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附錄 (12)
附錄 (12)
1. 冬蟲夏草考
寬政中,吳舶載來冬蟲夏草。有人問其功用者,因匯諸書所記以示焉。吳遵程《本草從新》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四川嘉定府所產者最佳,雲南貴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則復化為蟲。
袁枚《隨園食單》曰:昔有友人,自遠來餉予一物,名曰夏草冬蟲,出陝西邊地。在夏則為草,在冬則為蟲,故以是名焉。浸酒服之,可以卻病延年。余所見時僅草根之枯者,然前後截形狀,顏色各別。半青者僅作草形,半黑者略粗大,具有蠕蠕欲動之意。不見傳記書之,以俟後考云。
徐昆《柳崖外編》曰:滇南有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蟲形似蠶,色微黃,草形似韭,葉較細。入夏蟲以頭入地,尾自成草,雜錯於蔓草溥露間,不知其為蟲也。交冬草漸萎黃,乃出地蠕蠕而動,其尾猶蓛蓛然,帶草而行。蓋隨氣化轉移,理有然者。和鴨肉頓食之,大補。
《西域聞見錄》曰:夏草冬蟲,生雪山中。夏則葉岐出類韭,根如朽木。凌冬葉乾,則根蠕動,化為蟲。入藥極熱。《魯華祝衛藏圖識》曰:冬蟲夏草,出撥浪工山,本草不載,性溫暖,補精益髓。
唐秉鈞《文房肆考》曰:青藜《余照》載太史董育萬宏《偶談》:四川產夏草冬蟲,根如蠶形,有毛能動。夏月其頂生苗,長數寸。至冬苗槁,但存其根。嚴寒積雪中,往往行於地上。京師藥鋪,近亦有之,彼尚康熙時也。近年蘇郡漸有,但古來本草,及草木諸典故,從未及之,未詳性味。
近吳遵程《從新》,有此品,言保肺益腎,不道從何考據。余仍疑之,未敢輕嘗。以意察之,其不畏寒而行雪中,則其氣陽性溫可知。應奎書院山長,孔老師諱繼元號裕堂,系先聖裔,桐鄉烏鎮人,誠正君子也。述伊弟患怯,汗大泄,雖盛暑處密室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戚自川解組歸,遺以夏草冬蟲三斤,遂日和葷蔬,作餚燉食,漸至全愈。因信此物之保肺氣實腠理,確有徵驗。嗣後用之俱奏效,因信此品功用,不下人參。
白話文:
在寬政年間,由吳地的船隻載運來一種名為冬蟲夏草的珍稀物品。有人詢問它的功效,於是我就整理了各書籍的記載來展示。
吳遵程在《本草從新》中提到,冬蟲夏草味甘性平,能夠保護肺部、滋補腎臟,止血化痰,治療勞嗽。其中四川嘉定府產出的品質最好,雲南和貴州產出的則次之。它冬天在土中,活像老蠶,身上有毛並能活動,到了夏天,這些毛會伸出地面,整體轉化為草。如果不去採集,到了冬天又會重新變回蟲。
袁慢恬在《書隱叢說》中提到,曾經有位遠方的朋友送我一種名叫夏草冬蟲的東西,產自陝西邊境,夏天是草,冬天是蟲,因此得名。用酒浸泡服用,可以防病延年。我看到的只是枯萎的草根,但前後的形狀和顏色各有不同,半青色的僅僅呈現草的形狀,半黑色的略顯粗大,彷彿有蠕動的意願。
徐昆在《柳崖外編》中描述,滇南有一種冬蟲夏草,冬天是蟲,夏天是草。蟲的形狀像蠶,顏色微黃;草的形狀像韭菜,葉子比較細。到了夏天,蟲把頭埋進土裡,尾部長成草。到了冬天,草漸漸枯萎,蟲才會從地下爬出來,蠕動著前行,其尾部還帶著草,這大概是隨著氣候變化而轉換形態,原理如此。
《西域聞見錄》中寫到,冬蟲夏草生長在雪山中,夏天會長出類似韭菜的葉子,根部像朽木,到了冬天,葉子乾枯,根部就會蠕動,轉化為蟲,用於藥物時性質極熱。
《魯華祝衛藏圖識》中記載,冬蟲夏草產自撥浪工山,雖然本草經典中未有記載,但其性質溫暖,可以補精益髓。
《文房肆考》中提到,四川產的夏草冬蟲,根部像蠶,有毛能動,夏天頂端會長出幾英寸的苗,冬天苗會枯萎,只剩下根部,即使在嚴寒和積雪中,也能在地上行走。
