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附錄 (9)
附錄 (9)
1. 梅雨考
安永甲午秋,訪林子華(良榮)。偶於櫥中,獲其曾祖恆齋先生(良以)所輯《梅雨考》一編。予後以讀諸書而所得,更續數則。
《周處風土記》曰:「梅熟時雨,謂之梅雨。」
《陸佃埤雅》曰:「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礎壁皆汁,蒸郁成雨,其霏如霧,謂之梅雨。沾衣服皆敗黦(郁)。故自江以南,三月之雨謂之迎梅,五月雨謂之送梅;轉淮而北則否。亦梅至北方多變而成杏,故人有不識梅者,地氣使然也。」
《陳藏器本草拾遺》曰:「梅雨水,洗瘡疥,滅瘢痕,入醬易熟。江淮以南,地氣卑濕,五月上旬連下旬尤甚。《月令》『土潤溽暑』,是五月中氣。過此節以後,皆須曝書畫。梅雨沾衣,便腐黑,浣垢如灰汁,有異他水;但以梅葉湯洗之乃脫,余並不脫。」
《袁文甕牖間評》曰:「今人謂梅雨為半月,以夏至為斷梅日,非也。梅雨夏至前後各半月,故蘇東坡詩云:『三旬已過黃梅雨』,則梅雨為三十日可知矣。」《西郊野叟庚溪詩話》曰:「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然少陵曰:『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蓋唐人以成都為南京,則蜀中梅雨在四月也。及讀柳子厚詩曰:「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曉春。愁深楚猿夜,蘿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此子厚在嶺外詩,則南粵梅雨又在春末。知是梅雨時候所至,早晚不同。
《范成大吳船錄》曰:「蜀無梅雨。子美梅熟時經行,偶值雨耳,恐後人便指為梅雨,故辨之。」
《趙叔向肯綮錄》曰:「今人謂梅雨。梁元帝《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風俗占》曰:『芒種日謂之入梅,夏至日午後為梅盡,入時號曰時雨,合共三十日。』」
《郎瑛七修類稿》曰:「《碎金集》云:『芒種後逢壬入梅,夏至後逢庚出梅。』《神樞經》又云:『芒種後逢丙入梅,小暑後逢未出梅。』人莫適從。予意作書者,各自以地方配時候,而云然耳。杜子美詩云云,蓋唐人以成都為南京,則蜀中梅雨在四月矣;柳子厚詩云云,此子厚嶺外之作,則又知南粵之梅雨三月矣。」
《東坡吳中詩》曰:「三旬過久黃梅雨,萬里初來舶𧏿風。」又《埤雅》云:「江湘二浙,四五月間,有梅雨,⿰圭主敗人衣服。」予嘗亦戲為詩曰:「千里殊風百里俗,也知天地不相同。江南五月黃梅⿰圭主,人在魚鹽水中。」是知天地時候自有不同如此。
(《瀛奎律髓》:惟北土無梅雨,或謂蜀亦無梅雨。杜以為四月,柳以為三月,豈梅熟有先後異乎?)
