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3)
卷中 (3)
1. 廉瀝
先友篁墩吉虛士(安)嘗問予廉瀝何病?予茫然不能答。後讀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陶隱居梁武帝啟云:治廉瀝一紙,凡二篇,並是謝安衛軍參軍任靖書。後又治廉瀝貍骨方一紙,是子敬書,亦似摹跡。又宋董逌廣川書跋云:貍骨方,今官帖中定為王右軍書。唐人謂此本荀輿治勞方,右軍臨之,至今謂貍骨帖。梁武帝常以古書雜跡二卷,問於陶隱君,對以貍骨方,是子敬書,亦似摹跡。就二書所載考之,廉瀝乃勞之謂。外臺引蘇遊論云:因虛損得,名為勞極。吳楚云琳瀝,巴蜀云極勞。按廉淋一聲,廉瀝即淋瀝。又巢源云:屍疸病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差,變成此病,連歷,乃綿連歷久之義,正與淋瀝同。蓋江左時,用方言書,唐人乃改作勞也。閱千金等書,古方多用貍骨治勞,而後世用貓頭,方藥池物理小識,論之詳矣。
白話文:
先前我的朋友篁墩吉虛士(安)曾經問我「廉瀝」是什麼病,當時我無法回答他。後來我閱讀唐朝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得知,陶隱居在一封寫給梁武帝的信中提到,他治療了一種叫「廉瀝」的病症,共有兩篇文獻記載,都是由謝安的衛軍參軍任靖所寫。後來他又治療了另一個與「廉瀝」相關,用狸骨作為藥方的病例,這個藥方是由王羲之(子敬)所寫,看起來像是模仿的筆跡。
宋朝的董逌在他的《廣川書跋》中說,狸骨方在現在的官方碑帖中被認定為王羲之(右軍)的書法,但唐朝人認為這是荀輿的勞疾治療方。右軍臨摹過這份藥方,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都稱它為「狸骨帖」。梁武帝曾向陶隱君詢問兩卷古書和各種書跡,陶隱君回答他,狸骨方是王羲之的書法,看起來像是模仿的筆跡。
根據以上兩本書的記載,「廉瀝」實際上就是指的勞疾。《外臺祕要》引用蘇遊的理論說,這種病是由虛弱損傷引起的,被稱為勞極。在吳楚地區,人們稱這種病為「琳瀝」,在巴蜀地區則稱為「極勞」。根據音韻學,「廉淋」是一個詞,「廉瀝」就是「淋瀝」的意思。另外,《巢源》裡提到,屍疸病是由嶺南的瘴氣引起的,當地人長期患病無法痊癒,最後轉變為這種病症。「連歷」是指連續不斷、時間長久的意思,正好和「淋瀝」相同。在江南地區,人們使用方言書寫,唐朝人後來將「廉瀝」改為「勞」。
翻閱《千金方》等古籍,發現古人多用狸骨來治療勞疾,但後世改用貓頭。在方藥池的《物理小識》中,對這方面有詳細的討論。
2. 肺焦黃胖
孔毅父談苑云。賈山谷採石人。石未焦肺。肺焦多死。陸儼山農田余話云。作園士。治蔬圃。其人必病黃。日與穢惡之氣相近。蓋五藏之內脾香。臭惡氣入脾。以害脾也。今斯邦人亦云。石匠年老。多發乾咳。此以積年石末飛入腹裡。傷臟所致。醫不能療。又云。黃胖以常觸糞穢所發。乃與二書之言符矣。而醫書不言及者何諸。
白話文:
孔毅父在他的著作《談苑》中提到,賈山谷那裡的採石工人,若吸入的石塵未導致肺部受損,他們通常能活著;但一旦肺部因石塵而受損,大多會死亡。陸儼山在《農田餘話》一書中說,那些在菜園工作,長期處理蔬菜的人,他們往往容易患黃疸病。因為他們每天都接觸到污穢的空氣,我們人體內的脾臟是帶有香氣的,當這些臭氣進入脾臟時,就會對脾臟造成傷害。
同樣地,現在這地方的人也常說,那些石匠到了老年,大多會出現乾咳的症狀,這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石粉微粒進入他們的腹部,傷害了內臟所致,醫生對於這種情況也束手無策。還有人說,黃胖病是由於經常接觸到糞便污物所引發的,這和上述兩本書的說法相吻合。但為什麼醫學書籍中並沒有提及這一點呢?