近年來,吳遵程的新本草中提及,冬蟲夏草能保肺益腎,但不清楚他從哪兒得到的考據。我對此仍持懷疑態度,不敢輕易嘗試。然而,它不怕寒冷,在雪地中行走,可以推測其屬性溫暖。
孔老師孔繼元,他是孔子的後代,桐鄉烏鎮人,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他的弟弟患有膽小症,大量出汗,即使在酷暑中,也要待在密閉的帳篷中,非常怕風,這種病持續了三年,看醫生吃藥都無效。恰逢親戚從四川回來,帶來了三斤的冬蟲夏草,於是每天與蔬菜一起燉食,逐漸康復。因此相信,冬蟲夏草對於保護肺部,確實有效。此後再使用也都見效,因此相信此物的功效不亞於人參。
2. 吸毒石考
陳士鐸石室秘錄曰。瘡毒初起。有一種解毒之石。即吸住不下。但毒輕者。一吸即下。毒重者必吸數日始下。不可急性而人自取下也。此石最妙。一石可用三年。然止可用以治小瘡口耳。大毒癰疽。仍須煎湯藥治之為妙。王遜藥性纂要曰。近見有吸毒石。云出西洋。放毒上。即吸緊不能動。拔出毒氣。力盡則自脫。
吳震芳嶺南雜記曰。吸毒石。乃西洋島中。毒蛇腦中石也。大如扁豆。能吸一切腫毒。即發背可治。今貨者。乃土人捕此蛇。以土和肉。舂成大圍棋子。可吸平常腫毒。及蜈蚣蛇蠍等傷。置患處。黏吸不動。毒儘自落。其石即以人乳浸之。變錄色。亟遠棄之。著人畜亦毒也。不用乳浸石即裂矣。一石可用數次。真腦石。置蛇頭不動為驗。
王丹麓石友贊曰。嶺南方物紀。吸毒石。出西洋。色與磁石相類。凡身有腫毒。或受蟲蠍毒處。置石其上。毒盡收石內。其患即平。隨以石浸水中。一晝夜出毒。便可再用不窮。贊云。
人有疾患。若莫可告。我切恫癏。無方以療。
石本西洋。力兼眾妙。能收能出。循環愈效。
袁慢恬書隱叢說曰。吳江某姓。有吸毒石。形如雲南黑圍棋。有大腫毒者。以石觸之。即膠黏不脫。毒重者一周時。則落。毒輕者逾時即落。當俟其自脫。不可強離也。強離則毒終未盡焉。俟其落時。預備人乳一大碗。分貯小碗。以石投乳中。乃百沸踴躍。再易乳。復投更沸。
如是屢次。俟沸定。則其石無恙。以所吸之毒。為乳所洗盡也。不然。其石必粉裂矣。云得之於舊家。本出於大西洋中。傳記不見。乃知世間奇物。不可以理測也。
紀盷灤陽消夏錄曰。左傳。言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小奴玉保。烏魯木齊流人子也。初隸持納格爾軍也。嘗入谷追亡羊。見大蛇。巨如柱。盤於高岡之頂。向日曬鱗。周身五色爛然。如堆錦繡。頂一角。長尺許。有群雉飛過。張口吸之。相距四五尺。皆翩然而落。如矢投壺心。
知羊為所吞矣。乘其未見。循澗逃歸。恐怖幾失魂魄。軍吏鄔圖麟因言。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謂吸毒石也。見此蛇者。攜雄黃數斤。於上風燒之。即委頓不能動。取其角。鋸為塊。癰疽初起時。以一塊著瘡頂。即如磁吸鐵。相黏不可脫。待毒氣吸出。乃自落。置人乳中。
浸出其毒。仍可再用。毒輕者乳變綠。稍重者變青黯。極重者變黑紫。乳變黑紫者吸四五次乃可盡。餘一二次愈矣。余記從兄懋園家。有吸毒石。治癰疽頗驗。其質非木非石。至是乃知為蛇角矣。
按此物。荷蘭人間齎來。雲龍頭中石也。予弱冠時。聞之於賀臺滕舜調云。琢龍角所造。予因其言造之。其形與舶上物無別。試之於小瘡。亦黏吸不落。乃知紀氏所紀。蛇角之說。似可信焉。
白話文:
[關於吸毒素石的考察]
陳士鐸在《石室祕錄》中寫道,瘡毒剛出現時,有一種解毒的石頭,它能吸附毒素而不讓其擴散。如果毒性較輕,一次就能將毒素吸出;如果毒性較重,則可能需要數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吸除工作。切記不要急躁地試圖自行取出石頭,因爲這樣會讓毒素未能完全清除。這種石頭非常奇妙,一塊可以使用三年之久。然而,它只適用於治療小瘡口,對於嚴重的癰疽,還是需要配合藥物治療效果纔好。
