當時機才開始發汗,這時候病因不在於表症。
而原本潛伏在體內的寒氣到了夏天,又受到暴寒的影響,轉變為暑熱之症。所謂暑病,也就是熱病,因為夏季火氣旺盛,所以用「暑」字來形容。
由於溫暑這兩種病症都是從冬天潛伏的寒氣演變而來,所以總稱它們為傷寒,但發病的時間不同,治療方法也不能混淆。如果說四季都可能是正傷寒,那是錯誤的。
這三種病症(溫熱、暑病、傷寒)都用辛涼的藥物來緩解。如果用冬天的正傷寒藥方來統一治療,肯定會致命。
辛涼者,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為至穩。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而里證具者,亦以法下之無惑。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者,亦溫病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隨病制宜。凡有辛苦勞役之人,有患頭疼,惡寒身熱,加之骨腿痠疼,微渴自汗,脈雖浮大而無力,此為勞力感寒,用補中益氣兼辛溫之劑為良。經云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
白話文:
涼辛的藥方,就像羌活沖和湯。它還能取代大青龍湯,治療因為傷寒受風,傷風受寒所引起的疾病,非常穩妥。一劑藥方可以代替三種藥方,治癒危重疾病就像探囊取物,它的功效真是神乎其神啊!世人大多都不知道這一點。如果病症已經表解,但裡證還存在,就按照治療裡證的方法來治療,不要猶豫。此外,傷寒出過汗、瀉過後,病情還沒好,也是溫熱病。已經出過汗、瀉過,病症也不在表層,應該根據病情來進行治療。凡是辛苦勞作的人,會得頭痛、怕冷、發熱的病,加上骨頭和腿痠痛、微渴自汗,脈象雖然浮大但無力,這是勞累後受寒導致的,用補中益氣兼辛溫的藥方治療效果很好。經典中說溫熱可以消除大熱,正是指這種情況。
若當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下證見者,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切勿過用猛烈,其害非細。若初病無身熱,無頭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寒證,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癘者,皆時行不正之氣,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緣人不近穢氣,免傷真氣。
白話文:
如果要調和寒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這個方劑中加入大黃來緩瀉,但切勿使用過猛,否則後果嚴重。如果發病初期沒有發燒和頭痛,但怕冷畏寒,腹痛、嘔吐腹瀉,脈象沉緩無力,這是直中寒邪的證候,應溫暖治療,不宜發汗或瀉下。疫癘是時行不正之氣導致的,老幼皆有可能傳染。預防疫癘,應遠離污穢之氣,避免損傷正氣。
若近穢氣,有傷真氣,故病相傳染。正如牆壁固,賊人不敢入,正氣盛,邪氣不敢侵。正氣既虛,邪得乘機而入,與前溫暑治又不同。表證見者,人參敗毒散。半表半裡證者,小柴胡。里證具者,大柴胡下之。無以脈診,以平為期。與其瘧痢等證,亦時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白話文:
如果靠近污濁的氣息,會損害身體的正氣,因此疾病才會傳染。這就像城牆堅固,賊人不敢入侵;正氣旺盛,邪氣不敢侵犯。正氣虛弱時,邪氣就會趁機侵入,這與之前的瘟疫和暑熱病的治療方法不同。
針對表證(症狀主要在外),可用人參敗毒散治療。針對半表半裡證(症狀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可用小柴胡治療。針對裡證(症狀主要在裡),可用大柴胡來下泄治療。不用脈診診斷,以身體恢復平和為治療目標。
與瘧疾、痢疾等症狀類似的,也是時疫,應按照平常的治療方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