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附錄 (4)

回本書目錄

附錄 (4)

1. 冬蟲夏草考

寬政中。吳舶載來冬蟲夏草。有人問其功用者。因匯諸書所記以示焉。吳遵程本草從新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四川嘉定府所產者最佳。雲南貴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則復化為蟲。

白話文:

清朝寬政年間,從吳地來的船舶載運了冬蟲夏草。有人詢問它的功效,因此我彙整了各書籍的記載,如下:

吳遵式編纂的《本草從新》記載:冬蟲夏草,味甘性平。具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治療咳嗽勞熱的功效。其中以四川嘉定府生產的品質最佳,雲南和貴州生產的次之。冬蟲夏草在冬季會潛伏在土中,身體活動自如,像老蠶一樣,並且有毛可以活動。到了夏季,毛會從土中鑽出來,連同蟲體一起長成草。如果不採收,到了冬季又會轉化為蟲子。

袁慢恬書隱叢說曰。昔有友人。自遠來餉予一物。名曰夏草冬蟲。出陝西邊地。在夏則為草。在冬則為蟲。故以是名焉。浸酒服之。可以卻病延年。余所見時僅草根之枯者。然前後截形狀。顏色各別。半青者僅作草形。半黑者略粗大。具有蠕蠕欲動之意。不見傳記書之。以俟後考云。

白話文:

根據袁慢恬的《書隱叢說》記載,曾經有一位朋友從遠方帶來一種禮物送給我,名叫「夏草冬蟲」,產於陝西邊界。這種東西在夏天是草,冬天是蟲,因此得名。將其浸泡在酒中服用,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我當時所見只有枯萎的草根,但前後兩段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半青色的部分只像草,半黑色的部分略粗大,看起來好像蠕動著。在以前的傳記書籍中沒有記載,等待後人考證。

徐昆柳崖外編曰。滇南有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蟲形似蠶。色微黃。草形似韭。葉較細。入夏蟲以頭入地。尾自成草。雜錯於蔓草溥露間。不知其為蟲也。交冬草漸萎黃。乃出地蠕蠕而動。其尾猶蓛蓛然。帶草而行。蓋隨氣化轉移。理有然者。和鴨肉頓食之。大補。

白話文:

徐昆在《崖外編》中記載,滇南有一種叫做冬蟲夏草的東西。它是一種生物,冬天是蟲子,夏天是草。蟲子的形狀像蠶,顏色微黃。草的形狀像韭菜,葉子比較細。進入夏天後,蟲子用頭進入地下,尾巴自行長成草。它隱藏在蔓草和露水之中,讓人不知它是蟲子。到了冬天,草逐漸枯萎發黃,蟲子就會從地下爬出來,蠕動著身體。它的尾巴仍然像草一樣,帶著草一起移動。這應該是隨著氣候變化而轉移的自然規律。將冬蟲夏草與鴨肉一起燉食,具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七十一西域聞見錄曰。夏草冬蟲。生雪山中。夏則葉岐出類韭。根如朽木。凌冬葉乾。則根蠕動。化為蟲。入藥極熱。魯華祝衛藏圖識曰。冬蟲夏草。出撥浪工山。本草不載。性溫暖。補精益髓。

白話文:

《西域聞見錄》中記載:有一種植物叫「夏草冬蟲」,生長在雪山上。夏季時,它的葉子分叉,形狀像韭菜。根部像腐爛的木頭。到了冬天,葉子乾枯,根部就會蠕動,化成蟲子。這種蟲子入藥性極熱。

《魯華祝衛藏圖識》中記載:冬蟲夏草產於撥浪工山。傳統本草綱目中未曾記載。性味溫暖,能補精益髓。

唐秉鈞文房肆考曰。青藜余照。載太史董育萬宏偶談。四川產夏草冬蟲。根如蠶形。有毛能動。夏月其頂生苗。長數寸。至冬苗槁。但存其根。嚴寒積雪中。往往行於地上。京師藥鋪。近亦有之。彼尚康熙時也。近年蘇郡漸有。但古來本草。及草木諸典故。從未及之。未詳性味。

白話文:

唐秉鈞在《文房肆考》中記載:「青藜餘照」中記載,太史董育和萬宏在閒聊時提到,四川產一種名叫夏草冬蟲的草藥。它的根部形狀就像蠶,上面長著能動的毛。夏天在草頂長出幼苗,長到幾寸。到了冬天,幼苗枯萎,只留下根部。在嚴寒的積雪中,它經常在地上爬行。最近,京城的藥鋪也出現了這種草藥。那時是康熙年間。近年來,蘇州也逐漸有了這種草藥。但是,過去的本草和草木典故中從未提到過它。它的性味還不得而知。

近吳遵程從新。有此品。言保肺益腎。不道從何考據。余仍疑之。未敢輕嘗。以意察之。其不畏寒而行雪中。則其氣陽性溫可知。應奎書院山長。孔老師諱繼元號裕堂。系先聖裔。桐鄉烏鎮人。誠正君子也。述伊弟患怯。汗大泄。雖盛暑處密室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