3. 魃記鬾之訛
鬾。音奇。玉篇。小兒鬼也。故小兒繼病,謂之鬾。菊坡叢話云:今小兒乳哺時,值母有孕,輒眉心青黃泄瀉,此俗謂之「記」,乃鬾之訛也。巢源千金誤本,或作魃。故保嬰撮要云:魃病,又名鬾病。夫魃者,旱神也,何干小兒之疾?而萍洲可談云:世傳婦人有產鬼形者,不能執而殺之,則去夜復歸就乳,多瘁其母,俗呼旱魃,亦分男女。女魃竊其家物以出,男魃竊外物以歸。予按:此亦鬾之訛,遂呼為旱魃耳。又書影云:今中土大旱,輒謠某婦產旱魃,聚眾捽婦,用水澆之,名曰「澆旱魃」。嗚呼!魃之為魃,遂令產婦受澆水之苦,隻字之訛,一至於此,良可懼矣。
澹寮方,載治小兒鬾方云:音其,即解顱也。用錢氏鐵箍散,局方安腎圓。此說亦誤。(醫學啟蒙,謂之魅病,誤甚。)
白話文:
「鬾」這個字,發音像「奇」。根據古書《玉篇》的解釋,指的是小孩子的鬼魂。所以,當小孩接連生病,就會稱之為「鬾」。在菊坡叢話裡提到,如果小嬰兒在母親哺乳期間,母親又懷上了第二胎,孩子往往會出現眉心青黃、拉肚子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民間俗稱為「記」,實際上這是「鬾」的錯誤讀音。在《巢源》和《千金方》等古籍中,有時會誤寫為「魃」。因此,在《保嬰撮要》一書中提到的「魃病」,其實就是「鬾病」。
「魃」在古代神話中是代表旱災的神靈,與小孩子的疾病又有什麼關係呢?然而,在《萍洲可談》一書中記載,民間傳說有的婦女會生下鬼怪模樣的孩子,若不立即殺死它,它就會離開,但到了晚上又會回來吸吮母親的乳汁,導致母親身體衰弱。民間通常稱之為「旱魃」。據說,旱魃也有性別之分,女魃會偷家裡的東西出去,而男魃則會從外面偷東西回家。我認為這也是「鬾」的錯誤讀音所導致的,於是大家就把它們稱為「旱魃」了。
另外,《書影》一書中提到,當中國中部地區遭遇大旱時,人們常會流傳某位婦女生下了旱魃,然後聚集眾人抓住那位婦人,用水澆她,稱之為「澆旱魃」。唉,一個「魃」字的錯誤,竟然讓產婦承受被水澆的痛苦,這實在令人感到恐懼。
《澹寮方》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治療「鬾」病的方子,提到「鬾」的發音像「其」,也就是「解顱」的別稱。治療方法是使用錢氏鐵箍散和局方安腎圓。但是,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醫學啟蒙》一書中把這種病稱為「魅病」,這是非常錯誤的。)」
4. 摹姑
顏師古匡謬正俗云。或問曰。小兒羸疾,謂之摹姑,何也。答曰。此謂巫蠱爾,轉為摹姑。此病未即殞斃,而惙惙不陰,有似巫祝壓蠱之狀,故祭酬出之。或云。漢武末年,多所禁忌,巫蠱之罪,遂及貴戚,故其遺言,遍於三輔,至今以為口實也。胡侍真珠船云。韻會,摹姑小兒羸疾。
今云無辜,聲之訛也。方以智通雅云。凡物頭員,謂之孤都,俗以愁苦尖喙曰孤都,因以欒欒孤獨可憐之狀。黃公紹曰。小兒羸疾曰摹姑,是也。規模作規撫,無有摸音,則摹姑之聲,亦從無辜來。辜之為罪,正謂其粗惡堪憐也。予考數說,類似牽紐焉。按諸書引玄中記,無辜病,
為無辜女所病,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女鳥,一名姑⿱艹⿰犭⿱隹鳥鳥,一名夜行遊女,一名乳母鳥。曰女,曰姑,曰母,無辜之訛,而摹姑亦為鳥名明矣。又按蕪荑,治小兒疳疾,爾雅一名無姑,無既有摹音,摹姑即疳疾,因意無姑之得名,因治無姑之病,猶百合之於百合病耶。
並錄俟考。
白話文:
顏師古在《匡謬正俗》中提到,有人問他:為什麼稱呼生病的小孩為「摹姑」?他回答說,這原本是指一種巫蠱的疾病,後來轉變為「摹姑」。這種病不會立即致死,但孩子會持續地虛弱,就像被巫師施了蠱一樣,所以人們會舉行祭祀儀式來驅除它。有人認為,在漢武帝末年,因為當時的嚴厲法律和對巫蠱的懲罰,連皇親國戚都難逃一劫,因此這種說法在關中地區廣泛流傳,至今仍被人們所提及。
胡侍真的《珠船》中提到,《韻會》裡解釋「摹姑」是小孩的虛弱疾病,現在通常稱為「無辜」,這是語音上的誤解。方以智在《通雅》中寫到,凡是圓形的東西都可以稱為「孤都」,民間常把瘦削愁苦的樣子叫做「孤都」。黃公紹說,生病的小孩被稱為「摹姑」,這說法是正確的。在「規模」這個詞中,「模」字發音沒有「摸」的讀音,由此可推測「摹姑」的發音可能來自「無辜」。而「辜」字代表罪過,正是在描述這種病的兇猛和值得同情。
我研究了這些說法,發現它們之間有些聯繫。根據一些書籍引用的《玄中記》,「無辜病」是由「無辜女」引起的,也被稱為「天帝少女」、「女鳥」、「姑⿱艹⿰犭⿱隹鳥鳥」、「夜行遊女」或「乳母鳥」。由於都與「女」、「姑」、「母」相關,「無辜」的誤解導致了「摹姑」也成為了一種鳥的名字。此外,蕪荑可以治療兒童的疳疾,《爾雅》中的一個別名就是「無姑」。既然「無」有「摹」的讀音,那麼「摹姑」很可能就是指疳疾。我猜測「無姑」這個名字的由來,可能是因為它能治療「無姑」這種疾病,就像「百合」對應的「百合病」一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解釋可能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