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瑣言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瑣言卷之一 (10)

1. 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趙嗣真曰:詳仲景發汗湯劑,各輕重不同。如麻黃湯、桂枝湯、青龍、各半、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於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加減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辛散甘緩之義也。其第一證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曰反也。其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

第二證既無裡寒之可溫,又無裡熱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可行發表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之前證亦稍輕,故不重言脈證而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使脈不沉,身不熱,又無他證,是無病人也,又何藥焉?仲景本分作兩證,以別汗劑之輕重。《活人書》卻與第二證中除去無證兩字,改作嘗見。

少陰熱無陽證者,如經云心中煩不得眠,或咽瘡聲不出者,或咳而嘔渴,或口燥咽乾,或腹脹不大便,數證皆是也,夫豈麻黃附子甘草湯發汗劑所可治耶。抑又有聞焉,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少陰病之脈沉,反發熱者用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湯治太陽病之發熱,反脈沉者,均為之反也。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證出太陽篇。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切詳太陽病,發熱頭痛,法當脈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之當異也。

今深究其旨,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謂太陽病。陽證當浮脈,今反不能浮者,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虛寒,則當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

陰病當無熱,今反熱,寒邪在表,未傳在裡,但皮膚腠理鬱閉為熱,如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則外必無熱,當見吐痢厥逆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猶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

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誰不知。設有證變者,或脈變者,往往疑似參差,夫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論太陽少陰兩證,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與用藥自別。

此實證治之奇異,醫法之玄微,故並及之耳。

白話文:

論傷寒少陰病發熱而反用藥不同

趙嗣真說:仔細研讀仲景的發汗湯劑,用藥輕重各有不同。像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白虎湯、越婢湯等等,都有各自的差異。至於少陰病的兩種發汗湯劑,雖然都用麻黃和附子,但加減輕重也有區別。所以加細辛是重劑,加甘草是輕劑,這是辛味藥散寒,甘味藥緩和的道理。

第一種情況,少陰病本來沒有發熱,現在卻發熱,所以稱為「反」。它發熱是因為外邪在表而應該發汗,又因為脈象沉而屬陰,所以應該溫補,因此用附子溫通經脈,麻黃散寒,而發熱需要發汗來解除,所以加入細辛,這是發汗劑中劑量較重的。

第二種情況,既沒有裡寒需要溫補,也沒有裡熱需要攻下,探究使用麻黃、附子的原因,是因為脈象沉,才能稱為少陰病;身體也發熱,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而且病情僅持續二三日,病勢較輕,比之前一種情況輕一些,所以不強調脈象和病證,只說輕微發汗,因此去除細辛,加入甘草,這是發汗劑中劑量較輕的。如果脈象不沉、身體不熱,又沒有其他病證,那就根本沒有病,又何必用藥呢?仲景原本將此分作兩種情況,以區別發汗劑的輕重。《活人書》卻將第二種情況中「除去無證兩字」,改作「嘗見」。

少陰病發熱而沒有陽性病證的,例如經書上所說的:心裡煩躁睡不著,或者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或者咳嗽並伴有嘔吐口渴,或者口乾舌燥,或者腹部脹滿不能排便,這些都是。那麼,難道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種發汗劑來治療嗎?也有人聽說,麻黃附子細辛湯是用於治療少陰病脈象沉而反發熱的;而仲景又有四逆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發熱而反脈沉的,這些都是「反常」的情況。仲景說:「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如果病情不減輕,身體疼痛,就應該救治裡證,應該用四逆湯。」

這個病證出現在《太陽篇》。又說:「少陰病,剛得病時,反而發熱,脈象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病證出現在《少陰篇》。仔細研究,太陽病發熱頭痛,應該脈象浮,現在卻沉;少陰病脈象沉,應該沒有發熱,現在卻發熱,仲景在這兩種情況中都說「反」,意思是說反常。因為太陽病的脈象像少陰病,少陰病的症狀像太陽病,所以稱為「反」,而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

現在深入探討其道理,兩種情況都是脈象沉而發熱,由於有頭痛,所以稱為太陽病。陽證應該脈象浮,現在反而不能浮,是因為裡虛久寒,正氣衰微造成的。而且身體疼痛,所以應該救治裡證,使正氣內強,驅逐外邪,而乾薑、生附子也能發汗解表。如果裡證沒有虛寒,那麼就會看到脈象浮,這就屬於太陽病的麻黃證。兩種情況都是脈象沉而發熱,由於沒有頭痛,所以稱為少陰病。

陰證應該不發熱,現在反而發熱,寒邪在表,還沒有傳到裡,只是皮膚腠理鬱閉而表現為發熱,內裡並沒有熱,所以用麻黃、細辛發散表熱,用附子溫通少陰經。如果寒邪入裡,那麼外表一定不發熱,會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等症狀,這就屬於少陰病的四逆湯證。由此可見,表邪淺表,發熱的反常現象較輕;正氣衰微,脈象沉的反常現象較重。

所以,四逆湯的劑量比麻黃附子細辛湯重。也可以看出熟附子配麻黃,發汗中有溫補;生附子配乾薑,溫補中有發汗,這是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唉,常規疾病用常規方法,誰都知道。但是如果出現病證變化,或者脈象變化,往往讓人疑惑猶豫,如果用常規方法來治療,就會產生困惑。像仲景所論述的太陽病和少陰病兩種情況,脈象沉而發熱雖然相同,但是得病的原因和用藥方法卻不同。

這確實是治療中的奇異之處,醫術的玄妙之處,所以就一起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