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1.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夫病身不熱,頭不疼,初起怕寒,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來沉遲無力,人皆共知為陰證必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殊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問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不可與涼藥,服之必死,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隨手而愈。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以溫之,切忌發泄。
脈雖洪大,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陰脈也。若將伏陰之證而誤作熱證,用涼藥治之,則渴愈盛而燥愈急,豈得生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白話文: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病人身體不發熱,頭也不痛,一開始怕冷,四肢冰冷,肚子痛、嘔吐、拉肚子,蜷縮著身體,沉默寡言不渴,脈象沉弱無力,大家都知道這是陰證。但是,如果病人出現發熱、臉紅、煩躁不安,掀開被子,脈象有力,很多人就搞不清楚,誤認為是陽證,錯誤地服用寒涼藥物,因此致死的人很多。其實,陰證並不一定都伴隨發熱,必須根據脈象用藥,這才是最恰當的。不用管脈象的浮沉和大小,只要指下按脈感覺無力,用力按壓也完全沒有力量,這就是伏陰證,不能服用寒涼藥物,服用了必定會死,要趕緊服用五積散一劑,疏通表裡寒邪,就能很快痊癒。如果內部還有寒邪,必須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溫暖身體,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物。
脈象雖然洪大有力,但按壓卻無力,用力按壓也完全沒有力量的,就是陰脈。如果把伏陰證誤認為熱證,用寒涼藥物治療,那麼口渴會更加嚴重,身體也會更加乾燥,怎麼能活下來呢?這是只看脈象而不看病症啊!
2. 傷寒伏脈辯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證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汗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
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當攻者,發汗,冬用麻黃湯,三時用羌活沖和湯。勿攻者,止汗,五味子湯。各有治法,當謹記之。
白話文:
頭痛發熱、怕冷,甚至一隻手或雙手都摸不到脈搏,一般庸醫會認為這是陽證卻出現陰脈,斷定為死症不治。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寒邪無法發散,潛伏於內,所以脈象才會潛伏,而且一定伴隨著異常的汗。這種情況應該積極治療,發散寒邪。
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後,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病人昏沉迷糊,神志不清,六脈皆弱或摸不到脈,這是將要出汗的徵兆,不要再用發汗的藥物。
這兩種情況,就像久旱將雨,天地陰沉,雨後萬物復甦一樣,都是陽氣將要恢復的吉兆。
正如將下雨時天氣悶熱,雨後天氣反而轉涼一樣,道理顯而易見。需要積極治療的情況,就用發汗的方法,冬天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不需要積極治療的情況,就應該止汗,用五味子湯。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不同,務必謹記。
3. 傷寒言證不言病論(詳見瑣言中)
言證不言病者,深有理哉!夫證之一字,有明證、見證、對證之義存。且如婦證奸而贓證盜,刃證殺而病對證,不得辭而無逃其情矣。人之心、肝、脾、肺、腎,藏而不見,若夫耳、目、口、鼻、舌,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焉知之?蓋有諸中,必形諸外。肝病則目不能視,心病舌不能言,脾病口不知味,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腎病則耳不聽聲,以此言之,其證最親切矣。其太陽經受病,證出頭疼身熱,惡寒。
一或傷之,本經之證見矣。將此首經論之,余經不言可知,吾故曰傷寒言證不言病耳。
白話文:
說證不說病,道理很深!「證」這個字,包含了明顯的證據、看到的證據、符合病理的證據等意思。例如,婦女犯姦淫的證據、贓物是盜竊的證據、刀傷是殺人的證據,這些都是明顯的證據,無法抵賴,也逃脫不了事實真相。人的心、肝、脾、肺、腎,藏在體內看不見,而耳、目、口、鼻、舌卻是外露的。五臟生病,人怎麼知道呢?因為內臟的病變,一定會表現在外觀上。肝臟有病,眼睛就看不清;心臟有病,舌頭就說不出話;脾臟有病,嘴巴就嘗不出味道;肺臟有病,鼻子就聞不到香臭;腎臟有病,耳朵就聽不見聲音。由此可見,這些症狀最能直接反映臟腑的病變。例如太陽經受病,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
一旦受傷,就會出現本經的症狀。以此類推,其他經脈的病變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說傷寒論只講症狀不講疾病名稱。
4.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詳見瑣言中)
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豈有隻行足而不行手乎?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吾故明其所由。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凝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
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施春令,而亦受傷者,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者,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時,終始於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裡,必歸於胃而為燥屎,用承氣湯下之,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如謂不然,仲景設有桂枝、麻黃,乃肺經藥也,豈虛言哉?
