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記性

汪訒庵云。金正希先生。嘗言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腦中。小兒腦未滿。老人腦漸空。故皆健忘。愚思凡人追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出於本草備要辛夷注。)王惠源醫學原始亦云。人之一身。五藏藏於身內。

止為生長之具。五官居於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於首。最顯最高。便與物接。耳目口鼻之所導入。最近於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剖之。而存之也。故云。心之記。正記於腦耳。黃庭內景。亦言腦為泥丸宮。元神居焉。是必有本。何惑之有。予按荷蘭說。

人之精神在於腦中。故人斷頭立死。亦與內景之說符矣。而五雜俎。談薈。載頭斷而不死者數則。此皆人妖耳。

白話文:

汪訒庵曾說,金正希先生曾經提到人的記憶力主要存在於大腦之中。當人們看到外界的一個物件時,那個物件的形象就會在腦海中留下印象。小孩子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老年人則是大腦逐漸衰退,所以兩者都比較容易忘記事情。一般人回想過去的事情時,往往會閉上眼睛,向上看,然後開始思考,這正是把精神集中到腦部的表現。

王惠源在《醫學原始》中也提到,人的身體裡,五臟藏於體內,是用來維持生命運作的器官;五官位於頭部,是感知外界的工具。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集中在頭部,位置最顯眼也最高,能直接接觸到外物。這些感官接收的信息,最接近大腦,必定先由大腦接受這些信息,然後去感知、儲存、分析和記憶。因此可以說,真正的記憶,其實是在大腦中形成的。《黃庭內景經》中也提到,大腦是「泥丸宮」,是元神居住的地方,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我們無需感到困惑。

根據荷蘭的學說,人的精神意識存在於大腦中,所以一旦頭部被切斷,人立刻就會死亡,這也和《黃庭內景經》中的觀點相吻合。然而,有些書籍如《五雜俎》和《談薈》中,卻記錄了一些頭部被切斷但還未立即死亡的例子,但這些現象應該都被視為異常情況。

2. 解剖藏府

朱載堉律學新說云。岐伯曰。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蓋太古時風俗淳樸,死則棄之於野,初無衣衾棺槨之葬,故使為醫術者,可得剖而視之,亦無所禁。後世聖人,取諸太過之象,始制棺槨,由是之後,國有殘毀屍體之禁,無敢剖而視之者。

以此推之,知彼醫經,其來之遠,又奚止於三代而已。此說非也。趙與峕賓退錄云,廣西戮歐希範及其黨,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宜州推官靈簡,皆詳視之為圖,以傳於世。王莽誅翟義之黨,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始終,云可以治病。

然其說今不傳。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存真圖一卷,皇朝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視,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藏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又聞見後錄,載無為軍醫張濟能解人,而視其經絡,

則無不精。因歲飢疫人相食,凡視一百七十人,以行針,無不立驗。按明程式亦嘗解倭人,檢視藏府,詳見其醫彀中。近世斯邦醫家,亦好剖解,驗以荷蘭內景書,頗極精微,然有益於外科,而無裨於內科矣。

白話文:

根據朱載堉在他的律學新說中提到,岐伯曾說過,對於一個身高八尺的人,他的皮膚和肌肉都是可以從外表去衡量、觸摸和了解的,甚至在他死亡後,我們也能夠解剖並觀察他身體的構造。在太古時代,當時的風氣非常純樸,死者往往被棄置野外,沒有棺木或壽衣的埋葬習俗,因此,那些精通醫術的人便能夠對屍體進行解剖觀察,而且當時並無任何限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先賢開始製造棺木,從此國家便有了禁止破壞屍體的法律,人們再也不敢對屍體進行解剖。

