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醫賸》是清代醫家櫟蔭拙者所著的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全書共十卷,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口齒科、針灸科、傷科、雜症、方論等十一門類。從其卷帙與分類觀之,此書顯然意在彙集與梳理當時乃至歷代中醫各科的知識與經驗,為後世醫者提供一部內容廣博、論述精闢的參考大全,反映了清代醫學對既往學術成果的繼承與發展。
書中開頭部分的卷上內容,並未直接進入各科疾病的具體診治,而是首先對中醫學的源流、基本概念、經典著作的考證以及醫學制度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深入探討。這顯示了作者在進行醫學論述之前,對其學科的歷史根基、文獻真偽以及理論體系有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考辨精神。
在「神農嘗藥」一節,作者對傳統關於神農制藥的說法進行了細緻的考證。他引用《淮南子》、《陸賈新語》等文獻,指出神農「嘗百草」最初可能更多是為了辨識可食與否,而非專為藥用,其功績更多體現於「農」而非「醫」。儘管如此,他仍引述《世本》和鄭玄的說法,承認神農定百藥的流傳已久。同時,他也提及《孔叢子》稱伏羲嘗藥更早、楊朱質疑上古之事不可考等觀點,展現了其對不同史料和觀點的兼收並蓄。最終,作者引用劉青田《醫說》的論點,認為聖人為民利而創造各種事物,醫學關乎生死,其重要性不下於舟車網罟,故醫學源於神農黃帝等聖人是無疑的。這種先廣泛徵引、存疑辨析、後依理歸宗的論述方式,體現了作者的考據功底和價值判斷。
接著討論「先天后天」與「三陰三陽」這兩個中醫學中的重要概念。作者探討了這些術語在《易經》及其他古典文獻中的原始涵義,指出其在易學中指涉的層次或四時概念,並批評宋儒將易學中的「先天后天」圖式化為「無謂」。對於醫家採用的「元氣先後天」及結合陽明厥陰的「三陰三陽」說,作者雖然認為醫家牽強附會之處甚多,但也承認其背後蘊含著「真氣」源於稟受於天與後天水穀的道理,以及三陰三陽作為醫學概念的靈樞出處。這表明作者在面對醫學理論術語時,既追溯其詞源,辨析其流變與誤用,又不完全否定其在醫學語境中的合理性。
「內經之文似諸書」一節尤為精彩,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文獻考證意識。他將《素問》中的諸多語句與《老子》、《漢書》、《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孫子兵勢》、《列子》、《枚乘七發》、《白虎通》、《子華子》以及《淮南子》等非醫學經典進行比對,發現大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句與思想。基於這些證據,作者明確論斷《內經》並非典謨以前的上古著作,也不是東漢以後的作品,而很可能成書於漢代,甚至如聶吉甫所說,與淮南王劉安的時代有關。這種通過比對異質文本來考證醫學經典成書年代和來源的方法,在當時是頗具開創性和學術勇氣的,遠超一般醫書僅僅引用經典的範疇,顯示了櫟蔭拙者深厚的經史子集學養。
關於「巫醫」,作者追溯了這一稱謂的歷史演變與不同用法。從《孟子》中對巫醫的評價,到《周禮》、《汲塚周書》記載的官方或鄉間設立巫醫,再到《呂覽》對巫醫毒藥的描述,以及《山海經》、《世本》中作為神醫存在的「巫」。作者還提及古老的「祝由」之術,指出上古醫學常與精神、祭祀活動結合,這解釋了「巫醫」稱謂的由來,也反映了醫學從原始、神秘階段逐步走向專業化的歷史軌跡。
「伊尹湯液」一節,作者同樣展現了其考證學的精神。他質疑皇甫謐《甲乙經序》中關於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作湯液的說法,認為將「負鼎」解為「負才」源於莊子,而與庖人作湯液的聯繫是後人附會。他查閱《素問》提及湯液醪醴,並對照漢書藝文志記載的《湯液經法》,甚至指出《活人書》、《衛生寶鑑》中伊尹湯液方劑的文字或藥味脫誤。作者由此推斷,所謂「伊尹湯液」很可能是後人假託伊尹之名所作,其古方已無真傳。這種對醫學源流傳承中的附會與脫誤進行辨析,體現了作者維護學術真實性的努力。
最後,在「醫學」一節,作者系統梳理了官方醫學教育機構的設立歷史。他詳細記錄了從晉代以前無醫學專設,到劉宋、後魏、隋、唐、宋代逐漸設立太醫博士、助教、醫學,直至元代世祖時由王猷吉奏請在各路設立醫學,並開始設立醫學專廟祭祀三皇,與儒學祭孔並列,認為這是醫學制度的重大發展和完備。明初醫學機構的設置變革亦有提及。這部分內容不僅呈現了醫學作為一個學科走向體制化、規範化的過程,也從側面反映了醫學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變遷,從而被納入國家教育和祭祀體系。
總而言之,《醫賸》卷上所呈現的內容,遠非僅僅羅列醫學知識,而是以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對中醫學的淵源、經典文獻的真實性、核心理論的闡釋、醫學概念的辨析以及醫學體制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櫟蔭拙者通過廣泛徵引、細緻考辨、邏輯推理,展現了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和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對《內經》成書年代的質疑、對伊尹湯液傳說的考辨,都顯示了超越時代的學術視野。這使得《醫賸》不僅是一部清代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從其涵蓋的十一門類推測),更是一部包含豐富醫學史、文獻學和思想史價值的著作。卷上的內容為全書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預示著其後各科論述也可能滲透著這種考量源流、辨析真偽的學術精神,使其成為研究清代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學術史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