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
卷中 (1)
1. 卷中
2. 病分左右
王文正筆錄。載太祖與張永德洎當時宿將數人。同從周世宗。徵淮南。戰於壽春。獲一軍校。欲全活之。而被瘡已重。且自言素有癱風病。請就戮。及斬之。因令部曲視其病患之狀。既而睹其藏府及肉色。自上至下。左則皆青。右則無他異。中心如線直分之。不差發毫焉。按以理揆之。
風屬木。木色青。此宜然也。蓋人身一氣脈也。今及其感病。左癱者不及右。右瘓不及左。麻痹亦有如此者。又有汗出偏於下右者。又有瘡瘍左不淫於右。右不浸於下者。又有偏腸毒。自首至踵。平分寒熱者。(見船窗夜話。)雖則一氣脈。其有界限如此。筆錄所載。恐不虛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由王文正記錄下來的。講述的是太祖與張永德以及當時的幾位老將,一同跟隨周世宗徵討淮南,在壽春作戰時,俘獲了一名軍官。他們本想放他一條生路,但這名軍官的傷勢已經很嚴重,而且他自稱一直患有癱瘓風病,請求被處決。在執行死刑後,太祖下令手下查看他的病態。後來,當他們看到他的內臟和肌肉顏色,從上到下,左側全部是青色,右側則沒有任何異常。這種情況就像有一條直線從中間將身體一分為二,左右兩側的差異極為明顯。
根據醫理來看,風邪屬於木性,而木的顏色是青色,所以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人體的氣血運行本就是一體的,但一旦生病,左側癱瘓就不會影響到右側,右側癱瘓也不會影響到左側。同樣的,也會有左側或右側局部出汗,或是左側或右側的瘡瘍只在那一側擴散,不會影響到另一側的情況。還有的是,有些人的腸胃問題,從頭到腳,寒熱都平分兩側。這些都是筆錄中記載的真實情況,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以上就是對古文中醫學理論的一個現代化的解讀,描述了人體疾病可能出現的左右側分化現象。
3. 草子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草子。即寒熱時疫。南中吏卒小民。不問病源。使人以小錐刺臂及舌尖出血。謂之挑草子。實無加損於病。必服藥乃愈。又王貺指迷。論瘴瘧云。南方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此蓋沙病而已。
白話文:
范成大在他的著作《桂海虞衡志》中提到,所謂的「草子」,就是指的流行性感冒或者是傳染病。在南方,無論是官員、士兵還是普通百姓,他們在生病時,不分病因,都會讓人用小針去刺自己的手臂或是舌尖,讓其出血,稱這種行為為「挑草子」。但實際上,這種方法對於病情並沒有任何幫助,疾病必須要通過吃藥才能痊癒。此外,王貺在他的《指迷》一書中討論到瘴瘧時也提到,南方人會稱這種病為「中箭」,或者也叫做「中草子」,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由沙蟲引起的疾病罷了。
4. 吹霎
癸辛雜識云。吹霎二字。見劉長卿用之。作傷寒感冷意。問之則謾云。出漢書。然莫可考也。繼閱方書。於香芎散證治云。吹霎傷風。頭疼發熱。此必有所據也。予考諸書。香芎散證治。未見有載此二字者。唯十便良方。傷寒門首云。傷風吹霎附。乃似指咸冒。又和劑指南云。
凡傷風者。皆因脫衣感冒。被風吹霎。著則灑然骨寒毛起。惡風自汗者。乃是傷風證也。凡風吹則體自寒。惡風無汗者傷寒證也。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在古書「癸辛雜識」中提到,「吹霎」二字最早出現在劉長卿的作品中,被用來形容感受風寒的狀態。當問及其來源,他回答說是出自「漢書」,但卻找不到具體的證據。後來在醫學古籍中,發現「香芎散」的治療範疇中有提到「吹霎傷風」,會引起頭痛發燒,顯然這兩個字有其根據。經過查閱各類書籍,除了「香芎散」之外,並無其他地方記載「吹霎」一詞。只有在「十便良方」的「傷寒門」一章開頭寫到,「吹霎」應是指感受風寒。再看「和劑指南」中對「傷風」的描述,通常都是因為脫衣後受涼或被風吹後感受風寒,身體會出現雞皮疙瘩,感到骨頭寒冷,並且會有怕風、自汗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傷風」症狀。而如果被風吹後身體直接感到寒冷,且怕風但不出汗,那就是「傷寒」的症狀了。
