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0)
卷中 (10)
1. 福醫藥案
龔氏回春。載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診視。後止索一方。令人構藥於市正。聞彼土風俗。今猶為然。天明壬寅歲。浪華舶商十數人。飄泛到福州地。留月餘。其內一人染時疾。縣司差醫。日就客館診。醫不自調藥。唯疏其方而去。衙卒乃攜方案。買之藥鋪。而其煎藥。將鐵蕉十餘本。
搕根收土。投諸水中。攪澄用之。曰。鐵蕉從日本所載來。株猶帶其地土。今用此水。猶用其土水。必無不服水土之患也。蓋其用心切矣。予向得其藥案二紙。廁箋縱九寸。橫五寸。字廁行草。其一曰。治郎初一日。洋參五分。麥門一錢。去心。川石斛二錢。新會皮三錢。穀芽一錢。
炒。生苡仁二錢。雲苓一錢。甘草一錢。加東洋土。覺水澄清代水煎。
白話文:
龔氏醫術高超,能使病人回春。有記載說,在南方有一個生病的人,每次請醫生來診斷後,只會要求醫生開一個處方,然後派人到市集上按處方抓藥。聽說這是當地的風俗,至今仍舊如此。在天明壬寅年間,有十幾個來自海外的商人,漂泊到福州地界,停留了一個多月。其中一個人染上了當時的疾病,縣政府派遣醫生每日到旅館為他診病。但醫生並未親自調配藥材,只開了處方就離開。衙役於是帶著處方,到藥鋪買藥。煎藥的時候,他們取了十多本鐵蕉的根部,收集根部的泥土,投入水中,經過攪拌和澄清後使用。他們說,這些鐵蕉是從日本帶來的,根部還帶著原產地的泥土。現在用這水煎藥,等同於使用了原產地的水,必定不會有不服水土的問題。可見他們用心良苦。我之前得到了兩張他的藥方,紙張長約九寸,寬約五寸,上面寫著行草字體。其中一張寫著:治療郎初一,使用西洋參五分、麥門冬一錢、去心,川石斛二錢、新會皮三錢、穀芽一錢、炒過的生薏仁二錢、雲苓一錢、甘草一錢,加上東洋的土,感覺水澄清後代替水煎煮。
2. 錫餳
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酧應不間。元禮意必深於術者。注目焉。按方發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觀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餳一塊。麾之去。元禮始大異之。念無以錫入煎劑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爾。
元禮求得其書。乃蜴耳。嗚呼。不辨餳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見於陸深金臺紀聞。予弱冠。有偶成詩云。國手喧喧孰是真。俱言寸圭能回春。由來錫餳無辨得。委命求生世上人。乃用此事。近清人說部。載有宦醫以敗醬。為陳年食醬。用之病人。病轉劇者。事太相類。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金華的戴元禮,他是國家初建時期的一位名醫。有一次,他被召到南京,看到一家醫館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忙得不可開交。戴元禮心想,這位醫生的醫術必定高超,於是專心觀察。但當他看到對方開的藥方和配藥過程時,卻發現並無特別之處,這讓他感到非常驚訝。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求診的人拿了藥正要離開,醫生突然叫住他,告訴他在煎藥的時候要加入一塊錫餳。病人聽後就離去了。這讓戴元禮大感詫異,因為他從未聽過在煎藥時加入錫餳的做法。他特地向該醫生詢問,對方回答這是古方。
戴元禮後來找到了那本書,書名叫做《蜴耳》。他感嘆,如果醫生不能分辨錫餳,那麼在世上的醫者又怎麼能夠不小心謹慎呢?這個故事出現在陸深的《金臺紀聞》中。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曾寫過一首詩:「國手喧喧孰是真,俱言寸圭能回春。由來錫餳無辨得,委命求生世上人。」這首詩就是取材於這個故事。近來,在清朝人的小說集裡,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事件,有個官府醫生把壞掉的醬當作陳年的食物醬使用,結果病人病情更加嚴重,這兩個故事實在太相似了。
3. 左右齊診
魯華祝衛藏圖識云。西藏醫。名厄木氣。其視脈。以左手執病者之右手。右手執病者之左手。一時齊診。予向得本邦古醫書一卷。其中載診脈法云。左右齊診。而脈動應於醫之手。左右動數不齊者。死之兆也。此從前脈書。所未言及焉。
白話文:
在魯華祝衛的一本書中提到,西藏的醫學中,有一種診脈方法叫做「厄木氣」。這種診脈方式是醫生用左手握住病人的右手,同時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兩邊同時進行診脈。我曾經獲得一本我們國家古老的醫書,裡面記載了這種「左右齊診」的診脈方法。如果醫生在診脈時,感覺到病人左右兩側脈搏跳動的頻率和力度不一致,這可能是死亡的預兆。這種診斷方法,在以前的脈學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
希望這個翻譯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