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四 (8)
卷四 (8)
1. 癥瘕
癥屬食瘀凝阻,有形可徵而一定不移;瘕為臟氣結聚假物成形,無質而推之可動。二症病在肝脾,胃與奇經亦董。乃若瘕結左而肢節寒冷,治奇脈以辛香;(鹿角霜、桂枝、當歸、小茴、香附、茯苓、蔥白。)氣聚右脅而攻痛作脹應時而發,通營絡以溫熱。(當歸、小茴、肉桂、蔥管。
)營虛氣滯,(瘕痛,小腹滿脹。)參歸吳萸肉桂茯苓、小茴蔥管;絡病久痛痰凝,川楝子牡蠣延胡索、瓜蔞皮香附汁。其或瘕聚高突有形,絡虛則脹氣阻則痛,痛在脘中心下,或垂岕腰少腹下部,辛香入絡為君,苦溫通降是輔。(延胡索、川楝子、香附、鬱金、茯苓、降香汁、茺蔚子、山楂、烏藥。
)及夫痛升於右脹及中脘嘔涎經阻,病由煩怒,金鈴散合二陳湯去甘草,薑汁、厚朴橘葉蓬朮交助。更或瘕橫臍下,氣塞至心胸及咽喉,痛攻背部,經阻三月口甜,食後痞肝膽相火內灼,衝脈之血欲干,梔子仁、胡黃連雞肫皮、山楂蘆薈,回生丹協化服半丸可安。復有經阻半年腹膨,痛不拒按,(下氣還攻於絡。
)形若癥瘕,(色脈皆虛。)通經卻憚,炒枯腎氣為湯,色脈病情互斷。爾其(消導寒涼,誤藥傷胃)衝脈上衝,升巔則昏厥攻胸則痞犯胃為嘔,小腹結癥,動氣兼有,當歸茯苓小茴杜仲鹿角霜蓯蓉、紫石英,宣暢奇經方不苟。惱怒病發,(肝鬱氣阻。)青皮、川楝子輩小茴、牡蠣、桂枝、白芍純治厥陰;濕熱少腹聚瘕,能食,便不爽,腹微脹小溫中丸兼調脹利。(另一案。
)以濁攻濁,(大便不爽,疝瘕疴痛。)品劑略似男子疝方;(韭白根、兩頭尖、桔核、小茴、金鈴子。)忌澀忌呆,(本案論云:治此症,用攻法宜緩宜曲,用補法忌澀忌呆。)治法須知趨避。(上並約《指南案》論。)若夫蔥白丸烏雞煎丸,治癥瘕並推奇效;(《女科準繩》。
巴豆仁一兩伴香附,(一斤醋製同炒,至巴豆色黑,去巴豆,醋打麵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另服對病煎劑。)消積塊當屬佳方。(陸養愚案。)《內經》有石瘕之名,(本言生於胞中。)或下橫於子戶;(有物如石,痛甚,亦名石瘕,先經斷,少腹痛,用四物加桃仁、山稜、檳榔、延胡、附子、澤瀉、血竭、大黃而愈。《名醫類案》。
)士材治女子之疝,(腹痛腸鳴,身傴僂而氣喘呼,脈弦而細,此女子之疝也。)亦不外乎辛香。青木香、廣木香、川楝子、木通、茴香、肉桂、當歸、甘草,四劑而愈。李氏醫案。)
附:《醫級》摘要
五積皆息伏臟邪,類乎癥而其因各異,痃癖乃窠囊飲氣,多相類而非血為殃。形橫結痛,入絡之邪;莫按脊疼,膂筋之病。(深藏背膂,按亦無跡。)石瘕乃胞宮之積,雖類癥而症從臌論;腸覃為腸募之患,亦肖癥而病屬脹推。(石瘕、腸覃,皆脹病也,俱在少腹,此當下之候,與癥病不同,不可不辨。
白話文:
[癥瘕]
癥和瘕都是中醫術語,用來描述體內某種異常的結塊。其中,癥是指由於食物積滯和瘀血凝結所導致的,可以在體內找到具體位置,不會隨時間或體位改變而移動的結塊。而瘕則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某些物質聚集形成的,這種結塊沒有固定的形態和位置,可以被輕易地推動。
這兩種病症主要影響肝和脾的功能,同時也可能波及到胃和奇經八脈。例如,如果瘕結聚在身體的左側,並且伴有肢體冰冷的情況,治療時會使用辛香溫暖的藥物,如鹿角霜、桂枝、當歸、小茴香、香附、茯苓、蔥白等。如果氣聚在右側肋骨下方,疼痛和脹滿感會隨時間出現,治療時會使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營絡,如當歸、小茴香、肉桂、蔥管等。
對於營養不良、氣滯導致的瘕痛和小腹滿脹,會使用如人參、當歸、吳茱萸、肉桂、茯苓、小茴香、蔥管等藥物。對於絡病長期疼痛,痰液凝結的情況,會使用如川楝子、牡蠣、延胡索、瓜萎皮、香附汁等藥物。
對於瘕聚在腹部高處,形狀突出的情況,如果絡虛則會引起脹滿,氣阻則會導致疼痛,疼痛可能出現在心窩下方,或者垂掛在腰部、小腹下部,治療時會以辛香藥物為主,苦溫藥物為輔,如延胡索、川楝子、香附、鬱金、茯苓、降香汁、茺蔚子、山楂、烏藥等。
