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上 (5)
卷上 (5)
1. 對脈
舊唐書。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新唐書作脈沉而難對。按宋太平老人袖中錦云。宮中以診脈為對脈。蓋難對。謂脈沉伏而診得之難也。又唐裴庭裕東觀奏記云。上(宣宗)自不豫。宰輔侍臣無對見者。瘡甚。令中使往東都太僕卿裴詡宣索藥。中使往返五日。覆命召醫瘡方士院士。
對於寢殿。院言可療。既出。不復召矣。所謂對於寢殿。亦診脈於寢殿也。
白話文:
《舊唐書》記載:柳太后患了中風,無法說話。脈象沉伏而嘴巴也閉合了。《新唐書》記載為脈象沉伏而難以觸診。根據宋代「太平老人」在《袖中錦》一書中的記載,宮中將觸診脈象稱為「對脈」。所謂「難對」,指的是脈象沉伏隱藏,診斷起來很困難。
另外,唐朝裴庭裕的《東觀奏記》中記載:皇帝(宣宗)身體不適,宰相和侍臣都無法覲見。皇帝病情嚴重,便派中使到東都去請太僕卿裴詡來開藥方。中使往返耗時五日,回來後召集醫師、瘡瘍科醫生和方士。
2. 息數不同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方以智云。窮之蓋洛書之數也。而考諸書其數不一。張景醫說。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息。小學紺珠。引胡氏易說。一萬三千六百餘息。(朝鮮金悅卿梅月堂集云。人一日有一萬三千六百呼吸。一呼吸為一息。則一息之間。潛奪天運一萬三千五百年之數。
白話文:
一個人一天一夜呼吸的次數。一般是13,500次。方以智說,窮盡世界的數字就是《洛書》中的數字。但考證各種書籍,這個數字並不相同。張景嶽《醫說》中說是13,520次。《小學紺珠》引用胡氏《易說》,說是13,600多次。(朝鮮金悅卿《梅月堂集》中說,人每天的呼吸次數是13,600次。一次呼吸為一次,那麼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會暗中奪取上天的運行時間13,500年。)
一年三百六十日。四百八十六萬息。)天經或問。二萬五千二百息。呂藍衍言鯖云。一氣之運行。出入於身中。一時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晝夜。計一萬三千七百四十息。釋氏六帖。引詈意經云。一日有三萬六千五百息也。何夢瑤醫編云。內經曰。脈一日一夜五十營。營。
白話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每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息(呼吸)。
《天經》中提到:二萬五千二百息。《呂氏春秋》中記載:氣在體內循環,每一次出入需要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天一夜共有十三萬七千四百息。
《釋氏六帖》引用《十意經》的說法:一天有三十六千五百息。《何夢瑤醫編》中記載:《內經》說:脈搏一天一夜行五十個循環。
運也。經謂人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一十六丈二尺。五十運。計長八百一十丈。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按此偽說也。人一日夜。豈止一萬三千五百息哉。據何之言。佛說西說。並多於一萬三千五百。未知以何為實數也。
白話文:
這是個錯誤的說法。經書記載,人體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五十次運行。計算起來有八百一十丈長。呼吸之間,脈搏運行六寸,一日一夜共行八百一十丈,換算成息數是一萬三千五百。但這是個錯誤的說法。人一天一夜裡,怎麼可能只有這麼點息數呢?何況佛家和西方的說法,都比一萬三千五百多。不知道哪個纔是正確數字。
3. 輕身延年
論衡云。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此又虛也。夫服食藥物。輕身益氣。頗有其驗。若夫延年度世。世無其效。百藥愈病。病愈而氣復。氣復而身輕。凡人稟性。身本自輕。氣本自長。中於風濕。百病傷之。故身重氣劣也。服食良藥。身氣復故。非本氣少身重。
白話文:
《論衡》說,道家有些人用吃藥物的辦法,想讓身體輕盈、氣血充沛,從而延長壽命。這也是錯誤的見解。服用藥物,可以讓身體輕盈、氣血充沛,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說能延長壽命,這世上可是沒有這種效用的。各種藥物可以治病,病好了,氣血自然恢復,氣血恢復了,身體自然輕盈。普通人自打生下來,身體本來就很輕盈,氣血本來就很充沛。之所以會身體沉重、氣血不足,是因為受到了風濕侵襲,各種疾病傷害所致。服用靈丹妙藥,身體氣血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並不是本來的氣血不足、身體沉重。
得藥而氣乃長。身更輕也。稟受之時。本自有之矣。故夫服食藥物除百病。令身輕氣長。復其本性。安能延年至於度世。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仲任之言。極為直切。蓋當時其說盛行。故具論如此。陶隱居云。本草後漢時書。今閱之無藥而不有延年輕身之說者。
時勢令然也。
白話文:
服用心藥後,人的氣息自然變長,身體也更輕鬆。這些身體變化本來就存在於我們身體裡。因此,服用心藥可以消除百病,讓身體輕盈氣息綿長,恢復我們的本性。人怎麼可能藉此延長壽命到超越人生的界限呢?擁有血脈的生物,沒有不經歷生死的。生而不死,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終將一死。仲任的說法直截了當。當時他的理論很流行,所以才會有如此詳細的論述。陶隱居說,本草著作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書。現在讀這本書,發現沒有哪種藥物不宣稱具有延年益壽和輕身強體的效果。
4. 藥物所出
陶弘景雲。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顏氏家訓云。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又證類本草滑石條云。赫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今考本經。
白話文:
陶弘景說,《本經》所記載的郡縣名稱,是後漢時代制定的。懷疑仲景元化等人的記載。又《顏氏家訓》說,《本草》是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稱,是後人所摻雜,並非本文。又《證類本草》中滑石條目記載,赫陽縣先前屬於南陽,是漢哀帝時設立的,說明《本經》所注的郡縣,一定是後漢時代的。現在考究《本經》,……
一無言所出者。惟女蘿柳華二條僅有焉。蓋慎微修證類時。誤為黑字耳。及時珍作綱目。猶且不察。以舊經所載地名。為別錄文。此襲證類之誤也。唯太平御覽。所引神農本草經。每藥下載所出地名。且文字與盧複本頗異。此乃舊經之文矣。
白話文:
只有女蘿和柳華這兩種藥物沒有記載出處。這是因為《慎微修證》一書中將它們誤寫為黑字,當時沒有人察覺。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未能察覺這個錯誤,還將舊經中記載的地名當成《別錄》的內容,繼承了《慎微修證》的錯誤。只有《太平御覽》引用的《神農本草經》中,每種藥物都載明了出處,而且文字也和盧氏本有所不同,這才是舊經的原本。
5. 王冰引月令
寓簡云。王砯注素問敘氣候。仲春有芍藥榮。季春有牡丹華。仲夏有木槿榮。仲秋有景天華。皆今月令曆書所無。又以桃始華為小桃華。王瓜生為赤箭生。苦菜秀為吳葵華。戊寅歷皆有之。按晁公武讀書志。唐月令一卷。唐明皇改黜舊文。附益時事。號御刪月令。升為首卷。意是王氏所引。乃唐月令而已。郎瑛以為淮南文。田藝蘅以為偽撰。俱不考耳。
白話文:
寓簡說:王冰註解《素問·敘氣候》時,提到仲春有芍藥花開,季春有牡丹花,仲夏有木槿花開,仲秋有景天花開。這些記載在當時的月令曆書中都沒有記載。此外,他還將桃樹開始開花稱為「小桃華」,王瓜生長稱為「赤箭生」,苦菜抽穗稱為「吳葵華」。這些記載在戊寅歷中都有。
根據晁公武的《讀書志》記載,唐朝有《月令》一卷,是唐明皇修改增補舊有內容後,加上時事,稱為「御刪月令」,並將其列為首卷。這可能是王冰所引用的內容,僅僅是唐朝的《月令》而已。但郎瑛認為是《淮南子》中的內容,田藝蘅認為是偽造的,都沒有考證清楚。
6. 背陽腹陰
