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上 (10)
卷上 (10)
1. 王冰引月令
寓簡云。王砯注素問敘氣候。仲春有芍藥榮。季春有牡丹華。仲夏有木槿榮。仲秋有景天華。皆今月令曆書所無。又以桃始華為小桃華。王瓜生為赤箭生。苦菜秀為吳葵華。戊寅歷皆有之。按晁公武讀書志。唐月令一卷。唐明皇改黜舊文。附益時事。號御刪月令。升為首卷。意是王氏所引。乃唐月令而已。郎瑛以為淮南文。田藝蘅以為偽撰。俱不考耳。
白話文:
在寓簡裏提到,王冰在註解《黃帝內經·素問》關於氣候的部分時,提及了一些植物生長的情況,比如仲春時節芍藥開花,季春時牡丹綻放,仲夏時木槿盛開,仲秋時景天開花。這些記錄在現今的月令曆書上都找不到。另外,他還將桃花初開稱爲小桃花開,王瓜生長描述爲赤箭生長,苦菜的開花則被記作吳葵花開,這些在戊寅年的歷書上都有記載。
根據晁公武的《讀書志》,有一卷名爲《唐月令》的書籍,這是唐明皇修改並刪減了舊有的文獻,並加入當時的事物,自稱爲御刪月令,並將其提升爲首卷。可以推斷,王冰引用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出自這本《唐月令》。然而,郎瑛認爲這是淮南的文章,田藝蘅則認爲這是僞造的,但這些都是未經考證的說法。
2. 背陽腹陰
金匱真言論云。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或曰,陰陽二字互誤已。人南面則腹乃為陽,背乃為陰。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又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大沖。況於其文,南主夏,故腹字從夏肉。背為北,故背字從北肉。朱子云,天地東西南可見,而北不可見。人之瞻視,亦前與左右可見,而背不可見。此皆其明證也。予謂此說不必也。凡物有體質,有功用。以功用言,則背陰腹陽也。而以體質言,背陽腹陰也。蓋天地之道,大為陽,小為陰,高為陽,卑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易云,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剛與柔。又云,乾剛坤柔。今夫以大小視之,背大而腹小。以高卑視之,背位於上,而有覆幬之勢,乃天之象。腹居於下,而有受載之形,乃地之象。以剛柔外內言之,背剛堅而在於外,腹柔軟而在於內。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其溺水亦然。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行於背,陰經行於腹者,體質之勢也。人之於走獸飛禽魚鱉蟲豸之屬,雖伏走飛翔浮游蚑行,其狀各異,然至其稟天地陰陽之氣,各具其體則一也。今夫背陰腹陽,於人猶可言耳。至如走獸飛禽魚鱉蟲豸之屬,謂之背陰腹陽而可邪。且如背字,說文云,從北肉聲。然如腹字,則偏旁從夏,而非夏。況易以腹為坤,豈可為夏肉乎。夏肉果為腹,則背字當是冬肉。北肉果為背,則腹字當是南肉。滑是水之骨,坡是土之皮。字學家說,豈足據乎。予因謂背腹陰陽,有功用體質之別,必不可拘於一說矣。
白話文:
根據《金匱真言》中的論述,談到人體的陰陽分佈時,背部被視為陽,腹部則是陰。有人認為,這裡的陰陽兩個字可能弄反了,因為當人面向南方時,腹部應屬於陽,背部纔是陰。老子曾說過:「萬物都背負著陰而懷抱著陽」。此外,《陰陽離合論》中提到,當聖人面向南方站立時,前面稱為「廣明」,後面叫做「大沖」。進一步來看,南方主宰夏季,所以「腹」這個字由「夏」和「肉」組成;而背部代表北方,所以「背」字由「北」和「肉」構成。朱熹指出,天地的東、西、南三面可以被看見,但北方卻無法直視。同樣地,人們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及左右兩側的事物,但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背部,這些都是很明顯的證據。然而,我認為這種觀點未必正確。所有物體都有其固有的本質和功能。若從功能角度來講,背部屬於陰,腹部是陽;然而,若從本質的角度來看,背部是陽,腹部為陰。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大的為陽,小的為陰;高的為陽,低的為陰;外面的是陽,裡面的是陰。《易經》中提到,建立天地法則的基礎是陰和陽,而建立地的法則的基礎是剛和柔。又說,乾卦代表剛,坤卦象徵柔。若以大小來看,背部較大,腹部較小;若從高低來看,背部位置較高,有保護的作用,這象徵著天的形象;腹部則處於下方,有承受重量的形態,這象徵著地的形象。若從剛柔外內來講,背部堅硬且在外面,腹部柔軟且在內部。而且,男性出生時身體是朝上的,女性則是朝下的,即使溺水時也呈現這樣的姿態。因此,背部被視為陽,腹部為陰,而陽性經絡行走在背部,陰性經絡行走在腹部,這是基於本質特性的緣故。人類相對於走獸、飛禽、魚類、甲殼動物、昆蟲等生物而言,儘管它們的移動方式、飛行、浮游或爬行的姿態各不相同,但當涉及到承襲天地陰陽之氣,並形成各自的特徵時,則是相同的。談到背部屬陰,腹部為陽,這對人類來說還能解釋得通。然而,對於走獸、飛禽、魚類、甲殼動物、昆蟲等生物,我們能說它們的背部是陰,腹部是陽嗎?再來說到「背」字,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由「北」和「肉」組成,發音取自「北」。然而,對於「腹」字,其偏旁部首雖源自「夏」,但實際上並不意味著夏天。況且,《易經》將「腹」視為坤卦,難道可以理解為「夏肉」嗎?如果「夏肉」確實代表「腹」,那麼「背」字就應該由「冬肉」組成。如果「北肉」確實代表「背」,那麼「腹」字就應該由「南肉」構成。「滑」是水的骨頭,「坡」是土地的表皮,這是字學家的解釋,難道真的可信嗎?由此可見,背部和腹部的陰陽屬性,存在功能與本質上的差異,我們不能被某一種說法所侷限。
