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瘴名不一

巢源。嶺南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外臺引備急,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按後漢書馬援傳,軍吏經瘴疫,又宋均傳,則云:「及馬援卒於師,軍士多溫濕病。」由此觀之,瘴即溫濕之氣,特以南方嶺嶂之地,此氣最酷烈,故謂之瘴氣也。其名稱頗繁,今以余所知錄下。

黃芒瘴、黃茅瘴。(南方草木狀)青草瘴。(巢源)黃梅瘴、新禾瘴。(桂海雜誌)黃茆瘴(番禺雜記)蝦蟆瘴、黑腳瘴、芳草瘴、樸蛇瘴、鎖喉瘴、蛇瘴。(聖濟總錄)冷瘴、熱瘴、中箭。(瘴瘧論)煙瘴、嵐瘴、黃瓜瘴、蚺蛇瘴、蚯蚓瘴、烏蜂瘴、回頭瘴、攪腸瘴。(管見良方)梅瘴。(摭遺)鸚鵡瘴。(北戶錄)啞瘴。(嶺南衛生方)花風瘴。(醫林集要)烏腳瘴。(漳州志)人瘴。(使緬錄)炎瘴、楸頭瘴。(體仁彙編)桂花瘴。(泉州府志)暑濕瘴、毒水瘴、孔雀瘴、江米瘴。(證治大還)脖瘴。(湧幢小品)香花瘴、毒淫瘴。(廣東新語)菊花瘴。(粵述)

白話文:

[瘴名繁多]

在古代醫學中,瘴氣被視為一種疾病,類似於北方的感冒。根據古籍記載,在嶺南一帶,人們通常稱之為「瘴」,而江北地區則統一稱呼為「瘧疾」。這些不同的稱呼反映了各地的方言差異,實際上並無太大的病理區別。根據《後漢書》中馬援傳記的描述,軍隊中的官兵曾遭受瘴疫侵襲。另在宋均傳記中也有記載,當馬援在戰場上逝世時,許多軍人遭受了類似熱帶疾病的折磨。由此可見,所謂的「瘴」就是一種由高溫和濕度引起的疾病。之所以被稱為「瘴氣」,是因為這種疾病特別盛行於南方的山嶽地區,那裡的氣候極端炎熱且潮濕。關於「瘴」的種類,現將我所知的記錄如下:

黃芒瘴、黃茅瘴(出自《南方草木狀》),青草瘴(出自《巢源》),黃梅瘴、新禾瘴(出自《桂海雜誌》),黃茆瘴(出自《番禺雜記》),蝦蟆瘴、黑腳瘴、芳草瘴、樸蛇瘴、鎖喉瘴、蛇瘴(出自《聖濟總錄》),冷瘴、熱瘴、中箭(出自《瘴瘧論》),煙瘴、嵐瘴、黃瓜瘴、蚺蛇瘴、蚯蚓瘴、烏蜂瘴、回頭瘴、攪腸瘴(出自《管見良方》),梅瘴(出自《摭遺》),鸚鵡瘴(出自《北戶錄》),啞瘴(出自《嶺南衛生方》),花風瘴(出自《醫林集要》),烏腳瘴(出自《漳州志》),人瘴(出自《使緬錄》),炎瘴、楸頭瘴(出自《體仁彙編》),桂花瘴(出自《泉州府志》),暑濕瘴、毒水瘴、孔雀瘴、江米瘴(出自《證治大還》),脖瘴(出自《湧幢小品》),香花瘴、毒淫瘴(出自《廣東新語》),菊花瘴(出自《粵述》)。

2. 瘴母有二

嶺表錄異云。有物自空而下。始加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管見良方云。腹脅間。有一癖塊。而痛者。名曰瘴母。蓋錄異瘴母者。乃颶母之屬。良方瘴母者。乃瘧母之類。名同遞異。

白話文:

【瘴母有兩種】

根據嶺南地區的記載,有一種東西會從空中落下,初時小如彈珠,隨後逐漸擴大至車輪般大小,然後四處散開,人一旦被它擊中就會生病,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瘴母」。

另外一種說法來自管見良方,當腹部或脅部出現一個硬塊,並且感到疼痛時,這也被稱為「瘴母」。前一種「瘴母」類似於颶風的先兆,後一種「瘴母」則類似於瘧疾的病源。雖然兩者都稱為「瘴母」,但實際上指的是不同的現象。

3. 寒熱異治

鄺湛若赤雅云。炎方土脈疏。地氣外泄。人為常燠所熯。膚理不密。兩疏相感。章木之氣通焉。上脘鬱悶虛煩。下體凝冷。吐之不可。下之不可。用藥最難。但宜溫中固下。升降陰陽。及灸中脘氣海三里。或灸大指及第五指。皆能止熱。予試立驗。如用大柴胡湯。及麻黃金沸草散。

青龍湯。是膠柱鼓瑟也。鮮不敗矣。而椿園西域聞見錄云。溫都斯垣。亦西域回國之大者也。大黃尤為至寶。以黃金數十倍兌換。蓋其地之一切疾病瘡瘍。得大黃即愈。百不失一。貴客來及大筵宴。皆以大黃代茶。若經年不服大黃。則必死。故雖貧苦小回。亦必有一半兩大黃。

囊系胸前。舌舔而鼻嗅之。考二書所載。乃內經所謂腠理開閉之異。寒方以寒。熱方以熱之義。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鄺湛若在《赤雅》一書中提到,在炎熱地區,土壤的特性鬆散,地氣容易向外洩漏,人們長期處於高溫環境,導致皮膚毛孔不易緊密,這種情況下,人體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如樹木等)氣息交換密切。上半身可能感到鬱悶、虛弱和煩躁,下半身卻可能感覺到冰冷。對於這種病症,既不能催吐也不能瀉下,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然而,適當的方法是溫暖中焦、鞏固下焦,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可以考慮針灸中脘、氣海和三里穴,或者針灸大拇指和小指,這些都能有助於降溫。我親自實踐過,效果立竿見影。如果使用大柴胡湯或麻黃金沸草散,以及青龍湯等藥物,這就如同用固定音高的琴絃來彈奏多變的音樂,往往會造成病情惡化。

在椿園的《西域聞見錄》中提到,溫都斯垣是一個位於西域的大國家,這裡的人們視大黃為珍貴的寶物,其價值甚至高於黃金數十倍。因為當地所有疾病,包括各種瘡瘍,只要使用大黃都能痊癒,成功率極高。他們對待尊貴的客人和大型宴會時,都會以大黃代替茶水供應。如果一年內未服用大黃,當地人認為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即使是貧窮的居民,也會隨身攜帶至少半兩大黃,掛在胸前,時常用舌頭舔舐並用鼻子嗅聞。

綜合參考以上兩本書籍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符合《內經》中提到的關於腠理(皮膚毛孔)開閉的差異,以及寒冷地區用寒性藥物,炎熱地區用熱性藥物的原則,這些知識也是值得我們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