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5)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5)
1. 傷寒表裡見證治例活法
凡治傷寒,若見頭痛,惡寒發熱,腰項脊強,脈浮者,即是表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解表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者,即是半表半裡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和解藥無疑。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如果出現頭痛、怕冷、發燒、腰背及頸部僵硬,並且脈象浮動的症狀,這就屬於表面受邪的證狀,不論病發已經幾天,都應當使用解除表面病邪的藥物,這是毋庸置疑的。
同樣地,在治療傷寒時,如果出現耳聾、脅部疼痛伴隨寒熱交作、噁心且口中有苦味,脈象顯示又弦又快的情況,這就屬於半表半裡的病證,同樣不論病程已持續幾天,都應該使用調和表裡的藥物來治療,這點也是毫無疑問的。
凡治傷寒,若頭疼惡寒悉除,及見怕熱,燥渴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發狂斑黃,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水短赤,或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脈沉有力,或上氣喘促,即是傳裡熱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通利下藥無疑。
白話文:
治療傷寒,如果頭痛、畏寒都消失了,出現怕熱、口乾舌燥、說胡話、扯被子、胡亂揮手踢腳、發狂、皮膚出現黃斑,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胸口到肚臍腹部的連續悶痛,脈搏沉重有力,或氣喘吁吁,這都是病熱轉入腸胃的徵候。不論發病時間多長,都可以放心地服用瀉下藥物。
凡治傷寒,若見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急用熱藥溫之無疑。要在隨所見證表裡而治之,切莫亂投湯劑,不可拘於日數。若非深得仲景之意,豈能至此耶?
白話文:
對於治療傷寒的患者,如果見到病人剛發病時沒有頭痛發熱的症狀,卻感到特別怕冷,四肢冰涼甚至腹痛嘔吐,或口吐白沫、流冷口水,或渾身發抖、面容像被刀刮過一樣,縮成一團蓋著衣服躺著,不覺得口渴,脈象沉緩無力,這就是直接傷及陰經的真寒證。必須趕緊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溫煦治療,不用懷疑。根據具體的症狀,辨證論治,切勿盲目用藥,也不要拘泥於發病的天數。如果不是深刻地領悟了張仲景的醫理,又怎麼能做到這麼精準的診治呢?
2. 三陰無傳經論
凡傷寒,邪熱自三陽傳至三陰臟腑,入里為盡,無所復傳,故言無傳經也。如再傳者,足傳手經也。
白話文:
無論是哪種傷寒病,當邪熱從三陽經傳遞到三陰經的臟腑深處,已經深入體內無處再傳,這時就稱為「無傳經」。假如有再次傳變的情況,通常是從足經傳向手經。
3. 發熱
翕翕發熱為表熱,是風寒客於皮膚,怫鬱於外,表熱而里不熱也。無汗,脈浮緊,宜發表;有汗,脈浮緩,宜解肌。蒸蒸發熱者,為裡熱,是陽邪入陷於陰中,裡熱而表不熱也。脈沉實而渴者,宜下之。若表熱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少陰脈沉,反發熱者,是未離於表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輕微發熱,表示表熱證。這是因為風寒入侵皮膚,鬱積在外,表層發熱而體內不熱。患者沒有出汗,脈象浮而緊,宜發散治療。患者有出汗,脈象浮而緩,宜解肌治療。
持續發熱,表示裡熱證。這是因為陽邪入侵身體,陷落在陰中,體內發熱而表層不熱。患者脈象沉實,感到口渴,宜瀉下治療。
如果表熱未退,邪氣傳入體內,但體內還未形成實證,則表裡都熱,脈象必定弦數,宜和解治療。
少陰脈沉,卻反覆發熱,表示邪氣未離於表,可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如發熱煩渴,小便赤,脈浮大者,此為表裡俱見,五苓散利之。其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下後復大熱,脈躁亂者,下利熱不止者,皆死也。
白話文:
如果發熱、口渴、小便發紅、脈搏浮大,表示表裡都有熱症,用五苓散治療。如果陰陽兩虛,熱症不退,出汗退熱後又發高燒,脈搏浮躁混亂,或下痢熱症不退,都會導致死亡。
4. 頭痛
頭痛者,寒邪入足太陽經,上攻於頭,此表證也。頭痛,脈浮緊,無汗惡寒,可發汗。頭痛,脈浮緩,有汗惡寒,宜解肌,照前時令用藥。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五六日不大便,胃實燥渴,熱氣上攻於頭目,脈實者,調胃承氣下之。少陽頭痛者,小柴胡和之。濕家鼻塞頭痛者,瓜蒂散搐鼻,黃水出即愈。
白話文:
頭痛是由於寒邪進入足太陽經,向上侵犯到頭部,這是寒邪表證。
頭痛,脈象浮緊,無汗惡寒,可發汗治療。
頭痛,脈象浮緩,有汗惡寒,宜解肌治療,按當時流行病用藥。
陽明經病證,不惡寒反而惡熱,五六天沒有大便,胃部實熱口渴,熱氣向上侵犯頭目,脈象實,可用調胃承氣湯通便瀉下。
少陽經頭痛,用小柴胡湯調和治療。
濕邪內阻,導致鼻塞頭痛,用瓜蒂散通鼻,黃水流出即可痊癒。
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者,瓜蒂散吐之。厥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三陽雖有頭疼,不若太陽專主也。三陰無頭痛,惟厥陰有頭痛者,是脈系絡於頂巔也。若痛連於胸,手足俱青,為真頭痛,必死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痰液、口水多、頭疼,胸口悶脹、發冷發熱的情況,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屬於厥陰經的病症,表現為乾嘔吐口水、頭疼,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三陽經雖然也會引起頭疼,但不如太陽經專門主治頭疼。三陰經通常不會引起頭疼,只有厥陰經會引起頭疼,這是因為厥陰經的脈絡連接到頭頂。如果頭疼同時伴隨胸部疼痛,手腳發青,這就是真正的頭痛,預示著生命危險。