白話文:

最近自從吳遵程來了南京後,有人介紹了這種甘草。說它可以保護肺部,補益腎臟。但他沒說根據什麼來的依據。我仍有疑問,不敢隨便嘗試。但猜測它不畏寒冷,可用於行走在雪地中,那麼它的氣性溫和可以得知。應奎書院的山長孔老師,名繼元,號裕堂,是先聖孔子後代,是桐鄉烏鎮人。他是一位誠實正直的君子。他講述他弟弟患了怯病,出汗不止。即使在酷暑季節,住在密封的帳篷中,仍然很怕風。病了三年,藥物治療無效。

症在不起。適戚自川解組歸。遺以夏草冬蟲三斤。遂日和葷蔬。作餚燉食。漸至全愈。因信此物之保肺氣實腠理。確有徵驗。嗣後用之俱奏效。因信此品功用。不下人參。

白話文:

症狀還沒有好轉。恰好有親戚從四川回來,送給我三斤夏草冬蟲。於是每天將它們與葷菜蔬菜一起燉煮食用。漸漸地,症狀完全痊癒了。因此我確信這種藥材能保護肺氣,充實體質,確實有顯著的效果。後來我繼續使用這種藥材,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相信它的功效不亞於人參。

2. 吸毒石考

陳士鐸石室秘錄曰。瘡毒初起。有一種解毒之石。即吸住不下。但毒輕者。一吸即下。毒重者必吸數日始下。不可急性而人自取下也。此石最妙。一石可用三年。然止可用以治小瘡口耳。大毒癰疽。仍須煎湯藥治之為妙。王遜藥性纂要曰。近見有吸毒石。云出西洋。放毒上。即吸緊不能動。拔出毒氣。力盡則自脫。

白話文:

陳士鐸的《石室祕錄》中記載:瘡毒發作初期,有一種可以解毒的石頭。將石頭放在瘡毒上,石頭就會吸住瘡毒。毒性較輕的,一次就能吸出;毒性較重的,可能需要吸幾天才能吸出。不能急於求成,自行取下石頭。這種石頭非常好用,一塊石頭可以使用三年。不過,它只能用來治療小瘡口。對於大的毒瘡和癰疽,還是需要煎服湯藥來治療。

王遜的《藥性纂要》中記載:最近聽說有吸毒石,據說產自西方。將吸毒石放在毒瘡上,它會緊緊吸住,不會移動。吸出毒氣後,石頭的吸力就會消失,自然脫落。

吳震芳嶺南雜記曰。吸毒石。乃西洋島中。毒蛇腦中石也。大如扁豆。能吸一切腫毒。即發背可治。今貨者。乃土人捕此蛇。以土和肉。舂成大圍棋子。可吸平常腫毒。及蜈蚣蛇蠍等傷。置患處。黏吸不動。毒儘自落。其石即以人乳浸之。變錄色。亟遠棄之。著人畜亦毒也。不用乳浸石即裂矣。一石可用數次。真腦石。置蛇頭不動為驗。

白話文:

吳震芳在《嶺南雜記》中記載:吸毒石是從西洋島一種毒蛇的腦中取得的石頭。大小如扁豆,能吸出所有的腫毒,連發背瘡都能治癒。現今販賣的吸毒石,是用當地人捕獲的毒蛇,將蛇肉和泥土混合,搗成大圍棋子的形狀。它可以吸出一般的腫毒,以及蜈蚣、蛇、蠍子的咬傷。將吸毒石放在患處,它會黏住不動,直到吸出所有的毒液,毒液會自動脫落。然後將吸毒石浸泡在人乳中,毒石會變紅。這時必須立刻遠遠地丟棄它,因為它對人和牲畜都有毒。如果不用人乳浸泡,吸毒石會爆裂。一塊吸毒石可以用多次。真正的吸毒石放在蛇頭上不會動,可用此方法來驗證。

王丹麓石友贊曰。嶺南方物紀。吸毒石。出西洋。色與磁石相類。凡身有腫毒。或受蟲蠍毒處。置石其上。毒盡收石內。其患即平。隨以石浸水中。一晝夜出毒。便可再用不窮。贊云。

人有疾患。若莫可告。我切恫癏。無方以療。

石本西洋。力兼眾妙。能收能出。循環愈效。

白話文:

中醫古籍《嶺南方物紀》記載了一種名為「吸毒石」的藥材,它來自遙遠的西方,外形和磁石相似。

當人體出現腫毒或被蟲蠍毒害時,將吸毒石放置在患處,吸毒石會將毒素吸入自身。患處隨即痊癒。使用後,將吸毒石浸泡在水中一晝夜,毒素就會釋放出來,這樣吸毒石就能反覆使用。

作者感嘆道:

袁慢恬書隱叢說曰。吳江某姓。有吸毒石。形如雲南黑圍棋。有大腫毒者。以石觸之。即膠黏不脫。毒重者一周時。則落。毒輕者逾時即落。當俟其自脫。不可強離也。強離則毒終未盡焉。俟其落時。預備人乳一大碗。分貯小碗。以石投乳中。乃百沸踴躍。再易乳。復投更沸。

