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1.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夫病身不熱,頭不疼,初起怕寒,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來沉遲無力,人皆共知為陰證必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殊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問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不可與涼藥,服之必死,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隨手而愈。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以溫之,切忌發泄。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沒有發燒、頭也不痛,只是剛開始怕冷、四肢冰冷、腹部疼痛嘔吐、腹瀉、蜷縮著身體、沉默寡言、不覺得口渴,脈搏摸起來沉緩無力,大家都會認為是陰證。但是,如果發燒、臉紅、煩躁不安,揭開被子後脈搏變大,大家都不認識,以為是陽證,誤用寒藥治療,死的人就多了。其實,陰證不管有沒有發燒,都要根據脈搏來用藥,纔是最正確的。不論脈搏是浮還是沉、快還是慢,只要按起來無力,用力按也感覺不到脈搏,就是隱匿的陰證,不能用涼藥治療,吃了肯定會死。趕緊服用五積散一劑,疏通表裡寒氣,很快就能痊癒。如果體內有沉重的寒氣,一定要用薑、附子來溫熱,千萬別用瀉藥。

脈雖洪大,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陰脈也。若將伏陰之證而誤作熱證,用涼藥治之,則渴愈盛而燥愈急,豈得生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白話文:

脈象雖然洪大,按下卻沒有力氣,用力按壓也沒有脈搏跳動,這是陰脈。如果把潛伏的陰證誤診為熱證,用涼藥治療,那麼患者的口渴會越來越嚴重,燥熱也會越來越急迫,這樣怎麼能保住性命呢?這是隻看脈象不看證狀的緣故。

2. 傷寒伏脈辯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證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汗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

白話文:

如果頭疼發熱,怕冷,一隻手摸不到脈搏,兩隻手都摸不到脈搏的,庸醫們會認為陽證得了陰脈,便說這是必死的症狀,不治了。其實不知道這是因為寒邪沒有發散出來,所以隱藏在體內,因此脈搏隱藏著,必定是有邪汗的,應該攻治。還有傷寒病到了六七天,沒有別的抵觸症狀,只是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六脈都平靜,甚至沒有脈搏,這是正汗要出的徵兆,不要攻治。這兩種情況,好比久旱將要下雨,天地一片陰暗,雨後萬物都蘇醒,是陽氣轉旺的好徵兆。

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當攻者,發汗,冬用麻黃湯,三時用羌活沖和湯。勿攻者,止汗,五味子湯。各有治法,當謹記之。

白話文:

俗話說,快下雨時天氣會悶熱,天晴後天氣才會轉涼,這個道理很明顯。需要發汗治療時,可用麻黃湯(冬季服用),其他季節可用羌活沖和湯。不需要發汗治療時,可以用五味子湯止汗。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務必牢記。

3. 傷寒言證不言病論(詳見瑣言中)

言證不言病者,深有理哉!夫證之一字,有明證、見證、對證之義存。且如婦證奸而贓證盜,刃證殺而病對證,不得辭而無逃其情矣。人之心、肝、脾、肺、腎,藏而不見,若夫耳、目、口、鼻、舌,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焉知之?蓋有諸中,必形諸外。肝病則目不能視,心病舌不能言,脾病口不知味,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腎病則耳不聽聲,以此言之,其證最親切矣。其太陽經受病,證出頭疼身熱,惡寒。

一或傷之,本經之證見矣。將此首經論之,余經不言可知,吾故曰傷寒言證不言病耳。

白話文:

只描述症狀而不提疾病,這是很有道理的!「證」這個字有明顯、有目共睹和符合病情的意思。就像婦女通姦時有證物,小偷行竊時有現場,殺人時有兇器,這些證據都是不容抵賴的。人的心、肝、脾、肺、腎隱藏在身體裡,看不到,而耳、目、口、鼻、舌卻是露出來,大家都能看到的。五臟生病了,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身體內部出現問題,一定會在外表有所表現。肝臟有病,眼睛就看不清東西;心臟有病,舌頭就說不出話來;脾臟有病,嘴巴就嘗不出味道;肺臟有病,鼻子就聞不到香臭;腎臟有病,耳朵就聽不見聲音,由此可見,這些症狀是最直接的。如果太陽經受病,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熱和怕冷。