王遜在《藥性纂要》中提到,最近發現了一種吸毒素石,據說來自西洋。只要將這石頭放置於毒素之上,它就會緊緊吸附毒素,無法移動,直到將毒素徹底吸收,然後自然脫落。
吳震芳在《嶺南雜記》中描述,吸毒素石其實是來自西洋島嶼中,毒蛇腦中的石頭,大小如扁豆,能夠吸附所有腫毒,甚至背部腫脹也可治療。現在市面上賣的吸毒素石,是當地人捕捉這種蛇後,將蛇腦和泥土混合,製成圍棋子形狀的石頭,可用於吸附普通腫毒以及蜈蚣、蠍子等毒物咬傷。將其置於患處,會緊貼着皮膚不動,直到毒素被吸盡纔會自然脫落。此時,需將石頭浸泡在人乳中,使其變爲綠色,然後儘快丟棄,否則會對人畜造成傷害。如果不使用人乳浸泡,石頭會裂開。一塊石頭可以使用多次,真正的蛇腦石,放置在蛇頭上不會動,以此驗證其真僞。
王丹麓在《石友贊》中寫道,據《嶺南方物紀》記載,吸毒素石產自西洋,顏色與磁石類似。當身體出現腫毒或遭受蟲蠍毒害時,將石頭放在患處,毒素會被吸收到石頭內部,疾病隨即緩解。之後,將石頭浸泡在水中一晝夜,以排出毒素,便可再次使用,且無次數限制。
袁慢恬在《書隱叢說》中提到,吳江某姓氏擁有一種吸毒素石,形狀如同雲南的黑色圍棋子。面對嚴重腫毒,只需將石頭接觸患處,便會牢固粘附,不易脫落。對於重度中毒者,一週後石頭纔會脫落;對於輕度中毒者,過一段時間就會脫落。必須等待石頭自然脫落,不可強行剝離,否則毒素未能完全清除。當石頭脫落後,準備一大碗人乳,分裝在小碗中,將石頭投入人乳中,會出現沸騰現象,再換新的人乳,重複這一過程直至沸騰停止,石頭便恢復正常,因爲所吸附的毒素已被乳液洗淨。否則,石頭可能會破裂。據說這是從舊家族流傳下來,原產於大西洋,未見於傳記記載,由此可見世間奇物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
紀昀在《灤陽消夏錄》中記載,《左傳》中提到深山大澤中孕育龍蛇。有個叫玉保的小奴,是烏魯木齊流人的後代,起初隸屬於持納格爾軍。他曾進入山谷追趕丟失的羊,見到一條巨大的蛇,身體粗如柱子,盤踞在高山之巔,面向太陽曬鱗片,全身五彩斑斕,猶如堆錦。蛇頭頂長有一角,長約一尺。當一羣野雞飛過時,蛇張口吸氣,距離四五尺的野雞都被吸入蛇口,如同箭矢射入壺中。
玉保意識到羊已經被蛇吞食,趁蛇未察覺,沿着山澗逃回營地,驚恐萬分,幾乎失去魂魄。軍吏鄔圖麟因此說道,這種蛇毒性極強,但它的角卻能解毒,正是所謂的吸毒素石。若遇到此蛇,攜帶幾斤雄黃,在上風向焚燒,蛇就會變得無力,不再動彈。取出蛇角,鋸成小塊。在癰疽初發時,將一塊蛇角放置於瘡口頂部,就像磁鐵吸引鐵一樣,緊密貼合無法脫離。等到毒素被吸收,蛇角會自然脫落,然後將其放入人乳中浸泡,以排出毒素,可再次使用。輕度中毒者會使人乳變爲綠色,稍重則變青暗,極度中毒則變黑紫。若人乳變黑紫,需要進行四五次吸附才能徹底清除毒素,其餘情況下一兩次即可治癒。我的堂兄懋園家中就有一塊吸毒素石,治療癰疽效果顯著。這塊石頭既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直到現在才知道它原來是蛇角。
據荷蘭人偶爾帶來的情況,他們稱這是龍腦中的石頭。我年輕時,賀臺滕舜調告訴我,它是用雕刻的龍角製作的。我根據他的說法制作了這種石頭,形狀與海上的物品並無二致。在小瘡上試用,確實會緊貼着皮膚不動。由此得知,紀氏所記錄的蛇角說法似乎可信。
注:此物荷蘭人偶爾帶過來,他們說是龍首中的石頭。我年輕時聽賀臺滕舜調說過,用雕刻的龍角製成。我根據他的說法制作了這種石頭,其形狀與海上的物品沒有區別。在小瘡上試驗,也能緊貼皮膚不脫落。由此推斷,紀氏所記載的蛇角的說法,似乎是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