《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芒種後逢壬為入梅,小暑後逢壬為出梅;又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此皆濕熱之氣,郁遏薰蒸,釀為霏雨。人受其氣則生病,物受其氣則生黴,故此水不可造酒醋。其『土潤溽暑』,乃六月中氣,陳氏之說誤矣。」
白話文:
安永甲午年秋天,我拜訪林子華(良榮)。偶然在櫃子裡,找到他曾祖父恆齋先生(良以)編輯的《梅雨考》一冊。我後來又讀了其他書籍,得到一些新的見解,於是又續寫了幾則。
《周處風土記》說:「梅子成熟時下的雨,叫做梅雨。」
陸佃《埤雅》說:「現在的江、湘、浙江一帶,四五月之間,梅子快要黃熟落果時,就會因天氣潮濕,泥土濕潤,連牆壁都滲出水珠,濕氣蒸騰形成雨,雨絲像霧一樣,這就是梅雨。衣服被梅雨淋濕,都會變得發霉。所以從長江以南地區,三月的雨叫做迎梅雨,五月的雨叫做送梅雨。過了淮河往北就沒有這種現象了。而且梅子到了北方大多會變成杏子,所以有的人不認識梅子,這是因為地區氣候不同造成的。」
陳藏器《本草拾遺》說:「梅雨水可以洗瘡疥,去除疤痕。用梅雨水做醬,醬容易熟。長江淮河以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五月上旬到下旬尤其嚴重。《月令》說的「土潤溽暑」,是指五月中氣。過了這個節氣後,都要把書畫拿出來曝曬,因為梅雨淋濕衣服會發霉變黑,洗滌污垢就像用草木灰水一樣,跟其他的水不一樣。只有用梅葉湯洗才能洗掉,用其他方法都洗不掉。」
袁文《甕牖閑評》說:「現在的人說梅雨是半個月,把夏至當作梅雨結束的日子,這是錯誤的。梅雨是夏至前後各半個月。所以蘇東坡的詩說『三旬已過黃梅雨』,可見梅雨是三十天。西郊野叟《庚溪詩話》說:『江南五月梅子成熟時,連綿下雨,叫做黃梅雨。』但是杜甫的詩說:『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大概唐朝人把成都叫做南京,那麼四川的梅雨就在四月。再讀柳宗元的詩說:『梅子迎來時雨,蒼茫之際值曉春。楚猿夜深發愁,蘿斷越雞報晨。海霧籠罩南極,江雲遮蔽北津。白色衣衫如今變了顏色,並非京城塵土所染。』這是柳宗元在嶺南寫的詩,那麼南粵的梅雨又在春天末。由此可知梅雨發生的時間,各地早晚不同。
范成大《吳船錄》說:「四川沒有梅雨。杜甫只是在梅子成熟時經過那裡,偶爾遇到下雨罷了,恐怕後人會誤以為是梅雨,所以才加以辨明。」
趙叔向《肯綮錄》說:「現在人說的梅雨,梁元帝《纂要》說:『梅子成熟的時候下雨,叫做梅雨。』風俗占卜說:『芒種日叫做入梅,夏至日午後為梅雨結束。』入梅時又號稱時雨,總共是三十天。」
郎瑛《七修類稿》說:「《碎金集》說:『芒種後遇到壬日入梅,夏至後遇到庚日出梅。』《神樞經》又說:『芒種後遇到丙日入梅,小暑後遇到未日出梅。』人們不知道應該聽哪一種。我認為寫書的人,都是根據自己所在的地方來配合時節而說的。杜甫的詩是把成都當成南京,所以四川的梅雨在四月。柳宗元的詩是他在嶺南所寫,可知南粵的梅雨在三月。」
蘇東坡寫在吳中的詩說:「三旬已過黃梅雨,萬里初來舶趠風。」《埤雅》又說:「江、湘、浙江一帶,四五月間有梅雨,梅雨會腐爛人們的衣服。」我也曾戲作詩說:「千里風俗各異,也知道天地之間各有不同。江南五月的黃梅雨會使衣服發霉,人們生活在像魚泡在鹽水裡一樣。」由此可知天地之間的時令各有不同,就是這樣。(《瀛奎律髓》說:只有北方沒有梅雨,或者有人說四川也沒有梅雨。杜甫認為梅雨在四月,柳宗元認為在三月,難道梅子成熟的時間有先有後嗎?)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梅雨又叫做黴雨,意思是說它沾到衣服或東西,都會長出黑霉。芒種後遇到壬日是入梅,小暑後遇到壬日是出梅。也有人把三月叫做迎梅雨,五月叫做送梅雨。這些都是濕熱之氣鬱積薰蒸,釀成細雨。人受到這種氣就會生病,東西受到這種氣就會發霉。所以梅雨水不能用來釀酒做醋。所謂『土潤溽暑』,其實是六月中氣,陳藏器的說法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