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病分左右

王文正筆錄。載太祖與張永德洎當時宿將數人。同從周世宗。徵淮南。戰於壽春。獲一軍校。欲全活之。而被瘡已重。且自言素有癱風病。請就戮。及斬之。因令部曲視其病患之狀。既而睹其藏府及肉色。自上至下。左則皆青。右則無他異。中心如線直分之。不差發毫焉。按以理揆之。

白話文:

王文正親自記錄。太祖、張永德和當時幾位老將一起,跟隨周世宗攻打淮南。在壽春一戰中,俘虜了一名軍官。太祖想保全他的性命,但他的傷勢太重,而且自述患有癱瘓病。請求處死。於是處斬了他。太祖命令手下來查看他的病患情況。發現他的五臟六腑和肌肉顏色,從上到下,左邊全部發青,而右邊沒有異常。中間就像用線分開一樣,分毫不差。

風屬木。木色青。此宜然也。蓋人身一氣脈也。今及其感病。左癱者不及右。右瘓不及左。麻痹亦有如此者。又有汗出偏於下右者。又有瘡瘍左不淫於右。右不浸於下者。又有偏腸毒。自首至踵。平分寒熱者。(見船窗夜話。)雖則一氣脈。其有界限如此。筆錄所載。恐不虛誕也。

白話文:

風屬性為木,木頭的顏色為青色。這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人體由一條氣脈組成,當外感風邪後,若是左半身麻痺,則右半身不會受影響。若是右半身麻痺,則左半身不會受影響。麻痺的症狀也有類似的現象。

此外,還有隻半身出汗,例如只能下半身右邊出汗。還有瘡瘍只長在左邊,不會蔓延到右邊或下半身。還有一種疾病稱作偏腸毒,從頭部到腳跟,一半發冷、一半發熱。(來自《船窗夜話》)

雖然人體只有一條氣脈,但仍有明顯的界限。這些記載並非虛構。

2. 草子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草子。即寒熱時疫。南中吏卒小民。不問病源。使人以小錐刺臂及舌尖出血。謂之挑草子。實無加損於病。必服藥乃愈。又王貺指迷。論瘴瘧云。南方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此蓋沙病而已。

白話文:

範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草子是一種時疫熱病。南方的小吏和百姓患病時,不探究病因,而是讓人用小錐子刺破手臂和舌尖,讓出血。他們稱之為「挑草子」。其實這種方法對病情毫無幫助,還必須服藥才能痊癒。另外,王貺的《指迷》在論述瘴瘧時提到,南方稱之為「中箭」或「中草子」。這實際上只是一種砂熱病。

3. 吹霎

癸辛雜識云。吹霎二字。見劉長卿用之。作傷寒感冷意。問之則謾云。出漢書。然莫可考也。繼閱方書。於香芎散證治云。吹霎傷風。頭疼發熱。此必有所據也。予考諸書。香芎散證治。未見有載此二字者。唯十便良方。傷寒門首云。傷風吹霎附。乃似指咸冒。又和劑指南云。

白話文:

《癸辛雜識》中提到「吹霎」二字。我看到劉長卿曾使用這兩個字,表示受寒發燒的意思。我問他出處,他隨便說出自《漢書》。但我查遍《漢書》也找不到。

後來我翻閱醫書《香芎散證治》,其中提到「吹霎傷風,頭痛發熱」。這說明這個詞語應該是有些依據的。我查遍各種書籍,《香芎散證治》中並未記載「吹霎」二字。只有《十便良方》在傷寒篇的開頭提到「傷風吹霎附」,這似乎是指傷風感冒。而《和劑指南》中說:

凡傷風者。皆因脫衣感冒。被風吹霎。著則灑然骨寒毛起。惡風自汗者。乃是傷風證也。凡風吹則體自寒。惡風無汗者傷寒證也。

白話文:

凡是得了傷風的人,都是因為脫下衣服受了風寒。被風吹過一陣子,穿好衣服後突然感到全身寒冷,汗毛豎立。怕風,同時流汗的人,這是傷風的證狀。凡是被風吹了以後,身體自然感到寒冷。怕風,但是沒有流汗的人,這是傷寒的證狀。

4. 病從口鼻入

仁齋直指云。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響應聲。此暑自口鼻而入也。吳昆升麻葛根湯考云。冬月應寒。而反大溫。民受其濕厲之氣。名曰冬溫。非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皮毛未得受邪。故無汗。又疫瘧五神丸。塞鼻法考云。以疫氣無形。由鼻而入。

白話文:

《仁齋直指》中記載:暑氣從口鼻進入,凝聚在牙齒和臉頰,蔓延到心臟和相關臟器,就像回聲回應聲音一樣。這是暑氣從口鼻進入的緣故。

吳昆的《升麻葛根湯考》中說:冬月本應寒冷,但反而異常溫暖。民眾受到濕熱之氣的侵襲,稱為「冬溫」。這屬於季節不適的氣候,是由口鼻進入體內。皮毛還沒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不會出汗。

《疫瘧五神丸·塞鼻法考》中也提到:疫氣無形,會從口鼻進入體內。

故亦就鼻而塞之。此冬溫疫氣。並自鼻而入也。又太無神朮散考云。山嵐瘴氣。謂山谷間障霧。濕土敦阜之氣也。濕氣蒸騰。由鼻而入。呼吸傳變。邪正分爭。又醫學全書云。瘴氣之病。東南兩廣。山峻水惡。地溫漚熱。春秋時月。外感霧毒。寒熱胸滿少食。此毒從口鼻入也。

白話文:

因此,(瘟疫)也會從鼻子進入並阻塞它。這是冬天瘟疫的病毒,同樣是從鼻子進入的。

《太無神朮散考》中說,山嵐瘴氣是指山谷間障礙霧氣,是濕潤的低窪地區的氣體。濕氣蒸發,通過鼻子進入體內。呼吸時傳變,正邪交爭。

《醫學全書》中說,瘴氣病在廣東、廣西兩廣地區。那裡山勢陡峭,水質惡劣,氣候溫暖濕熱。春秋季節,人們容易受到霧氣毒害,出現寒熱、胸悶、食慾不振的症狀。這些毒素都是從口鼻進入體內的。

此瘴氣自口鼻而入也。廣筆記云。傷寒溫疫三陽證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經屬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之入。必從口鼻。故兼陽明證者獨多。此陽明病從口鼻而入也。張錫駒傷寒直解云。霍亂者。不從表入。不涉形層。大邪從口鼻而入。直中於內。為病最急。

白話文:

這瘴氣是通過口鼻進入體內的。《廣筆記》記載:傷寒溫疫三陽證中,經常伴有陽明證。因為手陽明經屬於大腸,與肺表裡相應,共同在口部開竅。凡邪氣進入,必定經過口鼻。所以兼有陽明證的獨自較多。這是陽明病通過口鼻進入的緣故。張錫駒在《傷寒直解》中說:霍亂從口鼻而入,不通過皮膚表層。大邪直接從口鼻進入,直衝內臟,發病極其迅速。

又云。痧者。即天地間不正之氣。濕熱熏蒸。從口鼻而入。不吐不瀉。腹中絞痛。俗所謂絞腸痧是也。此霍亂及痧。並自口鼻而入也。沈明宗金匱注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也。此中惡從口鼻而入也。諸書所載已如此。世人徒因吳又可之言。

而知瘟疫自口鼻而已。

白話文:

另外也有人說,痧(腹痛腹瀉)是天地間不正之氣,濕熱蒸騰,從口鼻進入體內。如果不吐不瀉,就會在腹中絞痛,民間俗稱絞腸痧。這種霍亂和痧都是從口鼻進入體內的。沈明宗在《金匱注》中說,中惡的症狀,民間稱為絞腸痧,就是指臭穢噁心的毒氣,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腸胃臟腑。所以中惡也是從口鼻進入的。各個醫書中記載的都說得如此清楚。世間人只是因為相信了吳又可的說法,纔有了其他看法。

5. 瘴名不一

巢源。嶺南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外臺引備急。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按後漢書馬援傳。軍吏經瘴疫。又宋均傳。則云。及馬援卒於師。軍士多溫濕病。由此觀之。瘴即溫濕之氣。特以南方嶺嶂之地。此氣最酷烈。故謂之瘴氣也。其名稱頗繁。今以余所知錄下。

白話文:

瘴疫

南方嶺南地區的瘴疫,就像北方傷寒一樣嚴重。

《外臺祕要》一書稱南方瘴疫為「瘴」,而北方則稱為「瘧」。這是因為方言不同,而不是不同的疾病。

根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軍隊曾經歷瘴疫。又《宋均傳》中也提到:「(馬援)死於軍中,軍士多患溫濕病。」由此可見,瘴疫就是溫濕之氣導致的疾病。

只是在南方嶺嶂地區,這種氣候特別惡劣,因此被稱為「瘴氣」。瘴疫的名稱繁多,這裡只列舉我知道的。

黃芒瘴。黃茅瘴。(南方草木狀)青草瘴。(巢源)黃梅瘴。新禾瘴。(桂海雜誌)黃茆瘴(番禺雜記)蝦蟆瘴。黑腳瘴。芳草瘴。樸蛇瘴。鎖喉瘴。蛇瘴。(聖濟總錄)冷瘴。熱瘴。中箭。(瘴瘧論)煙瘴。嵐瘴。黃瓜瘴。蚺蛇瘴。蚯蚓瘴。烏蜂瘴。回頭瘴。攪腸瘴。(管見良方)梅瘴。

