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9)
卷中 (9)
1. 復古
李東陽云。予恆病天下之藝,未復於古,而醫為甚。今如斯邦,則不然。天下之藝,無不復於古,而醫為甚。昔者病其不復於古,而今則病其復於古,何居?其以為古者,非所謂古也。先師井金峨先生嘗謂曰:自伊物二公,首倡復古,海內靡然響風,雖小道,亦必效之。遂有廢陰陽,排五行,去素靈諸家,直講張仲景書者,動輒云:是非仲景之語也。夫素靈固出於後人,而漢儒之學,原於陰陽五行,仲景生於其後,焉知今所謂古學者乎?故有陰陽五行之說,無害其為仲景也。謂之仲景之誤,則可。謂之後人攙入,則不可。且易說陰陽,書載五行,六氣見於下氏,豈與先天后天,理氣體用,無稽之言同乎?唯其於治病,無所當,則置而不言,固其所已。至其謂之復古,則既無徵於前,後何所復之有?此可以砭近來醫流之謬也。
白話文:
李東陽說,我常為世間的技藝未能回歸古法而感到困擾,尤其在醫術上更是如此。然而,現在看到的情況卻不同了,世間的技藝,都開始追求古法,特別是醫術,這讓我感到更加困擾。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所認為的「古」,並不是真正的古法。
我的先師井金峨先生曾經告訴我,從伊尹和扁鵲兩位古人開始提倡回歸古法後,國內的風氣就開始跟隨,即使是小技藝,也都要模仿古法。因此,有人開始排斥陰陽學說、五行理論,拋棄《黃帝內經》、《難經》等醫學典籍,只講張仲景的書籍,動不動就說:「這不是張仲景的話。」
《黃帝內經》、《難經》固然出自後人,但漢代學者的知識,原本就是基於陰陽五行理論。張仲景出生在後,他怎麼會知道現在所謂的古學呢?所以,有陰陽五行的理論,並不會影響到張仲景的地位。說這是張仲景的錯誤,是可以的;但說這是後人夾帶進來的,是不可以的。而且,《易經》中有陰陽理論,《尚書》中記載五行理論,六氣理論在《下氏》中也有提及,這些怎麼可能和先天后天、理氣體用這些無稽之談相同呢?
只是在治病上,如果這些理論無法對應,那就被放置一邊,不加討論,這也是應該的。至於他們說這是回歸古法,卻又沒有前人的證據,那後來的人又如何能回歸古法呢?這可以提醒現在醫學界的一些錯誤觀念。
2. 藥劑
茅元儀野航史話云。余嘗怪岐黃家制方。必窮析分釐。而置劑者。每以手為度。必不能合。欲以已疾。焉得不疏。古之名醫。止華佗置劑。心識分銖。不假稱量。他能剖腹破背。湔洗腸胃。此可仿效乎。斯邦醫家。亦坐於此弊。然數十人數百裹之藥。每藥必較量錢分。殆不勝煩瑣。是不得已之勢也。
白話文:
茅元儀在他的《野航史話》中提到,我曾經對中醫創製藥方時,必須精確到極細微的程度感到驚訝。然而實際配製藥劑的人,往往僅憑手感來衡量,這樣必然無法達到藥方要求的精確度。如果想用這樣的藥來治病,效果怎能不打折扣?古代的名醫中,只有華佗能憑心記憶和感覺掌握藥物的精確份量,不需要藉助稱量工具。而且他還能進行剖腹、破背等手術,清洗腸胃,這種技能我們能模仿學習嗎?我們這裡的醫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然而,面對著幾十甚至上百人的藥物需求,每一種藥物都必須精確到錢分的計算,實在是繁瑣不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態啊。
3. 診腹
臨病必診,按其腹。詳見於四十九難。揚玄操丁德用注。此醫家四診之外,不可缺之事也。但歷代醫書,未見有詳論者。張志聰傷寒論集註云:中胃按之而痛,世醫便謂有食。夫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廩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試將飽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氣內結,正氣不能從膈出入,按之則痛。又胃無穀神,藏氣虛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審邪正虛實,概謂有食,傷人必多。又按者輕虛平按,若按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此才挽近診腹之一證也。而近聞吳中醫士,寓於崎岙者,獨診脈,而不及腹,予心訝之。甲子冬,使譯官問之於蘇門胡振。振覆曰:唐山診治,但有按脈,而無按腹之說。況古來亦並無此法。然亦有之。或患腫脹腹滿之症者,視其腹之形色,按其腹之堅軟耳。再或幼科童稚,未免傷於食者,故亦按之。其他癥瘕痞塊病,人自能詳述,亦毋庸按之也。蓋此彼邦近代之弊習為然。振不考諸古今醫書,漫為之答,亦何陋也。