對於痛在右側,脹滿感延伸到中脘,伴有嘔吐、口涎、經脈受阻的情況,病因可能是情緒煩躁和憤怒,治療時會使用金鈴散和二陳湯(去甘草),配合薑汁、厚朴、橘葉、蓬朮等藥物。如果瘕橫在肚臍下方,氣塞達到心胸和咽喉,疼痛襲擊背部,經脈受阻三個月,口中有甜味,飯後感到痞滿,肝膽火旺,衝脈的血液乾涸,會使用梔子仁、胡黃連、雞肫皮、山楂、蘆薈,服用回生丹半丸可以緩解症狀。
對於經脈受阻半年,腹部膨脹,疼痛不拒按的情況,形狀像癥瘕,但面色和脈象都顯示虛弱,治療時要慎重,使用炒枯腎氣湯,根據面色、脈象和病情進行診斷。如果使用寒涼藥物誤導治療,導致衝脈上衝,可能會導致昏厥,胸悶,嘔吐,小腹結塊,動氣等併發症,治療時會使用當歸、茯苓、小茴香、杜仲、鹿角霜、蓯蓉、紫石英等藥物,以保持奇經的順暢。
對於情緒煩躁引發的疾病,肝氣鬱結,氣阻的情況,會使用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牡蠣、桂枝、白芍等藥物,專門針對厥陰經的治療。對於濕熱引起的少腹聚瘕,雖然食慾正常,但排便不順暢,腹部輕微脹滿,會使用小溫中丸來調理脹滿感。
對於濁氣攻濁的情況,如大便不順暢,疝瘕和疼痛,治療方法類似於男性疝氣的治療方案,如韭白根、兩頭尖、桔核、小茴香、金鈴子等藥物。治療時要避免使用收斂和呆滯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加重病情。治療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策略。
蔥白丸和烏雞煎丸是治療癥瘕的常用藥物,具有很好的療效。巴豆仁和香附的配方,經過醋製同炒,去巴豆,醋打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粒,每日三次,配合對症煎劑,可以有效消除體內的積塊。
《內經》中提到的石瘕,通常出現在子宮內,也可能在子宮下方橫向發展,形狀像石頭,伴有劇烈疼痛,通常在月經停止後,小腹疼痛,使用四物湯加桃仁、山稜、檳榔、延胡、附子、澤瀉、血竭、大黃等藥物治療可以得到緩解。
治療女性疝氣,腹痛腸鳴,彎腰喘息,脈象弦細的情況,也會使用辛香溫暖的藥物,如青木香、廣木香、川楝子、木通、茴香、肉桂、當歸、甘草等,連續服用四劑即可痊癒。
總結來說,癥和瘕的治療需要根據具體病因和症狀選擇適當的藥物和治療策略,注重辨證施治,避免誤導治療,合理使用藥物,以達到治療目的。
關於五積和癥瘕的區別,五積是指臟腑內的邪氣積聚,類似於癥,但病因各不相同。痃癖是由於飲食過度和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多見於脾胃功能失調,而非血液問題。癥瘕通常表現為橫向結塊和疼痛,是絡病的一種表現形式。石瘕和腸覃則是子宮和腸道的積聚,雖然類似於癥,但屬於脹病,通常位於小腹,需要通過下法治療,與癥病有所不同。
對於懷孕期間伴有癥瘕的情況,治療時需要考慮到胎兒的安全,並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脈象進行調理。長期患有癥瘕,經絡氣道受到影響,即使通過疏氣宣通治療,仍然可能留下殘餘的氣滯,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再次形成新的癥瘕,因此男性疝氣和女性癥瘕常常成為終身的困擾,需要長期的調理和治療。
總體而言,治療癥瘕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對於長期患病的患者,需要輔助正氣,安撫邪氣,壯氣和補療是重要的治療原則。對於結塊不易消散的情況,需要通過溫熱和活血的補劑來幫助宣通,必要時可以輔以攻消丸散,但要注意避免過度攻伐,以免傷害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