白話文:

《袁慢恬書隱叢說》中記載:有一個吳江人姓某,得到了毒石。它的形狀像雲南產的黑圍棋。有人得了大腫毒,用毒石碰觸腫處,毒石便會黏附上去,難以取下。毒性較重的,大約一星期後,腫毒就會消去,毒性較輕的,很快就會消去。這時,需要等到毒石自己掉落,不可以強行取下。如果強行取下,毒性就無法徹底消除。等到毒石掉落時,事先準備好一大碗人乳,分裝到小碗中。把毒石放入人乳中,人乳就會沸騰翻滾;換過新鮮人乳後,再次放入毒石,人乳又會沸騰。

如是屢次。俟沸定。則其石無恙。以所吸之毒。為乳所洗盡也。不然。其石必粉裂矣。云得之於舊家。本出於大西洋中。傳記不見。乃知世間奇物。不可以理測也。

白話文:

重複這樣幾次,等到沸騰停止。石頭就完好無損了,因為它所吸的毒素已被乳液洗淨。如果不是這樣,石頭一定會粉碎。據說這塊石頭來自一個古老的家族,原本出產在大西洋中。歷史記載中沒有它的蹤跡。可見世間奇特的東西,無法用常理衡量。

紀盷灤陽消夏錄曰。左傳。言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小奴玉保。烏魯木齊流人子也。初隸持納格爾軍也。嘗入谷追亡羊。見大蛇。巨如柱。盤於高岡之頂。向日曬鱗。周身五色爛然。如堆錦繡。頂一角。長尺許。有群雉飛過。張口吸之。相距四五尺。皆翩然而落。如矢投壺心。

白話文:

紀盷的《灤陽消夏錄》中記載,《左傳》說:深山裡的大沼澤中,會生成龍和蛇。小奴隸玉保是烏魯木齊的流放犯之子。他原本隸屬於持納格爾軍中。曾經進入山谷追逐走失的羊,遇到一條巨大的蛇。蛇身像柱子一樣粗壯,盤踞在高高的山岡頂部,朝著太陽曬鱗片。全身五彩繽紛,閃耀奪目,宛如堆積的錦緞刺繡。蛇頭頂上長有一支角,大約一尺長。有一羣雉雞飛過,蛇張開嘴將它們吸進去。雖然雉雞與蛇相距四五尺,卻像箭射進壺心一樣,紛紛落在地上。

知羊為所吞矣。乘其未見。循澗逃歸。恐怖幾失魂魄。軍吏鄔圖麟因言。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謂吸毒石也。見此蛇者。攜雄黃數斤。於上風燒之。即委頓不能動。取其角。鋸為塊。癰疽初起時。以一塊著瘡頂。即如磁吸鐵。相黏不可脫。待毒氣吸出。乃自落。置人乳中。

白話文:

那個人知道自己是被一條蛇咬了。趁著蛇還沒發現自己,沿著溪流逃回了家。他嚇得幾乎魂不附體。軍官鄔圖麟告訴他,這種蛇毒性極強,但它的角卻能解毒,就是人們常說的吸毒石。如果遇到這種蛇,帶上幾斤雄黃,迎著風點燃,蛇就會軟弱無力,無法動彈。這時可以取出它的角,鋸成小塊。當膿包或腫瘤剛開始出現時,將一塊角塊敷在患處頂部,就像磁鐵吸鐵一樣黏住,無法取下。等毒氣被吸出來後,它會自己掉落。然後將它放在人乳中。

浸出其毒。仍可再用。毒輕者乳變綠。稍重者變青黯。極重者變黑紫。乳變黑紫者吸四五次乃可盡。餘一二次愈矣。余記從兄懋園家。有吸毒石。治癰疽頗驗。其質非木非石。至是乃知為蛇角矣。

白話文:

吸附了毒液後,石頭仍可再次使用。毒性較輕者,石頭變綠色。毒性較重者,石頭變成青黑色。毒性極重者,石頭變成黑紫色。吸附黑紫色的石頭,需要吸四到五次才能完全吸盡毒液。吸附一到兩次,毒液會減弱。我記得我堂兄懋園家裡有一塊吸毒石,治療癰疽效果很好。它的材質既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直到現在才知道,它原來是蛇角。

按此物。荷蘭人間齎來。雲龍頭中石也。予弱冠時。聞之於賀臺滕舜調云。琢龍角所造。予因其言造之。其形與舶上物無別。試之於小瘡。亦黏吸不落。乃知紀氏所紀。蛇角之說。似可信焉。

白話文:

談論這件物品,是荷蘭人帶來的,據說是雲南龍頭中的石頭。我年輕時聽賀臺的滕舜調說,這東西是用雕琢的龍角做成的。我根據他的話製作了這個,它的形狀和從船上帶回來的沒有區別。我在小傷口上試驗,它也能吸附粘住而不掉落。由此可知,紀氏所記載的蛇角說法,似乎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