5. 病從口鼻入
仁齋直指云。暑氣自口鼻而入,凝之於牙頰,達之於心胞絡,如響應聲。此暑自口鼻而入也。吳昆升麻葛根湯考云。冬月應寒,而反大溫,民受其濕厲之氣,名曰冬溫,非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皮毛未得受邪,故無汗。又疫瘧五神丸塞鼻法考云。以疫氣無形,由鼻而入,故亦就鼻而塞之。此冬溫疫氣,並自鼻而入也。又太無神朮散考云。山嵐瘴氣,謂山谷間障霧,濕土敦阜之氣也。濕氣蒸騰,由鼻而入,呼吸傳變,邪正分爭。又醫學全書云。瘴氣之病,東南兩廣,山峻水惡,地溫漚熱,春秋時月,外感霧毒,寒熱胸滿少食,此毒從口鼻入也。
此瘴氣自口鼻而入也。廣筆記云。傷寒溫疫三陽證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經屬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之入,必從口鼻,故兼陽明證者獨多。此陽明病從口鼻而入也。張錫駒傷寒直解云。霍亂者,不從表入,不涉形層,大邪從口鼻而入,直中於內,為病最急。
又云。痧者,即天地間不正之氣,濕熱熏蒸,從口鼻而入,不吐不瀉,腹中絞痛,俗所謂絞腸痧是也。此霍亂及痧,並自口鼻而入也。沈明宗金匱注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也。此中惡從口鼻而入也。諸書所載已如此,世人徒因吳又可之言,而知瘟疫自口鼻而已。
白話文:
【病從口鼻入】
根據古籍「仁齋直指」所記載,酷熱的天氣會透過口鼻進入人體,積聚在牙齒和臉頰,進一步影響到心臟周圍的血管,就像聲音響起一樣迅速,這就是酷熱從口鼻進入人體的方式。
吳昆在「升麻葛根湯考」中提到,冬天本該寒冷,但若出現異常高溫,人們就會受到這種濕熱空氣的影響,稱之為冬季溫熱症。這種非正常季節的氣候,會通過鼻子進入人體,皮膚尚未受邪氣侵襲,因此不會出汗。對於疫瘧五神丸的鼻塞療法,他認為由於疫氣無形,所以通過堵塞鼻子來防範,這也是冬季溫熱和疫氣都是從鼻子進入人體的說明。
「太無神朮散考」記載,山嵐瘴氣是指山谷間的障霧和濕土氣息。這些濕氣上升後由鼻子進入人體,導致呼吸系統變化,身體的正邪兩股力量開始抗衡。醫學全書也提到,瘴氣疾病在東南沿海地區,山勢陡峭,水源惡劣,地溫高且潮濕,春秋季節,人們容易感染霧氣毒素,出現寒熱、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毒素正是從口鼻進入人體。
「廣筆記」指出,在傷寒和溫疫的三陽證狀中,常常伴隨著陽明證狀,因為手陽明經脈連接大腸,與肺臟互為表裡,且都開竅於口部。因此,任何邪氣入侵,必然會從口鼻進入,所以陽明證狀的出現頻率特別高,這表明陽明病也是從口鼻進入人體。
張錫駒在「傷寒直解」中描述,霍亂這種病,不是從皮膚表面侵入,也不涉及身體的形態層面,而是邪氣從口鼻進入,直接影響內臟,病發極快。
另外,痧症,是由天地間的不正之氣,濕熱蒸騰,從口鼻進入人體,引發腹痛,常見的就是所謂的絞腸痧。這顯示出霍亂和痧症,同樣是從口鼻進入人體。
沈明宗在「金匱注」中解釋,中惡的症狀,俗稱絞腸痧,是惡臭有毒的氣體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臟、胸腔、腸胃和其他臟腑。這表明中惡也是從口鼻進入人體。
眾多古籍已有這樣的記載,然而,世人大多隻因吳又可的說法,才知瘟疫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