白話文:
認為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這是庸俗錯誤的說法!人體充滿血氣,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怎麼可能只經過足經而不經過手經呢?況且,風寒侵犯人體,首先會影響榮衛二氣,我會說明它的原因。
所謂傷寒,是指冬天受寒而生病。冬天是坎水當令,天氣嚴寒凝滯,水結成冰,地也凍結,此時足太陽經和少陰經正當令,如果受寒邪侵襲,這兩條經脈就會生病。
接著,足少陽經和厥陰經繼承冬天的氣候,而開始行使春天的氣候,也會受傷。這是因為風木之氣從大寒節氣開始,正值十二月,直到春分之後才轉為溫和,所以風寒也能傷害它們。足陽明經和太陰經屬於中土,與冬天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可能受傷,這是因為土沒有固定的位置、特定的名稱和專屬的氣,它依附於四季,生生不息於萬物,所以四季的寒熱溫涼之氣都能傷害它。況且,表邪傳入裡,必定會到達胃部,導致燥屎,此時使用承氣湯瀉下,胃氣就能調和。
手部的六經,主導於夏季和秋季,所以不會受傷。足部的六經,才是受傷的主要部位和範圍。說傷寒只傷足經不傷手經是可以的,但說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那就錯了。如果真不傳到手經,氣逆而導致喘息,這又是哪條經脈引起的?難道不是嗎?張仲景所用的桂枝湯、麻黃湯,都是治療肺經的藥物,難道是虛言嗎?
5. 急下急溫論(與瑣言互看)
急下,急溫者,蓋病勢危篤,將有變也,非若常病可緩。如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因邪熱內消,腎水將絕,固當急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少陰病,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陰病,腹脹硬痛,或繞臍痛,不大便,土勝水也,急下之。陽明汗多熱盛,恐胃汁干,急下以存津液。
陽明病,腹滿痛,為土實,急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不能照物,則已危矣,急宜下之。五者俱大承氣湯。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盛,陽和之氣欲絕,急溫之;少陰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急溫之,四逆湯。此急救之功也。
白話文:
急下急溫法是用於病情危急、將要危及生命時,必須迅速採取的治療方法,不像一般病情可以緩慢調理。例如少陰症患者,口乾舌燥且口渴,是因為邪熱耗損津液,腎水將要枯竭,必須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來挽救將要枯竭的腎水。少陰症患者,若出現腹瀉排出清澈水樣便,心下部堅硬疼痛,口乾口渴,就要緊急使用下瀉法。少陰症患者,腹部脹滿堅硬疼痛,或臍周疼痛,且沒有大便,這是土氣過盛克制了水氣,也需緊急使用下瀉法。陽明症患者,汗出很多,熱盛,擔心胃液耗竭,要緊急使用下瀉法來保存津液。
陽明症患者,腹部脹滿疼痛,是因為土氣壅盛,要緊急使用下瀉法。熱病患者眼睛看不清楚,高燒不退,大多會死亡。眼睛看不清楚,表示腎水已竭,無法滋養眼睛,已經非常危險,必須緊急使用下瀉法。以上五種情況都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少陰症需要緊急溫補的情況有兩種:內部寒邪已盛,陽氣將要衰竭,需要緊急溫補;少陰症患者膈上積聚寒飲,乾嘔,吐不出來,也需要緊急溫補,可用四逆湯治療。這些都是緊急救治的方法。
6. 傷寒標本論
夫傷寒標本不明,如瞽者夜行,無路可見也。原標者,病之稍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為本,次受病為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此良法也。假如先起頭痛惡寒,就為本,已後發熱,就為標,此受病之標本也。將此一件推之,余皆仿此。又脈之標本者,假如浮沉為本,虛實為標,此脈之標本也。
白話文:
傷寒標本論
傷寒的本標不明確,就像瞎子在晚上走路,根本看不到路。所謂「標」,是指疾病的枝節症狀;「本」,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先發生的病因是本,後發生的病症是標。本標互相影響、傳遞,先治療緊急的症狀,這是好的方法。例如,頭痛惡寒先發生,就是本,之後發熱,就是標,這就是疾病的本標關係。以此類推,其他情況也以此為準。同樣的,脈象也有本標之分,例如浮沉是本,虛實是標,這就是脈象的本標。
7. 治傷寒看證法則
