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下 (4)
卷下 (4)
1. 人參生熟
明徐競高麗圖經云。人參之干特生。在在有之。春州者最良。亦有生熟二等。生者色白而虛。入藥則味全。然而涉夏則損蠹。不若經湯釜而熟者。可久留。清三朝紀事云。我國與明人以人參交易。用水漬之。明人佯不欲市。國人恐朽敗急售。多不得價。上慮民用不充。欲煮而暴之以售。
諸貝勒難之。上不聽。令如法以制。不急售。得價倍常。民用以利。按本草無人參湯煮之說。特馮氏錦囊秘錄云。人參微寒溫。微溫者。言其功用也。云微寒者。言其所稟也。有采來入沸湯。略沸即取起焙乾。或生置無風處陰乾。凡帶生而採者。有皮力大。過熟而採者。無皮力馴。
臨用切薄片。銀石器中浸。火熬汁。如入丸散。隔紙微焙炒。如欲久藏。炒米拌勻。同納瓶中封固。則久藏不壞。且得穀氣也。予試之。生者不啻輕虛。肉脆而癟皺。不若經湯者。肉實而肥也。今朝鮮所貢。皆經湯者。如其收藏法。唐秉鈞人參考。載數款。今試之。馮氏之法為得矣。
白話文:
明朝徐競的「高麗圖經」提到,人參是一種特別的植物,在各處都有生長,其中以春州的人參品質最佳。人參分為生熟兩種,生人參顏色偏白,質地鬆軟,藥效完整,但一到夏天就容易受損蟲蛀,不像經過沸水煮熟的人參,可以長期保存。據「清三朝紀事」記載,我們國家與明朝進行人參交易時,會先用水浸泡人參,明朝人裝作不想買,讓我們擔心人參會腐爛,急著出售,結果價格賣得不高。皇上考慮到百姓的需求,想要將人參煮熟後再曬乾來賣。
然而,眾多貝勒對此表示反對,但皇上堅持自己的想法,下令按照此方法製作。由於不需要急著出售,結果賣得的價格比以往高出許多,百姓因此獲益。根據「本草綱目」並無提及人參需用沸水煮熟,但在馮氏的「錦囊祕錄」中寫到,人參性質微寒微溫,微溫指的是它的功效,微寒則是它本身的特性。有人採集後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後立即取出曬乾,或是放在無風的地方自然乾燥。凡是還帶著生氣採摘的人參,外皮力量較強,若等完全成熟後再採摘,外皮的力量就會變弱。
使用前,切成薄片,放入銀或石製容器中浸泡,用火熬煮成汁。如果要加入藥丸或散劑,則需要隔紙微焙炒。如果想長期保存,可與炒米混合,一同放入瓶中密封,這樣就能長期保存,並且能吸收穀物的氣息。我試過,生人參不僅輕盈鬆軟,肉質脆而皺縮,不如經過沸水煮過的人參,肉質豐滿而厚實。如今朝鮮進貢的人參,都是經過沸水煮過的,他們的保存方法也遵循了這一套。唐秉鈞在「人參考」中記錄了多種方法,經過我的嘗試,發現馮氏的方法最為有效。
2. 廣東人參
惠州府志云。韓宗伯曰坡公羅浮五詠:人參、地黃、甘菊、薏苡、枸杞,蒔於山房之小圃,各為詩紀之。今羅浮所產,惟枸杞薏苡恆有,甘菊亦時有之。人參地黃,即老圃無能識者。當時崎嶇萬里,從何移根?人參之詩曰:「靈苗此孕育,肩股或具體。」又曰:「青椏綴紫萼,員實墜紅米。」
言之鑿鑿,應非浪語。然二物不書,傳信也。又屈翁山廣東新語云:廣東無人參。而宋廣業羅浮山志會編,則云:人參羅浮所產,殊與本草人參不類。狀如仙茅,葉細圓,有紫花。三葉一花者為仙茅,一葉一花者為人參。根如人字,色如珂玉,煮汁食之,味與人參無別,但微有膠漿耳。
滋補亦如人參,山人採作藥餌。按羅浮,在廣東惠州。此則別是一種人參。而今舶上廣東人參,非廣東所產,以其初廣舶載來,遂有其名,乃與羅浮產者殊異。
白話文:
根據《惠州府志》的記載,韓宗伯提到蘇東坡曾在羅浮山創作五首詩歌,歌頌人參、地黃、甘菊、薏苡和枸杞,並在山間的小園裡栽種這些植物。現在,羅浮山地區僅產枸杞和薏苡,且常年可見,偶爾也能找到甘菊。然而,對於人參和地黃,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園丁也辨認不出。當年蘇東坡如何跨越萬裏,將人參移植至此,至今仍是一個謎。在描述人參的詩中,他寫道:「靈苗此孕育,肩股或具體」,又說:「青椏綴紫萼,員實墜紅米」,字字鏗鏘,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然而,對於這兩種植物的記載,卻未被廣泛認可。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提到,廣東並不產人參。但宋廣業在《羅浮山志會編》中卻表示,羅浮山確實產有人參,但與本草記載的人參不同,形似仙茅,葉子細長圓形,開紫色花朵。其中,三片葉子一朵花的是仙茅,一片葉子一朵花的纔是人參。人參的根部形似「人」字,色澤宛如美玉,煮成湯飲用,味道與人參相差無幾,只不過略帶點膠質。
這種人參具有滋補功效,當地居民常用來入藥。羅浮山位於廣東惠州,由此可見,這裡的人參是另一種品種。至於如今市面上所謂的「廣東人參」,並非產自廣東,而是因為最早由廣州船隻運來,因此得名。然而,它與羅浮山產的人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