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伊尹湯液

皇甫謐甲乙經序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蓋伊尹負鼎。言負才也。乃謂庖人。遂作湯液。原出於卮寓。而後人取附會耳。素問。有湯液醪醴論。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醪釃。並非湯藥之謂。而漢書藝文志。湯液經法十六卷。豈伊尹所作耶。活人書。桂枝加葛根湯方後云。

白話文:

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說,伊尹憑藉他聖人的才能,整理使用神農本草經上的藥物,製作成湯藥治療疾病。這可能是因為伊尹曾經擔任廚師,所以才說他「負鼎」(負擔鼎),引申為負有才能。有人就稱呼他為庖人,進而製作湯藥。其實,湯藥最初來自於祭祀時使用的酒器,「卮寓」,後來纔有人將其附會為藥物。

《素問》中有一篇「湯液醪醴論」,記載了扁鵲用湯藥和酒來治療疾病。但俞跗治療疾病,卻不使用湯藥和酒。由此可見,湯藥並非指藥物。然而,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一部名為《湯液經法》的書籍,有十六卷。這部書難道真是伊尹所作嗎?

《活人書》中,在桂枝加葛根湯的方子之後寫道,

伊尹湯液。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又衛生寶鑑伊尹湯液論云。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所謂湯液。雖今無傳。其出於後人依託明矣。

白話文:

現在的《湯液》是由伊尹所創。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而《校正監本》卻使用麻黃,這是錯誤的。此外,《衛生寶鑑》中關於伊尹湯液的論述中,提到「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味藥物。現在的《校正監本》中卻沒有黃芩,可能是遺漏了。所謂的「湯液」,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流傳下來,但顯然是後人借用了伊尹的名號。

2. 醫學

晉以上無醫學之設。及劉宋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以廣教授。後魏及隋。有太醫博士助教。唐貞觀三年九月。諸州置醫學。開元元年。諸州置助教。十一年諸州置醫學博士。宋醫學隸大常寺。神宗時始置提舉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學生三百人。政和五年正月。

白話文:

晉朝以前沒有設立醫學院。到了劉宋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祖奏請設立醫學院,以便廣泛授課。後來北魏和隋朝,有太醫博士和助教。唐朝貞觀三年九月,各州設立醫學院。開元元年,各州設立助教。開元十一年,各州設立醫學院博士。宋朝,醫學院隸屬於大常寺。宋神宗時纔開始設置提舉判局官和教授一人,學生三百名。政和五年正月,

州縣置醫學。元世祖中統二年夏五月。太醫院使王猷吉。言醫學久廢。後進無所師授。竊恐朝廷一時取人。學非其傳。為害甚大。乃遣副使王安仁。授以金牌。往諸路設立醫學。吳澄宜黃縣三皇廟記云。醫有學。學有廟。廟以祀三皇。肇自皇元。前所未有也。夫上古聖人。繼天心。

白話文:

朝廷在各州縣設立醫學學校。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夏季的五月,太醫院使王猷吉上奏說,醫學學校已經廢止很久了,後輩學醫者沒有人可以拜師求教。擔心朝廷一時需要有醫術之人,所找到的人並非傳承正統的醫術,後果非常嚴重。於是派副使王安仁,帶上金牌,前往各地設立醫學學校。吳澄在《宜黃縣三皇廟記》中寫道:醫學是有學校的,學校是有廟宇的。廟宇用來祭祀三皇,是從元朝開始的,之前從未有過。上古時期的聖人,承接天意。

立民命。開物創法。以為天下利。至於今賴之者。莫如三皇也。然歷代以來。未聞立廟以祀。唐天寶間。制立三皇廟。與五帝廟同置。命有司以時祭享。蓋曰祠古聖云爾。非如今日醫學之專廟特祭也。當今路州府縣儒學。有孔子廟。皆因其舊。醫學立三皇廟。與儒學孔子廟等。

白話文:

奠定人民的生活,開創方法,為天下人謀福利。至今受益的,沒有比三皇更甚的。然而歷代以來,沒有聽說過設立祠廟祭祀他們的。唐朝天寶年間,規定設立三皇廟,與五帝廟並列。命令有關部門按時祭祀。這是說祭祀古代聖人而已,並不是像今天的醫學專門祠廟祭祀。現在各地路、州、府、縣的儒學,都有孔子廟,都是根據以前的舊規。醫學設立三皇廟,與儒學的孔子廟地位相同。

