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7)

1. 種痘

醫通云。邇年有種痘之說。始自江左。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詳究其源。云自玄女降乩之方。金鑑云。古有種痘一法。起自江右。達於京畿。究其所云源。云自宋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遂傳於世。弋陽縣誌云。黃旻曙五十三郡人。徐成吉五十五郡人。得十全神痘法。以棉絮取痘漿之佳者。送人鼻內。及愈有瘢如真。往往靈驗。遠近皆聞其風焉。方象瑛種痘小引云。江楚間。多種神痘。相傳昔有道士。憫痘症殺人。禮峨眉山。四千九日。夢授某童子仙苗。翌日痘出。李仁山(蘇州人享保中來寓於崎館。)云。種痘之法。出自神授。前有徽商施姓者。泛海至一山。遇天后顯靈。授以此法。按種痘之源。諸說渺茫如此。蓋其起自明季無疑矣。聞斯邦房州濱海一村。有自數百年前。行種痘法。多用乾苗。乃先於彼土。而知用此。亦奇矣。夫痘之順逆。繫於受毒之輕重。不由種與不種。然不種而逆。人必委之於天。種而逆。必恨種者。不若任其自然也。有人問痘可種否者。予則常以此為答。

白話文:

根據醫學通訊所述,近年來有一種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起源於江南地區,後傳至山東、河北,近期已經在全國各地普遍實行。深入探討其來源,據說是來自一位被稱為玄女的神靈降臨乩壇時所傳授的祕方。

在另一部書籍《金鑑》中提到,古代確實存在一種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起源於江西,後傳至京城周圍。進一步追查其來源,據說在宋真宗時期,峨嵋山出現了一位神人,為丞相王旦之子接種天花疫苗而使其痊癒,從此此方法流傳於世。

弋陽縣的地方誌記載,黃旻曙和徐成吉這兩位郡人,獲得了一種名為「十全神痘」的接種天花疫苗方法。他們使用棉花纖維吸取優質的天花疫苗液,然後送入人體鼻腔,接種後會留下類似真正天花痊癒後的疤痕,且常常非常靈驗,遠近的人都聽聞了這種方法。

方象瑛在其《種痘小引》中寫道,在長江與楚地之間,盛行接種「神痘」,據說過去有一位道士,見到天花奪人性命感到十分悲憫,於是前往峨嵋山祈禱4900日,夢中得到一位童子傳授的仙苗,次日就接種成功。

李仁山(蘇州人,享保中來到崎館)表示,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源自神靈的啟示。

早些時候,有一位姓施的徽州商人,航海到達一座山島,遇到了天后的顯靈,並得到了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關於接種天花疫苗的起源,各種說法都模糊不清,但可以確定的是,此方法起源自明朝末期毫無疑問。

聽聞在這個國家的一個沿海村落—房州,自幾百年前就開始實行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多使用乾燥的疫苗,這種方法比其他地方更早應用,實在很奇特。

天花的順利與否,取決於受到病毒侵害的輕重,並不是由是否接種決定。然而,如果不接種而病情惡化,人們往往會歸咎於天意;如果接種後仍病情惡化,必定會怨恨接種的人。因此,不如讓一切順其自然。當有人詢問是否可以接種天花疫苗時,我總是這樣回答。

2. 五雲子

名醫五雲子。名寧宇。系出於太原王氏。慶安中投歸。住於東都。就學醫者眾。萬治三年。庚子四月十六日卒。墓在三田小山大乘寺。後門人數輩。列於醫官。於是一派相傳。盛於今焉。張膏字甘子。號提山。朝鮮之役。屬袁了凡從軍。為我兵所俘。張善眼醫。后豐公遣歸之。

贊州渡邊氏得其術。行眼醫。子孫相傳於今。又孟二寬武林人。朝鮮之役。為我軍所俘。業醫改姓名稱武林次庵。明歷三年死。其孫唯七為赤穗侯臣。殉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著名醫生五雲子,他的本名是寧宇,出自太原王氏一族。他在慶安年間歸附朝廷,定居於東都,因醫術高超,吸引了許多人向他學習。他在萬治三年,也就是庚子年的四月十六日去世,安葬在三田小山的大乘寺後山。他去世後,有幾個弟子繼承了他的醫術,成為朝廷的醫官。從此,他的醫術流派得以延續,至今仍盛名不減。

