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9)

回本書目錄

卷中 (9)

1. 種痘

醫通云。邇年有種痘之說。始自江左。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詳究其源。云自玄女降乩之方。金鑑云。古有種痘一法。起自江右。達於京畿。究其所云源。云自宋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遂傳於世。弋陽縣誌云。黃旻曙五十三郡人。徐成吉五十五郡人。

白話文:

據《醫通》記載,近年來流行種痘的說法。這種做法最初流行於長江以南地區,後來傳播到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和齊地(今山東)。近來則已在南北各地廣泛流行。仔細探究其起源,有人說來自仙女附身降乩所傳授的方法。

《金鑑》記載,古時有一種種痘的方法,起源於長江以南,後來傳播到京城。至於其所說的起源,說是宋真宗時期,峨眉山出現了一位神人,化身為丞相王旦的兒子,種痘痊癒,於是此法便傳播於世。

《弋陽縣誌》記載,黃旻曙是五十三郡人,徐成吉是五十五郡人。

得十全神痘法。以棉絮取痘漿之佳者。送人鼻內。及愈有瘢如真。往往靈驗。遠近皆聞其風焉。方象瑛種痘小引云。江楚間。多種神痘。相傳昔有道士。憫痘症殺人。禮峨眉山。四千九日。夢授某童子仙苗。翌日痘出。李仁山(蘇州人享保中來寓於崎館。)云。種痘之法。出自神授。

白話文:

習得了十全神痘法。用棉絮收集上等的痘漿,送入人的鼻子裡,等痊癒後就會留下像真的一樣的痘疤,這種方法經常很靈驗,遠近的人們都聽說了它的神奇之處。《方象瑛種痘小引》中說,江楚一帶,很多人接種神痘。傳說從前有一位道士,哀憐痘症害死人,就禮拜峨眉山,經過四千九天,夢中受某童子傳授仙苗。第二天就長出了痘。李仁山(蘇州人,享保年間來到崎館居住)說,種痘的方法是神明傳授的。

前有徽商施姓者。泛海至一山。遇天后顯靈。授以此法。按種痘之源。諸說渺茫如此。蓋其起自明季無疑矣。聞斯邦房州濱海一村。有自數百年前。行種痘法。多用乾苗。乃先於彼土。而知用此。亦奇矣。夫痘之順逆。繫於受毒之輕重。不由種與不種。然不種而逆。人必委之於天。

種而逆。必恨種者。不若任其自然也。有人問痘可種否者。予則常以此為答。

白話文:

過去有一位姓施的徽州商人,乘船出海來到一座島嶼。他遇到了天后娘娘顯靈,傳授給他種痘的方法。關於種痘的起源,眾說紛紜,難以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種痘技術始於明代末期。聽說靠近房州海邊有一個村莊,已經實行種痘數百年了。他們大多使用乾苗。他們比其他地方更早知道使用這種方法,真是奇妙。痘瘡的順利與否,取決於所受病毒的輕重,與是否種痘無關。然而,不種痘而感染痘瘡,人命只能聽天由命。

2. 五雲子

名醫五雲子。名寧宇。系出於太原王氏。慶安中投歸。住於東都。就學醫者眾。萬治三年。庚子四月十六日卒。墓在三田小山大乘寺。後門人數輩。列於醫官。於是一派相傳。盛於今焉。張膏字甘子。號提山。朝鮮之役。屬袁了凡從軍。為我兵所俘。張善眼醫。后豐公遣歸之。

白話文:

一位名醫叫五雲子,原名寧宇,出身太原王氏。慶安年間投奔滿清,住在北京。前來向他求學醫術的人很多。萬治三年,庚子年四月十六日去世,葬在三田小山的大乘寺。他門下的弟子輩出,列為醫官。於是他的醫派世代相傳,至今仍很盛行。張膏,字甘子,號提山。在朝鮮戰役中,他投靠袁了凡從軍,被我軍俘虜。張膏擅長眼科醫術,豐公後來遣送他回國。

贊州渡邊氏得其術。行眼醫。子孫相傳於今。又孟二寬武林人。朝鮮之役。為我軍所俘。業醫改姓名稱武林次庵。明歷三年死。其孫唯七為赤穗侯臣。殉節。

白話文:

贊州的渡邊氏學會了(針灸)技術。以眼科聞名,子孫相傳至今。還有孟二寬,是武林人。朝鮮戰爭中被我軍俘虜,從事醫業並改名為武林次庵。明歷三年去世。他的孫子唯七是赤穗侯的臣子,後殉節身亡。