4.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詳見瑣言中)

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豈有隻行足而不行手乎?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吾故明其所由。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凝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

白話文:

說中醫只傳授腳上的穴位,而不傳授手上的穴位,這是一個庸俗人錯誤的謬論,怎麼會有這種說法!人體全身氣血充盈,晝夜流轉,運行不息,怎麼可能只運行腳上的穴位而不運行手上的穴位呢?何況風寒侵襲人體,必定先進入人體的經絡氣血之中,因此我明白它發病的緣由。所謂傷寒,就是冬天受寒而發病。冬天屬坎水主事,其氣息嚴寒凜冽,水結成冰,大地凍結,此時足太陽經和少陰經主導人體,如果有人觸犯冒犯了這兩條經絡,就會導致它們受病。

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施春令,而亦受傷者,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者,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時,終始於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裡,必歸於胃而為燥屎,用承氣湯下之,胃氣和矣。

白話文:

接下來是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在冬天之後執行春天之令,也可能受到傷害。這是因為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12月),直到春分後才開始溫暖,所以風寒也能傷害它們。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屬於中土,與冬天無關,但也可能受到傷害。這是因為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名稱和專氣,它寄託於四季,貫穿萬物,所以四時寒熱溫涼之氣都能傷害它。況且,表面的邪氣傳入體內,必定歸於胃部而產生燥糞,用承氣湯將其瀉下,胃氣就可以和順了。

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如謂不然,仲景設有桂枝、麻黃,乃肺經藥也,豈虛言哉?

白話文:

手部的六條經絡,主控夏季和秋季,所以不會受到傷害。足部的六條經絡,一般是受傷後的定向和範圍。如果說受傷足部而不傷手部是可以的,但認為傳播了足部而不傳播手部就不行了。假如真的不傳播,那麼氣逆發作導致喘息,會是從哪條經絡而來的?假如你不同意這個說法,張仲景制定了桂枝湯和麻黃湯,它們是肺經的藥物,難道是虛假之言嗎?

5. 急下急溫論(與瑣言互看)

急下,急溫者,蓋病勢危篤,將有變也,非若常病可緩。如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因邪熱內消,腎水將絕,固當急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少陰病,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陰病,腹脹硬痛,或繞臍痛,不大便,土勝水也,急下之。陽明汗多熱盛,恐胃汁干,急下以存津液。

白話文:

需要趕緊瀉下或溫補,是因為病情危重,即將出現變化,與一般的可以緩解的病症不同。例如:少陰症,口乾舌燥又口渴,是因為邪熱內耗,腎水即將枯竭。此時應趕緊瀉下,以挽救腎臟將要枯竭的水分。少陰症,自發腹瀉清澈水液,心下疼痛,口乾口渴的,應趕緊瀉下。少陰症,腹脹疼痛,或繞臍疼痛,不排大便,這是土氣過盛、水氣不足所致,應趕緊瀉下。陽明症,汗多發熱嚴重,擔心胃液枯竭,應趕緊瀉下以保全津液。

陽明病,腹滿痛,為土實,急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不能照物,則已危矣,急宜下之。五者俱大承氣湯。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盛,陽和之氣欲絕,急溫之;少陰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急溫之,四逆湯。此急救之功也。

白話文:

陽明病:

  • 腹部脹滿疼痛,是陽明經實熱,需要立即瀉下。

熱病:

  • 眼睛模糊,高熱不退,大多會死亡。
  • 眼睛失明,腎中精氣已竭,無法視物,情況非常危急,必須立即瀉下。

以上兩種情況,都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少陰病的急溫法:

  • 兩種急溫的證型:
  • **陽氣衰微,寒氣盛:**陽氣將要斷絕,需要緊急溫陽。
  • **少陰隔中有寒飲:**乾嘔不止,無法吐出,需要緊急溫陽。

這兩種證型使用四逆湯搶救。

6. 傷寒標本論

夫傷寒標本不明,如瞽者夜行,無路可見也。原標者,病之稍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為本,次受病為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頭痛惡寒,就為本,已後發熱,就為標,此受病之標本也。將此一件推之,余皆仿此。又脈之標本者,假如浮沉為本,虛實為標,此脈之標本也。