則新制也。乃知醫學之制。至於元而始備矣。明初置醫學提舉司。設提舉副提舉醫學教授學生官醫提領等官。尋改為太醫監。設少監監丞。吳元年。改監為院。設院使同知院判典簿等官。而各地醫學。府正科一人。州典科一人。縣訓科一人。然似不如元之重醫學也。故丘濬大學衍義補云。

白話文:

這是新的制度。因此得知醫學的制度,到了元朝才開始完備。明初建立了醫學提舉司,設置了提舉、副提舉、醫學教授、學生、官醫提領等官職。後來改為太醫監,設置了少監、監丞。吳元年,改監為院,設置了院使、同知、院判、典簿等官職。而各地的醫學,府設正科一人,州設典科一人,縣設訓科一人。但是好像不如元朝那樣重視醫學。因此丘濬在《大學衍義補》中說:

今世之業醫者。挾伎以診療者有之矣。求其從師以講習者何鮮也。我太祖內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醫學。醫而以學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斅。學既成功而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人。以為國醫。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臣願究成周所以謂之醫師。國朝所以立為醫學之故。

白話文:

當今行醫的人中,依靠技術看病的人固然有,但是真正向老師求學的人卻很少。我朝太祖在皇宮內設立太醫院,在地方州府縣設立醫學,稱呼醫生為「醫學」。這是為了把這些人聚集起來,讓他們精進醫術。醫術學有所成後,便考試驗證。考試合格,才能授予他們管理一方衛生事務的職責。經過這樣的層層選拔,才能成為國家的醫生。這樣做,對天下百姓來說,恩惠極大。我希望能深入研究周朝為什麼稱醫生為「醫師」,以及我朝為什麼設立醫學的原因。

情擇使判以上官。聚天下習醫者。俾其教之養之。讀軒岐之言。研張孫之枝。試之通而後授之職。因其長而專其業。稽其事以制其祿。則天下之人。皆無夭閼之患。而躋仁壽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今依此言而推之。當時醫學之衰廢。可以知也。而嘉靖十五年。建聖濟殿於文華殿後。

白話文:

皇帝重視醫學,召集天下所有醫學家,讓他們教授和培育醫學生。學生們學習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經典,深入研究,通過考試後才能從事醫療工作。隨著資歷的增長,可以專精某一領域。根據工作成績,決定薪俸。這樣一來,天下人民就不會有夭折或疾病的困擾,都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這是皇帝仁政的一種體現。現在根據這段話推論,當時的醫學已經衰敗了。嘉靖十五年,在文華殿後建造了聖濟殿。

以祀先醫。二十二年。從侍醫之請。又建景惠殿於太醫院。以祀先醫。令大臣春秋主祀。蓋未始於醫學建三皇廟也。清因之。雍正元年。覆准行文直省巡撫。查所屬醫生。詳加考試。課有類經註釋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書者。指名題請。授為醫學官教授。每省設立一員。准其食俸三年。

白話文:

為了祭祀古代醫家。康熙二十二年,在太醫院建立景惠殿,以祭祀古代醫家。命令大臣每逢春秋祭祀。自此以後,醫學界開始祭祀三皇。清朝沿襲了這一習俗。雍正元年,發佈公文給直省巡撫,要求他們調查轄區內的醫生,詳細考試他們的醫術。通過考試,能解釋經典、註釋《本草綱目》、《傷寒論》等醫書的醫生,點名上報,授予醫學官教授的職位。每個省份設立一名,允許他們領取三年俸祿。

如果勤慎端方。貢入太醫院。授為御醫。凡所屬州縣衛習醫人。令其訪明考試。即將三書教習。有精通醫理者。呈報巡撫。給咨太醫院考試。上者授以吏目醫士等官。其有年力不能赴京者。留為本省教授待缺。其致祭三皇於太醫院之景惠殿。順治元年定。(儀注詳出會典。)然醫學之制。

白話文:

如果行為謹慎、正派,可以推薦進入太醫院,任命為御醫。凡是所屬各州縣衛所的習醫人員,應當讓他們找出有名望的老醫生考試。然後將《內經》、《難經》、《傷寒論》三本書教給他們。如果有精通醫理的人,就上報給巡撫。巡撫頒發公函,送往太醫院考試。成績好的授予吏目醫士等官職。如果有年老力衰不能前往京城的,就留在本省擔任教授,等待官職空缺。至於在太醫院景惠殿祭祀三皇的事情,順治元年制定。(具體儀式詳見《會典》。)但是醫學的制度,

