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7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70)

1. 薏苡附子散之注釋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以下六方,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皆屬於此類,故載之。

本條之緩急者,吉益南涯曰:「胸痹緩急者(略舉胸痹證也。緩急者,所謂喘息咳唾,有休作也)。」

尾臺榕堂曰:「緩急者,謂痛有緩急也。《本草綱目‧薏苡仁條》引《金匱》作『周痹緩急』,按《金匱‧水病篇》曰:『身腫而冷,如周痹狀。』今胸痹之痛,有休作緩急者,或一身痹而惡寒,或浮腫疼痛者,用之皆有效,且此方與下方(求真按:『下方,指薏苡附子敗醬散也』)皆宜㕮咀而煮服,更宜參看《靈樞‧周痹篇》。」

又如丹波元堅曰:「此緩急,主在急字,非或緩或急之謂也。《史記.倉公傳》曰:『無可使緩急者。』《袁盎傳》:『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游俠傳》曰:『且緩急人所時有。』皆是一時切迫之謂,足以為證。」

淺田宗伯曰:「此方為散,暝眩難堪,煎服治胸痹急劇證。腸癰急現脫候者,亦可用之。」

上可分為甲乙二說,雖不明其是非,然恐以甲說為是,因甲說皆出於實驗,而丹波氏以字義為先例也,淺田氏亦然(淺田氏有剽竊癖,此余所以不能深信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附子各6克

上二味為末,一日分三回服。或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中痹,惡寒,或浮腫者。」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與身體麻痹,如隔靴搔癢,或遍身生疣子之類,有效。」

白話文:

薏苡附子散的註釋

胸痹這種病症,如果出現時好時壞、忽快忽慢的情況,就用薏苡附子散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以下要介紹的六個方子,雖然不完全符合中醫太陰病的定義,但都屬於這類情況,所以也一併列在這裡。

關於條文中說的「緩急」,吉益南涯認為,「胸痹緩急」指的是胸痹的症狀,而「緩急」指的是病症發作時,會出現喘息、咳嗽、吐痰等症狀,並且有時發作,有時停止。

尾臺榕堂則認為,「緩急」是指疼痛時快時慢,有時劇烈,有時緩和。《本草綱目‧薏苡仁條》引用《金匱》的說法是「周痹緩急」。《金匱‧水病篇》說:「身體腫脹而發冷,像周痹一樣。」現在胸痹的疼痛,如果出現時好時壞、忽快忽慢的情況,或者全身麻痹且怕冷,或者出現浮腫疼痛,用這個方子都有效。而且這個方子和下面要講的方子(求真按:下面指的是薏苡附子敗醬散)都適合稍微搗碎後煎煮服用。另外可以參考《靈樞‧周痹篇》的相關內容。

丹波元堅則認為,這裡的「緩急」重點在「急」字,並不是指忽快忽慢的意思。《史記.倉公傳》說:「沒有可以讓他緩急的時候。」《袁盎傳》說:「一旦有緊急情況,你覺得能靠得住嗎?」《游俠傳》說:「而且緊急情況是人時常會遇到的。」這些都指的是一時的緊急狀況,可以作為佐證。

淺田宗伯則認為,這個方子是散劑,服用後可能會出現不適,難以忍受,所以可以用煎煮的方式來治療胸痹發作劇烈的症狀。如果腸癰突然出現虛脫的症狀,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以上可以分為甲、乙兩種說法,雖然無法判斷哪種說法正確,但推測甲說比較可靠,因為甲說都是根據臨床經驗得出的,而丹波氏是以文字解釋作為先例,淺田氏也是如此(淺田氏有剽竊的習慣,所以我不太相信他)。

薏苡附子散的藥方

薏苡仁、附子各6克

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粉末,一天分三次服用。也可以稍微搗碎後,用水二合五勺(約45毫升)煎煮至剩下一合(約18毫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胸痹、怕冷,或有浮腫的情況。」

《用方經驗》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是:「對於身體麻痹,像隔著靴子撓癢一樣,或者全身長疣子之類的症狀,都有療效。」

2. 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注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其身甲錯者,謂腸癰病者之皮膚,尤其是腹皮,如魚鱗也。腹皮急者,其腹皮雖攣急,然按之則軟,如浮腫狀,且腹內無凝結物,其攣急度極微弱也。身無熱,脈數者,凡數脈為有熱之候,此證無熱而現脈數,故曰身無熱脈數,而示其為陰證也。此為腸內有癰膿者,凡有以上諸證者,謂腸內有化膿證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7克,附子1.5克,敗醬3.5克。

煎法用法同前,小便當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者。」

鶴臺先生《腹證圖錄》本方條曰:「如圖,腹脹,似屬脹滿,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此證間有之,若方證不相對,即經年亦不治。一婦人二十七歲許,患此證已三年,諸醫術盡。後請余治,乃往診之。腹滿,身重如孕,雖不敢臥,然心煩而不能步行。余因術未熟,故見腹堅滿,誤以大承氣湯攻之,無效。

