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3)
卷中 (13)
1. 同身寸
俞穴分寸。滑氏以降。以骨度取之。王太僕所謂同身寸者。未知何寸。徐春甫遂有同指寸之說。肘後方。取巨闕法云。以赤度之。(赤尺。古通。)下經曰。岐伯以八分為一寸。亦未知何尺。考晉書裴頠傳云。今尺長於古尺。幾於半寸。樂府用之。律呂不合。史官用之。曆象失占。
醫署用之。孔穴乖錯。此三者度量之所由。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閡而不得通。此乃似用常尺。要之無論古人所用。即肥瘦修短。隨取而隨而無差者。莫若骨度焉。此乃千古不刊之活法也。近重表弟山崎子政(譱),創制骨度折量尺十二條。不啻用心之苦。捷便未有過於此者焉。
白話文:
對於腧穴的位置尺寸,自從滑氏以來,都是利用骨度法來衡量。王太僕所提到的「同身寸」,我們不清楚是哪種寸。徐春甫因此提出了「同指寸」的說法。在《肘後方》中,提到取巨闕穴的方法,是以「赤度」來丈量。(赤尺,在古代是通用的單位。)古籍中記載,岐伯以八分作為一寸,但我們仍不知道這是基於哪種尺的標準。
考察《晉書》中的裴頠傳記中提及,現在的尺比古時的尺長,大約多出半寸。這樣的變化導致音樂部門使用時,音律無法對應;史官使用時,天文預測出現偏差;醫學部門使用時,穴位定位產生錯誤。這三方面都與度量衡的改變息息相關,其得失可見一斑,都因為尺的改變而產生問題。若使用常規的尺,無論古人使用的是什麼尺,或是人體的胖瘦高矮,最能隨機應變且不失準確性的,非骨度法莫屬。這可說是歷久彌新的有效方法。
近期,我的表弟山崎子政(譜名),創製了十二條骨度折量尺,他用心良苦的程度可見一斑。這種尺的便利性,至今尚未看到能超越它的存在。
2. 針下胎
針術之妙:李洞玄於長孫皇后;屠光遠於番易酒官之妻;龐安時於桐城民家之婦;凌漢章於吳江貴家之婦;張公壽於松江一婦(出都公譚纂)。
高郵一醫,於寠人妻(出讀律佩觿)。
又滑壽(紹興府志),焦蘊穩(海州志),丁毅(江寧府志),殷榘(儀真縣誌),之於臨產婦人。
或云兒執母心,或云兒手掛母腸,皆隔腹針兒手,胎下而視兒掌有針痕。夫兒居母腹中,在胞內焉,此決理之所無而傳紀載之,實可疑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針灸術的奇妙案例。如李洞玄對長孫皇后、屠光遠對番易酒官的妻子、龐安時對桐城一家民婦、凌漢章對吳江一家貴婦、張公壽對松江一名婦女等,以及一些未具名的醫生對其他婦女的治療案例。
其中有些情況是胎兒緊抓著母親的心臟,有的則是胎兒的手勾住母親的腸子。醫生們都是透過腹部針刺胎兒的手部,待胎兒出生後,會發現其手掌上有針刺的痕跡。理論上,胎兒位於母親的子宮內,應該無法做出這些動作。但這些記載在各種歷史文獻中,雖然令人懷疑,卻也顯示針灸術的神奇之處。
換言之,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醫生使用針灸來處理胎兒在母體內可能造成的問題,並指出這種療法的有效性,即使有些情況聽起來匪夷所思。
3. 針不出
齊東野語云。趙信公在維揚制閫日,有老張總管者,北人也,精於用針。其徒某得其粗焉。
一日,信公侍姬苦脾血疾,垂殆。時張老留傍郡,亟呼其徒治之。某曰:「此疾已殆,僅有一穴,或有療。」於是刺足外踝二寸,徐而針,為血氣所留,竟不可出。其徒倉惶請罪曰:「穴雖中,而針不出,此非吾師不可,請急召之!」於是命流星馬宵征,凡一晝夜而張至,笑曰:「穴良是,但未得吾出針法耳。」遂別於手腕之交刺之,針甫入,而外踝之針躍而出焉,即日疾愈。
又新安文獻志云,程約字孟博,婺源人,世工醫。約精針法,同邑馬荀仲自許齊名,約不許也。太守掌爰嘗有疾,馬為左脅下針之,半入而針折。馬失色曰:「是非程孟博不可!」約至,乃為右脅下一針,須臾而折針出,疾亦隨愈。由是優劣始定焉。
今醫家遇針不出,乃針他穴道,正與張、程之術符矣。
白話文:
【針不出】