金匱真言論云。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或曰。陰陽二字互誤已。人南面則腹乃為陽。背乃為陰。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又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大沖。況於其文。南主夏。故腹字從夏肉。背為北。故背字從北肉。朱子云。天地東西南可見。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中提到,談論人體的陰陽時,背部是陽,腹部是陰。有人指出,這個「陰陽」兩字說反了。人面對南方站立時,腹部纔是陽,背部纔是陰。老子說:「萬物都承載著陰,而擁抱著陽。」另一篇《陰陽離合論》也說:「聖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是『廣明』,後面是『大沖』。」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南方主掌夏季,所以「腹」字從「夏肉」部;背部位於北方,所以「背」字從「北肉」部。朱熹也說過:「天地東西南北,都可以用肉眼看到。」
而北不可見。人之瞻視。亦前與左右可見。而背不可見。此皆其明證也。予謂此說不必也。凡物有體質。有功用。以功用言。則背陰腹陽也。而以體質言。背陽腹陰也。蓋天地之道。大為陽。小為陰。高為陽。卑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易云。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背部沒有寸脈,因為從北方看不見。人的視線,也可以看見前面和側面,卻不能看見後背。這都是明顯的證據。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必堅持。
任何事物都有其物質形態和功能。從功能上看,背部屬陰,腹部屬陽。但從物質形態上看,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這是因為,天地法則中,大者為陽,小者為陰;高處為陽,低處為陰;外部為陽,內部為陰。《易經》中說:「制定天道的法則,就是陰陽;制定地道的法則,也是陰陽。」
剛與柔。又云。乾剛坤柔。今夫以大小視之。背大而腹小。以高卑視之。背位於上。而有覆幬之勢。乃天之象。腹居於下。而有受載之形。乃地之象。以剛柔外內言之。背剛堅而在於外。腹柔軟而在於內。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其溺水亦然。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行於背。
白話文:
剛與柔。又說:乾為剛,坤為柔。如今從大小來看,背部大,腹部小。從高低來看,背部位於上方,有覆蓋之勢,就像天空的象徵。腹部位於下方,有承載之形,就像大地的象徵。從剛柔外內來說,背部剛硬,在外;腹部柔軟,在內。而且,男生覆蓋仰臥,女生仰臥覆蓋,溺水時也是如此。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陽經行於背部。
陰經行於腹者。體質之勢也。人之於走獸飛禽魚鱉蟲豸之屬。雖伏走飛翔浮游蚑行。其狀各異。然至其稟天地陰陽之氣。各具其體則一也。今夫背陰腹陽。於人猶可言耳。至如走獸飛禽魚鱉蟲豸之屬。謂之背陰腹陽而可邪。且如背字。說文云。從北肉聲。然如腹字。則偏旁從夏。
白話文:
陰經運行於腹中,這是生命本體的規律。人類、走獸、飛禽、魚鱉、蟲豸,雖然它們匍匐、奔跑、飛翔、浮游、爬行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由天地陰陽之氣所稟賦,各自具有自己的形體,這個規律是一致的。現在,我們把背部比作陰,腹部比作陽,對於人類來說,還可以這樣說。那麼,對於走獸、飛禽、魚鱉、蟲豸等動物來說,也可以把它們的背部比作陰,腹部比作陽嗎?而且,像“背”字,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從北字得聲,但像“腹”字,從它的偏旁來看,卻從夏字。
而非夏。況易以腹為坤。豈可為夏肉乎。夏肉果為腹。則背字當是冬肉。北肉果為背。則腹字當是南肉。滑是水之骨。坡是土之皮。字學家說。豈足據乎。予因謂背腹陰陽。有功用體質之別。必不可拘於一說矣。
白話文:
不是夏天,怎麼能用腹部當作坤(地面)呢?難道腹部可以當作夏肉嗎?如果腹部真的是夏肉,那麼「背」字應該代表冬天的肉。如果背部真的是北方的肉,那麼「腹」字應該代表南方的肉。水具有滑動的特性,所以「滑」字是水的骨頭;土具有膨脹隆起的特性,所以「坡」字是土的皮。字典學家說的話怎麼能作為依據呢?以此推測,我認為背部和腹部屬於陰陽,在功能和體質上有所區別,不能拘泥於一種說法。
7. 動氣
近有傳荷蘭學者云。人脊骨裡面。有一條大動脈。乃百脈之源也。揣人腹上。惻惻跳手者。即其動也。予考靈素已有其言。不特昉於荷蘭焉。按五音五味篇云。衝脈循背裡為十二經之海。歲露篇云。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肉注於伏沖之脈。
白話文:
最近聽說荷蘭學者說:人的脊椎骨裡面有一條大動脈,是所有脈絡的源頭。用手輕輕按壓人的腹部,如果感覺到脈搏在跳動,那就是這條大動脈的脈動。我查閱《靈樞》這本中醫經典,發現裡面早已記載了這條動脈。荷蘭學者並不是最早發現它的人。
《靈樞》的《五音五味篇》中說:衝脈沿著背部的裡面流動,是十二正經的彙集點。《歲露篇》中說:人體的衛氣從風府穴出發,每天往下走一節,二十一天後到達尾骶骨,第二十二天進入脊柱的肌肉中,流入伏沖脈。
瘧論。作伏膂之脈。天真論云。太衝之脈盛。月事以時下。全元起。太素。甲乙。並作伏沖之脈盛。逆順肥瘦篇云。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海論云。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動輸篇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靈素諸篇。所論如此。
白話文:
瘧論
瘧疾是伏膂經脈所引起的。
天真論 記載:太衝經脈興盛,月經會定期來潮,身體健康強壯。
太素和甲乙 都認為伏沖經脈興盛。
逆順肥瘦篇 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大海,五臟六腑都受到它的影響。
海論 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大海。
動輸篇 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大海,與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從腎臟開始。
《靈素》中記載的內容與此一致。
曰衝脈。曰伏沖。曰大沖。曰伏膂之脈。皆其所謂大動脈者是也。則亦其所謂百脈之源者是也。又百病始生篇云。虛邪之中人也。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喘蠕。
白話文:
稱為衝脈、伏衝脈、大沖脈、伏膂脈,這些都屬於所謂的大動脈。同時,這些也是所謂的百脈之源。
此外,《百病始生篇》中說,虛弱的邪氣入侵人體後,會駐留在伏衝脈中,用手按壓就會感覺到跳動。《舉痛論》中說,寒氣停留於衝脈中,衝脈起始於關元穴,沿著腹部正中向上走。寒氣阻滯了衝脈,脈絡不通,氣也隨之不通,因此按壓時會感覺到喘動。
音通。)此論其動之發於外者。所謂動氣是也。噫。經言何有所無。乃知不昉於荷蘭矣。又嘗考呂廣注難經腎間動氣云。氣衝之脈者。起於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按所謂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之根。與靈樞云五藏六府之海。十二經之海者。所指必同。且陰陽離合論云。
白話文:
「音通」:這裡指氣機的通暢。
這一段討論的是外因引發的疾病。所謂「動氣」,就是指這個意思。唉,經書中說什麼都有,才知道(這種說法)不是從荷蘭傳來的。我又曾經考證過呂廣注釋的《難經》中「腎間動氣」一詞,指的應該是:氣衝之脈起於兩腎之間,主宰氣機,所以說「腎間動氣」。
按:所謂「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與《靈樞》中說的「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之海」是指的同一個地方。而且《陰陽離合論》中也說: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動輸篇云。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則呂氏之說。有所據焉。今驗之。衝脈之見。有虛實之分。凡人之腔里。一處有罅隙之地。則脈動發泄。或左或右。虛之所在。隨而應手焉。而又其有食積留飲痃癖癥瘕等物。則物與脈相牴觸。實之所在。亦隨而應手焉。
傷寒論。原於十六難。立動氣在於左右上下者。不可汗下之戒。蓋其一端已。
白話文:
太衝穴的位置。在古籍中稱為少陰經絡。在《動輸篇》中記載,少陰經脈大絡起源於腎臟。所以呂氏的說法是有依據的。現在我們驗證這個說法。衝脈浮現於皮膚表面,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一般人的皮膚,只要有一處有空隙,脈搏就會從那裡發動流出。空隙或在左側或在右側,虛症在什麼地方,按壓就會在哪裡得到反應。而如果體內有食積、留飲、痞塊、癥瘕等實物,實物就會與脈搏相抵觸。實症在什麼地方,按壓就會在哪裡得到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