因轉與大柴胡,凡半年,亦無效。病家憮然謂余曰:『足下常以古醫道自負,而治吾婦病如此,其無效將如何?』余聞之,愧言行不能一致,於是告師霍先生。先生乃往診察,責余曰:『汝術未嫻,故後有病者乞治,必須告我。今此腹證大誤,汝猶不知,投以峻劑,使病者受苦,至不仁也。

夫大承氣湯之腹證,堅滿按之有力,且腹底有抵抗。又大柴胡湯證,胸脅苦滿,腹實,少有拘攣。今病者雖腹滿,按之濡,且腹底無力,身甲錯,腹皮急,此即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正證也。而汝所投之藥方,孟浪甚矣。』余惶恐謝過,慎與薏苡附子敗醬散,不滿二旬而愈。嗚呼!先生之腹診術,可謂微妙矣。

於是診察病者,必告先生,朝夕受教。自東洞先生復古後,霍先生嫻其術,以傳於余,可謂大幸矣。後治此病八九人,咸得速效。後有人以余稱『古方家』,來舍多以古書試余,然不才惟學《傷寒論》耳,因侮余甚。一日,問余曰:『鵝掌風,何以治之?』答曰:『余未知名鵝掌風者。

』因問其故,曰:『手足皮癢,俗稱“水蟲”者。』余曰:『雖言其外狀,然須按其腹證,方可言方藥。』其人許諾,且云:『我治此證,百發百中也,足下不知,可傳之。』翌日,引病人來,余乃候其腹,曰:『薏苡附子敗醬散證也。』其人大嘆息曰:『我之奇方即此也,世醫知者鮮,初謁足下時,疑為大言者,今知誤矣。

』後屬余門下,問醫事,頗努力。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兼治遍身有瘡癤,如癩風,肌膚不仁,不知痛癢者。」

白話文:

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注釋

腸癰這種疾病,患者的皮膚會像魚鱗一樣粗糙,腹部皮膚會感覺緊繃,但按壓下去卻是軟軟的,像水腫的樣子,腹部沒有摸到硬塊,身體也沒有發熱,脈搏跳動很快。這表示腸道內有膿腫,這時就要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

【註解】

所謂「其身甲錯」,是指腸癰患者的皮膚,特別是腹部皮膚,摸起來像魚鱗一樣粗糙。腹部皮膚緊繃,是指雖然感覺腹部肌肉收縮、緊繃,但按壓下去卻是軟軟的,像水腫一樣,而且腹部內沒有摸到任何凝結的硬塊,其緊繃的程度也很輕微。身體沒有發熱,但脈搏跳動很快,一般來說,脈搏快是發熱的徵兆,但這個病症沒有發熱卻出現脈搏快,所以說是「身無熱,脈數」,表示這是屬於陰虛的病症。這些症狀都表示腸道內有化膿的現象。凡是出現以上這些症狀的,就表示腸道內有化膿的病變。

薏苡附子敗醬散的組成

薏苡仁7克,附子1.5克,敗醬草3.5克。

煎藥和服藥的方法與之前相同,服用後會排小便。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用來治療全身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緊繃,按壓下去卻是軟軟的,像水腫一樣,腹部沒有摸到硬塊的病症。」

鶴臺先生在《腹證圖錄》中對這個方子的描述是:「如圖所示,腹部脹滿,看似是脹氣,但身體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緊繃,按壓下去卻是軟軟的。這種病症偶爾會出現,如果藥方和症狀不對應,即使經過多年也無法治好。曾經有一個二十七歲左右的婦人,得了這個病三年,看過許多醫生都沒治好。後來請我診治,我去看診後發現,她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像懷孕一樣,雖然不能躺下,但卻心煩意亂,無法行走。當時我醫術還不夠精通,看到她腹部脹滿,誤以為是大承氣湯證,就用這個方子來攻下,結果沒效。

後來又改用大柴胡湯,治療了半年,也沒有效果。病人家屬失望地對我說:『您一直自詡精通古代醫術,但治療我妻子的病卻是如此,沒有效果又該怎麼辦?』我聽了感到很慚愧,因為自己的言行不一致。於是我就去請教霍先生。先生診視後,責備我說:『你醫術還不夠嫻熟,所以以後遇到病人求醫,一定要告訴我。你今天對這個腹部症狀的判斷完全錯誤,卻還用猛藥,讓病人受苦,實在是不仁慈。

大承氣湯的腹部症狀,按壓下去是堅硬脹滿且有力的,而且腹部深處有抵抗感。而大柴胡湯證,則是胸脅部感覺脹滿不舒服,腹部實在,稍有拘攣感。現在這個病人雖然腹部脹滿,但按壓下去是軟軟的,腹部深處沒有力量,而且身體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緊繃,這就是薏苡附子敗醬散的正證啊。而你所用的藥方,實在是太草率了。』我惶恐地道歉,小心謹慎地給病人用了薏苡附子敗醬散,不到兩個星期就痊癒了。哎!先生的腹診醫術,真是太精妙了!