據《齊東野語》記載,在維揚任軍政長官的趙信公時期,有一位名叫老張的總管,他是北方人,擅長針灸治療。他的徒弟只學到了些皮毛。有一天,趙信公的侍妾罹患脾臟出血的疾病,病情危急。當時老張正在鄰近的郡裡,於是急忙召喚徒弟來治療。徒弟說,這種病已經很嚴重了,只有一個穴位可能有效,那就是腳踝外側兩寸處。於是開始針灸,但針被血氣阻塞,竟然無法拔出。徒弟慌亂之下承認錯誤,說:「雖然找對了穴位,但是針拔不出來。這非我師父不可,請快點召喚他。」於是派人日夜兼程去請老張。一天一夜後,老張到達,笑著說:「穴位確實找對了,只是你還不懂我的出針方法。」接著他在手腕交叉處另尋一個穴位施針,針一進入,原先腳踝的針就躍然而出,當天病人的病就好了。
又如《新安文獻志》所述,程約字孟博,是婺源人,世代從醫,他精通針灸。同縣的馬荀仲自認為和他醫術齊名,但程約並不認同。太守掌爰曾患病,馬荀仲在左脅下施針,針才進去一半就斷了,馬荀仲臉色大變,說:「除了程孟博,沒有人能處理了。」程約到來後,在右脅下施針,不久,斷掉的針就被帶出來,病也隨之痊癒。自此,誰優誰劣便一目瞭然了。如今醫生遇到針拔不出的情況,會針灸其他穴位,正好符合老張和程約的方法。
4. 八脈名義
衝脈。起於氣衝。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難經既論之。但餘四脈。未詳其義。楊玄操云。督之為言都也。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位中極之下,長強之上。予切疑任者妊也。在女子則可。至男子則窮矣。因考四脈。皆取義於衣物耳。督,⿱敄牛也。又作裻。其脈行脊中行。
猶衣⿱敄牛之在於背後。申生偏衣。國語。作衣之偏裻之衣。韋昭注。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史趙世家。王夢衣偏裻之衣。正義。按裻。衣背縫也。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釋文引李注云。督中也。趙注。奇經八脈。中脈為督。衣當中之縫。亦謂之督。見禮記深衣注是也。
督已為衣當中之縫。任則為衽之義。其脈行腹中行。猶衣衽之在於腹前也。而帶脈以總束諸脈。猶帶之繞腰也。蹻。草履也。史記。虞卿躡蹻擔簦。二蹻脈。共起於跟中。故取名焉。蹻。音吉約切。滑氏音丘妖切。云是取蹻捷超越之義,恐非也。
白話文:
【衝脈】開始於氣衝穴。
對於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像網絡一樣遍佈全身,難經已經有詳細討論。但是對於剩下的四條脈,其意義並未明確解釋。楊玄操說,督脈的「督」字意為「都」,任脈的「任」字則指「妊」。這兩脈是人體生育的根本,所以說它們位於人體中心,即中極之下、長強之上。但我對「任」字代表「妊」字感到疑惑,這用在女性身上或許合理,但若用在男性身上就顯得不恰當了。因此,我研究了這四條脈,發現它們的命名都是從衣物來借喻的。「督」字可以看作「鼓」和「牛」的組合,也可以寫作「裻」,其脈行於脊柱中間,就像衣服的背縫一樣,位於人的背部。
「申生偏衣」一詞出自《國語》,指的是製作衣服時,只在衣服的一側製作了「裻」,韋昭在註解中提到,「裻」位於衣服的中間,左邊和右邊各不相同,所以稱為「偏」。在《史記·趙世家》中,有一句話說,「王夢衣偏裻之衣」,正義解釋,「裻」是指衣服背縫。《莊子·養生主》中有句話說,「緣督以為經」,釋文引用李註解釋,「督」就是「中」的意思。趙註解釋,奇經八脈中,中脈為督脈,衣服背縫也叫做「督」,這一解釋可在《禮記·深衣》的註解中找到。
既然督脈代表了衣服背縫,那麼任脈的「任」字則代表「衽」,其脈行於腹部中央,就像衣服的前襟一樣,位於人的腹部前方。而帶脈的作用是束縛其他脈絡,就像腰帶環繞腰部一樣。蹻脈,指的是草鞋,根據《史記》的記載,虞卿穿著草鞋,肩扛行李。兩條蹻脈都起於腳跟中間,所以以此命名。蹻脈的「蹻」字,發音為「jiào」(吉約切),滑氏發音為「qiáo」(丘妖切),認為是取自「蹻捷超越」之意,這種解釋恐怕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