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1)
卷中 (11)
1. 文人叵信
予前年得汪伯玉大函集,觀其傳世醫吳橋,文辭遒上,全擬太史公,而其治驗三十餘則,莫不神且奇焉,以為倉公之儔也。常欲得其遺書而讀之。頃者偶閱詹景鳳明辨類函曰:「歙岩鎮吳氏醫,本未精通,而以奔兢得鄉薦紳薦引,出入郡縣公,遂起鉅富。予嘗同其視一姻家內人病,日未時,切脈曰:『無病,偶感風寒爾,一劑可療。』至酉時,復切脈曰:『病減矣。』及戌時而婦死,死尚不知,可謂醫乎?」汪司馬公伯玉,往來主於其家,遂為作傳,以比太倉公,予於是始知其醫之庸劣,而文人之叵信也。
白話文:
前兩年,我得到了汪伯玉先生的大函集,閱讀其中他傳世的醫學文章,關於吳橋的描述,文筆優美,完全模仿了太史公的風格。而他記錄的三十多個治療案例,每一個都顯得既神妙又奇特,讓人覺得他像是古代名醫倉公一樣的高手。我曾經非常渴望能夠找到他留下的醫書來研讀。
然而,最近偶然翻閱詹景鳳的《明辨類函》時,看到他寫道:歙巖鎮的吳姓醫生,本來醫術並非高超精深,但因為他善於奔走和奉承,得到了當地鄉紳的推薦和引薦,得以在郡縣間來回行醫,因此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我曾經跟他一起去看一位親戚家的女眷生病。
當時還是下午未時(約下午1點到3點),他把脈後說,這位女士沒有什麼大病,只是偶感風寒而已,吃一副藥就可以痊癒。到了酉時(約下午5點到7點),他又把了一次脈,說病情已經減輕了。可是到了戌時(約晚上7點到9點),那位女士竟然去世了。吳醫生甚至在她死後還沒有察覺到,這樣的醫生,能稱得上是醫生嗎?
汪司馬公伯玉,經常往來於吳醫生家中,因此為他作了傳,把他比作太倉公。從這裡我才開始明白,吳醫生的醫術其實非常平庸,而文人對於事實的描繪,有時候是不可盡信的。
2. 草藥
本草有解草藥毒方。
張景醫說,蕭京救正編,並載草藥不可服之戒,蓋草草,粗之義,非草木之草。
外科精要云:「或用君臣藥,或用草藥,其疾益甚。」
體仁彙編云:「平日有舊病,腹中有草藥,又服君臣藥者,不治。」
已任編云:「浙西人,言出自醫家藥籠中者,謂之宦料藥。俗傳單方一二味,謂之草頭藥。婦女酷信此說,不讀書者,從而和之,往往以此誤事。」
白話文:
[草藥]這段內容講的是本草綱目裡有解草藥中毒的方法,這些內容是根據張景嶽的醫學理論,由蕭京整理校正。內容中也記載了服用草藥的禁忌,這裡的「草」指的是粗糙、未經精煉的意思,並不是指植物的草。
外科精要一書中提到,有時使用主藥和輔藥,或是使用粗糙的草藥,病情反而會更嚴重。體仁彙編中寫到,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慢性病,體內積存了粗糙的草藥成分,再服用主藥和輔藥的話,疾病是無法根治的。
已任編中則指出,在浙江西部地區,人們認為從醫生的藥箱中拿出來的藥,就是所謂的「官料藥」,民間流傳的一兩味單方,被稱為「草頭藥」。許多女性特別相信這種說法,一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跟著附和,常常因為這樣的誤解導致事情處理失當。
3. 引線候脈
世傳翠竹翁引絲診脈,此醫書所未言。襄陽縣誌載崔真人,名孟傳,北水關人,從族兄授醫學,掃云留月,直為壺公妙術。萬曆朝,太后病篤,真人應召,詔自簾孔引線候脈,投劑立愈,上賜官賜金,皆不受,遂賜以真人號,後於武當羽化,自號撲庵。此恐因小說《西遊記》孫悟空之事傅會者。
白話文:
世人傳說翠竹翁用絲線來進行遠端診脈,這種方式在醫書中並未有提及。在襄陽縣的地方誌中,記載了一位被稱為崔真人的醫生,名叫孟傳,是北水關的人。他跟隨自己的堂兄學習醫學,他的醫術高超,就像掃雲留月一樣,直達壺公的神奇醫術。在萬曆朝時,太后病情嚴重,崔真人被召入宮中,太后從簾孔中伸出絲線,崔真人透過這條絲線來診脈。他開出的藥方立即讓太后康復。皇上賞賜他官職和黃金,但他都拒絕接受。於是皇上賜他「真人」的封號。後來他在武當山去世,自稱為撲庵。但這可能只是因為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事蹟而產生的附會故事。
4. 一貼
