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附錄 (10)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0)

1. 梅雨考

案時珍食物本草。逢壬為出梅。作逢庚為出梅。霏雨下。有或成狂注。時作時止。陰晴不定十二字。條末云。惟以之煎茶。則滌腸胃宿垢。味美而神清也。又案吳文炳食物本草云。烹茶尤佳。勝諸雨水。何鎮本草必讀類纂云。江南習尚。受梅雨烹茶。其色味極美。用大缸裝水。

煅以赤炭。每缸數塊。澄去滓。另以淨甕收貯。有留數年不變者。諸物與衣帛沾之。則腐黑也。

謝肇淛五雜組曰。四時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瑣碎錄云。閩人以立夏後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後逢壬為出梅。按梅雨。詩人多用之。而閩人所謂入梅出梅者。乃黴濕之黴。非梅也。又云。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

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不止。物始黴焉。俗亦謂之梅雨。蓋黴與梅同音也。

商浚博聞類纂曰。歷者𧓿𧓿也。立夏後逢壬日入⿰虫⿸尸𮥼。夏至後逢庚日出⿰虫⿸尸𮥼。如立夏後五日遇壬。則𧓿高五尺。如十二日逢壬。則𧓿高一丈二尺。遇辛日。則出⿰虫⿸尸𮥼高一丈二尺。如物在一丈三尺。則⿰虫⿸尸𮥼不至蒸也。

案⿰虫⿸尸𮥼。正韻。謨杯切。音枚。塵也。楚辭九懷。霾土忽兮⿰虫⿸尸𮥼⿰虫⿸尸𮥼。一作海。蓋霏雨如塵。故謂之⿰虫⿸尸𮥼耳。

馮應京月令廣義曰。通書。黃梅雨。四十許日出梅。則入伏。臞仙肘後經芒種逢丙日入黴。小暑逢未日出黴。黴黰音軫。溽濕之氣也。一作黴𡛂。廣雅黰。又作𧑓。又云。通書。芒種後逢壬日。或庚或丙日。進梅。閩人以壬日進梅。前半月為立梅。立梅有雨旱。按天道自南而北。

凡物候先於南方。故閩粵萬物早熟。半月始及吳楚。今驗江南梅雨將罷。而淮上方梅雨。又逾河北。至七月少有黴氣。而不之覺矣。以此言之。壬丙進梅。不及定擬。固當易地而論之耳。

周文華汝南圃史曰。芒種逢壬。便立梅。遇辰則絕。

陸務觀劍南集曰。輕雷轆轆斷梅初。自注。鄉人謂梅雨有雷。曰斷梅。

朱國禎湧憧小品曰。俗語芒種逢壬。便立黴。黴後積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一交夏至。便迥別矣。試之良驗。細思其理。有不可曉者。或者夏至一陰初生。前數日。陰正潛伏。水陰物也。當其伏時極淨。一切草木飛潛之氣不能雜。故獨存本色為佳。但取法極難。須以磁盆最潔者。

布空野盛之。沾一物即變。貯之尤難。非地清潔且墊高不可。某年無雨。挑河水貯之。亦與常水異。而香冽不及遠矣。

張存紳雅俗稽言曰。南人以衣物班黑謂之上梅。以四五月為梅天。其雨謂之梅雨。一曰黴雨。又曰煤雨。言衣黑如煤也。按周處風土記。夏至前雨名梅雨。而歲時記事。江南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又埤雅。閩人以立夏後逢庚曰入梅。芒種後逢壬日出梅。又碎金。芒種後逢壬曰入梅。

白話文:

梅雨考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逢壬日出梅,也有說逢庚日出梅。梅雨綿綿地下,有時傾盆而下,時而停歇,陰晴不定。書末記載,用梅雨水煎茶,能洗滌腸胃宿垢,茶味甘美,令人神清氣爽。吳文炳《食物本草》也說,梅雨水烹茶最佳,勝過其他雨水。何鎮《本草必讀類纂》記載,江南風俗習慣用梅雨水烹茶,茶色茶味極佳。他們用大缸盛水,用赤炭燒煮,澄清去渣,再用乾淨的瓮盛裝儲存,有的能保存數年而不變質。但凡物品或衣物沾染了這種水,都會腐爛變黑。

