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上 (1)
卷上 (1)
1. 神農嘗藥
孟子。載為神農言者許行。而不言及醫藥。神農嘗百草制醫藥。世多引淮南子為證。余嘗考淮南文。殊不然矣。曰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贏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白話文:
孟子書中記載,許行說神農是神。但是沒有提到醫藥。神農品嘗過上百種草藥,創造了醫藥。世人常引用《淮南子》作為依據。我曾經研究《淮南子》的文字,實際上不是這樣。書中說:古代的人民採食草木和飲用泉水,採集樹木的果實和食用蟲獸的肉。那時候經常遭受疾病、毒害和傷害。於是神農教導人民播種五穀,根據不同的土地選擇適合的種子,自己品嘗上百種草藥和泉水的味道,讓人民知道應該避免或接近哪些東西。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其嘗百草。為別民之可食者。而非定醫藥也。乃神農之所以稱農也。陸賈新語曰。民人食肉飲血衣皮毛。至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亦可以證矣。而其云神農定百藥者。昉見世本。
白話文:
在那時候,神農一天會遇到七十種有毒的東西。他親自品嚐百草,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食用,但並非專門制定藥方的。這就是神農被稱為農的原因。
陸賈的《新語》記載:人們在神農之前以肉血果腹,穿獸皮為衣。神農認為昆蟲和野獸難以養活百姓,於是尋找可食用的東西。他品嚐了所有植物的果實,辨別酸苦的滋味,教導人們食用五穀。這就可以證明瞭。而關於神農制定百藥的說法,最早見於《世本》。
(太平御覽引。)而鄭玄周禮注。神農子儀之術。蓋其說之來尚矣。而孔叢子云。伏羲嘗味百藥。乃在神農之前。楊朱云。五帝之事。如覺如夢。矧於三皇之事。要之不可知。亦不可窮而已。及讀劉青田醫說。曰。天地闢而人生蠢蠢焉。聖人出而後異於物。於是垂衣裳。造書契。
白話文:
這些器物是作為舟船、車輛、網罟、弓箭、杵臼等工具。它們載於《易經》,不容質疑。凡是能供古代人使用的東西,聖人都會製作出來。更何況是醫術呢?在細微之處辨別陰陽,在關鍵時刻決斷生死,其中的用心之難,豈止是製作舟車網罟弓箭杵臼等器物而已。我堅信這一定是神農和黃帝所作,沒有疑問。這句話一針見血。但是《芸窗私志》上說,神農聽懂獸語才瞭解藥物,這種說法實在太過荒誕。
作為舟車網罟弧矢杵臼之器。載在易經。不可誣也。凡可以前民用者。聖人無不為之。而況於醫乎。辨陰陽於毫毛。決死生於分寸。其用心之難。又豈直舟車網罟弧矢杵臼而已哉。吾固有以知其作於神農黃帝無疑也。此言極是。芸窗私志。至謂神農聞獸語而知藥。怪誕極矣。
2. 先天后天
先天后天。在易則不過論大人之德矣。而干寶周禮注云。伏羲之易小成。為先天。神農之易中成。為中天。黃帝之易大成。為後天。似無謂焉。迨至宋儒。以伏羲之易為先天。以文王之易為後天。遂作之圖。最無謂也。元明以來。醫家亦立元氣先後天之目。牽強殊甚。然其理則固有焉。經云。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白話文:
所謂先天和後天,在《易經》中,不過是討論大人(聖人)的德行德能而已。幹寶在《周禮注》中說,伏羲的《易經》是「小成」,代表先天;神農的《易經》是「中成」,代表中天;黃帝的《易經》是「大成」,代表後天。這種說法似乎沒有道理。
宋代儒家學者將伏羲的《易經》稱為「先天」,周文王的《易經》稱為「後天」,並根據此理論創作了「先天後天圖」。這種做法更是毫無道理。
從元朝和明朝以來,醫家也提出了「元氣先後天」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牽強附會,但也有道理。
經典中說:「真氣是由上天所賦予的,充斥於全身,並與穀物的營養同在。」
3. 三陰三陽
太少陰陽。原是四時之稱。董仲舒云。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少陰之選也。冬者太陰之選也。易乾鑿度云。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虞翻解易則云。四象。四時也。而後世說易者。專用此論蓍策之數矣。以陽明厥陰。
白話文:
太少陰陽原本是四時的名稱。董仲舒說:春天是少陽的季節;夏天是太陽的季節;秋天是少陰的季節;冬天是太陰的季節。《易經》的《乾鑿度》中說:易經起源於太極。太極一分為二,於是產生了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的節氣,所以產生了四時。虞翻解釋《易經》時說:四象,就是四時。不過後世研究《易經》的人,專門用這個理論來推算蓍卦的數量。用陽明和厥陰來代表。