凡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黃為疸證,如小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脹滿,不痛,渴而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者,為濕熱發黃,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水,清白為愈,黃自退矣。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次看口舌有無苔狀。如見滑白色者,邪未入里,屬半表半裡證,宜小柴胡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調胃承氣湯。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便不實,脈不沉,微渴者,未可下,尤宜小柴胡湯。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於心火,十有九死,急用大承氣下之無疑矣,此邪熱已極也。劫法開在殺車槌方前。
已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若按之當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來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宜從緩治。若按心胸雖滿悶,不痛,尚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氣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一服,如神。
若按之當心下脹滿而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枳、桔,是痞滿也。以手按之小腹若痛,而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即溺澀也,五苓散加減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實者,有燥屎也,大承氣下之。
劫法備開殺車槌方前。
再後問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處,及服過何藥,方知端的。務使一一明白,證脈相對,庶得下藥無差。
凡看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花椒十粒,服後待蛔定,卻以小柴胡退熱。蓋蛔聞酸則靜,見苦則安矣。
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正可與一碗,常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等證。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飲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正此謂也。
凡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與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又血氣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禁例,從病制宜。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發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耆大補,宜小柴胡加減和之。若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復變生他證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脈見無力者,方可用甘溫之劑補之,此為良法。其勞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
凡治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治之,害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不同治。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白話文:
治傷寒看證法則
