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0)
卷中 (10)
1. 金箔治杖瘡
四朝聞見錄云。王涇頗宗繼先術。亦有奇驗。然用藥多孟浪。高宗居北宮。苦脾疾。涇誤用瀉藥。竟至大漸。孝宗欲戮之市朝。憲聖以為恐自此醫者。不敢進藥。止命天府杖其背。黥海山。涇先懷金箔以入。既杖。則以傅。若未受杖者。邦俗打撲腫疼。亦傅金箔。未無所自也。
白話文:
四朝見聞錄中記載:王涇十分推崇張繼先的醫術,也有許多奇妙的驗證。但是他用藥常常冒失。宋高宗居住在北宮時,患有脾胃之疾。王涇誤用瀉藥,導致高宗病情加重。宋孝宗想要在集市上公開處死王涇。宋孝宗的母親憲聖後認為,這樣做會讓以後的醫生不敢治病。於是隻命令天府監杖打王涇的背部,並在他身上刺上「海山」二字。王涇事先用金箔藏在身上,被打後,用金箔敷在傷口上,看起來就像是沒有捱打一樣。民間習慣在被毆打腫痛時敷金箔,這也是有原因的。
2. 丹藥
程宗衡釋方云。丹丸之大者也。程涓千一疏云。丹單也。一方治諸病之謂。予按二說皆非也。趙與峕賓退錄。引王思誠翠虛篇序云。採時喚為藥。煉時喚為火。結時謂之丹。又聖濟總錄云。丹者。烹煉而成。有一陽在中之義。丸者。取其以物收攝而已。今以火煉及色赤者為丹。
白話文:
程宗衡解釋方劑說,丹丸是藥物中體積大的。程涓千補充說,丹是單劑藥。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對。趙與峕的《賓退錄》引用王思誠的《翠虛篇》序文說,採摘草藥時稱為「藥」,煉製時稱為「火」,結成塊狀時稱為「丹」。又根據《聖濟總錄》,丹經過烹煉而成,其中含有「一陽」的含義。丸是取用藥物包容收攝而成。現在人們把用火煉製的和顏色呈紅色的藥物稱為丹。
非煉者為丸。又按抱朴子云。仙藥之上者。丹砂。陶弘景丹云。丹即硃砂也。蓋以方士多煅煉服餌。凡諸石煅煉之物。泛然稱之丹。後草藥。如控涎丹。亦稱之丹。竟無知其所由焉。
白話文:
不是用煉丹術製成的便是丸藥。另據《抱朴子》記載,仙藥中的上品是丹砂。陶弘景的《丹經》說,丹砂就是硃砂。大概是因為方士們多用加熱煉製的方法服用,所以凡是用礦物質煅煉出來的東西,都泛稱為丹。之後的草藥中,像控涎丹這樣的藥丸,也被稱為丹。竟然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源。
3. 六一泥
仙丹。以六一泥封之火之。始見抱朴子金丹卷。未言六一泥是為何物。黃白卷云。以蚓螻土。及戎鹽為泥。泥釜外。此蓋六一泥。千金而降。其方漸繁。然六一泥。唯取其堅固。使藥氣不泄耳。按商浚博聞類纂云。凡爐火中。用鹽泥。乃是鹽爛研細。自然成泥。一名六一泥。
六與一皆水數也。鹽泥固濟。醫家常為之。而其知為六一泥者殆希矣。本草述云。六味同為末。故云六一泥非。
白話文:
仙丹:用六一泥封住爐火。最初記載於「抱朴子」的金丹卷中。書中沒有說明六一泥是什麼東西。而在「黃白卷」中提到,可以用蚯蚓的土和戎鹽製成泥,並塗抹在爐釜外。這可能是六一泥。從「千金」藥方開始,配方逐漸複雜。不過六一泥仍是用來增加堅固度,防止藥氣洩漏。根據「商浚博聞類纂」的記載,爐火中使用的鹽泥是用鹽研磨後自然形成的泥狀物,也被稱為六一泥。
4. 刀圭