合稱三陰三陽者。醫家之言也。靈樞云。兩陰交盡。故曰厥陰。(王冰注素問云。厥。盡也。按厥。蹷同。漢食貨志。師古注。蹷。盡竭也。又按晏子云。陰冰厥陽。冰厚五寸。厥字。蓋與此同義也。)兩陰合於前。故曰陽明。而後世運氣家。強以此為天之六氣矣。
白話文:
「三陰三陽」是醫家提出的概念。
《靈樞》中說:「兩陰交盡,所以叫做厥陰。」(「厥」是「盡」的意思)
「兩陰合於前,所以叫做陽明。」
後世的運氣家,硬是把「三陰三陽」說成是天上的六種氣象。
4. 內經之文似諸書
余嘗著素問解題一篇。論其為漢人之作。證以前賢之數說。頃刀圭之暇。繙繹子史。文間有與此相似。古人雖不必剽襲。然足觀時世之所以令然。茲舉其一二。以證非典謨以前之筆矣。上古天真論云。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老子八十章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白話文:
我曾經寫過《素問解題》一文,論證其為漢代人之作,並引證前賢的幾種說法。最近,我在空閒之餘,翻閱子史,發現其中有些文字與《素問》相似。雖然古人未必會抄襲,但這足以說明時代背景對著作的影響。現在舉出其中的兩三例,以證明《素問》並不是上古時期的作品。
《上古天真論》中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中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又云。以酒為漿。漢書鮑宣傳。漿酒藿肉。四氣調神論云。渴而穿井。戰而鑄兵。晏子春秋云。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陰陽應象大論云。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呂氏春秋盡數篇云。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陰陽別論云。
白話文:
又有記載說,以酒當作飲料。漢書《鮑宣傳》中記載:「漿酒藿肉。」《四氣調神論》中說:「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鑄兵。」《晏子春秋》中說:「遇到危難才急著鑄兵,噎著了才急著挖井。」《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根據它們的輕而揚起,根據它們的重而放下,根據它們的衰弱而顯彰。」《呂氏春秋.盡數篇》中說:「精氣到來時,根據它們的輕而揚起,根據它們的迅速而運動,根據它們的美好而充實。」《陰陽別論》中說: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春秋繁露云。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痹。六節藏象論云。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文元年左傳云。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又云。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孫子兵勢篇云。
白話文:
陰陽相交,就形成了喉結。
《春秋繁露》上說:陰陽的運動,會導致人出現腳部疾病和喉嚨腫痛。
《六節藏象論》上說:從初春開始,體內的陽氣逐漸上升,到了夏至達到頂點,然後逐漸下降。
《左傳》上說:古代的聖王在制定曆法時,遵循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從初春開始,逐漸增加陽氣,到了夏至達到頂點,然後逐漸減少陰氣。
《左傳》上還說:春天生長的草有五種顏色,五顏六色的變化,讓人看不過來。春天生長的草有五種味道,五種味道的美味,讓人吃不完。
《孫子兵法·勢篇》上說: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此語又見文子。)脈要精微論云。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隨。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列子穆王篇云。
白話文:
聲音的種類不超過五種,但五種聲音的變化卻多得聽不完。顏色的種類不超過五種,但五種顏色的變化卻多得看不完。味道的種類不超過五種,但五種味道的變化卻多得嘗不完。
《脈要精微論》中說:陰氣過盛,就會夢見涉水恐懼;陽氣過盛,就會夢見大火焚燒;陰陽都過盛,就會夢見相互廝殺傷害;上半身氣血過盛,就會夢見飛翔;下半身氣血過盛,就會夢見走路;吃得太飽,就會夢見給予他人;飢餓過度,就會夢見取東西。《列子·穆王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生殺。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氣穴論云。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枚乘七發云。發蒙解惑。未足以言也。營衛生會篇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白虎通引禮運記云。上焦如核。中焦如編。下焦如瀆。
白話文:
■ 陰氣強盛,就會夢見涉水受驚。陽氣強盛,就會夢見涉火受灼。陰陽都強盛,就會夢見生殺。
■ 吃得太飽,就會夢見嘔吐。極度飢餓,就會夢見奪取食物。
■ 《氣穴論》中說:「啟發矇昧,解除疑惑」。但這還不足以論述(夢的成因)。
■ 枚乘《七發》中說:「啟發矇昧,解除疑惑」。但這樣說也不足以言明(夢的成因)。
■ 《營衛生會篇》中說:「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泡沫。下焦像水渠。」
■ 《白虎通》引用《禮運記》的說法:「上焦像核。中焦像編筐。下焦像水渠。」
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此一節。全見子華子。其他文勢語氣。類淮南者多。
聶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東都以後語。斷然以為淮南王之作。豈其然與。
白話文:
《本神篇》說:人的誕生,源於「精」。兩個「精」互相激盪,便產生了「神」。隨著「神」流轉出入的,叫做「魂」。和「精」同時出入的,叫做「魄」。可以承擔事物,應對外界,叫做「心」。「心」中有所記憶,叫做「意」。「意」中所存留的,叫做「志」。因為「志」而存在變化,叫做「思」。因為「思」而產生遙遠的嚮往,叫做「慮」。因為「慮」而處理事物,叫做「智」。這一節內容,全部出自《子華子》。文中其他內容的文風和語氣,大多與《淮南子》相似。
5. 巫醫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蓋巫醫唯是醫已。周禮。有巫馬。即馬醫。汲塚周書。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呂覽云。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為其末也。後漢許楊。及王莽篡位。乃變姓名為巫醫。逃匿它界。皆非巫與醫之謂。山海經。開明東。
白話文:
一個人的恆心不足,是不可能從事巫醫的職業。這是因為巫醫專注於治療疾病。
在《周禮》中記載有「巫馬」,指的是獸醫。在出土的《汲塚周書》中,記載了鄉村設立了巫醫,備有各種藥物以應對疾病,並種植五味藥材以備用。
《呂覽》中說,巫醫利用毒藥來排除疾病。因此,古時候人們鄙視巫醫,認為他們是下等職業。
東漢時期的許楊和王莽篡位後,為了逃避追捕,將自己的姓名改為巫醫,隱藏在別的地方。但這些都不是指真正的巫醫。
《山海經》中記載,在東方開明之處。
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幾巫相。郭璞注云。皆神醫也。世本曰。巫彭作醫。楚辭曰。帝告巫陽。又呂氏春秋。巫彭作醫。世本。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說苑云。上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發十言耳。請扶而來。輿而來者。
皆平復如故。素問有移精變氣論。上古之醫。必為祝由。則所以有巫醫之稱也。
白話文:
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幾、巫相這六位神醫。郭璞註解說:他們都是神醫。世本記載:巫彭創造了醫術。楚辭裡說:帝堯向巫陽請教。呂氏春秋也說:巫彭創造了醫術。世本記載:巫咸是帝堯的臣子,他用鴻術成為帝堯的御醫。說苑記載:上古時代的醫者叫苗父。苗父行醫時,用蘆葦當席子,用草藥當藥引,向北而坐,只說十個字的醫囑。需要扶著才能來,需要用車才能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