謝肇淛《五雜組》引述《四時纂要》說:梅子成熟時下的雨,叫做梅雨。又引述《瑣碎錄》說:福建人以立夏後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後逢壬日為出梅。詩文中多有提及梅雨,但福建人所說的入梅出梅,指的是黴濕的「黴」,而非梅子。還記載,江南地區每年三四月,苦雨連綿不止,百物黴爛,稱為梅雨,這正是梅子青黃的時節。從徐州、淮安以北,則春夏常旱,直到六七月份交接時,才會連日陰雨不止,萬物開始發黴,當地也稱之為梅雨,大概是因為「黴」與「梅」同音。

商浚《博聞類纂》記載:古人稱梅雨為「𧓿」,立夏後逢壬日入梅,夏至後逢庚日出梅。例如,立夏後第五天逢壬日,則「𧓿」高五尺;如果第十二天逢壬日,則「𧓿」高一丈二尺;逢辛日則出梅,高度也達一丈二尺。如果物品在一丈三尺以上,則梅雨之氣就無法使其腐敗。

「𧓿」字,《廣韻》注音為「謨杯切」,音「枚」,是塵土的意思。《楚辭·九懷》中「霾土忽兮𧓿𧓿」,一作「海」,大概是指霏霏細雨如塵土一般,所以稱為「𧓿」。

馮應京《月令廣義》記載,《通書》說黃梅雨約四十多天就出梅,接著就入伏。《肘後備急方》記載,芒種逢丙日入黴,小暑逢未日出黴。「黴」音「軫」,是濕熱的氣候。也作「黴𡛂」,《廣雅》中「黰」也作「𧑓」。又說,《通書》記載,芒種後逢壬日、庚日或丙日入梅,福建人以壬日入梅,前半個月稱為立梅,立梅時期雨水不定。天道由南向北,物候南方先於北方,所以閩粵地區萬物早熟,約半個月後才到吳楚地區。觀察江南梅雨將盡,而淮河以北梅雨又延至河北,到了七月就幾乎沒有黴氣了,人們也感覺不到了。由此可見,壬、丙入梅的說法,並非絕對,應當因地制宜。

周文華《汝南圃史》記載,芒種逢壬日便立梅,遇辰日則停止。

陸務觀《劍南集》記載:「輕雷轆轆斷梅初」,自注:鄉人說梅雨遇到雷聲,就叫「斷梅」。

朱國禎《湧幢小品》記載,俗語說芒種逢壬日便立黴,黴雨過後,積水烹茶特別香醇,可以久藏,一過夏至就完全不同了,親自試驗過,確實如此。細細思量其中的道理,卻又難以理解。或許是因為夏至一陰初生,前幾天陰氣正潛伏著,水是陰性的,當陰氣潛伏時最為純淨,一切草木飛潛之氣都不能摻雜,所以才能保持其本來的特性,因此茶水才會特別好。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必須用最乾淨的磁盆,空著盛放,沾染一點東西就會變質,儲存起來也極其困難,非得地面乾淨且墊高才行。某年無雨,用河水儲存,也與普通雨水不同,但香醇度就遠不如梅雨水了。

張存紳《雅俗稽言》記載,南方人說衣物變黑叫做「上梅」,把四五月稱為梅天,其雨稱為梅雨,也叫黴雨或煤雨,因為衣物變黑如同煤一樣。又說,《周處風土記》記載,夏至前的雨叫做梅雨;而《歲時記》記載,江南三月迎梅雨,五月送梅。《埤雅》記載,福建人以立夏後逢庚日入梅,芒種後逢壬日出梅。《碎金》記載,芒種後逢壬日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