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18)
卷中 (18)
1. 瞽醫
谷友信,字文卿,號藍水。三藏失明,受針醫術於祖考玉池先生,而善賦詩,記憶書傳,講唐明諸家之詩,殆解人頤。名聲漸盛,王侯大人,競邀侍焉。中年棄針,移於內醫,記藥方三百有餘,行道之際,口必誦之。予嘗造其廬,坐有抽屜箱子,其內實小紙袋,貯藥二百許,謂余曰:
僕用桂,必選東京上好者,請試焉。伸手引屜,直取出小袋中物示之。其為無異明目人,或以為依小袋次第記之。竊亂抽其一問,或摸或嗅,而言其藥,曾無一差。人皆驚異,以是其技亦稍行權貴間,遂有仕進之志,不果而歿。夫瞽而為醫,於四診中,不得不缺望之一診矣。
而王元美有太醫盲者邵君像贊,又長洲志,載張頤以瞽人治病,能豫刻年月,決人生死,有名吳中。此蓋曠古無比。顧文卿亦奇人,必察之有方。世上自多明目之人,後來瞽者,脫欲繼其踵,我恐增地下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的一位盲人醫生,名叫谷友信,字文卿,號藍水。他因三藏(可能指眼疾)而失明,但從他的祖先玉池先生那裡學到了針灸醫術,並且他善於作詩,對書籍和傳說記憶力超羣,對唐代和明代的詩歌有深入的理解,讓人們聽了開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受到許多王公貴族的邀請。
到中年時,他放棄針灸轉而專注於內科醫學,記憶了超過三百種藥方,在行走的路上,他總是背誦這些藥方。我去過他的住處,看到他有一個抽屜式的箱子,裡面裝滿了小紙袋,每個袋子裡都裝著一種藥。他告訴我,他使用的肉桂,一定是來自東京最好的品質,讓我試試看。他伸手拉開抽屜,直接從小袋子中取出藥物展示,就像一個明眼人一樣熟練。
有人認為他是根據小袋子的排列順序來記憶藥物的,但當我隨機抽取一個袋子問他時,他僅通過觸感或嗅覺就能辨認出藥物,且從未出錯,讓人感到非常驚訝。因此,他的醫術也在權貴之間逐漸受到重視,他有了進入官場的野心,但最終未能實現,便去世了。
雖然作為盲人醫生,在傳統的四診(望、聞、問、切)中無法使用望診,但王元美曾讚揚一位盲人御醫邵君,長洲誌也記載了一位盲人醫生張頤,他能預測病人的生死,並在吳中有名。這兩位盲人醫生的醫術可謂獨步古今,而谷友信同樣是一個奇才,必定有自己獨特的診斷方法。世上有許多明眼的人,如果後世的盲人想跟隨他們的腳步,我擔心可能會增加地下的病人數量。
2. 知時捷法
北山醫話。載鼻息知時一則。
予嘗得知十二時捷法:其法先用絲線長尺余,穿錢孔纏結,雙指舉線末持之,錢下垂尺許,下承以甌若盂屬,勿令錢至底,勿令手動搖。
如此須臾,錢稍稍活起,左右搖盪,觸邊作聲,若辰時,則作聲五次而止;巳時,則四次;余皆如此,但兩時中間,則僅一聲,妙不可言!
倉猝之際,可以代自鳴鐘。或謂指端有脈動而應之,此理不可曉者。
白話文:
在北山醫學對話錄中,記錄了一種利用鼻子的呼吸來判斷時間的方法。我曾經學到一種快速知道一天十二個時辰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先取一條超過一尺長的絲線,穿過銅錢的孔洞後打結,然後用兩個手指拿起綫尾,讓銅錢垂下約一尺,下面放一個碗或盆子接住,不要讓銅錢碰到底部,也不要讓手晃動。過一段時間,銅錢會開始輕微擺動,左右搖晃,碰到碗邊發出聲音。如果是在辰時,銅錢會敲擊五次然後停止;如果是巳時,則是四次。其他的時辰也都是以此類推。但在兩個時辰的交界處,銅錢只會敲擊一次。這種現象非常奇妙,無法用語言描述。在緊急情況下,這可以代替自鳴鐘。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手指尖有脈搏跳動與之相應,但這種說法無法理解。
3. 虎咬
明和中。朝鮮有虎患。對州戍卒夜巡者,忽遇一虎,直操槍刺之。虎怒號,臨死齧斷其脛肉。急召國醫請治。醫詣。先以新汲水,澆灌傷處數十回,冷極矣。因活剖雞腹,乘熱窨傷處,隨冷隨換;殺雞者數十隻。傷處漸墳起,而焮熱。乃以膏藥傅其上;內用敗毒散,加一味雄黃服之。凡旬余而愈。此法又可治瘛狗咬傷。州人雛河某,嘗為予談。未知方書有載之者否。
白話文:
【虎咬】