診斷傷寒,首先觀察雙眼,可能是紅色或黃色。眼睛發紅是陽毒,脈象洪大有力,口乾舌燥,輕者用三黃石膏湯,重者用大承氣湯。眼睛發黃是黃疸,如果小便不利或小便發紅,同時小腹脹滿不痛,口渴而大便乾燥,脈象沉實有力,這是濕熱引起的黃疸,輕者用茵陳五苓散,重者用茵陳湯,疏通小便,小便清澈則病癒,黃疸自然消退。瀉下法要在攻下藥方之前使用。
接著觀察舌苔。如果舌苔光滑潔白,邪氣尚未入里,屬於表裡證,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舌苔發黃,是胃腑有邪熱,應該瀉下,用調胃承氣湯。大便乾燥堅硬,脈象沉實有力且口渴,才可以瀉下。如果大便不實,脈象不沉,輕微口渴,則不宜瀉下,更應該使用小柴胡湯。舌苔發黑並長出芒刺,這是腎水克制心火,十有九死,必須立即用大承氣湯瀉下,邪熱已極。瀉下法要在攻下藥方之前使用。
然後用手按壓患者的心胸到小腹,檢查是否有疼痛部位。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堅硬疼痛,手無法靠近,口乾舌燥神志不清,大便乾燥,脈象沉實有力,這是結胸證,應立即用大陷胸湯加枳實、橘皮瀉下,根據元氣虛實,應緩慢治療。如果按壓心胸雖然感到脹悶,但不痛,則邪氣仍在表層,尚未入裡,是邪氣充斥胸中,只需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橘皮來治療胸悶。如果無效,再用小陷胸湯一劑,療效如同神效。
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但不痛,應該使用瀉心湯加枳實、橘皮,這是痞滿。如果按壓小腹感到疼痛,而小便通暢,大便黑色,可能伴隨身黃,神志不清口乾舌燥,脈象沉實,這是蓄血,用桃仁承氣湯,瀉下黑色瘀血即可痊癒。如果按壓小腹感到脹滿但不堅硬疼痛,小便不利,即小便澀滯,用五苓散加減來通利小便。不可過度利尿,以免耗損津液。如果按壓小腹繞臍周圍感到堅硬疼痛,口渴而小便短赤,大便乾燥,這是燥屎,用大承氣湯瀉下。
瀉下法要在攻下藥方之前使用。
之後詢問患者大小便是否通暢,是否有疼痛部位,以及服用了什麼藥物,才能明確診斷。務必詳細了解,根據證候和脈象對應,才能用藥準確。
診斷傷寒,如果見到患者嘔吐蛔蟲,即使有明顯的發熱,也禁止服用寒涼藥物,否則必死無疑。因為胃中有寒邪,則蛔蟲會上逆到膈肌,這是非常凶險的徵兆,很多人都不了解,應立即使用炮乾薑理中湯一劑,加烏梅兩個,花椒十粒,服用後待蛔蟲安定,再用小柴胡湯退熱。因為蛔蟲聞酸則靜,見苦則安。
治療傷寒,如果患者煩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竭,想藉助外來水分自救,如果患者極度口渴想喝一大升水,只給一碗即可,總是讓患者略感不足,不可給太多。如果恣意飲水過量,使水停留在心下,則會形成水結胸等證候。水邪射入肺部會導致喘息、咳嗽;停留在胃部會導致噎膈、呃逆;溢於皮膚會導致腫脹;蓄積於下焦會導致小便不利;滲入腸道則會導致腹瀉,這些都是飲水過多的後果。既不能不給水,也不能強迫患者喝水。《傷寒論》說:「如果還不喝水就不是他的病,強迫喝水就會導致其他疾病產生。」正是這個道理。
治療傷寒,如果病程超過十天以上,還有表證適合發汗的,用羌活沖和湯輕微發汗。十天以上,如果有裡證適合瀉下的,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因為傷寒病程過久,正氣多虛,擔心麻黃、承氣湯藥性過峻,誤用麻黃會傷及陽氣,誤用承氣湯則會使患者承受不住,所以有此警示。如果表證尚未消除,而裡證又很急迫,不得不瀉下,只能用大柴胡湯同時通利表裡,然後緩慢治療。
年老體弱或氣血兩虛的人,有裡證需要瀉下,也用大柴胡湯瀉下,不會傷及元氣。如果年輕力壯,則不受此限制,根據病情需要用藥。
治療傷寒,尺脈弱而無力,絕對禁止發汗或瀉下;寸脈弱而無力,絕對禁止催吐,都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治療傷寒,發汗或瀉下之後,不可立即使用人參、黃耆等大補藥物,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如果大補,會使邪氣得到滋補而熱更盛,又會產生其他病證。這就是所謂的治療傷寒沒有大補的方法。如果發汗或瀉下之後確實非常虛弱,脈象無力,才可以應用甘溫藥劑來補益,這是好的方法。勞力受寒所致的病證,不受禁補的限制,根據病情變化用藥。
治療中暑,與傷寒都有發熱,如果誤治,會有害。傷寒是外感寒邪,脈象浮緊;中暑是不惡寒,脈象虛弱,這是不同的治療方法。《傷寒論》說:「脈象盛而身寒,是傷寒;脈象虛而身熱,是中暑。」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如果長時間陰雨綿綿,濕邪盛行,則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病情嚴重,用清暑益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