未得其詳。享和癸亥冬。蘇門民醫胡振兆新。來寓於崎岙。因使譯官問之。胡乃覆曰。儒學者設立教官。專管在學諸生。衙署學宮之傍。凡讀書人。考取秀才。則知府知縣。送入學內。教官迎進。拜孔聖。後即拜教官。為老師。所謂進學之稱也。醫學者不過本地醫家。寒士寂寞。

白話文:

詳細情況不得而知。享和十年(1810)冬天,蘇州民間醫生胡振兆來到了崎岙居住。於是讓他通過譯官詢問胡振兆。胡振兆回答說:儒家學者設立教官,專門管理在校的學生。學宮就設在衙署旁邊。凡是讀書人,考取了秀才,那麼知府和知縣就會把他們送入學宮。教官迎進他們,先拜孔子,然後再拜教官,並尊其為老師。這就是「進學」的稱謂。而醫學的從業者,通常只是本地的醫生,社會地位低下,過著清貧寂寥的生活。

官長強點充任。雖名醫官。實以備承應傳喚。兼治罪犯之人。每年俸谷無多。仍可在家診治。並無學宮。亦不課教子弟。蓋閭閻醫士。一切衙門。俱不承應。俱讀書人為多。官長延請。須用名帖。所以醫學之不屑為也。三皇廟者寺院也。非學也。有道士承應供奉。醫家朔望進香。

此蓋就蘇門一地而言之。如兩直隸。恐不如此也。

白話文:

官府會強迫人充當醫官。雖然名義上是醫官,實際上只是負責傳喚和受命,還要負責給罪犯看病。每年俸祿十分稀少,但仍可以在家裡提供看診。他們沒有學校,也不教導後輩。一般來說,民間的醫生不會在衙門中工作。擔任醫官的多半是讀書人。官府延請醫生必須使用正式邀請函。所以醫學這一行業受到鄙視。

三皇廟是一個寺廟,不是學校。由道士負責祭祀和供奉。醫生們會在農曆初一、十五到寺廟進香祈福。

3. 三皇廟

洪武四年詔曰。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於藥師可乎。天下郡縣。毋得褻祀。而至嘉靖二十二年。建三皇廟於太醫院北。名景惠殿。又至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建言。三皇既祀於歷代帝王廟。又祀於文華東室。乃又雜之醫師。使共俎豆。不亦瀆且褻乎。且官廨中。

白話文:

明朝洪武四年,皇帝發布詔令說: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繼承上天,確立國家秩序,開啟了教化萬世的源頭。我們能怠慢藥神嗎?全國各郡縣,不得褻瀆祭祀。到了嘉靖二十二年,在太醫院北邊修建了三皇廟,取名為「景惠殿」。又到了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奏請說:三皇已經在歷代帝王廟祭祀,又在文華殿東側祭祀,現在又把他們混雜在醫生之中,讓大家一起享用祭品,這不是太過怠慢和褻瀆嗎?而且在官府的辦公場所中……

止宜有祠。不宜有殿。穆宗不欲改先帝之制。報罷。萬曆十八年。詹景鳳修南京太醫院三皇廟。謂三皇之稱。於醫無取。更額曰聖醫廟。事詳於其所匯刻醫學集覽序。按聖醫廟之稱。為協其實焉。然今清朝。猶仍元明之舊制。

白話文:

只有宗祠應該是有的,而不該有宮殿。穆宗皇帝不願意更改先帝的制度,因此否決了這個提議。到了萬曆十八年,詹景鳳整修了南京太醫院的三皇廟。他認為「三皇」這個稱呼對醫學沒有幫助,於是改名為「聖醫廟」。詳情記載在他的《醫學集覽》序文中。根據「聖醫廟」這個名稱,可以得知詹景鳳的本意是想與事實相符。然而到了清朝,仍然沿用元明時期的舊制度。

4. 醫科

醫之立科。歷代不同。周四科。疾醫。瘍醫。食醫。獸醫。見周禮。唐七科。體療。少小。耳目。口齒。角法。按摩。咒禁。見六典。宋設三科教之。曰。方脈科。針科。瘍科。見選舉志。又太醫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見職官志。而九科無考。金十科。亦無考矣。元十三科。