白話文:

如果傷寒疾病的標本徵象不明確,就像瞎子在夜裡行走,沒有路可走一樣。標證是指疾病的末端表現,本證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最初發病的原因是本證,然後繼發的症狀是標證。標證和本證相互影響,傳遞變化,應當先治療嚴重的症狀,這是很好的治療方法。比如,假如先出現頭痛惡寒,就當作本證,之後發熱,就當作標證,這就是疾病的標本關係。以此類推,其他情況都可以仿照這個例子。此外,脈象的標本徵象,比如浮沉為本證,虛實為標證,這就是脈象的標本關係。

7. 治傷寒看證法則

凡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黃為疸證,如小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脹滿,不痛,渴而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者,為濕熱發黃,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水,清白為愈,黃自退矣。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白話文:

凡是看傷寒症狀,首先觀察兩眼,或呈赤色或黃色。赤色表示陽氣有毒,六脈跳得洪大有力,感到口乾舌燥的,輕則服用三黃石膏湯,重則服用大承氣湯。黃色表示是黃疸病症,如果小便不通暢,或有紅色,並且小腹脹滿,不疼痛,口渴,大便乾結,脈搏沉實有力,則為濕熱導致黃疸,輕則服用茵陳五苓散,重則服用茵陳湯,分別利尿通便,小便清白為癒,黃疸自然消退。劫法(治療黃疸的方法)詳見殺車槌方之前。

次看口舌有無苔狀。如見滑白色者,邪未入里,屬半表半裡證,宜小柴胡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調胃承氣湯。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便不實,脈不沉,微渴者,未可下,尤宜小柴胡湯。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於心火,十有九死,急用大承氣下之無疑矣,此邪熱已極也。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白話文:

接著觀察舌頭上是否有舌苔。如果舌苔是滑白的,表示邪氣還沒深入體內,屬於半表半里的證狀,適合用小柴胡湯和解。

如果舌苔是黃色的,表示胃腸有熱邪,宜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但大便乾燥堅實、脈搏沉有力且口渴者,纔可以瀉下。如果大便不實、脈搏不沉、口渴不嚴重,則不可瀉下,仍宜用小柴胡湯。

如果舌苔是黑色的並有刺狀物,表示腎水無法剋制心火,十九人中會有九人死亡,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因為這代表邪熱已極為嚴重。劫法的步驟則記載在「殺車槌方」之前。

已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若按之當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宜從緩治。若按心胸雖滿悶,不痛,尚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氣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一服,如神。

白話文:

之後用手按壓從胸口到小腹部,看看有沒有疼痛。如果按壓時心窩以下硬痛,手無法靠近,有口乾舌燥、胡言亂語的症狀,大便不通,脈象深沉有力,這是「結胸」證,需要緊急使用「大陷胸湯」加上枳實和橘皮通便,根據元氣虛實,治療應緩慢進行。如果按壓胸口雖然有脹悶感,但沒有疼痛,還屬於病在體表,尚未進入臟腑,是邪氣充斥在胸中,只需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和橘皮來緩解脹悶。如果無效,使用本方對應「小陷胸」的治療,效果立竿見影。

若按之當心下脹滿而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枳、桔,是痞滿也。以手按之小腹若痛,而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澀也,五苓散加減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實者,有燥屎也,大承氣下之。

白話文:

如果按壓心腹部感覺脹滿但不疼痛,應使用瀉心湯,並加入枳實和桔梗,這是胃氣滯脹。

如果用手按壓小腹疼痛,小便自然通暢,大便呈黑色,還伴有全身發黃、說胡話、口渴,脈象沉實,表明體內有蓄血,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將黑色物質全部排出後就會痊癒。

如果按壓小腹脹滿,但不硬也不痛,小便不通,即是小便困難,可以使用五苓散加減的方劑緩解。但不能過度通利大便,以免耗損津液。

如果按壓小腹繞著肚臍疼痛,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表明腸道中有乾燥宿便,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瀉下。

