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鮓答

鮓答。始見於元楊山居新話。陶九成輟耕錄。而後世其文字不一。沈周座客新聞。作赭丹。田藝蘅留青日札。作鮓單。七十一西域聞見錄。作劄答。並云。出牛馬腹中。冀越集云。馬黑在腎。又蟫史云。馬墨破之可千葉。煎熬用膈噎疾。按本邦人。以馬腹中石。用膈噎。余亦試之。

似飲食稍得下。然兩三日後。必覺心氣壅悶。故病人不肯久服。享和紀元夏。城東白銀街木匠誤吞鐵釘。哽咽不出。痛苦欲死。醫師數輩環繞。無術可施。適一老人以藥末。水調灌之。少選喀一聲。釘隨而出。眾人驚異。訪何藥則云。此秘方也。不敢告。後有一醫。懇請之。

乃云一味馬腹中石也。可見其通塞之功耳。職方外紀云。渤泥島有獸。似羊似鹿。名把雜爾。其腹中生一石。能療百病。西國極貴重。可至百換。國王藉以為利。又方觀承松漠草云。蒙古西域祈雨。以楂達石。浸水中咒之。輒驗。楂達生駝羊腹中。圓者如卵。扁者如虎脛。在腎似鸚鵡嘴者良。

色有黃白。駝羊有此。則漸羸瘁。生剖得者尤靈。並是一種之獸。楂達亦蓋鮓答耳。七修類稿云。羊哀形如濕茅紙。時亦用之。謂治翻胃。留青日札云。羊哀在腸。形如小鼠子。可治鬲食反胃。余見其三。蟫史云。按牛有黃。狗有寶。羊有卵。俱在腹中。附膽而生。羊卵白石。

色如玉。絕類狗寶。可治翻胃。考本草。不特諸獸。腹中石。淋石癖石。亦並治膈噎翻胃。又池北偶談。載高陽民家子。方十餘歲。忽臂上生宿瘤。痛癢不可忍。醫皆不辨何症。一日忽自潰。中有圓卵墜出。尋化為石。劉工部霖。以一金售之。治膈病如神。予所識岩槻街一瞽者。

患囊癰。潰爛已久。忽迸出圓石十七枚。大者如杏仁。小者如按豆。余得二枚藏之。後為人持去。恨不試之斯疾。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裡一種特殊療法,使用來源於動物體內的石質物質治療疾病。這種療法最早出現在元代楊山居的新話和陶九成的輟耕錄中,但後世對於這種物質的稱呼各異,有「赭丹」、「鮓單」、「劄答」等名稱。

這種物質據說是從牛馬的腹部取出的,被認為具有治療膈噎(一種消化系統疾病)的功效。然而,雖然病人在初期似乎能感到一些進食的舒緩,但在幾天後通常會感覺到心臟區域的悶堵,因此病人通常不會長期服用。

享和紀元夏季,在城東白銀街發生了一起木匠誤吞鐵釘的事件,醫師們束手無策,直到一位老人用水調和一種藥末灌入病人口中,鐵釘才得以吐出。老人表示,這是一種祕方,後來被確認就是馬腹中的石頭。

此外,職方外紀提到,渤泥島上有一種形似羊和鹿的動物,名為「把雜爾」,其腹中生有一種能治療百病的石頭,在西方國家極為珍貴。而方觀承松漠草記載,蒙古西域祈雨時,會使用「楂達石」浸泡在水中並施咒語,效果顯著。

另外,羊腹中也有類似的石頭,被稱為「羊哀」,形狀如小鼠,據說可以治療反胃。牛、狗、羊等動物腹中也有類似的石質物質,據說對治療反胃有效。

本草綱目中記載,不僅是動物腹中的石頭,包括淋石、癖石等都能治療膈噎和反胃。最後,池北偶談中提到,一位高陽民家的孩子手臂上長出了一個腫瘤,自行潰破後,裡面掉出一個圓形的卵,最終變成了石頭,被人用一塊金子買走,據說對治療膈病有神奇的效果。我認識的一位巖槻街的盲人,患有囊腫,潰爛許久,突然迸出了十七顆圓石,大的像杏仁,小的像按豆,我得到了兩顆收藏,但遺憾的是,未能嘗試用它們治療這種疾病。