白話文:

醫學的科別分類,各個朝代並不同。

周朝四科:

  1. 疾醫:治療內科疾病

  2. 瘍醫:治療外科疾病

  3. 食醫:制定飲食

  4. 獸醫:治療動物疾病

唐朝七科:

  1. 體療:整體治療

  2. 少小:治療小兒疾病

  3. 耳目:治療耳鼻喉科疾病

  4. 口齒:治療口腔科疾病

  5. 角法:拔角針血

  6. 按摩

  7. 咒禁:祈禱咒語

宋朝三科:

  1. 方脈科:藥物和經絡治療

  2. 針科:針灸治療

  3. 瘍科:外科治療

金朝十科: 紀錄不詳

元朝十三科: 紀錄不詳

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見輟畊錄。(案得效方同。唯除祝由科。輟畊錄云。出聖濟總錄。今聖濟無考。可疑。續文獻通考。無風科。婦人產科為一科。有傷寒科。按摩科。事物紺珠。

白話文:

內科雜病科。小兒內科。風病科。婦產科(包含婦女雜病)。眼科。口齒及咽喉科。正骨科(包括金針和箭傷)。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通過祈禱治病)。見《輟畊錄》。

(註:有驗證有效的偏方相同。只有祝由科不同。《輟畊錄》稱其取自《聖濟總錄》。但現在《聖濟總錄》已失考。因此,祝由科的來源可疑。《續文獻通考》中沒有風病科。婦產科合併為一科,另外還有傷寒科、按摩科。《事物紺珠》中也有類似記載。)

古十三科。更有獸醫。又名牛醫。)明十三科。大方脈科。傷寒科。小方脈科。婦人科。口齒科。咽喉科。外科。正骨科。痘疹科。眼科。針灸科。出明會典。(按鄭曉吾學編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接骨。曰傷寒。曰咽喉。

白話文:

古代

  1. 內科

  2. 外科

  3. 婦科

  4. 眼科

  5. 口齒科

  6. 針灸科

  7. 正骨科

  8. 痘疹科

  9. 咽喉科

  10. 傷寒科

  11. 獸醫(也稱為牛醫)

明朝

  1. 大方脈科

  2. 小方脈科

  3. 婦人科

  4. 口齒科

  5. 咽喉科

  6. 外科

  7. 正骨科

  8. 痘疹科

  9. 眼科

  10. 針灸科

  11. 傷寒科

  12. 咽喉科

  13. 大方脈科

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導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咒禁祓除邪魅之為厲者。二科今無傳。考會典凡十一科。乃除按摩祝由二科也。古今醫統。古十四科。更有脾胃科。李樓小仙雜錄。與吾學編同。無按摩科。以口齒咽喉為一科。有風科養生科。)清十一科。

白話文:

治療方法包括:金屬器具手術、按摩、祝由。按摩,是用輕柔的按摩和導引運動,消除人體的八種疾病。祝由,是用咒語和禁止的方式,驅逐帶來疾病的妖魔鬼怪。這兩種療法現在已經失傳了。考證《會典》,共有十一種療法,去除了按摩和祝由這兩種。古代和現代的醫學體系,都包括十四種療法,增加了脾胃科。李樓的《小仙雜錄》和《吾學編》,沒有按摩科,而將口腔、咽喉作為一個科別。另外還有風科和養生科。清代則有十一種療法。

曰。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今痘疹歸小方脈。咽喉口齒共為一科。現設九科。見清會典。(王子接十三科古方選注。傷寒科。內科。女科。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傷科。金鏃科。祝由科。

符禁科。此十二科。欠針灸科。王棠知新錄。無金鏃按摩祝由。有痘科疹科。分針與灸為二科。未知何據也。)

白話文:

有傳說說:

  • 大方脈科
  • 小方脈科
  • 傷寒科
  • 婦人科
  • 瘡瘍科
  • 針灸科
  • 眼科
  • 口齒科
  • 咽喉科
  • 正骨科
  • 痘疹科

現在將痘疹科歸入小方脈科,而將咽喉科和口齒科合併成一科。目前設置九個科別。詳見《清會典》。

(《王子接十三科古方選注》中記載:

  • 傷寒科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幼科
  • 痘疹科
  • 眼科
  • 咽喉科
  • 折傷科
  • 金鏃科
  • 祝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