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醫學

官長強點充任。雖名醫官。實以備承應傳喚。兼治罪犯之人。每年俸谷無多。仍可在家診治。並無學宮。亦不課教子弟。蓋閭閻醫士。一切衙門。俱不承應。俱讀書人為多。官長延請。須用名帖。所以醫學之不屑為也。三皇廟者寺院也。非學也。有道士承應供奉。醫家朔望進香。

此蓋就蘇門一地而言之。如兩直隸。恐不如此也。

白話文:

[醫學]

官員強迫一些人擔任醫官,雖然掛著醫官的名號,實際上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傳喚,兼職治療犯人。每年俸祿不多,但他們仍然可以在家裡行醫。並沒有醫學院,也不教授學生。因為民間的醫生,衙門都不會找他們,多數都是讀書人擔任,官員要請他們看病,還得用名帖。所以,真正的醫生不屑於做官。所謂的三皇廟,其實是寺廟,不是醫學學校,道士負責祭祀供奉,醫生只是在朔望(初一十五)去上香。

這只是蘇州地區的情況,像直隸地區,可能就不同了。

2. 三皇廟

洪武四年詔曰。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於藥師可乎。天下郡縣。毋得褻祀。而至嘉靖二十二年。建三皇廟於太醫院北。名景惠殿。又至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建言。三皇既祀於歷代帝王廟。又祀於文華東室。乃又雜之醫師。使共俎豆。不亦瀆且褻乎。且官廨中。

止宜有祠。不宜有殿。穆宗不欲改先帝之制。報罷。萬曆十八年。詹景鳳修南京太醫院三皇廟。謂三皇之稱。於醫無取。更額曰聖醫廟。事詳於其所匯刻醫學集覽序。按聖醫廟之稱。為協其實焉。然今清朝。猶仍元明之舊制。

白話文:

【三皇廟】

在洪武四年時,皇帝下詔說:三皇接續上天,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開啟了萬世以來的教育與文化的源頭,怎麼能僅僅把他們視為藥師呢?因此,全國各個郡縣,不得褻瀆地祭祀他們。然而到了嘉靖二十二年,在太醫院的北邊建立了一座三皇廟,命名為景惠殿。再到了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提出了建議,既然三皇已經在歷代帝王廟被祭祀,又在文華東室被祭祀,現在又混雜在醫師之中,一起祭祀,這不是很褻瀆嗎?而且官府之中,只適合有祠堂,不應該有殿堂。當時的穆宗皇帝不想改變先帝的制度,所以並未接受此建議,讓此事擱置。到了萬曆十八年,詹景鳳修繕了南京太醫院的三皇廟,認為三皇的稱號,對於醫學並無實質意義,於是更改匾額為「聖醫廟」,詳細的事蹟記載在他所編纂的《醫學集覽序》中。根據「聖醫廟」這個名稱,可以說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然而,如今清朝時期,仍然沿用元朝和明朝的舊有制度。

3. 醫科

醫之立科,歷代不同。周四科:疾醫、瘍醫、食醫、獸醫,見《周禮》。唐七科:體療、少小、耳目、口齒、角法、按摩、咒禁,見《六典》。宋設三科教之,曰:方脈科、針科、瘍科,見《選舉志》。又太醫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見《職官志》。而九科無考。金十科,亦無考矣。元十三科: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見《輟畊錄》。 (案:得效方同,唯除祝由科。《輟畊錄》云:出《聖濟總錄》,今《聖濟》無考,可疑。《續文獻通考》無風科,婦人產科為一科,有傷寒科、按摩科。《事物紺珠》古十三科,更有獸醫,又名牛醫。)明十三科:大方脈科、傷寒科、小方脈科、婦人科、口齒科、咽喉科、外科、正骨科、痘疹科、眼科、針灸科,出《明會典》。 (按:鄭曉吾學編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接骨,曰傷寒,曰咽喉,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導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咒禁祓除邪魅之為厲者。二科今無傳。考《會典》凡十一科,乃除按摩祝由二科也。《古今醫統》古十四科,更有脾胃科,《李樓小仙雜錄》與吾學編同,無按摩科,以口齒咽喉為一科,有風科、養生科。)清十一科:曰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今痘疹歸小方脈,咽喉口齒共為一科。現設九科,見《清會典》。 (王子接十三科古方選注:傷寒科、內科、女科、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傷科、金鏃科、祝由科、符禁科。此十二科,欠針灸科。《王棠知新錄》無金鏃、按摩、祝由,有痘科、疹科,分針與灸為二科,未知何據也。)

白話文:

[醫科]的內容如下:

醫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架構和細分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在周朝時期,醫學被劃分為四大類:疾病治療、外傷處理、營養保健及動物醫學,這些在《周禮》中有詳細的記載。

到了唐朝,醫學的分類更為精細,共有七大類:體質調理、兒童醫學、耳鼻喉科、口腔科、外科手術、推拿按摩以及咒語驅邪等,這些分類可以在《六典》中找到。

宋朝時,建立了三大科來教育醫學生:方脈科(專門研究藥物治療)、針灸科以及外傷科,這些記錄在《選舉志》中。另外,在《職官志》中提到,當時的太醫局設置了九個醫學科系,但具體的九個科目已無法考證。

金朝時期,醫學被劃分為十大類,但同樣地,這些科目的詳情已經難以追溯。元朝時,醫學的分類更加豐富,共有十三大類,包括:綜合醫學、兒科、風濕科、產科、婦科、眼科、口腔科、骨科、外科、針灸科、祝由科等,這些內容可以在《輟畊錄》中找到。

明朝時,醫學依然被劃分為十三大類,包括:綜合醫學、傷寒科、兒科、婦科、口腔科、咽喉科、外科、骨科、痘疹科、眼科、針灸科等,這些記錄在《明會典》中。

清朝時,醫學被劃分為十一大類,包括:綜合醫學、兒科、傷寒科、婦科、外科、針灸科、眼科、口腔科、咽喉科、骨科以及痘疹科。不過,現在痘疹科已被歸入兒科,而咽喉科和口腔科則被合併為一個科目,目前僅剩下九大類,這些內容記錄在《清會典》中。

醫學科目的演變,反映了人類對身體健康的認識和技術的進步。從古至今,醫學的分類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以滿足人們對於健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