2. 樟木蟲

體仁彙編。治疔瘡及無名腫毒。用樟木蟲。即人家灶上出者。不拘多少。研爛敷之。少時疔出。毒散即消。如神效。按商浚博聞類纂云。曹婆蟲。南人謂之𧒚戛蟲。江南謂之樟木蟲。京師謂之偷油蟲。夜則出。有翅不飛。其走甚疾。多入酒食器中。臊氣可憎。按當塗縣志。蜚蠊。

爾雅謂之蜰。俗呼樟木蟲。斯邦俗亦呼油蟲。然人多不知有治瘡之功矣。王永輔惠濟方。土牛兒。春生牆下。作土窩。如錢大。上圓下尖。一名旦谷蟲。此即本草所謂沙挼子。斯邦俗呼造白蟲。徐爾貞醫匯。治齁喘。用鹽油蟲。入竹筒。七日化水。湧幢小品云。蝸蜒。即今俗語所謂沿油也。

按鹽油。即沿油。本草所謂蜒蚰蟲。斯邦俗。生吞以治齁喘。頗驗。

白話文:

在《體仁彙編》中記載了一種治療疔瘡和不明原因腫毒的方法,使用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樟木蟲,也就是那些會在家裡竈臺上出現的小蟲,數量不限,將它們研磨成泥狀後敷在患處,不久後疔瘡就會出來,毒素也會隨之消散,效果神奇。

根據商浚的《博聞類纂》所述,這種蟲子在南方被稱為𧒚戛蟲,在江南地區則叫樟木蟲,京城裡的人則稱之為偷油蟲。這種蟲子通常在夜晚活動,雖有翅膀但不會飛,行動迅速,經常鑽進酒食器皿中,其氣味讓人厭惡。《當塗縣志》中記載,這種蟲子又名蜚蠊,爾雅中稱之為蜰,民間俗稱樟木蟲或油蟲,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它具有治療瘡傷的功效。王永輔的《惠濟方》中提到,有一種名叫土牛兒的蟲子,春天時會在牆角下做一個像錢一樣大小、上圓下尖的土窩,也被稱為旦谷蟲,這就是本草中的沙挼子,民間俗稱為造白蟲。

徐爾貞的《醫匯》中記載了一種治療哮喘的偏方,使用的是鹽油蟲,將它們放入竹筒中,七天後蟲子會化為水,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沿油」。據《鹽油》所述,「沿油」就是本草中的蜒蚰蟲,民間有生吞這種蟲子來治療哮喘的習俗,效果頗佳。

3. 靈柴

廣筆記。五寶丹。非完方也。無紅鉛靈柴。不能奏效。按本草蒙筌。天靈蓋。一名靈山柴丁鳳醫方集宜。五寶丹。方凡四道。其後云。鼻子陽物蝕去。加天靈蓋五分。便能長出。誠仙方也。明是筆記。所用靈柴。即天靈蓋也。又張筠亭醫門秘旨。靈山柴。即新生小兒臍帶落下者。名同而物異。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詳細記錄了一種叫「五寶丹」的藥方,但這個藥方並不完整,缺少了「紅鉛靈柴」這種成分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根據《本草蒙筌》的記載,「天靈蓋」又名「靈山柴」,在丁鳳的《醫方集宜》中,「五寶丹」有四種不同的配方。其中提到,若鼻子被陽物蝕去,只要加入五分的「天靈蓋」,就能使鼻子重新長出,可見這是個仙方。根據明確的筆記,這裡所說的「靈柴」就是「天靈蓋」。然而,在張筠亭的《醫門祕旨》中,「靈山柴」指的是新生嬰兒的臍帶脫落後的部分,雖然名字相同,但實際上指的東西卻不同。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五寶丹」的藥方以及「靈柴」的兩種不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