從此以後,我診察病人,一定會請教先生,早晚接受他的教導。自從東洞先生提倡復古醫學之後,霍先生精通其醫術,並將其傳授給我,我真是太幸運了。後來我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八九個這樣的病人,都很快見效。後來有人稱我為『古方家』,許多人拿古書來考驗我,但我只學過《傷寒論》而已,他們因此很輕視我。有一天,有人問我:『鵝掌風要怎麼治療?』我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是鵝掌風。』他們就問原因,說:『是指手腳皮膚發癢,俗稱“水蟲”的病。』我說:『即使說了外在的症狀,還是要按壓腹部來判斷證型,才能開藥。』那人答應了,還說:『我治療這個病,百發百中,您不知道,我可以教您。』第二天,他帶了病人來,我按壓病人的腹部後,說:『這是薏苡附子敗醬散證。』那人嘆了一口氣說:『我的奇方就是這個,世上很少有醫生知道,當初見您時,我以為您是說大話,現在知道我錯了。』後來他拜我為師,問了很多醫學上的事情,非常努力。

《用方經驗》裡提到,這個方子也可以用來治療全身長瘡癤,像癩病一樣,皮膚麻木不仁,不知痛癢的病症。

《類聚方廣義》中說:「這個方子和大黃牡丹皮湯都是用來治療腸癰的,只是有輕重深淺之分,就不再詳細討論了。大黃牡丹皮湯證是小腹腫脹疼痛,像淋病一樣;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是腹部皮膚緊繃,按壓下去卻是軟軟的,像水腫一樣。大黃牡丹皮湯證會時常發熱,自汗出,又怕冷;薏苡附子敗醬散證則是身體沒有發熱。大黃牡丹皮湯證的脈象是遲緩而緊;薏苡附子敗醬散證的脈象則是快。可見這兩種病證有輕重之分,病邪積聚的部位也有深淺之別。腸癰可以針灸治療的,要找準皮膚粗糙的部位下針。

如果猶豫不決,拖延時間,膿腫就會潰爛蔓延,膿液會從肚臍流出來,久久無法痊癒,甚至會導致死亡。要仔細判斷膿腫的深淺,膿腫較淺的,要趕緊下針。這裡說的『腸內』兩個字,要靈活理解。」

《方伎雜志》中記載:「一個十九歲的女子來求診,她說去年麻疹後,全身各處都疼痛,像痛風一樣,治療後時好時壞,在拖延的時間裡,出現水腫,腹痛加劇。又找其他醫生看,醫生說:『治錯了,絕對不能把水氣趕走,一定要先用補藥補元氣,恢復精力,水腫自然就會消退。』雖然吃了補藥,但她自己感覺精神一天不如一天。診視後,發現她從腹部到臉部四肢都腫了,小腹右下方底部有化膿的情形,我對她說:『如果現在取膿,十天後恐怕也保不住性命。』病人家屬驚訝地吐了吐舌頭,說之前的醫生都沒說有膿,只是用補元氣、趕走水氣的方法治療。

於是他們頻頻請求用針灸治療。我對他們說:『我知道即使現在用針灸,一個月後,恐怕膿液排出後十天也無法保住性命,但生死有命。』所以我用鈹針在膿腫處下針大約一寸深,膿液噴射而出,於是給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在瘡口插入像細筆管一樣的東西,下面用杯子接著,雖然每天都排出瘀膿,但她的精神逐漸衰弱,十一天後就去世了。這都是因為醫生辨證不明,含糊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或是轉變成其他病證,最後無法治癒。醫生害死了她,真是可悲啊!」

《橘窗書影》中記載:「有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小腹部有凝結的硬塊,感覺微微疼痛,小便淋漓不暢,如果走路小腹就會攣急,容易出汗,身體沒有發冷發熱,飲食如常。當地的醫生認為是寒疝,或是淋毒,治療了幾十天,都沒有效果。我診斷後說:『腸道之間有一種壘壘的凝固物,但不是疝氣,也沒有積聚的硬塊,按壓下去是軟軟的,感覺像是腸癰。應該用溫和的方式治療,觀察情況。』於是給他用歸建中湯,溫暖並用藥熨在肚臍下方,四五天後,肚臍中突然突出紅色,當天晚上,肚臍中噴出大約一合多的白色膿液,立即服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兩三天後,膿液排盡,小腹部的硬塊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