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中風

傷寒論。中風。乃是傷寒中之一證。宋以後呼為傷風者是也。而金匱中風,乃靈素所謂偏枯。後世中風之稱昉於此。夫傷寒論金匱,元是一書,而同成仲景之手,理宜無以一中風之名,互稱兩種之疾。然魏志注引曹瞞傳云:魏太祖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魏武與仲景氏同漢末人,知當時有此語。又按後漢朱浮與彭寵書:伯通獨中風狂走。此以狂為中風。後世狂風風狂心風等之稱,蓋有所由。均之東漢語,所指遞殊,不可不知也。

若夫後世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之類,風字竟不可窮詰焉。蓋風善行而數變,凡病變動移易不定者,以風呼之耶。錄以徯識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風這個病狀在歷史上名稱的演變,以及它和其它含「風」字病症的區別。

從《傷寒論》看來,中風是傷寒的一種症狀,宋朝之後常被稱作傷風。而《金匱要略》中的中風,指的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半身不遂,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中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本是同一本書,都出自張仲景之手,理論上不應該用同一個「中風」名詞去描述兩種不同的疾病。

然而,根據《三國志》注引的《曹瞞傳》記載,魏武帝曹操曾經出現臉部扭曲、嘴角歪斜的症狀,他的叔父詢問他發生什麼事,曹操回答說是突然中了邪風。曹操和張仲景都是漢末的人物,由此可知當時已有「中風」這個說法。再看後漢時期,朱浮寫給彭寵的信中提到:「伯通獨中風狂走」,這裡把「瘋狂」當作「中風」來講。由此可見,後世「狂風」、「風狂」、「心風」等詞彙的產生,都有其歷史淵源,都是東漢時期的用語,只是各自所指不同,我們不能不知道。

至於後世的紫白癜風、落架風、食迷風等病症,其中的「風」字,就無法一一追究了。因為風的特性是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凡是病情反覆無常、變動不定的,都可以用「風」來形容。這些內容整理在此,供後人參考學習。

2.

痰,五飲之一。王氏脈經,作淡飲。宋黃伯思法帖刊誤。載初月帖中雲:淡悶乾嘔。淡,方淡液之淡。乾,古乾溼之乾。今人以淡作痰,以乾作乾,非也。予考之佛典大般若經初分原品云:身病有四,一者風病,二者熱病,三者痰病,四者風等種種雜病。又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云:淡飲,徒甘反,下於禁反,謂胸上液也。又云:淡陰,謂胸上液也。醫方多作淡飲。又云痰癊,上音談,下陰禁反。案痰癊字無定體,胸鬲中氣病也。津液因氣凝結不散,如筋膠,引挽不斷,名為痰癊。四病根本之中,此一能生百病,皆上焦之疾也。又義楚六帖云:四百四病,百一風,百一黃,百一熱,百一痰等。乃知後世以痰飲為諸飲之總稱,以為十病九痰,或百病生於痰之類,皆原於內典也。而痰癊二字,在我醫方,始見肘後,乃痰飲耳。而聖惠方,三十六黃中,有癊黃一證,此即巢源所載陰黃,唯從疒者,與痰癊之癊自異。療痔病經,有癊痔,蓋亦陰痔已。

白話文:

痰是五種水飲病的一種。在王氏的脈經中,被稱為淡飲。宋朝的黃伯思在他的法帖刊誤中提到,在初月帖中有這樣的描述:淡悶、乾嘔,其中淡指的是液體,幹指的是乾燥。現在的人常把淡誤解為痰,把幹誤解為乾,這是不正確的。我查閱佛典《大般若經》初分原品,提到身體疾病有四種:一是風病,二是熱病,三是痰病,四是風等種種雜病。

唐朝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提到,淡飲,讀音為徒甘反,下為禁反,是指胸腔上的液體。又說淡陰,也是指胸腔上的液體。在醫方中,多用淡飲來表示。又提到痰癊,上音為談,下為禁反。痰癊字無固定的寫法,是胸部和膈肌中的氣病,津液因氣結而不散,像筋膠一樣拉扯不斷,這就是痰癊。在四種疾病的根源中,這種痰癊能產生上百種疾病,都屬於上焦的疾病。

另外,《義楚六帖》中提到,有四百四種疾病,一百一十種是風病,一百一十種是黃疸,一百一十種是熱病,一百一十種是痰病等。由此可知,後世將痰飲作為所有水飲病的總稱,認為十種疾病中有九種是痰病,或者說所有的疾病都可能由痰引起,這些觀點都源自佛教典籍。而痰癊這兩個字,在我國的醫學中,最早出現在《肘後》一書,實際上就是痰飲。然而在《聖惠方》的三十六黃中,有一種癊黃的病症,這就是巢源所記載的陰黃,只不過是從疒部來的,與痰癊的癊字不同。在《療痔病經》中,也有癊痔,大概也是陰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