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下 (10)
卷下 (10)
1. 甘露雀餳
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云:衡陽嘗有甘露降。劉貢父曰:此戾氣所成,其名雀餳。王定國謂:當從博識者,求甘露雀餳之別。仁杰按《汝南先賢傳》:都尉聽事前,有甘露降,功曹鄭敬曰:明府政事,未能致甘露,但木汁耳。又陳祥明中,松柏林冬月出木體,後主以為甘露之瑞,俗呼為爵餳。
貢父所云,其出於此。王仲任曰:欲驗《爾雅》之甘露,以萬物豐熟,災害不生,此則甘露之驗,其言足以泮群疑也。王陶《談淵》云:翰林侍講學士杜鎬,博學有識,都城外有墳莊,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輩白於鎬,鎬味之,慘然不懌。子侄啟請鎬,曰:此非甘露,乃雀餳,大非佳兆。
郎仁寶《七修類稿》云:雀餳味雖甘,色則白濁,其臭如松脂,嚼之膠舌。甘露色微紅,凝結如脂,如珠,馨香而有酒味,食之百竅皆爽也。按《東璧綱目》,載杜鎬言,作甘露非瑞也,蓋傳寫之訛耳。東都西郊有一鬆樹,每冬有雀餳,枝葉如凝露,土人呼為松蜜云。
白話文:
吳仁杰在《兩漢刊誤補遺》中提到,衡陽曾經出現過所謂的「甘露」。劉貢父表示,那其實是異常氣象造成的現象,名為「雀餳」。王定國認為,應向見多識廣的人請教,以分辨甘露和雀餳的不同。吳仁杰查閱了《汝南先賢傳》,書中記載在都尉聽事前曾有甘露降下,但功曹鄭敬卻說,都尉的政績並未達到能引來甘露的程度,那只是樹木的汁液罷了。另外,在陳祥明的年代,冬季時松柏林會從樹體中流出一種液體,後主認為這是甘露的吉祥徵兆,民間稱之為「爵餳」。
劉貢父所說的雀餳,可能就是出自這些記載。王仲任指出,若要驗證《爾雅》中描述的甘露,應該看萬物是否豐收,災害是否不再發生,這纔是甘露的真確驗證,他的話足以消弭眾人的疑慮。王陶在《談淵》中寫到,翰林侍講學士杜鎬學識淵博,他有一次在外城的墓園莊園,看到彷彿甘露降臨,布滿林木。他的子侄們告訴他這件事,但他嘗試後,表情卻變得沉重而不悅。子侄們詢問原因,杜鎬回答說,這不是甘露,而是雀餳,是一個不好的預兆。
郎仁寶在《七修類稿》中寫道,雀餳雖然味道甘甜,但顏色混濁,且散發出類似松脂的氣味,咀嚼時會黏住舌頭。而真正的甘露顏色略帶紅色,凝結時形狀像油脂或珠子,散發出香氣且帶有酒香,食用後全身舒暢。根據《東璧綱目》的記載,杜鎬曾說,出現甘露並不一定代表祥瑞,這可能是抄寫時的錯誤。東京都西郊有一棵松樹,每年冬天都會出現雀餳,覆蓋在枝葉上,就像凝固的露水,當地人稱之為「松蜜」。
2. 馬肉
續醫說。載酒製馬毒一則。晏子已云。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知是從古非常食之品。而周禮六牲馬其一也。穆天子傳。有獻食馬之文。郭景純注云。可以供廚膳者。由是觀之。駿馬駕車而不食。猶後世有坐馬菜馬之別與。本邦人。戒食四足。且嚴禁殺馬。不啻不充廚膳。
偶有食之者。目以非人。聞唯東奧之俗。有患黴瘡結毒者。餌以自死馬肉。經久極有效驗。此古人所未言及也。
白話文:
[馬肉]
繼續沿用醫學的說法,記載了一個用酒來處理馬肉毒素的例子。晏子曾經提到,掛著牛頭賣馬肉,暗示這不是常見的食物。然而,在周禮中,馬被列為六牲之一。在穆天子傳裡,也有獻上馬肉作為食物的描述。郭景純注釋說,馬肉是可以用作廚房烹調的食材。由此可見,駿馬不僅用來拉車,也可作為食物,這就像後世區分坐騎和菜馬一樣。在本國,人們忌諱食用四腳動物,並且嚴格禁止殺馬,不只是不用來烹調。
偶爾有人吃馬肉,都會被視為異類。只聽說在東奧地區的風俗中,對於患有嚴重皮膚病的人,會用自死的馬肉來治療,長期下來效果顯著。這是古人未曾提及的。
3. 底野迦
底野迦。治眼疾。龍樹菩薩眼論。摩頂膏方中用之。云西番者。狀如駝膽。又醫方類聚。引五藏論云。神方千卷。藥名八百。中黃丸能差千疴。底野迦善除萬病。職方外紀云。如德亞之西。有國名達馬斯谷。土人制一藥甚良。名的里亞加。能治百病。尤解諸毒。有試之者。先覓一毒蛇咬傷。毒發腫脹。乃以藥少許咽之。無弗愈者。各國甚珍異之。
白話文:
底野迦這種藥材,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眼疾。在龍樹菩薩撰寫的《眼論》中,於摩頂膏的配方裡就有使用它。文中提及一種來自西番的底野迦,其形狀酷似駝膽。
在《醫方類聚》一書中引用了《五藏論》的記載,說到有著千卷的神方,包含了八百種藥物。其中,中黃丸能夠治療各種疾病,而底野迦則能有效消除萬病。《職方外紀》中也提到,在如德亞的西方,有一個名叫達馬斯谷的國家,當地人製造的一種藥物非常優秀,被稱為的裏亞加,能夠治療百病,尤其擅長解毒。
有人曾經實驗過,先找一條毒蛇咬傷的人,等到毒素發作、患處開始腫脹時,服用少量的這種藥物,結果都能得到痊癒。因此,這藥物在各國都被視為珍貴且神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