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陽丹

HUI Y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活人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6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膽經 11%
胃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肝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回陽丹作為溫陽救逆之劑,需溫煦陽氣,驅散寒邪,乾薑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2. 助藥力:乾薑辛溫走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回陽丹中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皆屬溫熱藥性,乾薑的加入能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佳。

回陽丹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潛陽: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潛陽安神之效。回陽丹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牡蠣的滋陰潛陽作用可補益心腎陰虛,進一步固護陽氣,避免陽氣過於浮越,達到回陽固本的效果。
  2. 平肝熄風: 牡蠣還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神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回陽丹中加入牡蠣,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平抑肝陽,避免陽氣過於亢盛,進而更好地達到回陽固本的目的。

主治功效


回陽丹主治功效分析

回陽丹,一方多名,且在不同醫書中,其組成、製法和主治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其功效主要集中於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治療以陰寒內盛、陽氣虛衰為主要病機的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本醫書記載的回陽丹組成來看,主要藥物包括:

  • 乾薑/良薑: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為方中主藥,針對陰寒內盛之證。
  • 附子/川烏: 辛熱,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與乾薑相配,加強溫陽散寒之力。
  • 硫黃: 辛熱,補火助陽,外用可殺蟲止癢。在此方中,與溫熱藥同用,可增強其溫陽之效。
  • 牡蠣: 多數版本中用燒牡蠣,其性收斂,可潛降浮陽,防止溫熱藥過於升散,並有軟堅散結之效。
  • 吳茱萸: 辛熱,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疏肝下氣。可協助乾薑、附子溫中散寒,並可疏肝理氣。
  • 白芍: 在部分方劑中出現,可斂陰和營,緩急止痛,與辛熱藥配伍,可防止其耗傷陰液。
  • 麝香: 辛溫,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散結。少量使用,可增強藥效,並有開竅之功,使藥力迅速到達病所。
  • **不灰木:**性質及功效不明,可能為溫熱性藥材,協助溫陽散寒。
  • ** 其他藥物**:如蓽澄茄、木香、全蠍等,也多具辛溫、理氣、止痛之效,協助主藥發揮作用。

主治病症分析:

根據各醫書記載,回陽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陰毒傷寒: 症見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沉細等。此為陰寒之邪直中三陰,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回陽丹中乾薑、附子、硫黃等溫熱藥可溫陽散寒,驅除陰邪,使陽氣回復。

  2. 厥逆: 症見四肢厥冷,甚至爪甲青紫,二便不通等。此為陽氣衰微,不能溫煦四肢所致。回陽丹可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使陽氣通達四肢。

  3. 少腹痛/小腹痛: 根據中醫理論,少腹為厥陰肝經所過之處。少腹痛多因寒邪凝滯肝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回陽丹中乾薑、吳茱萸等可溫經散寒,疏肝理氣,從而緩解疼痛。

  4. 霍亂吐瀉: 部分方劑中,回陽丹可用於陽衰陰盛的霍亂吐瀉,症見手足厥冷,脈伏等。此時回陽丹主要取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5. 痘塌陷不起: 在《幼科證治準繩》中,回陽丹被用於治療痘疹塌陷不起,表明其具有溫陽托毒的作用。

  6. 一切瘡瘍、疔毒: 在《吳氏醫方彙編》中,回陽丹的組成(汞、火硝、硫黃)顯示其具有較強的攻毒消腫作用,主治一切瘡瘍、疔毒。

總結

回陽丹作為一個溫陽散寒的代表方劑,其核心功效在於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不同醫書中記載的回陽丹組成略有差異,但均以辛熱藥物為主,針對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的病機。其主治病症涵蓋了陰毒傷寒、厥逆、少腹痛、霍亂吐瀉等多種疾病,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回陽丹藥性辛熱,且部分方劑中含有毒性藥物,因此臨床應用時應謹慎辨證,並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兩,木香1兩,鹿茸1兩,大茴1兩,小茴(鹽水炒)1兩,青皮1兩,梔子(去殼,炒)1兩,補骨脂1兩,木通1兩,生地1兩,熟地1兩,肉蓯蓉1兩,地龍(洗淨土,炒乾)1兩,石菖蒲1兩,葫巴2兩(生熟各半),大海馬1對(酥炙),人參。
補益。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錢,早、晚2服。2-7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莖、睪丸和陰囊內縮陰道炎白帶子宮崩漏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男性勃起障礙四肢麻痺癱瘓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手腳冰冷小便疼痛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腫大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乾薑1兩,牡蠣1兩。 主治:痼冷。

回陽丹,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白及2錢,胡椒2錢。 主治:陰症,手足厥冷,心腹病痛。

回陽丹,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硫黃半兩(細研入),木香半兩,蓽澄茄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分(炮裂,銼),桂心半兩,乾蠍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主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

回陽丹, 出處:《簡易方》引桃溪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十)。 組成:川烏(洗)3兩,草烏3兩(洗),地龍(洗)1兩,靈脂(洗)1兩,南星(洗)1兩,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卒暴風中氣中癱瘓,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口眼歪斜,筋脈攣急,半身不舉,不省人事。

回陽丹,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羌活2分,全蠍2分,升麻根2分,甘松2分,草烏頭3分,水蛭(炒)3分,大椒5分,三柰子5分,蓽茇5分,杜礬5分,柴胡7分,川烏7分,炒黃鹽(爲必用之藥,去之則不效)1錢,破故紙1錢,蒜1錢,虻蟲3個(去翅足,炒)。 主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帶下五色,月水崩漏,淋瀝不絕。

回陽丹,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 回陽丹(《奇方類編》卷下。)出處:《奇方類編》卷下。組成:沉香1兩,木香1兩,鹿茸1兩,大茴1兩,小茴(鹽水炒)1兩,青皮1兩,梔子(去殼,炒)1兩,補骨脂1兩,木通1兩,生地1兩,熟地1兩,肉蓯蓉1兩,地龍(洗淨土,炒乾)1兩,石菖蒲1兩,葫巴2兩(生熟各半),大海馬1對(酥炙),人參。主治:補益。 。 主治:補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