劫法備開殺車槌方前。

再後問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處,及服過何藥,方知端的。務使一一明白,證脈相對,庶得下藥無差。

白話文:

接著,詳細詢問病人的大小便是否通暢,有無特定的疼痛部位,以及先前服用過哪些藥物,才能更確切地了解病情。必須確保所有資訊都清晰明瞭,病症與脈象相互對應,這樣下藥時才能確保無誤。

凡看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花椒十粒,服後待蛔定,卻以小柴胡退熱。蓋蛔聞酸則靜,見苦則安矣。

白話文:

在診治傷寒時,如果患者嘔吐蛔蟲,即使有發高熱的情況,也不宜服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胃中如果有寒氣,蛔蟲就會爬到橫膈膜上,這是十分兇險的徵兆,一般人都不瞭解。此時,應立即服用炮製過的乾薑理中湯一劑,再加入兩個烏梅、十粒花椒。服用後,等蛔蟲安靜下來,再用小柴胡湯退熱。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酸味會安靜,見到苦味會安然無恙。

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正可與一碗,常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等證。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飲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正此謂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病的治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水分消耗,需要通過外來水源自我拯救。大渴時想喝一大碗水,可以給他一碗,但通常不要給夠,不能給太多。如果縱容病人過量喝水,導致水停留在心臟下方,就會出現水結胸等症狀。水停留在肺部會引起喘息和咳嗽;停留在胃裡會引起噎嗝和嘔吐;溢出到皮膚上會引起腫脹;積聚在下焦會引起小便不通;滲入腸道會引起腹瀉,這些都是喝水過多的後果。而且,不能不給病人水喝,也不能強迫病人喝水。經文說:「如果患者不喝水,不能對症治療;但如果強迫病人喝水,又會導致其他疾病。」指的正是這個道理。

凡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與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通表裡而緩治之。

白話文:

凡是治療傷寒,如果已經超過十幾天了,仍然有表證應該發汗的,可以用羌活沖和湯微微發汗。十幾天後,如果有裡證應該下利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下利。因為傷寒經過一段時間後,正氣往往比較虛弱,擔心麻黃、承氣藥性太強,錯誤使用麻黃會讓人陽氣虧損,錯誤使用承氣會讓人無法控制大便,所以纔有這樣的告誡。如果表證還沒有消除,而裡證又很緊急,不得不下利的,只能用大柴胡通利表裡,緩慢治療。

又老弱又血氣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禁例,從病制宜。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發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白話文:

對於年老體弱或血氣兩虛的病人,即使出現了需要下法治療的症狀,也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這樣不會損傷他們的元氣。然而,若是年輕力壯的病人,則不在此限制之內,治療時應根據病情靈活處理。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耆大補,宜小柴胡加減和之。若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復變生他證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脈見無力者,方可用甘溫之劑補之,此為良法。其勞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

白話文:

對於所有治療傷寒的患者,如果已經發汗或瀉下後,不要立刻使用人參或黃耆等大補藥物,宜先用小柴胡湯加減方調理。如果過度進補,會使邪氣得到補充,熱勢會更加嚴重,進而演變成其他病症。因此,治療傷寒是不建議進補的。

如果患者在發汗或瀉下後,確實虛弱得非常嚴重,脈象顯得無力,此時纔可以使用甘溫性質的藥物來補氣。這是比較好的方法。

對於勞累後受寒的病症,不在禁止進補的範圍內,可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補益。

凡治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治之,害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不同治。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白話文:

所有治療中暑的患者,和治療傷寒的患者一樣都有發熱的情況。如果誤診誤治,會帶來嚴重後果。傷寒患者會感到畏寒且脈搏浮緊,而中暑患者則不會畏寒且脈搏虛弱,這是治療上的不同之處。古醫書上說:脈搏強盛而身體發冷,是得了傷寒;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得了中暑。

治療中暑,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石膏和知母,或者人參白虎湯。如果連續下雨濕氣很重,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如果患者元氣原本就虛弱,而且中暑後病情嚴重,則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