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杬有二種

杭有二種。其一藥中芫花。爾雅所謂毒魚是也。其一藏卵果者。齊民要術。作杬子法所用是也。而郭注爾雅云。杬大木。子似慄。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顏師古注急就篇引郭注云。此說誤耳。其生南方。用藏卵果者。自別一杬木。乃左思吳都賦所云。縣杬杶櫖者。非毒魚之杬也。

顏註明確如此。李東壁不讀急就顏注。於芫花條。載煎汁藏果之說。抑失考耳。朱錫鬯彝尊。著釋杬一篇。辨坊本爾雅。為杭之訛。徵引極博。猶且以毒魚藏果為一杬。亦失於不檢矣。

白話文:

「柚子有兩種。其中一種是藥材中的芫花,這在《爾雅》中被稱為能毒魚的植物。另一種是用來藏卵果的柚子,這是在《齊民要術》中製作柚子的方法中所使用的那種。然而,《爾雅》的註釋者郭璞說,柚子是一種大樹,其子實像栗子,生長在南方,皮厚汁紅,可用來藏卵果。但顏師古在註釋《急就篇》時引用郭璞的說法並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認為,生長在南方,用來藏卵果的柚子,是另一種柚子樹,這就是左思在《吳都賦》中提到的能掛起柚子和柿子的樹,而不是能毒魚的那種柚子。

顏師古的註釋清楚地說明瞭這一點,但李時珍(字東璧)沒有閱讀過顏師古對《急就篇》的註釋,在描述芫花的條目中,他記載了用柚子汁來藏卵果的說法,這顯然是因為他沒有進行詳細的考察。朱錫鬯(字彝尊)寫了一篇文章名為《釋柚》,他辨認出坊間版本的《爾雅》中將‘柚’誤解為‘杭’的錯誤,他的徵引非常廣泛,但他同樣把能毒魚和能藏卵果的柚子視為同一種,這是因為他沒有進行仔細的檢查。」

2. 礬礜之訛

醫話。載劉敬叔異苑曰。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山岡,不生草木。王粲曰:必是古塚,此人在世,服生礬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得大墓,有礬石滿塋。仲宣博識強記,皆此類也。姚寬西溪叢話云:據本經,礬石性寒,異苑云熱,蓋誤矣。愚按方書,礬石礜石,或誤寫,仲宣所謂,恐礜石也。礬石亦出溫泉,則不可謂性寒,但不如礜之甚熱耳。拙者按:黃長睿法帖刊誤云:王子敬靜息帖云:礜石深是可疑事,兄喜患散輒發癰,散者,寒食散之類,散中蓋用礜石,是熱極有毒,故云深可疑也。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障山,見一岡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塚,其人在世,服生礜石,熱蒸出外,故草木焦滅,鑿看果墓,礜石滿塋。又今洛水,冬月不冰,古人謂之溫洛,下亦有礜石。今取此石,置甕水中,水亦不冰。又鸛伏卵以助暖氣,其烈酷如此,固不宜餌服。子敬之語實然,聊附於此。異苑魏武逾頓嶺云云。此段本草誤刻在礬石部,此云劉表登障,別有所出,刊誤所載如此,甚為明備。姚氏豈不見靜息帖耶?洪容齋,亦有引靜息貼,論礜石一則。東璧綱目載之,芳氏之博治,盍檢及於此。又以王子敬言考之,侯氏黑散,亦是寒食散之一。外臺有礜石鐘乳,必是仲景之舊方。巢源,論寒食散發候云:仲景經有候氏黑散,要略黑散方後云:常宜冷食,自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可以互證矣。程云來以為黑散宋人校正時所附,蓋不考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古代的一個醫學觀念和一個相關的故事。故事中,魏武帝曹操北征蹋頓時,他登上山嶺遠望,看見一座山岡上寸草不生。當時的文學家王粲就說,那應該是一座古墓,因為墓中的人在生前服用了一種叫礬石的藥物,死亡後,礬石的氣息蒸發出來,導致周圍的花草樹木都被燒毀了。隨後,曹操下令挖掘,果然發現了一座大墓,墓中充滿了礬石。

然而,後人對於礬石的性質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礬石性寒,有人認為它性熱。文中指出,礬石和礜石經常被誤寫,可能王粲當時所指的,實際上是礜石。礜石性極熱且有毒,因此古人認為不適合內服。

此外,文中還提到,礜石能使水保持溫度,即使在冬天,洛水也不會結冰,因為河底藏有礜石。同時,礜石也能作為鳥類孵卵時的保暖工具,由此可見礜石的熱力非常強烈。

最後,文中討論到,礜石和寒食散的關係。寒食散是一種藥物,其中含有礜石,古人服用後會產生發熱的反應,必須配合冷食來抑制藥效。然而,有人認為,寒食散是宋代人校正藥方時所添加的,這可能是一種誤解。

總的來說,這段文字呈現了古代對礬石和礜石的不同理解,以及它們在醫學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3. 笑菌

予家一僕。於豆州與其友五人。得異菌於道傍。其狀似松蕈而小。稍帶赤色。數莖攢簇。採歸煮食之。旋心如醉。稍稍發笑不止。一時許。目運顛倒不能起。口裡黏唾。吐之色如磨刀汁。繼之以涕泣。如許者半日而復故。其中有酒人。無異平常。本邦不產楓樹。其令人笑者。乃清異錄。所謂笑矣乎乎。夷堅志。載邱岑食蕈事。信乎酒能解其毒矣。

白話文:

我家裡有一個僕人,在豆州和他五個朋友在路邊發現一種奇怪的菇類,這種菇的形狀有點像松茸但較小,稍微帶點紅色,好幾根聚在一起生長。他們將它採摘回家烹煮食用。食用後不久,他們的心神恍惚,像喝醉酒一樣,開始不停地大笑。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他們的眼睛開始轉動不正常,身體無法站起來,嘴裡分泌出黏稠的口水,吐出來的顏色像是磨刀水。接著他們開始流鼻涕和眼淚,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半日才恢復正常。

其中有一個平時會喝酒的人,食用後卻沒有出現任何異常反應。我們這裡並不產楓樹,而這種讓人不停笑的現象,正如《清異錄》所描述的「笑矣乎乎」。《夷堅志》中記載了邱岑食用菇類的事,看來酒精確實能解這種菇的毒性。

這段文字描寫了一羣人在野外採食野生菇類後,產生的一系列怪異反應,並指出其中一個平時有飲酒習慣的人未受影響,推測酒精可能有助於抵禦或解除該菇類的毒性。

4. 孔雀尾有毒

體仁彙編云。鴆鳥毒。即孔雀毛並膽也。用乾葛三兩。為末。水調頓服良。嶺南雜記云。孔雀尾金眼。有毒。孩童戲取銜口中。有死者。其膽與糞尤毒。能殺人。品字箋云。孔雀之項。有毛長一二寸。以之畫酒中。飲之立死。又謂之鴆毒。此皆本草所不載。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根據『體仁彙編』所述,孔雀的毒性主要來自其羽毛和膽。若不慎中毒,可用乾葛三兩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後一次服下,效果良好。在『嶺南雜記』中提及,孔雀尾巴上金色的眼睛部分含有劇毒,孩童玩耍時若不慎放入口中,可能導致死亡。而孔雀的膽和排泄物更是極具毒性,足以致人死亡。『品字箋』裡提到,孔雀頸部的羽毛,長度約一至二寸,如果將這些羽毛放入酒中攪拌後飲用,會立即喪命,這種毒稱為鴆毒。這些資訊在本草經典中並未記載,但我們仍需對這些知識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