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附錄 (11)
附錄 (11)
1. 梅雨考
夏至後逢庚日出梅。又神樞。芒種後逢酉日入梅。小暑後逢未日出梅。諸說不一。要之,芒種逢酉之說近是,蓋其時雨能斑衣也。又按《楚辭》:「顏黴黎以沮敗兮。」注:黴音眉,面黑也。《說文》:物中久雨青黑曰黴。然則斑衣之梅當作黴。方以智《通雅》曰:黴黰音梅軫,一作黴黕,濕氣著衣物,生斑沫也。黰,又作𧑓沴。《埤雅》:以梅子黃時雨,曰黃梅雨。人遂以黴天為梅天。今《韻會》是之。《四時纂要》云:閩人以入夏逢庚入梅,芒種逢壬乃出梅;今江淮以芒種逢丙始入,小暑逢未乃出。
張自烈《正字通》曰:黴莫裴切,音枚。項甌東曰:江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或言古語:「黃梅時節家家雨。」故云。張蒙溪謂梅當作黴,雨中暑氣也。黴雨善汗衣服,故人云黴涴,言為黴所壞也。按《埤雅》、《風土記》皆作梅雨,義與黴通,存備考正。
雍正重修《松江府志》曰:芒種後遇壬則入梅,夏至後遇庚為出梅。時梅子正黃遇雨,謂之黃梅雨。又雨氣沾衣物多腐壞,故字亦從黴。夏至後半月為時雨,時亦從黝,蒙此義也。又云:芒種後,如第五日遇壬,則梅高五尺;十二日過壬,則梅高一丈二尺,度物之高下,過此則不蒸濕也。
虞兆隆《天香樓偶得》曰:黃梅。今吳楚以芒種後壬日立梅。王日芒種,即是立梅。夏至後庚日出梅。庚日夏至,即是出梅。若芒種後逢壬早,夏至後逢庚遲,則梅多至十八日;芒種後逢壬遲,夏至後逢庚早,則梅少僅八日。俗每以此占黴氣之深淺,殊不知天下雖有不齊,而歲序初無伸縮。壬庚遲早,系偶然相俱,烏足以限黴氣乎?
白話文:
梅雨考
夏至之後遇到庚日就出梅,也有其他说法。芒種後遇到酉日入梅,小暑後遇到未日出梅,諸說紛紜,但芒種遇到酉日入梅的说法比較接近事實,因為那時候的雨水會讓衣物長斑點。
古籍《楚辭》中提到「顏黴黎以沮敗兮」,注釋說「黴」音同「眉」,指臉色發黑。《說文解字》中也說,長時間雨水浸濕的物品會呈現青黑色,叫做「黴」。所以,「斑衣」的「梅」應該作「黴」。方以智在《通雅》中說,「黴」與「梅」音近,都指潮濕的氣息使衣物生出斑點。 「黰」(或作𧑓沴)也是這個意思。《埤雅》則說,梅子成熟時下的雨,稱為「黃梅雨」,人們因此把陰雨天氣稱為「梅天」。《韻會》和《四時纂要》也持相同觀點。《四時纂要》記載,福建地區以入夏遇到庚日入梅,芒種遇到壬日出梅;而江淮地區則以芒種遇到丙日入梅,小暑遇到未日出梅。
張自烈在《正字通》中說,「黴」音同「枚」。項甌東則說,江南地區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也有人說,古語中「黃梅時節家家雨」,所以稱之為「梅」。張蒙溪認為「梅」應該作「黴」,指雨中暑濕之氣。黴雨容易使衣物發霉,所以人們說「黴涴」,指衣物被黴菌損壞。《埤雅》和《風土記》都作「梅雨」,其義與「黴」相通。
《雍正重修松江府志》記載,芒種後遇到壬日就入梅,夏至後遇到庚日就出梅。此時梅子正黃,遇雨則稱為「黃梅雨」,而且雨氣會使衣物腐壞,所以「梅」字也從「黴」。夏至後半個月是時雨,也從「黑茲」,包含了這個意思。書中還記載,芒種後,如果第五天遇到壬日,則梅雨高五尺;十二天後過壬日,則梅雨高一丈二尺。以此推測梅雨的高低,超過這個高度就不會再潮濕了。
虞兆隆在《天香樓偶得》中說,現在吳楚地區以芒種後壬日為入梅日,也有人說芒種日就是入梅日,夏至後庚日出梅,庚日是夏至日,也就是出梅日。如果芒種後遇到壬日早,夏至後遇到庚日遲,則梅雨持續時間長達十八天;如果芒種後遇到壬日遲,夏至後遇到庚日早,則梅雨持續時間僅八天。民間常用此法推測黴氣的深淺,殊不知雖然各地情況不同,但節氣卻不會伸縮,壬庚的早遲只是偶然的巧合,怎能以此來限制黴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