3. 動氣
近有傳荷蘭學者云:人脊骨裡面,有一條大動脈,乃百脈之源也。揣人腹上,惻惻跳手者,即其動也。予考《靈素》已有其言,不特昉於荷蘭焉。按《五音五味篇》云:衝脈循背裡為十二經之海。 《歲露篇》云: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肉注於伏沖之脈。《瘧論》,作伏膂之脈。《天真論》云:太衝之脈盛,月事以時下,全元起。《太素》、《甲乙》,並作伏沖之脈盛。《逆順肥瘦篇》云: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海論》云: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動輸篇》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靈素》諸篇,所論如此。
曰衝脈,曰伏沖,曰大沖,曰伏膂之脈,皆其所謂大動脈者是也,則亦其所謂百脈之源者是也。又《百病始生篇》云:虛邪之中人也,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喘蠕,音通。)此論其動之發於外者,所謂動氣是也。噫,經言何有所無,乃知不昉於荷蘭矣。又嘗考呂廣注《難經》腎間動氣云:氣衝之脈者,起於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按所謂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之根,與《靈樞》云五藏六府之海,十二經之海者,所指必同。且《陰陽離合論》云: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動輸篇》云: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則呂氏之說,有所據焉。今驗之,衝脈之見,有虛實之分。凡人之腔里,一處有罅隙之地,則脈動發泄,或左或右,虛之所在,隨而應手焉。而又其有食積留飲痃癖癥瘕等物,則物與脈相牴觸,實之所在,亦隨而應手焉。
《傷寒論》,原於《十六難》,立動氣在於左右上下者,不可汗下之戒,蓋其一端已。
白話文:
最近有荷蘭學者提出,人的脊椎骨內藏有一條大動脈,這條動脈是全身所有脈絡的根本。當你摸人腹部時,能感到跳動的地方,就是這條動脈的位置。我查閱了《靈樞》和《素問》,其實古籍早有提及,並非荷蘭學者首創。
根據《五音五味篇》記載,衝脈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十二經脈的源泉。《歲露篇》指出,衛氣從風府穴開始,每天下行一節,到了第21天,會到達尾骶部,第22天,進入脊椎肌肉,注入伏衝脈。《瘧論》將它稱為伏膂脈,《天真論》則提到,當太衝脈旺盛,女性的月經就會如期而至。《全元起》、《太素》和《甲乙》等書,都同樣將其命名為伏衝脈。《逆順肥瘦篇》說明,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所有的臟腑都受其滋養。《海論》也強調,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動輸篇》則表示,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並且與少陰脈的大絡一起,從腎臟開始。
這些脈絡,無論是衝脈、伏衝脈、太衝脈,還是伏膂脈,都是所謂的大動脈。而大動脈,正是所有脈絡的起源。再根據《百病始生篇》的描述,當虛邪侵襲人體,影響到伏衝脈時,可以摸到脈搏的跳動。《舉痛論》提到,寒氣入侵衝脈,衝脈起自關元穴,沿著腹部直上。若寒氣阻塞,脈絡就會不通,氣血也就無法流通,因此會出現喘息和手部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動氣」現象。由此可見,經典中早已對此有詳細的描述,並非荷蘭學者首創。
再者,根據呂廣在《難經》中對腎間動氣的註解,氣衝脈從兩個腎臟之間開始,主宰氣的運行,因此稱為腎間動氣。這和《靈樞》中所說的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以及《陰陽離合論》中提到的太衝之地,名為少陰,都是指同一個地方。《動輸篇》也指出,衝脈與少陰脈的大絡一起,從腎臟開始。因此,呂廣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實際檢查時,會發現衝脈的表現有虛實之分。人體的任何部位,只要存在縫隙,脈搏就會在那裡跳動,可能是左邊,也可能是右邊,而虛弱的部位,就能在觸摸時感受到。如果體內有食物殘渣、水液滯留、痃癖、癥瘕等物質,這些物質就會與脈絡相互摩擦,造成實證,同樣也能在觸摸時感受到。
《傷寒論》根據《難經》第十六章,提出動氣在人體左右上下不同位置時,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