白話文:

瘴氣類型

  • 黃茅瘴
  • 青草瘴
  • 黃梅瘴
  • 新禾瘴
  • 黃茆瘴
  • 蝦蟆瘴
  • 黑腳瘴
  • 芳草瘴
  • 樸蛇瘴
  • 鎖喉瘴
  • 蛇瘴
  • 冷瘴
  • 熱瘴
  • 中箭
  • 煙瘴
  • 嵐瘴
  • 黃瓜瘴
  • 蚺蛇瘴
  • 蚯蚓瘴
  • 烏蜂瘴
  • 回頭瘴
  • 攪腸瘴
  • 梅瘴

(摭遺)鸚鵡瘴。(北戶錄)啞瘴。(嶺南衛生方)花風瘴。(醫林集要)烏腳瘴。(漳州志)人瘴。(使緬錄)炎瘴。楸頭瘴。(體仁彙編)桂花瘴。(泉州府志)暑濕瘴。毒水瘴。孔雀瘴。江米瘴。(證治大還)脖瘴。(湧幢小品)香花瘴。毒淫瘴。(廣東新語)菊花瘴。

(粵述)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記載了各種瘴氣的病名,例如鸚鵡瘴、啞瘴、花風瘴、烏腳瘴、人瘴、炎瘴、楸頭瘴、桂花瘴、暑濕瘴、毒水瘴、孔雀瘴、江米瘴、脖瘴、香花瘴、毒淫瘴、菊花瘴等等。

6. 瘴母有二

嶺表錄異云。有物自空而下。始加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管見良方云。腹脅間。有一癖塊。而痛者。名曰瘴母。蓋錄異瘴母者。乃颶母之屬。良方瘴母者。乃瘧母之類。名同遞異。

白話文:

《嶺表錄異》中記載:有一種東西從空中落下,一開始像彈珠,逐漸變成車輪大小,最後四散飄開。人接觸到它就會生病,稱之為「瘴母」。

而我曾見過一個良方:腹脅之間,有一個結塊而疼痛的,叫做「瘴母」。《嶺表錄異》中提到的「瘴母」,應該是「颶母」一類的病症。良方中的「瘴母」,應該是「瘧母」一類的病症。名稱相同,性質卻不同。

7. 寒熱異治

鄺湛若赤雅云。炎方土脈疏。地氣外泄。人為常燠所熯。膚理不密。兩疏相感。章木之氣通焉。上脘鬱悶虛煩。下體凝冷。吐之不可。下之不可。用藥最難。但宜溫中固下。升降陰陽。及灸中脘氣海三里。或灸大指及第五指。皆能止熱。予試立驗。如用大柴胡湯。及麻黃金沸草散。

白話文:

鄺湛若(赤雅)說:炎熱地區的地脈疏鬆,地氣外泄。人們經常受到溫熱的陽氣灼烤,皮膚腠理不緻密。這種外部和內部的疏鬆現象相互感應,讓章木之氣得以通行於人體。因此,上脘會鬱悶虛煩,下體會凝冷。既不能通過嘔吐來緩解,也不能通過通便來解決。用藥治療這種情況非常困難,只能溫暖中焦,固護下焦,升降陰陽,還可以艾灸中脘、氣海、三里這三個穴位。或者艾灸大拇指和大腳趾,都能起到止熱的作用。我親自試過,驗證有效。如果使用大柴胡湯、麻黃金沸草散等方劑,效果也很明顯。

青龍湯。是膠柱鼓瑟也。鮮不敗矣。而椿園西域聞見錄云。溫都斯垣。亦西域回國之大者也。大黃尤為至寶。以黃金數十倍兌換。蓋其地之一切疾病瘡瘍。得大黃即愈。百不失一。貴客來及大筵宴。皆以大黃代茶。若經年不服大黃。則必死。故雖貧苦小回。亦必有一半兩大黃。

囊系胸前。舌舔而鼻嗅之。考二書所載。乃內經所謂腠理開閉之異。寒方以寒。熱方以熱之義。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青龍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就像死板地照搬,很少能成功。而《椿園西域聞見錄》記載,溫都斯垣也是西域回教國家的強國。大黃在當地尤為珍貴,以數十倍黃金兌換。因為在那個地方,所有疾病和瘡瘍,只要服用大黃就能治癒,百發百中。貴客到訪和舉行盛大宴會時,都會用大黃代替茶水。如果長期不服用大黃,就會死亡。因此,即使是貧困的回民,也必須擁有半兩到一兩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