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聖濟總錄

政和聖濟總錄二百卷。宋藝文志、藝文略、玉海、晁陳二氏,並不載其目。南宋諸方書,未見引據者。蓋此書之成,在於徽宗之季年,聖濟經和劑局方之後。洪景盧容齋隨筆云:宣和殿大清樓龍圖閣所儲書籍,靖康蕩析之餘,盡歸於燕。考之宋史則云:靖康二年,少帝在青城,金人盡索國子監書版、三館秘閣四部書、大嘗禮物、大成樂舞、明堂大內圖,以至乘輿服御珍玩之物,輦致軍前。意者如此書,鏤版才成,未及頒布,亦在其中。爾後南北殊界,彼此不通,故南宋之士,不得觀之,遂至有並其目而無知者。及金世宗大定中,取所俘於汴都重刊頒行,因傳於今矣。嗚呼,是書成於北宋,而晦於南宋,不傳於中國,而存於夷狄,而徽宗慈心之所寓,得不泯於千載之後者,抑亦奇矣。清程雲來云: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元朝奉詔頒行者,大版大字,每卷首篇署元耶律楚材五字。今吉醫官及予家所藏大德重校本,亦大版大字,然無元耶律楚材五字。原文書法端雅,蓋為宋版之舊,但每卷首頁,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卷第某數字,書刻並劣,繫於元人改刊無疑矣。

白話文:

【政和聖濟總錄二百卷的歷史】

這本書,政和聖濟總錄共計二百卷,在宋朝的藝文志、藝文略、玉海等書籍中都有記載,然而晁、陳兩位學者的書目卻沒有收錄。在南宋時期的各類醫書中也未曾引用過,由此可推測,此書完成於宋徽宗末期,是在《聖濟經》和《和劑局方》之後編纂的。

洪景盧在《容齋隨筆》中提到,宣和殿、大清樓、龍圖閣等地收藏的書籍,在靖康之變後,都被帶到了燕地。根據《宋史》的記載,靖康二年,當少帝被囚禁在青城時,金人要求索取國子監的所有書版,包括三館、祕閣、四部的藏書,以及大嘗禮物、大成樂舞、明堂大內圖等珍貴物品,甚至連皇帝的御用物品都被運到了軍前。可以推想,這本書的雕版剛完成,尚未來得及頒發,可能就在這些被帶走的書籍之中。此後,南北分隔,交流阻斷,南宋的學者無法看到此書,導致了連它的目錄都不知道的狀況。直到金世宗大定年間,他們將在汴京俘獲的書籍重新刊印並頒布,這本書才得以流傳至今。

令人感嘆的是,這本書在北宋完成,卻在南宋時期被人遺忘,未能在中原廣泛傳播,反而在異族手中保存下來。而徽宗的慈悲之心,能夠在千年後仍得以留存,實屬罕見。清代的程雲來提到,大德年間重校的《聖濟總錄》,是元朝奉詔頒行的版本,使用的是大版大字,每卷首頁都有“元耶律楚材”五個字的簽名。然而,我家中和醫生所藏的大德重校本,雖然也是大版大字,但卻沒有這五個字。

原本的書法端莊典雅,應是沿用了宋版的風格。但是,每卷首頁上“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卷第某”幾個字的書寫和雕刻品質較差,顯然是元人改版無疑。

2. 活人書

宋樓攻媿鑰序增釋活人書(王作肅著。)云。嘗聞之老醫京師李仁仲之子云。前朝醫官。雖職在藥局方書。而階官與文臣同。活人書既獻於朝。蔡師垣當軸。大加稱賞。即令頒行。而國醫皆有異論。蔡公怒。始盡改醫官之稱。不復與文臣齒。樓之言如此。宜乎世之言傷寒者。

至知有活人書。而不知有長沙之書也。及明陶節庵六集書出焉。又至並活人書而無知者。今如斯邦。天下莫不知有長沙之書而讀焉。然而其微言大義殆熄矣。

白話文:

【活人書】

聽說過北宋京城的一位老醫生,李仁仲的兒子講述,以前朝廷中的醫官,雖然工作主要圍繞藥物和醫書,但他們的官階和文學官員相同。當「活人書」一書呈獻給朝廷時,當時的權臣蔡師垣極力讚賞此書,隨即下令頒發推行。然而,國家的醫學界人士對此書多有異議。蔡公因此大為生氣,開始全面改變對醫官的稱謂,不再將他們與文學官員同等看待。樓攻媿鑰序就是這樣說的,所以世人談到治療風寒疾病,只知道有「活人書」,卻不知道還有張仲景的「傷寒論」。

直到明朝陶節庵的「六集書」問世,更進一步讓人們連「活人書」都鮮少聽聞了。如今,在我們這個地方,全天下無人不知曉張仲景的醫書且都在閱讀。然而,其中蘊含的深奧哲理和廣闊意涵,似乎已漸漸消失無蹤了。

3. 儒門事親

驪恕公(忠)嘗言:儒門事親一書,前三卷,議論精確,文亦俊逸。後八卷,乃體裁殊異,必是別一種書,或出於門人之手焉。後閱心印紺珠經云:子和金宛丘人,氏張,戴人是也。有儒門事親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複指迷一帙,治心要一帙,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帙。

今考之於醫統正脈所收本,從第一卷七方十劑繩墨訂,至第三卷水解,凡三十篇,此即儒門事親也。自第四卷,至第五卷,別是一書。自第六,至第十一,乃十形三療也。自第十二,至第十五,乃三法六門世傳方也。尋借元版於西京伊良子氏而抄之,凡三卷。首有中統年間高鳴序,及金人張頤齋序,後有金人無名氏跋。篇數與紺珠經所載符矣。恕公沒十餘年,惜不見此書焉。(朝鮮所輯醫方類聚,多引十形三療,三法六門,今正脈本儒門事親中並有之。)

白話文:

驪恕公(忠)曾經說過,《儒門事親》這本書,前三卷的論述精確,文章也寫得流暢優美。後八卷的風格卻大相徑庭,必定是出自不同的書,或者是他的學生所作。後來讀到《心印紺珠經》提到,張子和,金宛丘人,也就是張戴人,他著有《儒門事親》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冊,《治病百法》一冊,《三複指迷》一冊,《治心要》一冊,《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冊。

現在從醫學統脈收錄的版本來看,從第一卷的七個方劑和十種藥劑的規範,到第三卷的水解法,總共三十篇,這就是《儒門事親》。從第四捲到第五卷,是另一本書。從第六捲到第十一卷,是《十形三療》。從第十二捲到第十五卷,是《三法六門世傳方》。我從西京伊良子那裏借來了元版,並抄錄了下來,總共有三卷,卷首有中統年間高鳴的序言,以及金人張頤齋的序言,最後還有無名金人的跋文,篇數與《紺珠經》記載的一致。遺憾的是,恕公去世十多年了,沒能看到這本書。

(朝鮮編纂的醫方類聚,引用了很多《十形三療》和《三法六門》的內容,現在在醫學統脈的《儒門事親》中,都有這些內容。)

4. 妄改書名

汪穎著食物本草。而改為東垣食物本草。王永輔著惠濟方。而改為簡選袖珍方。艾元英著如宜方。而改為回生捷錄。李東璧作脈學。而改為張孔受脈便。程云鵬著慈幼筏。而改為張介賓慈幼新書。陳司成著黴瘡秘錄。而附之於竇夢麟瘡瘍全書。凡此類不一而足。皆使人眩惑。乃因書估欲易售耳。

白話文:

汪穎原著作名為《食物本草》,但有人擅自更改為《東垣食物本草》。王永輔原著作名為《惠濟方》,卻被改成《簡選袖珍方》。艾元英的《如宜方》也被更動為《回生捷錄》。李東璧所寫的《脈學》則被改為《張孔受脈便》。程雲鵬的《慈幼筏》被更換為《張介賓慈幼新書》。陳司成的《黴瘡祕錄》甚至被附加在竇夢麟的《瘡瘍全書》中。這些例子層出不窮,讓人感到迷惑。這種行為都是因為書商為了讓書籍更好賣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