藥一貼。始見金匱柴胡飲子方後。或通作帖,蓋是包裹黏貼之義。陳眉公《太平清話》云:「宋朝吳郡士登科者,始於龔誠。其家居崑山黃姑廟,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乃塗金紙,闊三寸,長四寸許,大書姓名,下有兩知舉花押。又用白紙,作大帖,如藥帖狀,貯金花帖於中,外亦書姓名二字。
蓋以此報其人,以此知其制與斯邦藥裹,彷彿相似也。」食物亦有稱帖,元李材《解酲語》云:「尚書範谷英,賜食帝前,食菲芽面旨之。一箸而止。帝曰:『不中食乎?』英曰:『臣豈敢!但天廚珍味,臣已領恩矣。山妻久厭糟粕,將以遺之,使知官家有人所不見之物也。』帝令盡食之,復賜一帖以歸。」
又徐氏筆精,墨一笏,筆一帖。
白話文:
[一劑]
藥物用一劑。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金匱要略》的柴胡飲子方後。"貼"字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理解為"劑"。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包裹和黏貼。陳眉公在《太平清話》中提到,宋朝吳郡首次有學子考取功名,始於龔誠。他的家位於崑山的黃姑廟,至今還保留著當時中舉時的金花榜貼。那是一張塗有金色的紙,寬約三寸,長約四寸,上面大大地寫著名字,下面還有兩位主考官的簽名。另外,他們還會用白紙做一個大的封套,形狀就像藥劑的包裝,把金花榜貼放入其中,外面也會寫上名字。
他們用這種方式來通知當選的人,這種制度和我們這裡包裝藥物的方式很像。食物中也有被稱為"貼"的。元朝的李材在他的《解酲語》中提到,尚書範谷英在皇帝面前被賞賜食物,他只吃了一口就停了下來。皇帝問他是不是不合口味,範谷英回答說他怎麼敢,只是御廚的食物太美味,他已經領受皇恩,想把剩下的帶回去給妻子嘗嘗,讓她知道官家有她從未見過的美食。皇帝讓他吃完,並再賞他一份帶回家。
此外,在《徐氏筆精》中,墨水一塊,筆一枝,也被稱為一貼。
5. 一周
今俗病之劇愈,藥之驗否,皆預期以七日,謂之一周。
按郎仁寶《七修類稿》云:「天之所以為天,不過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名曰七政;人之所以為生,亦不過陰陽五常之氣,行於六脈見之,名曰七情。天之道惟七,而氣至六日有餘(氣盈朔虛,推算時刻),則為一候,故天道七日來復。
人身之氣惟七,六日而行十二經(一日行兩經)有餘,故人之疾,至七日而輕重判焉。」
白話文:
現在人們對於疾病的情況,無論病情是輕是重,或者藥效如何,通常都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評估週期,稱之為「一週」。根據郎仁寶在《七修類稿》中的說明,天地運作的基礎,不外乎就是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它們共同孕育了萬物,被稱為「七政」。人的生命同樣依賴陰陽和五行之氣,這五種基本元素在人體的六脈中運行,形成了我們所說的「七情」。天地運行的規律就是七,當氣運行到第六天,會有些許剩餘(氣滿則朔虛,這是用來計算時辰的原理),這就形成了一個「候」,所以天地的規律是在七天後會開始新的循環。
人體內的氣也是按照七天的規律運行,氣在六天內可以走完十二條經絡(一天可以走完兩條經絡),並會有些許剩餘。因此,一個人的病情,在七天後,往往就能看出病情的輕重變化。
6. 高緩
小說。載醫緩姓高,初疑其出何書。
又《神仙通鑑》,扁鵲自稱高緩。後長桑謂之曰:「即以高人自許,更濟以謙和,始可免禍。我即以高和名之。」
後閱鄭夾漈《通志》,醫緩即醫和,聲之訛。小說戲文,非無所由。
若夫張松北見曹操,以其川中醫有仲景為誇,則無所考。而方中行引以為證者何諸?
白話文:
在小說中記載,古代名醫醫緩姓高。一開始,對於這個名字出自哪本書有些疑惑。另外,在《神仙通鑑》裡,扁鵲曾經自稱為高緩。後來,長桑對他說,既然你以高人自居,那麼就應該更加謙和,這樣才能避免災禍。因此,我以「高和」這個名字來稱呼他。
之後,在閱讀鄭夾漈的《通志》時,發現醫緩就是醫和,只是因為發音上的誤解。因此,小說和戲劇中的這種用法,並非毫無根據。然而,關於張松北見曹操時,以四川當地有名醫「仲景」為榮,卻找不到相關的歷史考據。那麼,方中行引用這個例子作為證據是基於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