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附錄

2. 募原考

募原。未詳其義。檢字書。募廣求也。無干人身之義。因考素靈諸篇。募者幕之訛也。幕又從肉作膜。劉熙釋名云。膜幕也。幕絡一體也。痿論。肝主身之筋膜。全元起注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李時珍脈學釋音。募與膜同。蓋幕本取義於帷幕(說文。惟在上曰幕。)耳。

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新校正云。太素。膜作募。又邪客篇。地有林木。人有募筋。此募幕易訛之證也。其已如此。而膜之在軀殼中最為用者。為膈幕。人鏡經云。膈膜者。自心肺下。與脊脅腹周迴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濁氣。不使熏清道是也。甲乙經。膈俞。

在第七椎。因推之。蓋膈幕之系。附著脊之第七椎。即是幕原也。瘧論。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歲露篇同。)王冰注。募原。謂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並同。今以橫連二字觀之。則為膈幕之原系。無疑矣。而幕原。

又所指不一。百病始生篇云。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云。或著於腸胃之募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又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蓋所謂膜原者。言膜之在各藏各府之間。而遮隔者之原系也。各藏各府之間。皆有薄膜。而外連於皮肉孔穴。直其次者。

謂之幕穴。肝幕期門。膽幕日月之類。豈藏府位於身中。而其氣。背部則從脊骨間而輸出。故謂之腧穴。腹部則藏府之幕。直著於皮肉。故謂之幕穴乎。六十七難。亦誤作募。滑壽遂注云。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亦何不考也。此他後世諸家。釋募原者。多牽強迂謬之說。

茲舉其一二如下。

馬玄臺百病始生注云。募原之間。皮裡膜外也。又舉痛論注云。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

張介賓百病始生注云。腸胃之外。募原之間。謂皮裡膜外。是皆隱蔽曲折之所。氣血不易流通。又云。募原。如手太陰中府為募。大淵為原之類也。又舉痛論注云。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皆有空虛之處。又瘧論注云。諸經募原之氣。內連五藏。

張志聰百病始生注云。募原者。腸胃外之膏膜。又舉痛論注云。膜原者。連於腸胃之脂膜。亦氣分之腠理。金匱要略云。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藏府之文理也。蓋在外則為皮膚肌肉之腠理。在內則為橫連藏府之膜原。皆三焦通會元氣之處。又瘧論注云。募原者。橫連藏府之膏膜。即金匱。所謂皮膚藏府之文理。乃衛氣遊行之腠理也。

高世栻瘧論注云。橫連膏膜之募原也。

吳又可溫疫論云。疫氣之來。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藏府。外不在經絡。舍俠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募原是。又云。若表裡分傅者。邪氣伏於膜原。膜原者。即半表半裡也。

白話文:

募原考

「募原」這個詞,意思並不清楚。查閱字書,「募」是廣泛求取的意思,與人體沒有直接關聯。因此,我研究了《素問》、《靈樞》等篇章,認為「募」應該是「幕」的訛誤。「幕」字,從肉旁可以寫成「膜」。劉熙在《釋名》中說:「膜,就是幕,幕就像網一樣相互連接。」《痿論》中說:「肝主掌全身的筋膜。」全元起註解說:「膜,是人體皮膚下、肌肉上的筋膜。」李時珍在《脈學釋音》中說,「募」和「膜」是相同的。而且「幕」字本來的含義就取自於帷幕(《說文解字》說:在上面的叫做幕)。

《太陰陽明論》中說:「脾與胃,以膜相連。」《新校正》引述《太素》說,「膜」寫作「募」。另外,《邪客篇》中說:「大地有樹林,人體有募筋。」這正是「募」與「幕」容易混淆的證據。既然已經這樣,那麼在軀殼中作用最大的膜,就是膈膜。《人鏡經》中說:「膈膜,從心肺的下方,與脊椎、脅肋、腹部周圍緊密相連,就像帷幕一樣不漏,用來遮蔽濁氣,不讓它污染清氣。」《甲乙經》中說:「膈俞穴,位於第七椎下方。」由此推斷,膈膜的附著處,連接著脊椎的第七椎,這裡就是「幕原」。《瘧論》中說:「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接著募原。」它所處的位置遙遠,氣也很深(《歲露篇》也有相同的說法)。王冰註解說,「募原」是指膈膜附著的根源。《新校正》說,全元起版本,「募」都寫作「膜」,《太素》、《巢元方》也都是如此。現在從「橫連」這兩個字來看,可以確定指的就是膈膜的附著根源。但是,「幕原」所指的部位又不只一處。《百病始生篇》中說:「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說:「或者附著在腸胃的募原。」《舉痛論》中說:「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又說:「寒氣侵入小腸膜原之間。」所謂的「膜原」,是指在各個臟腑之間,用於遮擋分隔的膜的根源。各個臟腑之間都有薄膜,並且向外連接到皮膚肌肉的孔穴,直接與其相連的就叫做「幕穴」,例如肝的幕穴期門,膽的幕穴日月等等。難道是臟腑位於身體內部,它們的氣,在背部就從脊椎之間輸出,所以稱為「腧穴」;而在腹部,臟腑的膜,直接附著在皮膚肌肉上,所以稱為「幕穴」嗎?《難經》第六十七難中,也將「膜」誤寫作「募」,滑壽於是註解說,「募」就好像「募結」的「募」,意思是經氣在這裡聚集。難道不應該考證一下嗎?後世各家解釋「募原」的說法,多是牽強附會、迂迴曲折的謬論。

現在列舉一二如下:

馬玄臺註解《百病始生篇》時說:「募原之間,是指皮膚裡層、膜的外層。」註解《舉痛論》時說:「膜,是指膈膜;原,是指肓膜的根源。」

張介賓註解《百病始生篇》時說:「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是指皮膚裡層、膜的外層,是這些隱蔽曲折的地方,氣血不易流通。」又說:「募原,就像手太陰肺經的中府穴是募穴,大淵穴是原穴一樣。」註解《舉痛論》時說:「膜,是筋膜;原,是肓膜的根源。腸胃之間、膜原之下,都有空虛的地方。」註解《瘧論》時說:「各經的募原之氣,內連五臟。」

張志聰註解《百病始生篇》時說:「募原,是指腸胃外的膏膜。」註解《舉痛論》時說:「膜原,是指連接著腸胃的脂膜,也是氣分中的腠理。」《金匱要略》中說:「腠,是三焦氣機交會、元氣運行的所在;理,是皮膚、臟腑的紋理。」認為在體表是皮膚肌肉的腠理,在體內就是橫向連接臟腑的膜原,都是三焦氣機交會、元氣運行的所在。註解《瘧論》時說:「募原,是指橫向連接臟腑的膏膜,也就是《金匱》中所說的皮膚臟腑的紋理,是衛氣運行的腠理。」

高世栻註解《瘧論》時說:「是指橫向連接膏膜的募原。」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說:「疫氣的侵入,從口鼻進入,那麼它所寄居的部位,在內部不在臟腑,在外部不在經絡,而是寄居在夾脊內部,距離體表不遠,靠近胃部,是表裡的分界處,也就是半表半裡。這就是針經中所說的橫連募原。他又說:「如果邪氣在表裡之間流竄,邪氣就會潛伏在膜原。膜原,就是半表半裡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