白話文:
[診腹]
面對疾病,必須要進行腹部的診察。詳細的內容可以在《四十九難》中找到,由揚玄操和丁德用進行註釋。這是在醫學上四種基本診斷方法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歷代的醫書中,卻罕見對此有詳細的討論。
張志聰在《傷寒論集註》中提到,如果中胃部位一按就感到疼痛,一般醫生就會認為是消化不良。然而,胃是食物和水分的海洋,也是管理食物的器官。如果胃裡真的有食物,按壓下去應該不會疼痛。可以試著去按一個剛吃完飯的人,看他會不會感到疼痛。只有當邪氣在體內凝結,正常的氣息無法正常地在膈膜進出時,按壓才會感到疼痛。
另外,如果胃中缺乏能量,臟器虛弱且氣血往外飄浮,按壓也會感到疼痛。如果不分辨清病因的虛實,一概認為是有消化不良,必定會對病人造成傷害。按壓的方法應該輕柔而平穩,如果按壓的方式不正確,加上過大的力氣,必然會感到疼痛。這是近年來診腹的一個例子。
然而,最近聽說在吳中的醫生們,只會診脈,而不進行腹部診察。我心裡感到很驚訝。在甲子年的冬天,我派翻譯官向蘇門的胡振詢問此事。胡振回答說:
在唐山的診療中,只有脈診,並無腹部診察的說法。況且,自古以來也沒有這樣的診斷方法。然而,實際上還是有的。例如,對於患有腹部腫脹或腹部滿漲的患者,我們會觀察腹部的形狀和顏色,並按壓腹部來判斷其硬度。再如,對於兒童,因為他們容易消化不良,所以也會進行腹部的按壓診察。對於其他的如癥瘕、痞塊等疾病,病人自己就能詳細描述,因此就不需要進行腹部按壓了。這可能是因為近代的某些地方的不良習慣所導致的。胡振並沒有參考古今的醫學書籍,隨意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實在是太狹隘了。
4. 靨字音
痘瘡收靨結靨。世醫或為掩音。或為葉音。未詳何是。嘗閱林恆齋(良以)劄記。定為掩音。曰痘靨。或作痘黶。又作痘𨸏。全幼心鑑。痂疕瘡黶。醫學綱目。瘡𨸏曰痂。是也。又通作厴。見本草敗茅條。合諸說考之。原是大學厭然之厭。康成注。厭讀為黶。陸音烏簞反。痂有閉藏之意。
黶之為痂。乃本於此。予按準繩云。痘瘡收靨。圓淨堅厚。如螺靨者上也。品字箋。瘡痂。俗曰瘡䗐。正字通。瘡弇。瘡痂也。螺厴草。養疴漫筆。作螺掩草。時珍海蠃釋名。厴音掩。閉藏貌。乃知黶靨䗐弇通用。而音掩。皆可以證恆齋之說矣。又王氏易簡方。作收擫。擫於琰切。
音黶。要之會意假借。展轉不一如此。又楊氏家藏方。攤膏藥於紙花。謂之藥靨。靨字之義。亦可見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痘瘡結痂的說法。在古時候,醫學界對於「靨」這個字的發音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應該讀為「掩」,另一種則認為應該讀為「葉」。但實際上哪個纔是正確的,一直沒有定論。直到我閱讀了林恆齋(林良以)的札記,他確定「靨」應該讀為「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痘痂」。
「痘靨」這個詞,有時候也被寫作「痘黶」,或者「痘𨸏」。在《全幼心鑑》這本書裡,把「痂疕瘡黶」當作專有名詞;而在《醫學綱目》中,「瘡𨸏曰痂」,說明瞭「𨸏」和「痂」之間的關係。此外,「靨」字也有時被寫作「厴」,這個用法可以在《本草》的「敗茅條」部分找到。綜合以上各種說法,「靨」字的本意其實源自《大學》中的「厭然」,鄭玄的註解中提到,「厭」字在此處應讀為「黶」,陸德明的注音是「烏簞反」,從這個字的發音可以看出,「痂」有封閉、隱藏的意思。
「黶」作為「痂」的意思,就是源於這裡。根據我的研究,痘瘡結痂後,如果痂皮圓潤、潔淨、堅韌且厚實,形狀像螺殼一樣,這種情況下,「靨」字的使用是恰當的。在《品字箋》中,將「瘡痂」稱為「瘡䗐」,而在《正字通》中,則把「瘡弇」解釋為「瘡痂」。另外,有一種草藥叫做「螺厴草」,在《養痾漫筆》中,它被稱為「螺掩草」。李時珍在《海蠃釋名》中指出,「厴」的發音接近「掩」,有封閉、隱藏的意味。由此可知,「黶」、「靨」、「䗐」、「弇」這些字都可以通用,而且發音都是「掩」,這就證明瞭林恆齋的觀點是正確的。另外,在王氏的《易簡方》中,把「收靨」寫作「收擫」,「擫」的發音也是「黶」,同樣是借用意思相近的字來表達。再者,楊氏的《家藏方》中,把塗有藥膏的紙片稱為「藥靨」,由此可以看出「靨」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