5. 項強
項強者,太陽感邪,表證也。無汗,脈浮緊,宜發汗,葛根湯;有汗,脈浮緩,宜解肌,桂枝湯。結胸項強,大陷胸湯。寒濕項強,則成痓,例載後條。
白話文:
脖子僵硬的人,多是由於陽明經受邪氣侵襲導致的表證。沒有出汗且脈浮緊,適合用發散汗邪的葛根湯治療;有出汗且脈浮緩,適合用解肌退熱的桂枝湯治療。胸部鬱悶、脖子僵硬,可用大陷胸湯治療。寒濕導致的脖子僵硬,會演變成痓疾,具體症狀見後文。
6. 惡寒
惡寒者,乃寒邪客於榮衛,則灑淅惡寒。維一切屬表,尚在腑,陰陽所分。若發熱惡寒,兼之頭疼脊強,脈浮緊者,邪入太陽,表證也,宜汗之,照時令用藥。若無熱惡寒,體倦,脈沉遲無力者,寒邪入足少陰,里證也,宜溫之,四逆湯。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
白話文:
感到惡寒,是寒邪侵入人體的榮衛系統,導致皮膚感到寒冷。這是所有表證(病邪在體表)的表現,病邪還只在腑,沒有深入臟腑,屬於陽氣和陰氣交界的地方。
如果既發熱又惡寒,同時伴有頭痛、脊柱強直,脈搏浮緊,表示病邪入侵太陽經(表證),應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並根據時令使用藥物。
如果沒有發熱,而只有惡寒,同時身體疲倦,脈搏沉遲無力,表示寒邪入侵足少陰經(裏證),應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四逆湯。
經書上說:發熱惡寒,是陽證。沒有發熱而惡寒,是陰證。
或有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大柴胡下之。其少陰病,惡寒而蜷,手足厥冷,煩躁,脈不至者,死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而且發冷症狀輕微,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如果出現少陰病,發冷且蜷縮,手腳冰冷,煩躁不安,脈搏不至,則意味著死亡。
7. 惡風
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有汗惡風,脈浮緩者,當解肌,隨時用藥。惡風發熱,兼喘者,羌活沖和湯。若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惡風,脈浮者,桂枝湯加朮、附。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同上。
白話文:
怕風:風邪入侵衛氣,造成腠理疏鬆,所以怕風。都屬於陽症,和怕冷不同,有陰陽之分。出汗怕風、脈浮緩的,應該解肌表,隨時用藥。怕風發熱、同時喘氣的,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出汗過多,衛氣虛弱、陽氣衰竭,導致漏汗不止、怕風、脈浮的,用桂枝湯加上朮、附子。怕風、小便困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的,也用桂枝湯加上朮、附子。
若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汗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有風濕、怕風,不願意脫衣服,骨節疼痛,出汗氣喘,小便不暢,身體微微腫脹,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如果出汗後七八天症狀沒有好轉,表裡都發熱,經常感到怕風,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8. 背惡寒
背惡寒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者,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附子湯。陽氣內陷者,口乾燥,白虎湯。二者俱背惡寒,宜審治之。
白話文:
背部惡寒的人,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不足,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的人,口中潮濕(如口中有口水或黏液),可以服用附子湯。陽氣內斂的人,口中乾燥,可以服用白虎湯。這兩種情況都表現為背部惡寒,需要仔細辨別治療。
9. 寒熱
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邪正分爭也,屬少陽半表半裡證。蓋陽不足,則陰邪出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其大法也。
白話文:
出現反覆寒熱的症狀,是陰陽相爭,邪氣與正氣交戰,屬於少陽病,半表半裏。因為陽氣不足,陰邪就會外發到表裏與陽氣爭鬥,所以陰盛表現為寒。陰氣不足,陽邪就會內侵裏層與陰氣爭鬥,所以陽盛表現為熱。邪氣主要在表裏,就會以寒為主。邪氣主要在裏層,就會以熱為主。邪氣在表裏之間,就會寒熱交替,時而寒,時而熱。小柴胡湯是專門治療反覆寒熱的方劑,寒症較重,可以加桂枝;熱症較重,可以加大黃,這是它的主要治療原則。
太陽證,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不嘔,清便,脈浮緩者,為自愈;不浮緩,為未愈,柴胡桂薑湯。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大渴,大便實,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往來寒熱,胸脅滿而不痛者,半表半裡證,未入乎腑,小柴胡加枳、桔。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亦用小柴胡治之。
白話文:
太陽證:
八、九天以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一天發作兩三次回,不嘔吐,大便清稀,脈象浮而緩和的,屬於自愈的徵兆;如果脈象不浮不緩,說明未癒,可用柴胡桂薑湯治療。
如果病程超過十幾天,熱氣聚集在體內,口渴難耐,大便乾結,反覆出現寒熱,可用大柴胡湯治療。
如果出現反覆寒熱,但胸脅部位脹滿但不疼痛,屬於半表半里的證狀,熱邪還未進入臟腑,可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治療。
婦女中風:
七八天後,再次出現寒熱,發作時間有規律,月經剛結束,說明熱邪進入血室,也可用小柴胡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