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伊尹湯液

皇甫謐《甲乙經序》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蓋伊尹負鼎,言負才也,乃謂庖人,遂作湯液,原出於卮寓,而後人取附會耳。

《素問》有湯液醪醴論,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醪釃,並非湯藥之謂;而《漢書藝文志》湯液經法十六卷,豈伊尹所作耶?

《活人書》桂枝加葛根湯方後云:「伊尹湯液,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

又《衛生寶鑑》伊尹湯液論云:「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

所謂湯液,雖今無傳,其出於後人依託明矣。

白話文:

在《伊尹湯液》這部分的內容裡,皇甫謐在他著作的《甲乙經序》中提到,伊尹擁有極高的智慧,他利用神農本草經中的知識,創作了湯液這種療法。這裡的"負鼎"和"庖人"都是在形容伊尹的才華,並且暗示他製作湯液的方式。原本的湯液概念來自於卮寓,但後世的人們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素問》中有一篇名為《湯液醪醴論》的文章,提到俞跗在治療疾病時,並不使用湯液或醪醴,這表明他們所說的湯液並非一般的藥物。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湯液經法》十六卷,這難道就是伊尹的作品嗎?

在《活人書》中,對於桂枝加葛根湯的配方,指出伊尹湯液中是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然而現存的版本卻錯誤地使用了麻黃。另外,在《衛生寶鑑》中的《伊尹湯液論》中提及大黃黃連瀉心湯的配方應該包含三種成分,但在現存的版本中卻遺漏了黃芩。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原始的湯液配方,但是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後世的人們確實是根據伊尹的理論進行了創作和發展。

2. 醫學

晉以上無醫學之設。及劉宋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以廣教授。後魏及隋,有太醫博士助教。唐貞觀三年九月,諸州置醫學。開元元年,諸州置助教,十一年諸州置醫學博士。宋醫學隸大常寺。神宗時始置提舉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學生三百人。政和五年正月,州縣置醫學。

元世祖中統二年夏五月,太醫院使王猷吉言醫學久廢,後進無所師授,竊恐朝廷一時取人,學非其傳,為害甚大。乃遣副使王安仁,授以金牌,往諸路設立醫學。吳澄宜黃縣三皇廟記云:醫有學,學有廟,廟以祀三皇。肇自皇元,前所未有也。夫上古聖人,繼天心,立民命,開物創法,以為天下利。至於今賴之者,莫如三皇也。然歷代以來,未聞立廟以祀。唐天寶間,制立三皇廟,與五帝廟同置,命有司以時祭享。蓋曰祠古聖云爾,非如今日醫學之專廟特祭也。

當今路州府縣儒學有孔子廟,皆因其舊;醫學立三皇廟,與儒學孔子廟等,則新制也。乃知醫學之制,至於元而始備矣。明初置醫學提舉司,設提舉、副提舉、醫學教授、學生官、醫提領等官。尋改為太醫監,設少監、監丞。吳元年,改監為院,設院使、同知、院判、典簿等官。而各地醫學,府正科一人,州典科一人,縣訓科一人。然似不如元之重醫學也。

故丘濬大學衍義補云:今世之業醫者,挾伎以診療者有之矣,求其從師以講習者何鮮也。我太祖內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醫學,醫而以學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斅;學既成功而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人,以為國醫。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臣願究成周所以謂之醫師,國朝所以立為醫學之故,情擇使判以上官,聚天下習醫者,俾其教之養之,讀軒岐之言,研張孫之枝,試之通而後授之職,因其長而專其業,稽其事以制其祿,則天下之人,皆無夭閼之患,而躋仁壽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

今依此言而推之,當時醫學之衰廢,可以知也。而嘉靖十五年,建聖濟殿於文華殿後,以祀先醫。二十二年,從侍醫之請,又建景惠殿於太醫院,以祀先醫,令大臣春秋主祀。蓋未始於醫學建三皇廟也。清因之。雍正元年,覆准行文直省巡撫,查所屬醫生,詳加考試。課有類經註釋、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書者,指名題請,授為醫學官教授。每省設立一員,准其食俸三年。如果勤慎端方,貢入太醫院,授為御醫。凡所屬州縣衛習醫人,令其訪明考試,即將三書教習。有精通醫理者,呈報巡撫,給咨太醫院考試。上者授以吏目、醫士等官。其有年力不能赴京者,留為本省教授待缺。其致祭三皇於太醫院之景惠殿,順治元年定。(儀注詳出會典。)

然醫學之制,未得其詳。享和癸亥冬,蘇門民醫胡振兆新來寓於崎岙。因使譯官問之。胡乃覆曰:儒學者設立教官,專管在學諸生。衙署學宮之傍。凡讀書人,考取秀才,則知府知縣送入學內。教官迎進,拜孔聖,後即拜教官為老師。所謂進學之稱也。醫學者不過本地醫家,寒士寂寞。

白話文:

晉朝以前,並未設立專門的醫學教育制度。直到劉宋時期的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祖向朝廷奏請設立醫學,以擴大教授範圍,培養更多醫學人才。後魏及隋朝時期,則有了太醫博士與助教的設置。唐朝貞觀三年九月,各州開始設立醫學,開元元年在各州設置了助教,十一年則在各州設置了醫學博士。宋代醫學隸屬於太常寺,神宗時期開始設置提舉判局官以及教授一人,招收學生三百人。政和五年正月,州縣也開始設立醫學。

元世祖中統二年夏季五月,太醫院使王猷吉指出醫學教育久已荒廢,後學無處求師,擔心朝廷若要一時之間尋找合適的人才,但這些人未必有正統的醫學傳承,對國家社會的影響極為重大。因此,朝廷派遣副使王安仁,授予金牌,前往各路設立醫學教育機構。吳澄在宜黃縣三皇廟的記載中提到,醫學有學術,學術有廟宇,廟宇祭祀的是三皇,這是從元朝開始的,前所未有的事情。上古的聖人,遵循天意,建立民生,開創各種法度,造福天下,至今仍受惠其中的,莫過於三皇。然而,歷代以來,並無立廟祭祀的記錄。唐代天寶年間,才開始制定三皇廟的設置,與五帝廟一同設置,並命令官員定期祭祀,這被認為是祭祀古聖的行為,並非像今日醫學專門廟宇的特別祭祀。當今的路州府縣的儒學,都有孔子廟,這是沿襲舊制。醫學設立的三皇廟,與儒學中的孔子廟地位相等,這是一個新的制度。由此可知,醫學制度到元朝才開始完善。

明朝初期設置醫學提舉司,設置提舉、副提舉、醫學教授、學生官、醫提領等官職。不久後改為太醫監,設置少監、監丞等職務。吳元年,監改為院,設置院使、同知院判、典簿等官職。各地的醫學教育機構,府正科一人,州典科一人,縣訓科一人。然而,似乎不如元朝那樣重視醫學教育。因此,丘濬在《大學衍義補》中提到,現今從事醫學的人,憑藉技藝進行診療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從師學習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的太祖在內設立太醫院,在外設立府州縣的醫學教育機構,以「學」命名醫學,就是希望聚集人才進行學習。學有所成後,再進行考覈,然後授予他們在地方衛生方面的責任。通過這個途徑,選拔人才成為國家的醫學家,對全國百姓的健康關懷至深。我希望能夠探究周朝為什麼稱之為「醫師」,以及我朝設立醫學教育機構的原因。我建議選擇判以上的官員,召集全國的醫學人才,讓他們接受教育與培養,閱讀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研究張仲景、孫思邈等名家的理論,通過考覈後再授予職位,根據他們的專長專注於特定領域,根據他們的工作績效調整薪資。這樣,全天下的人就不會有早逝的風險,都能夠達到仁壽的境界。這也是帝王仁政的一部分。現在根據這些話來看,當時醫學教育的衰落可以看得出來。而在嘉靖十五年,在文華殿後方建立了聖濟殿,以祭祀先醫。二十二年,遵從侍醫的請求,又在太醫院建立了景惠殿,以祭祀先醫,並讓大臣在春秋兩季主持祭祀。這是在醫學教育機構之外,首次在太醫院建立三皇廟進行祭祀。清朝沿襲此制,雍正元年批准向直省巡撫發文,要求調查所屬醫生,詳細考覈,如果熟悉《類經註釋》、《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本書的人,可以提名申請,授予醫學教授官職,每個省設立一名。準許他們享有三年的俸祿。如果表現勤奮、謹慎、正直,可以推薦進入太醫院,授予御醫的職位。對於各州縣衛的學醫人士,應當讓他們明白考試的要求,立即用這三本書進行教學。對於精通醫學理論的人,應當向巡撫報告,由巡撫推薦到太醫院進行考試,表現優秀者可以授予吏目醫士等官職。對於年齡或身體狀況無法前往京城的人,可以留在本省擔任教授,等待空缺。在太醫院的景惠殿祭祀三皇,是順治元年規定的(具體儀式詳見會典)。然而,醫學教育制度的詳細情況並不清楚。

享和癸亥年冬季,蘇門民醫胡振兆新來到崎岙居住。我於是派譯官詢問他。胡振兆新回答說:儒學教育設立了教官,專門管理在學的學生,衙署位於學宮旁邊。凡是讀書人,通過考試取得秀才的資格後,知府和知縣會將他們送入學宮,教官迎接他們進來,首先拜祭孔聖,然後拜祭教官,被稱為老師,這就是所謂的進學。醫學教育只是由當地的醫生擔任,通常是一些寒微之士,生活寂寞。雖然名義上是醫官,實際上只是為了應付公務和治療罪犯。每年的俸祿不多,仍然可以在家診治病人,沒有學宮,也不教授子弟。一般來說,民間的醫生,都不在衙門服務,大多是讀書人。官員延請醫生,必須使用名帖,所以醫學教育並不受重視。三皇廟是寺院,不是學術機構,有道士負責供奉。醫生每月初一和十五會去進香。這只是蘇門一地的情況,兩直隸的情況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