陶氏本草序例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梧桐子大。醫心方。引範汪方云。二麻子為一小豆。三小豆為一梧實。二十黍粟為一簪頭。三簪頭為一刀圭。外臺刪繁車前草湯方後云。一刀圭者。准丸如兩大豆大。漢律曆志注云。六千四黍為一圭。按數說似異。而其實大抵同。
白話文:
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序中說,刀圭是十分之一寸的長度,相當於梧桐子的大小。
《醫心方》引用範汪的說法,稱:兩粒麻子是一小豆,三小豆是一梧桐子,二十粒黍子是一簪頭,三簪頭是一刀圭。
《外臺祕要》中車前草湯劑的方子後面說,一刀圭就是丸成兩個大豆般大小。《漢書·律曆志》的注釋說,六千四百粒黍子相當於一圭。
這些說法雖然數字上略有不同,但實際大小基本一致。
董谷碧里雜存云。按晦翁感興詩。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然學者皆不知刀圭之義。但知其為妙藥之名耳。嘉靖十四年。八月晦日。忽悟刀圭二字。甚痛快。不知古人亦嘗評及此否前在京買得古錯刀三枚京師人謂之長錢云是部中失火。煨燼中所得者。其錢形正似今之剃刀。
白話文:
董谷《碧裏雜存》中說:根據晦翁的感興詩,刀圭一入口,白天就能生出羽毛。但是,學者們都不知道刀圭的含義,只知道這是一個妙藥的名字。嘉靖十四年的八月晦日,我忽然明白了刀圭兩字的深刻含義,感到十分痛快。不知道古人是否也曾評述過這兩字。之前我在京城買到三枚古代錯刀,京師人稱它們為長錢,說是從部中失火,在灰燼中找到的。這些錢的形狀很像現在的剃刀。
其上一圜。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貫索之處。蓋服食家。舉刀取藥。僅滿其上之圭。故謂之刀圭。言其少耳。刀。即錢之別名。布也。泉也。錯也。刀也。皆錢之類也。我年號款識。殆漢物乎。又按千金。太乙神明丹方後云。凡言刀圭者。以六粟為一刀圭。一說云。三小豆為一刀圭。
據以上諸說。六粟疑是六十粟之訛。
白話文:
最上面有一個圓圈,很像圭璧的形狀。中間有一個小孔,用來穿繩子。據說煉丹家拿刀取藥,只取滿上面的那個圭璧部分,所以叫做刀圭。其實就是說它的量很少。刀,就是錢的另一種稱呼。布、泉、錯、刀,這些都是錢的種類。我看上面的字號應該是漢代的。另外,根據《千金方》,太乙神明丹的方子後面說:凡是提到刀圭的,都以六粒粟子為一刀圭。另一種說法是:三顆小豆子為一刀圭。
5. 三建
程氏釋方云。附子。川烏。天雄。性燥而悍烈。乃雄健之藥也。又陶隱居云。三種本出建平。故謂之三建。蘇敬則辨陶之非。謂建乃堇之訛。蓋堇烏頭苗耳。亦未為得也。又周草窗癸辛雜誌云。川烏建上。頭目虛者主之。附子建中。脾胃寒者主之。天雄建下。腰腎虛憊者主之。
白話文:
程氏在《釋方》中說:附子、川烏、天雄性情燥烈強勁,是雄壯有力的藥物。陶隱居也說:這三種藥材原本出產在建平,所以稱為「三建」。蘇敬則批駁陶隱居的說法,認為「建」是「堇」的訛誤,指的應該是烏頭苗。不過,蘇敬則的說法也未必正確。
周草窗在《癸辛雜誌》中說:川烏主治頭目虛弱;附子主治脾胃寒冷;天雄主治腰腎虛憊。
予按仲景有建中湯。果如雜誌之言。則當曰建三湯。而不可曰三建湯也。嘗讀謝靈運山居賦云。二冬並稱而殊性。三建異形而同出。自注。三建者。附子天雄烏頭。三建之名。蓋其來尚矣。偶檢韻書。建根一聲。巢源。瘡根一名瘡建。本草。毛茛。一名毛建。因竊疑三建。或是三根之謂。