3. 卜齋

板阪卜齋手鈔針灸聚英四卷。有那波道圓。及陳元贇跋。皆真跡。卷末有淺草文庫印記。卜齋名如春。世為名醫。好畜書。居於淺草寺之北。明曆元年十一月卒。墓在竹門醫王院。林學士(信篤)銘。予近購此書於一書鋪。因其六世孫宗悅來乞之懇篤。遂與之。以歸於其家。

白話文:

板阪卜齋親自手抄的《針灸聚英》四卷。上有那波道圓和陳元贇的題跋,都是真跡。卷末有淺草文庫的印記。卜齋名為如春,世代醫術精湛。酷愛藏書,居住在淺草寺北邊。明曆元年(1655年)11月去世。墓地位於竹門醫王院。林學士(信篤)親自為他題寫了墓誌銘。我最近在一間書店購買了這本書。因為卜齋的六世孫宗悅懇切請求,於是我便將書贈還給他,讓他帶回家珍藏。

今記陳氏跋曰。嘗觀人之生也。以水土。水土之失宜。則疾病因焉。古之聖人。既創草木之劑調之矣。然又以為草木效遲。不若金火之功速也。此針灸之書所繇作也。茲有針灸節要二書。流傳於世久矣。儒醫板阪卜齋翁。重錄而正之。以珍其傳焉。倘亦以金火襄水土之不及。

白話文:

陳氏在書後寫道:我曾觀察人的生命是由水土構成的。如果水土出了問題,就會引發疾病。古代聖人已經創製了草木藥方來調和水土。但是,聖人認為草木藥方的療效較慢,不如使用金屬鍼和火灸的方法療效快。這就是《針灸》這本書的由來。目前,《針灸節要》這兩本書已經流傳很久了。醫學家板阪卜齋翁將它們再次整理校正,並視為珍寶加以傳承。如果水土不足,還可以藉助金屬鍼和火灸來彌補。

而起千百世之疲癃者乎。不佞遇過齋頭。披閱而有得於心。遂濡筆於下。以旌吾翁力古之功。明崇禎戊寅。孟秋中浣十九日。虎林元贇謹題。按崇禎戊寅者。本邦寬永十五年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能治癒數千年來積弱衰敗的疾病。我不才,有幸讀到了齋頭的這篇文章,讀後深受啟發,於是提筆寫下了這篇序文,以表彰我父親研究古代醫藥的功績。明朝崇禎戊寅年,仲秋中浣十九日,虎林元贇謹題。注:崇禎戊寅年就是日本寬永十五年。

4. 俞璉書

先考藍溪公。藏嘉靖中太醫院俞璉。送日域金持重公序一幅云。重公好為醫方。東國之豪傑也。凡三百餘言。書法似松雪。數十年前。偶為人借失。今歸於不知何人。懊惜之至。不可弭忘。聊記於此。

白話文:

我的先父藍溪公收藏了嘉靖年間太醫院俞璉寫給日本金持重公的序文一幅。金持重公熱衷於醫術,是東方的傑出人物。序文共有三百多字,書法如同松雪道人。幾十年前,我曾不小心將序文借給別人遺失了。現在不知道到了誰的手裡。我非常懊悔,無法忘記。在此聊作記錄。

5. 瞽醫

谷友信字文卿。號藍水。三藏失明。受針醫術於祖考玉池先生。而善賦詩。記憶書傳。講唐明諸家之詩。殆解人頤。名聲漸盛。王侯大人。競邀侍焉。中年棄針移於內醫。記藥方三百有餘。行道之際。口必誦之。予嘗造其廬。坐有抽屜箱子。其內實小紙袋。貯藥二百許。謂余曰。

白話文:

谷友信,字文卿,號藍水,三歲時失明。從祖上玉池先生那裡學到了針灸技術,同時也擅長寫詩,能記住大量書本和傳記,講解唐代和明代各家詩歌。他口才了得,名聲逐漸響亮。各路王公貴族競相邀請他前去侍奉。中年時放棄針灸,轉而從事內科治療,記住了三百多個藥方,在行醫過程中,時時口述這些藥方。我曾拜訪他,他家有一隻抽屜箱子,裡面裝滿了小紙袋,裡面放著大約二百種藥物。他對我說:

僕用桂。必選東京上好者。請試焉。伸手引屜。直取出小袋中物示之。其為無異明目人。或以為依小袋次第記之。竊亂抽其一問。或摸或嗅。而言其藥。曾無一差。人殫驚異。以是其技亦稍行權貴間。遂有仕進之志。不果而歿。夫瞽而為醫。於四診中。不得不缺望之一診矣。

白話文:

我使用桂花,一定會選用來自東京品質最好的。請您試驗一下,我伸手進抽屜,直接拿出一個小袋中的東西給您看。如果您沒有障礙,可以看看那東西是什麼。或者,也可以根據小袋的順序記住藥材。我悄悄隨機抽出一味藥,讓您摸或聞,然後說出是什麼藥。您從未說錯過,人們都非常驚訝。因此,我的這項技能也開始在權貴階級中流傳。於是我有了升官發財的志向,但最終沒能實現就去世了。作為一個盲人從事醫學,在四診中,我不得已缺少了望診這一診別方式。

而王元美有太醫盲者邵君像贊。又長洲志。載張頤以瞽人治病。能豫刻年月。決人生死。有名吳中。此蓋曠古無比。顧文卿亦奇人。必察之有方。世上自多明目之人。後來瞽者。脫欲繼其踵。我恐增地下人。

白話文:

王元美有一幅讚頌太醫邵君的像,是一位盲人,此外,《長洲志》中記載張頤是一位盲人醫生,他能預先刻寫治癒疾病的時間和預測生死,在吳中知名。這的確是史無前例的奇事。顧文卿也是一位奇人,他必定有獨特的觀察方法。世界上有很多明眼人,後來的盲人,如果想繼承他們的衣缽,恐怕會增加地下的追隨者。

6. 知時捷法

北山醫話。載鼻息知時一則。予嘗得知十二時捷法。其法先用絲線長尺余。穿錢孔纏結。雙指舉線末持之。錢下垂尺許。下承以甌若盂屬。勿令錢至底。勿令手動搖。如此須臾。錢稍稍活起。左右搖盪。觸邊作聲。若辰時。則作聲五次而止。巳時則四次。余皆如此。但兩時中間。

則僅一聲。妙不可言。倉猝之際。可以代自鳴鐘。或謂指端有脈動而應之。此理不可曉者。

白話文:

北山醫話

通過呼吸知時辰

我曾經知道一種快速判斷時辰的方法。方法如下:先取一根長約一尺的絲線,穿過一枚錢幣的小圓孔,並將其纏結起來。雙指提住線末端,讓錢幣垂下約一尺的距離。

將一個碗或盂放在錢幣下方,不要讓錢幣碰到器皿底部,也不要讓手晃動。保持這種姿勢一會兒,錢幣會逐漸自行晃動起來,左右搖擺,碰撞器皿壁發出聲音。如果是在辰時(上午 7-9 點),錢幣會發出五次聲音後停止;巳時(上午 9-11 點),則發出四次聲音。其他時辰也以此類推,但相鄰兩個時辰之間的發聲次數不同。

7. 虎咬

明和中。朝鮮有虎患。對州戍卒夜巡者。忽遇一虎。直操槍刺之。虎怒號。臨死齧斷其脛肉。急召國醫請治。醫詣。先以新汲水。澆灌傷處數十回。冷極矣。因活剖雞腹。乘熱窨傷處。隨冷隨換。殺雞者數十隻。傷處漸墳起。而焮熱。乃以膏藥傅其上。內用敗毒散。加一味雄黃服之。

凡旬余而愈。此法又可治瘛狗咬傷。州人雛河某。嘗為予談。未知方書有載之者否。

白話文:

明朝和朝代的中間,朝鮮國遭遇虎患。有一位駐守城池的士兵,夜晚巡邏時,突然遇到一隻老虎。他立刻舉起長槍刺向老虎。老虎怒吼咆哮,臨死前咬斷了士兵的脛骨肉。士兵緊急召喚國醫前來治療。醫生到達後,先用新汲取的冷水反覆澆灌傷口數十次,直到冰冷至極。然後,醫生活剖雞腹,趁熱將雞腹內的溫熱敷在傷口上,並不斷換上新的熱雞腹,直到傷口逐漸隆起,但仍有灼熱感。於是,醫生在傷口上敷上膏藥,並內服敗毒散,加入一味雄黃,以治療傷勢。

8. 蒙汗藥

本草。載解蒙汗毒方。未知蒙汗何物。十便良方。引雞峰方云。解中毒蒙翰。昏悶不省。蓋蒙翰即蒙汗。郎仁寶七修類稿云。小說家。嘗言蒙汗藥。人食之昏騰麻死。後復有藥解活。予則以為妄也。昨讀周草窗癸辛雜誌云。回回國有藥名押不盧者。土人採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

白話文:

中醫古籍《本草》記載有解蒙汗毒的藥方。但「蒙汗」是什麼東西不得而知。

《十便良方》引用《雞峯方》說:「解中毒蒙翰,令人昏迷不醒。蒙翰就是蒙汗。」

郎仁寶的《七修類稿》說:「小說家常提到蒙汗藥,人吃了會昏迷致死,但之後又有藥物可以救活。我認為這是不真實的。」

最近讀周草窗的《癸辛雜誌》,記載回回國有一種藥名為「押不盧」。當地人採集少量研磨,混入酒中讓人喝下。

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御藥院中亦儲之。以備不虞。又齊東野語。亦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後亦活也。又桂海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採花為末。置人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則蒙汗藥非妄。予按明梅元實藥性會元云。羊躑躅花。不可服。