其中一個名叫張膏的人,字甘子,自號提山,在朝鮮戰爭期間,跟隨袁了凡從軍,後來被我方軍隊俘虜。他擅長眼科醫術,後來被後豐公遣返回國。

另外,贊州渡邊氏學得了張膏的醫術,專門從事眼科治療,這項技藝被他的子孫世代相傳,直到今日。

還有一位叫孟二寬的武林人士,同樣是在朝鮮戰役時被我軍俘虜,他改名為武林次庵,專門從事醫術。他在明歷三年去世。他的孫子唯七後來成為赤穗侯的臣子,並為主殉節。

3. 卜齋

板阪卜齋手鈔針灸聚英四卷。有那波道圓。及陳元贇跋。皆真跡。卷末有淺草文庫印記。卜齋名如春。世為名醫。好畜書。居於淺草寺之北。明曆元年十一月卒。墓在竹門醫王院。林學士(信篤)銘。予近購此書於一書鋪。因其六世孫宗悅來乞之懇篤。遂與之。以歸於其家。

今記陳氏跋曰:嘗觀人之生也。以水土。水土之失宜。則疾病因焉。古之聖人。既創草木之劑調之矣。然又以為草木效遲。不若金火之功速也。此針灸之書所繇作也。茲有針灸節要二書。流傳於世久矣。儒醫板阪卜齋翁。重錄而正之。以珍其傳焉。倘亦以金火襄水土之不及。

而起千百世之疲癃者乎。不佞遇過齋頭。披閱而有得於心。遂濡筆於下。以旌吾翁力古之功。明崇禎戊寅。孟秋中浣十九日。虎林元贇謹題。按崇禎戊寅者。本邦寬永十五年也。

白話文:

[卜齋]這個人名叫如春,他家世代都是有名的醫生,並且他非常喜歡收藏書籍,居住在淺草寺的北邊。他在明曆元年的十一月去世,他的墳墓位於竹門醫王院,由學士林信篤為他撰寫墓誌銘。我最近在一間書鋪買到了這本書,因為他是卜齋的第六代孫子宗悅非常誠懇地請求我,所以我決定把書還給他們家。

現在我想引用陳氏跋文中的一段話:曾經看到人的生命,是依賴著水和土。一旦水土失調,就會引發疾病。古時候的聖賢,已經開始使用草藥來治療疾病。然而,他們認為草藥療效緩慢,不如用金屬和火的療法效果迅速。這就是針灸療法的起源。現存的兩本關於針灸的重要書籍,已經在世上流傳很久了。儒醫板阪卜齋,再次抄錄並校正這些書籍,以確保它們的傳承。他或許也是想要彌補水土無法達到的效果,以幫助後世無數患病的人吧。

我偶然讀到這本書,心中有所感悟,於是拿起筆在下面寫下這些話,以表彰卜齋先生對於古法的功績。這是在明朝崇禎戊寅年,也就是我們這裡的寬永十五年,孟秋中浣十九日,由虎林元贇謹慎地題寫。

4. 俞璉書

先考藍溪公。藏嘉靖中太醫院俞璉。送日域金持重公序一幅云。重公好為醫方。東國之豪傑也。凡三百餘言。書法似松雪。數十年前。偶為人借失。今歸於不知何人。懊惜之至。不可弭忘。聊記於此。

白話文:

先父藍溪公收藏了一幅在明朝嘉靖年間,由太醫院的俞璉送給前往日本的金持重公的序文。文中提到,金持重公喜好研究醫術,在東方國家可稱得上是豪傑。全文共三百多字,書法風格類似松雪。幾十年前,這幅作品不慎被他人借走後遺失。現在不知流落何人之手,令人極度懊悔惋惜,無法忘懷。在此隨筆紀錄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