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茶功

名醫類案。載沈誠莊以茶治肅王疾事。何喬遠名山藏雲。西番中國藩籬也。秦蜀產茶。茶性通利。疏胸膈底滯之氣。西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七修類稿亦載此事云。蓋以彼欲茶。不得則發腫病死矣。欲麝香。不得則蛇蟲為毒。禾麥無矣。殊不知貢易不通。則命死一旦。

安得不救也哉。滴露漫錄云。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裸之熱。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係國家大經。諸書所記。皆以其盪滌胸中之膩也。而本草所未論及。故表而出焉。又國史補。載故老云。五十年前。多患熱黃。近代悉無。

而病腰腳者多。乃飲茶所致也。按茗見管子。茶出王褒僮約。及飛燕外傳。又吳孫皓賜茶荈於韋曜。蓋李唐以前。未大行於世也。唐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至陸鴻漸常熊伯。

茶道大行。(詳見封氏聞見記。)古時有扁鵲療黃經。點烙三十六黃經。知斯疾多。考本草。茗。清熱。解炙煿毒。今如本邦。亦罕患之者。豈茗飲行之驗歟。而相感志云。吃茶多。令人黃。後世亦有茶黃之稱。則與國史補之說相反。

白話文:

[茶的功效]

這段文字出自《名醫類案》,記錄了沈誠莊使用茶來治療肅王疾病的案例。何喬遠在《名山藏》中提到,西方的番國可視為中國的邊疆,秦蜀地區盛產茶葉,茶葉具有通利的特性,能疏通胸膈和消除身體的滯氣。西方番人喜愛食用乳酪,如果沒有茶葉,他們就會感到不適甚至生病。《七修類稿》也記載了同樣的事,因為他們非常需要茶葉,如果得不到,就會導致腫脹病發,甚至死亡。他們也需要麝香,否則會受到蛇蟲的侵害,影響糧食生產。但若貢獻和交易的渠道不通暢,他們的生命就可能在瞬間失去。

滴露漫錄提到,茶葉對西戎、吐蕃等民族來說,無論古今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他們食用的肉類食物,非茶不可消化;他們食用的青稞熱量高,非茶不能解渴。這種山林草木的葉子,卻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息息相關。各書籍的記載都強調茶葉能清除胸中的膩味,但《本草》一書中並未提及,因此我們需要將這些信息整理出來。此外,《國史補》中記載,老一輩的人說,五十年前,很多人都患有熱黃病,但近幾年已經很少有人患病,反而很多人患有腰腳病,這可能與飲茶有關。

根據歷史資料,茶葉最早見於《管子》,《王褒僮約》和《飛燕外傳》中也有記載,還有孫皓曾贈送茶荈給韋曜的典故。在李唐時期之前,茶葉尚未普及於世。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的降魔師大力推廣禪教,為了保持清醒和節食,允許弟子飲茶,於是大家開始隨身攜帶茶葉,隨時煮茶飲用。此後,這種習慣逐漸流行,成為風俗。直到陸鴻漸和常熊伯的時代,茶道才真正盛行起來(詳細內容可參考《封氏聞見記》)。古時有一本《扁鵲療黃經》,描述了治療三十六種黃疸的方法,由此可知當時這種疾病非常普遍。查閱《本草》,可以發現茶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現在在我們的國家,這種疾病的患者也很少,難道這就是茶葉飲用普及的結果嗎?然而,《相感志》中提到,過量飲茶會使人變黃,後世也有人稱之為“茶黃”,這與《國史補》中的說法相反。

2. 若木瘡

三因方露宿湯方中。用若木瘡一掌大。人無辨其為何物焉。考程月溪釋方。露宿湯詩云。露宿青榴皮。椿根草果宜。杏仁甘草銼。烏梅薑片隨。知若木瘡。是椿根。奇效良方。亦無若木瘡。有椿根皮。而施氏續易簡。永類鈐方。作苦木瘡。王氏易簡。治痢藥中。有苦木桐。瘡桐音相近。

豈桐訛為瘡乎。百一選方。引泊宅編。載椿根止痢之功。當並考。(東醫寶鑑。露宿湯方云。苦木瘡。一掌大。即樗根白皮。)

白話文:

在一本古書「三因方」中的露宿湯這個藥方裡,提到一種叫「若木瘡」的東西,大小約一個手掌那麼大。但人們通常無法辨認出它究竟是什麼。經過考察,程月溪在解釋此藥方時,引用了一首詩:「露宿青榴皮,椿根草果宜;杏仁甘草銼,烏梅薑片隨。」從這首詩中可知,「若木瘡」指的是椿樹的根部。在一本名為「奇效良方」的書中,也未提及「若木瘡」,但提到了椿樹的根皮。然而,在施氏的「續易簡」以及「永類鈰方」中,卻把「若木瘡」寫成了「苦木瘡」。在王氏的「易簡」治療痢疾的藥方中,則出現了「苦木桐」。或許「桐」和「瘡」的發音相似,所以被誤寫了。

另一本書「百一選方」引用了「泊宅編」的記載,說明瞭椿樹根對於止痢的效用,這點應該要一起考量。(在「東醫寶鑑」的露宿湯藥方中,「苦木瘡」是指一個手掌大的樗樹根的白色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