白話文:
我依據中醫經典《傷寒論》記載的建中湯。如果真的像雜誌上所說,應該寫成「建三湯」,而不是「三建湯」。我曾經讀到謝靈運的《山居賦》,裡面提到:「二冬雖然同名,但特性不同;三建外形不同,但來源相同。」自註:「三建」指的是附子、天雄和烏頭。可見「三建」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偶然檢閱《韻書》,發現「建」字發根一聲,與巢源的「巢」字同音。在瘡根,又名瘡建。在《本草綱目》中,毛茛又名毛建。因此我懷疑「三建」可能是「三根」的另一種說法。
王晉三古方選注云。三生飲方中。南星作虎掌云。肘後方名三建湯。附子小而叢生者。為虎掌。悉是天雄一裔。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誤。實非南星也。按肘後不載三生飲。此說殆為謬妄。
白話文:
王晉三在《古方選注》中說:《三生飲方》中的南星被稱為「虎掌」。《肘後方》將這種藥方命名為「三建湯」。附子體積小而且生長密集的叫做「虎掌」。這些都是屬於天雄的一種藥材。南星也被稱為「虎掌」,這是相沿的誤傳。實際上,它並不是南星。但是,我查閱了《肘後方》,其中並沒有記載「三生飲」。所以,這種說法可能是錯誤的。
6. 騙馬丹
程泰之演繁露云。嘗見藥肆鬻腳藥者。榜曰騙馬丹。歸檢字書。其音為匹轉。且曰躍而上馬。通典曰。武舉制土木馬於裡閭間。教人習騙。始悟騙之為義。予按神仙遺論。便毒。一名騙馬墜。蓋亦取義於此。薛蔚西廂注。騙馬盜賊之屬。誤也。
白話文:
程泰之的《演繁露》中說:我曾經在藥店裡看到賣腳藥的,招牌上寫著「騙馬丹」。回家查閱字書,發現它的發音是「匹轉」。而且書中還說「跳躍著上馬」。《通典》中記載:武舉制度在里巷間設置木馬,教人練習騎馬。這才明白「騙」的意思。我查閱《神仙遺論》,便毒有一種藥名叫「騙馬墜」,它的名字也取自這個意思。薛蔚的《西廂注》中寫騙馬是盜賊的同類,這是錯誤的。
7. 中毒昏眩
陸粲庚已編云。盛御醫寅。一日晨入徹藥房。忽頭痛昏眩欲絕。群醫束手。莫知何疾。敕募人療治。有草澤醫人。請見。投藥一服。逡巡即愈。上奇之。召問所用何方。對曰。寅空心入藥室。卒中諸藥之毒。能和諸藥者。甘草也。臣用是為湯以進耳。非有他術也。上詰寅。果未晨饔而入。
白話文:
據陸粲庚編纂的書記載,一位名為寅的御醫。某天早上進入藥房後,突然頭痛眩暈,幾乎昏倒。眾多醫生束手無策,不知是什麼疾病。皇帝下令徵召能治癒此病的人。有一位民間醫生請求拜見,他開了一劑藥,很快患者就痊癒了。皇帝感到非常驚奇,召見醫生詢問他使用了什麼藥方。醫生回答說:寅御醫在空腹時進入藥房,突然被各種藥物的毒氣毒到。能夠調和各種藥物毒性的就是甘草。我用它來煎藥給他服用,並沒有其他辦法。皇帝責問寅御醫,果然是在未吃早餐的情況下進入藥房的。
乃厚勞其人云。龔氏回春。載藥室家人。正銼藥。忽仆地不省人事。此非病也。必藥氣薰蒸。中於藥毒。令與甘草煎湯。灌之立醒。都本於此。
白話文:
根據龔氏的《回春》記載,一家藥房的員工正在研磨藥材時,突然昏倒失去意識。這不是疾病,而是藥物氣息燻蒸,中了藥毒。有人讓他服下甘草熬製的湯藥,灌下後他立刻清醒過來。這都是根據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