在明朝時期,朝鮮地區有老虎肆虐的問題。有一晚,一名駐守邊疆的士兵在巡邏時,突然遇到一隻老虎。他立即拿起手中的槍刺向老虎,老虎憤怒地咆哮,但在臨死前咬斷了士兵的小腿肉。情況緊急,他們馬上召來國家的御醫進行治療。
御醫到達後,首先用新打上來的冷水,反覆地清洗傷口數十次,直到傷口冷卻。接著,他剖開一隻新宰殺的雞的腹部,趁熱敷在傷口上,隨著雞身的溫度降低,再換一隻新的,如此反覆更換了數十隻雞。傷口逐漸腫起,並且開始發熱,這時御醫在傷口上貼上了膏藥,並讓士兵服用了一種名為「敗毒散」的藥物,並在藥物中加入一味雄黃。
經過十多天的治療,士兵終於康復。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被狂犬咬傷的情況。這是某位名叫雛河的人告訴我的,不知道醫學典籍中有沒有記載這種療法。
4. 蒙汗藥
本草載解蒙汗毒方,未知蒙汗何物?十便良方引雞峰方云:解中毒蒙翰,昏悶不省。蓋蒙翰即蒙汗。郎仁寶七修類稿云:小說家嘗言蒙汗藥,人食之昏騰麻死,後復有藥解活。予則以為妄也。昨讀周草窗癸辛雜誌云:回回國有藥名押不盧者,土人採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御藥院中亦儲之,以備不虞。又齊東野語,亦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後亦活也。又桂海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採花為末,置人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則蒙汗藥非妄。
予按明梅元實藥性會元云:羊躑躅花,不可服。誤則令人顫抖昏倒一晝。如用,可拌燒酒蒸三次,即無慮矣。同它羅花、川烏、草烏合末,即蒙汗藥。又王翊萬全備急方:蒙汗,俗名麻汗。又清張介石資蒙醫徑銛骨門,載蒙汗藥:一名銕布衫。少服則止痛,多服則蒙汗。其方:鬧陽花、川烏、草烏、瓦龍子、自然銅、乳、沒、熊膽、硃砂、麝香,凡九味。上為絕細末,作一服,用熱酒調服,乘飲一醉,不片時渾身麻痹,得數說而始明矣。然蒙汗未詳何義。先友山田宗俊云:蒙汗即悶之反切,猶秀之為唧溜,團之為突欒之類。予昧於韻學,未知此說為得否?何培元本草必讀云:蒙汗藥,菸草子所造。菸草,豈宋元時得有之?又秘方集驗云:蒙汗藥,俗呼燒悶香。不知亦是何物。後閱史搢臣願體集云:旅店臨臥,置水榻前,以防悶香。又鄭仲夔耳新云:昔有客投河北逆旅,室中紙糊甚密。俄一女子過前,言:煙來伏地者再。夜久,果有煙。因憶女子言,得不死。明日白官捕,設媒者,娶女子以去。嘗聞失火之家,須匍伏而遁,不則難出於煙。又有銜水以御之。王兆云揮麈新譚,亦載一事,全與此同。蓋此燒悶香也。然水滸傳蒙汗藥,皆置酒中,無毒煙薰死事,則集驗之說恐妄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蒙汗藥」,一種在古代小說中常被提到的藥物,讓人服用後會昏迷,但可以被特定藥物救醒。根據周草窗的《癸辛雜誌》記載,回回國有一種藥物叫押不盧,少量研磨在酒中飲用,會使人全身麻痹而死,但在三天後,再用另一種藥物就可以讓人復活。御藥院中也會儲存這種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也有書籍記載草烏末和曼陀羅花,食用後也會立即死亡,但三天後會活過來。而羊躑躅花如果誤服,會讓人顫抖昏倒一天,但可以拌燒酒蒸三次來避免副作用。這種藥物和它羅花、川烏、草烏混合,就是蒙汗藥。
王翊的《萬全備急方》中提到,蒙汗藥俗稱為麻汗。張介石的《資蒙醫徑》中也載有蒙汗藥,也叫做鐵布衫,少量服用能止痛,大量服用則會產生蒙汗的效果。配方包含鬧陽花、川烏、草烏、瓦龍子、自然銅、乳香、沒藥、熊膽、硃砂、麝香等九種成分,製成極細粉末,用熱酒調服,很快就會全身麻痹。
蒙汗藥的由來和意義不明,山田宗俊認為蒙汗可能是悶的反切,就像秀為唧溜,團為突欒之類的方言詞。而何培元的《本草必讀》則指出,蒙汗藥是由菸草子製成的,但菸草是否在宋元時期已經存在則有待考證。另有一種蒙汗藥俗稱為燒悶香,但其成分不明。
在《水滸傳》中,蒙汗藥通常放在酒中,但並沒有出現用毒煙薰死人的描述,因此燒悞香的說法可能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