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附錄 (3)

回本書目錄

附錄 (3)

1. 銅人針灸圖經考

案:「惟一」作「惟德」,可疑。《針灸聚英》、《古今醫統》亦同。

《蘇頌圖經本草序》曰:「屢敕近臣,酬校岐黃內經,重定針灸俞穴式,範金揭石,或鏤板聯編。」

案據蘇氏此序,知當時新鑄銅人像,而以《針灸圖經》刻石,又鏤板以印行。山崎子政藏金大定中所刻本,凡五卷,雖非天聖之舊,尤可貴重焉。特以未見宋板為憾耳。

《明一統志》曰:「三皇廟,在順天府治南明照坊,元元貞初建。內有三皇並歷代名醫像。東有神機堂,內置銅人針灸圖二十有四,凡五藏旁註,為溪谷所會,各為小竅,以導其源委。又刻針灸經於石,其碑之題篆,則宋仁宗御書。元至元間,自汴移置此。洪武初,銅人取入內府,圖經猶存。」

《熊均醫學源流》曰:「宋咸淳間,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王惟一編修。(金本,卷首署名如此。)《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凡五卷。」

案咸淳,南宋度宗時號,而以惟一為咸淳人,誤甚。又案前所引諸書,並云三卷,蓋宋本之舊為然;而至金分為五卷;又明重定時,仍宋本,而附都數一卷,以為四卷。今熊氏所見,乃繫於金本。

《英宗實錄》曰:「正統八年三月乙亥,御製《重修銅人腧穴針灸經序》。」(出第一百二卷中。)

案序文,正與石本及板本同。予以金本,及正統原刻板本、徐三友本(萬曆壬寅校刊)參對之,文字互有異同,而不如石本及金本之端正也。山崎子政云:「明滑壽著《十四經發揮》,一依《金蘭循經》云。然其所引循經文,與銅人毫無差異,乃知《循經》全取諸銅人,而滑壽未嘗見銅人也。」蓋元明之際,隱晦罕傳,英宗之重修,抑繇此乎?

《丘浚明堂經絡圖序》曰:「考史,宋仁宗天聖中,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惟一又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之,詔摹印頒行。其後又有石藏用者,按其狀,繪為正背二圖,十二經絡,各以其色別之。意者京口所刻,即其圖之遺歟?」 (出《瓊臺會稿》。)

《毛奇齡新刻銅圖石經序》曰:「《銅圖石經》者,宋天聖中禁方書也。範銅象人,分布腧穴於其身,而畫之竅之,且制經三卷,播之石。案圖考經,其諸視夫藏絡也,亦猶視夫肌發也。暨其後而石已泐,銅漫矣。明正統中,覆命礱其石,範其銅,官醫守之,且加詳焉。今則銅再毀,石再裂,醫院所守,已蔑略無。有友刻舊本圖經三卷授予敘者,喜而嘆曰:『此得非長桑所遺者乎?』」 (出《西河合集》。)

《朱彜尊腧穴圖拓本跋》曰:「京師太醫院三皇廟腧穴圖,傳是宋天聖年鑄。舊有石刻針灸經,仁宗御書其額。靖康之亂,自汴輦入金城,謂安撫使王楫使宋,以進於元者。世祖命阿尼哥新之,至元二年,銅人象成,周身腧穴脈絡悉具,注以水,關竅畢達。明裕陵命工重修,制序,載實錄。萬曆初,先少保官太醫院使,復時加洗濯焉。言明堂針灸,自黃帝始;其後膏肓孔穴、側偃、流注、三部、五藏、十二經,失之毫釐,悔且無及。學醫者試摺是圖掛於壁。」

白話文:

《銅人針灸圖經考》

關於王惟一所作的《銅人針灸圖經》真偽存疑,但其內容與歷代針灸醫學典籍記載相符。

蘇頌在《圖經本草》序言中提到,朝廷曾多次下令重修校對《內經》,重新制定針灸穴位圖式,並鑄造銅人像,將針灸圖經刻於石碑,又刻成木板以印行。山崎子政收藏的金代大定年間刻本,共五卷,雖然不是天聖年間的原本,但也十分珍貴,只是可惜沒能見到宋代的版本。

《明一統志》記載,順天府城南明照坊的三皇廟,元元貞年間建造,廟內供奉三皇及歷代名醫的塑像。東邊的神機堂內,放置著二十四尊銅人針灸圖,每個銅人身上標註著五臟六腑,並註明經絡穴位,以及各個小竅的源流。此外,還有刻在石碑上的針灸經,碑額上的篆書是宋仁宗御筆。元至元年間,這些銅人從汴京遷移至此,洪武年間銅人被移入內府,但圖經尚存。

熊均的《醫學源流》記載,南宋咸淳年間,翰林醫官王惟一編修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金代版本卷首署名如此)。

但咸淳是南宋度宗時期的年號,認為王惟一為咸淳年間的人,是錯誤的。而且,前面引用的書籍都記載是三卷,可能是宋代原本的卷數。金代版本分為五卷,明代重修時,又以宋代原本為基礎,增加了若干內容,變成四卷。熊均所見的版本,是金代版本。

《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八年三月乙亥,皇帝御製重修《銅人腧穴針灸經》的序言。

此序言與石刻本和木板本內容相同。筆者將金代版本、正統年間的原刻本、以及徐三友萬曆年間校刊本相互參照,發現文字略有差異,但不如石刻本和金代版本端正。山崎子政說,明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完全依循金蘭循經的說法,但其所引用的循經內容與銅人圖經完全一致,可見循經內容全部取自銅人圖經,而滑壽本人可能從未見過銅人。元明時期,銅人圖經流傳稀少,英宗重修,可能也是由於此原因。

丘浚在《明堂經絡圖序》中考證說,宋仁宗天聖年間,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訂明堂氣穴經絡,鑄造銅人模型,王惟一又修正了錯誤,編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下令摹刻印行。後來又有石刻版本,按其形狀繪製成正反兩圖,十二經絡以不同顏色區分。京口所刻的版本,或許就是此圖的遺存。

毛奇齡在《新刻銅圖石經序》中說,《銅圖石經》是宋天聖年間的禁方書籍,鑄造銅人模型,在其身上標註穴位,並編寫成三卷經書刻於石碑。圖經記載的臟腑經絡,如同肌膚毛髮一樣清晰。後來石碑風化,銅人損毀,明正統年間重新翻刻石碑,鑄造銅人,由官醫保管並加以詳細考證。現在銅人再次毀壞,石碑再次損壞,太醫院保存的也所剩無幾。一位友人刻了舊本圖經三卷贈予作者,作者欣喜若狂,認為這像是長桑君的遺物。

朱彜在《腧穴圖拓本跋》中記載,京師太醫院三皇廟的腧穴圖,相傳是宋天聖年間鑄造的。原有石刻針灸經,仁宗御書其額。靖康之亂後,從汴京遷入金朝,安撫使王楫將其獻給元朝。元世祖命阿尼哥重新製作,至元二年銅人模型完成,周身穴位脈絡俱全。明裕陵時,再次重修,並記載於實錄。萬曆年間,太醫院又再次清洗維護。明堂針灸自黃帝始,膏肓孔穴、側偃流注三部五臟十二經,如果錯失毫釐,將會後悔莫及。學醫者應該將此圖複製懸掛於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