白話文:

如果服用全身就會麻痺而死亡。到第三天,再用其他藥物治療,就能救活。御藥院中也儲備了這種藥物,以備不測之需。另外,《齊東野語》也記載了烏頭末,同樣是一種草,吃了就會死亡。三天後也能救活。此外,《桂海虞衡志》記載了曼陀羅花,有人盜取花朵並搗成粉末,放在人的飲食中,就會讓所有人都醉倒。根據這些記載,迷暈藥並非虛妄。我查閱明朝梅元實的《藥性會元》,其中記載羊躑躅花不能服用。

誤則令人顫抖昏倒一晝。如用可拌燒酒蒸三次。即無慮矣。同它羅花。川烏。草烏合末。即蒙汗藥。又王翊萬全備急方。蒙汗。俗名麻汗。又清張介石資蒙醫徑。銛骨門。載蒙汗藥。一名銕布衫。少服則止痛。多服則蒙汗。其方鬧陽花。川烏。草烏。瓦龍子。自然銅。乳。沒。

白話文:

如果誤用,會讓人發抖昏倒一整天。若想使用,可以將它與白酒混合蒸餾三次。這樣就不會出問題了。

與它羅花、川烏、草烏合並研磨成粉末,就是蒙汗藥。

另外,根據《王翊萬全備急方》記載,蒙汗藥俗稱麻汗。

清朝張介石的《資蒙醫徑·銛骨門》中記載蒙汗藥,別名「銕布衫」。少量服用的話可以止痛,大量服用就會昏迷。其配方包括了鬧陽花、川烏、草烏、瓦龍子、自然銅、乳香和沒藥。

熊膽。硃砂。麝香。凡九味。上為絕細末。作一服。用熱酒調服。乘飲一醉。不片時渾身麻痹。得數說而始明矣。然蒙汗未詳何義。先友山田宗俊云。蒙汗即悶之反切。猶秀之為唧溜。團之為突欒之類。予昧於韻學。未知此說為得否。何培元本草必讀云。蒙汗藥。菸草子所造。

白話文:

熊膽、硃砂、麝香等九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做成一服藥,用熱酒調和服用。喝完這劑藥會很快全身麻痺,過幾次呼吸後才開始清醒。

不過,「蒙汗」一詞的具體含義不明。先友山田宗俊說,「蒙汗」是「悶」的反切,就像「秀」讀作「唧溜」、「團」讀作「突欒」一樣。我對韻學不瞭解,不知此說是否正確。何培元的《本草必讀》中記載:「蒙汗藥是由菸草子製作的。」

菸草。豈宋元時得有之。又秘方集驗云。蒙汗藥。俗呼燒悶香。不知亦是何物。後閱史搢臣願體集云。旅店臨臥。置水榻前。以防悶香。又鄭仲夔耳新云。昔有客投河北逆旅。室中紙糊甚密。俄一女子過前。言煙來伏地者再。夜久。果有煙。因憶女子言。得不死。明日白官捕。

白話文:

菸草:難道宋朝、元朝時就有這東西?

《祕方集驗》中說:蒙汗藥,俗稱「燒悶香」。不知這究竟是什麼。

後來我看史搢臣的《願體集》,裡面提到:旅店睡覺時,在牀前放一盆水,可以防備蒙汗香。

鄭仲夔的《耳新》記載:從前有一位客人投宿河北客棧,房間用紙糊得很嚴密。不一會兒,一位女子經過他的房間,對他說:「煙霧從地面飄來,已經兩次了。」到了深夜,果然有煙霧飄來。客人想起女子說過的話,才保住性命。第二天,他向官府告發了客棧。

設媒者。娶女子以去。嘗聞失火之家。須匍伏而遁。不則難出於煙。又有銜水以御之。王兆云揮麈新譚。亦載一事。全與此同。蓋此燒悶香也。然水滸傳。蒙汗藥。皆置酒中。無毒煙薰死事。則集驗之說恐妄耳。

白話文:

請媒人來做媒,娶一個女子回家。我曾經聽說過,發生火災時,必須低頭彎腰逃生,否則難以逃離濃煙。還有人用水來應對火災。王兆雲所著的《揮麈新譚》中也記載著一件事,情況與此相同。這應該是燒悶香導致的。然而,《水滸傳》中,蒙汗藥都是放在酒中的,並沒有因為毒煙而致死的記載。因此,這些經驗之談恐怕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