由此可推測,醫學的知識源遠流長,絕不僅僅起源於夏商周三代。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趙與峕在其賓退錄中寫到,在廣西,歐希範和他的黨羽被處決,歷時兩天,解剖了五十六具屍體,宜州推官靈簡詳細地觀察了每具屍體,繪製了圖表,並將這些信息傳播於世。王莽時期,翟義的黨羽被殺害,當時的太醫尚方和巧屠共同進行屍體解剖,量度五臟的大小,用竹片引導血管,以此來研究血液的流向,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幫助治療疾病。

然而,這些方法和理論在今天已經失傳。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記載了一卷名為《存真圖》的書,這本書由皇朝時期的楊介編輯。在崇寧年間,泗州在市集上執行死刑,郡守李夷行派遣醫生和畫師前往現場,他們詳細地記錄了內臟的情況,繪製了圖表,盡可能地收集了所有細節。楊介將這些資料和古籍進行了比較,發現沒有任何差異。相比歐希範的五臟圖,《存真圖》的內容更加豐富和詳細,對醫學界有著極大的貢獻。此外,還有一本書名為《聞見後錄》,書中記載了一位來自無為軍的醫生張濟能,他精通解剖學,對人體的經絡有著深刻的瞭解。在饑荒和瘟疫期間,他曾解剖了一百七十個人,並用針灸治療,效果立竿見影。據說,明朝的程式也曾解剖過倭寇,並詳細檢查了他們的內臟,這些內容在他的醫書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在近代,日本的醫學家們也非常熱衷於解剖學的研究,他們通過荷蘭的解剖學書籍,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些知識在手術治療方面極為有用,但在內科治療方面卻沒有太多的幫助。

3. 少腹

王冰注氣交變大論云。少腹謂臍下兩傍髎骨內也。劉熙釋名云。自臍以下曰水腹。水汋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於臍上為小也。病源候論。以少腹為𦣀腹。未詳何義。

白話文:

王冰在註解《氣交變大論》中提到,所謂的少腹,是指肚臍下方兩側髂骨的內側部位。劉熙在《釋名》中解釋,從肚臘以下的部分稱作水腹,是水分聚集的地方。同時,他也說這叫做少腹,"少"的意思是小,相對於肚臍上方而言,這個部位較小。在《病源候論》中,將少腹稱作𦣀腹,但其具體含義不明確。

4. 玉房

病源候論。玉房蒸。男則遺瀝。女則月候不調。又曰。精藏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玉房未知何處。明李君實紫桃軒雜綴云。銅人針灸圖。載藏府一身俞穴。有玉環俞。不知玉環是何物。張紫陽玉清金華秘文。論神仙結丹處曰。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居後。

其連如環。其白如綿。方圓徑寸。包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環也。醫書論諸種骨蒸。有玉房蒸。亦即是玉環。其處正與臍相對。人之命脈根蒂也。按今針灸圖。玉環作白環。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生殖器官]。

在古醫學理論中,有「玉房蒸」這種病狀。男性患者會出現尿後滴瀝不止的情況,女性則可能月經週期紊亂。另外,文中指出,精液儲存在「玉房」中,如果性行為過於頻繁,就會導致精液流失。「玉房」的位置並未明確指出。明代的李君實在他的《紫桃軒雜綴》中提到,針灸用的「銅人圖」上,記載了人體內臟和全身的穴位,其中有一個叫「玉環俞」的穴位,但「玉環」到底是什麼,他也不清楚。

張紫陽在《玉清金華祕文》中描述了一種修煉仙丹的方法,他說這種仙丹在心臟下方、腎臟上方、脾臟左側、肝臟右側形成,前方是「生門」,後方是「密戶」。

這個地方像環一樣連接著身體,色澤潔白如綿,直徑大約一寸,包圍著全身的精華。這就是所謂的「玉環」。醫書中提到各種類型的「骨蒸」病,其中就包括「玉房蒸」,也就是「玉環」的病症,這個部位正好與肚臍相對,是人體生命脈絡的根本。根據現在的針灸圖,「玉環」通常被稱為「白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