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附錄 (5)
附錄 (5)
1. 附銅像考
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者。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俞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此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汞。俾醫工以分折寸按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汞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
案舊都。謂汴梁。宋之故都也。據夏竦序及晁志。乃是天聖所鑄物耳。前此無外塗黃蠟中。實以汞之說。然因竅而達中。刻題於側等文觀之。必不別物也。
元史藝工傳曰。中統中。尼波羅國人。阿尼哥從帝師入見。帝問何所能。對曰。臣以心為師。頗知畫塑鑄金之藝。帝命取明堂針灸銅像示之曰。此按撫王楫使宋時所進。歲久闕壞。無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對曰。臣雖未嘗為此。請試之。至元二年。新像成。關鬲脈絡皆備。金工嘆其天巧。莫不愧服。
蔣一葵長安客話曰。太醫院署。有古銅人。虛中注水。關竅畢通。古色蒼蒼然射目。相傳海潮中出者。
案此未詳何時所造。或恐亦是宋物。豈正統御序。所謂銅像昏暗者與。
明史凌雲傳曰。云善針。孝宗聞云名。召至京。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而試。所刺無不中。乃授御醫。
案此正統重作物。本朝醫考。載竹田明室洪武中入明。載銅人歸。聞其制如夏竦所言。正是正統以前。仿舊式而造者。後毀於明歷之災。實可惜也。又案毛奇齡後鑑錄。張獻忠傳。載蜀府醫院有銅人。以楮摹其竅。令醫者針之。差者即取金鎗刺醫者竅。蓋其制與北京物同。
清英廉等日下舊聞考曰。先醫廟外。北向者為藥王廟。有銅人像。蓋即明英宗時所修也。臣等謹案針灸圖石刻。今尚存。乃明時重摹上石者。觀後英宗序略可證。
彭孫貽客舍偶聞曰。黃帝有明堂經。偃側人形圖。明堂孔穴圖。皆針灸書也。太醫院古銅人。宋元遺制。依明堂孔穴。鐫竅以驗針師。宣德時。江南凌雲。字漢章。號神針。宣宗召試太醫院。糊銅人孔竅試之。凌雲七十二針無遺穴。乃補御醫。銅人歷年既久。光鑑毛髮。天兵入都。
院中人員流散。光祿寺侵院地以自廣。徙銅人於醫王殿。銅人時現形故地。見者多疾病。一日殿中無故火發。殿燼。銅人不損。光祿急退侵地。建室安銅人。病者乃愈。
吳長元宸垣識略曰。三皇廟內。有針灸經石刻。元元貞初制。其碑之題篆。則宋仁宗御書。至元間。自汴移至此者。今所存乃明時重摹上石。院署有古銅人。虛中注水。關竅畢達。古色蒼碧。瑩潤射目。相傳從海中湧出者。按銅人像。在藥王廟神像前。作於宋天聖時。元至元間修之。明英宗時又修之。海中湧出。殆傳訛爾。
案據三書所載。毛西河銅毀石裂之說。殆屬虛妄。可疑矣。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周密在其《齊東野語》中提到,他聽他的舅父章叔恭說過,在他過去擔任襄州副使的時候,曾經獲得一個完整的針灸銅人模型。這個模型由高品質的銅製成,內臟各部分一應俱全。在模型表面的腧穴旁邊,刻有金色的腧穴名稱。模型的正面和背面兩個部分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人體。這個模型在舊都(指北宋的首都汴梁)時代被用來考覈醫生。具體方法是在模型外部塗上黃蠟,內部填滿水銀。讓醫生根據尺寸和腧穴位置來試針,如果針灸準確,針就會穿透黃蠟,導致水銀流出;如果稍微偏離,針就無法進入。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工具。
根據夏竦的序言和晁的記載,這個模型應該是北宋天聖時期的產物。在此之前,並沒有記錄提到模型外部塗黃蠟、內部填充水銀的做法。然而,根據"通過孔穴達到內部"和"在側面刻有標題"等描述來看,這個模型必定是同一類型的東西。
《元史·藝工傳》中記載,在中統年間,尼泊羅國人阿尼哥跟隨帝師拜見皇帝。皇帝詢問他有什麼技能,他回答說:"我以心為師,擅長繪畫、雕塑和鑄造金屬藝術。"皇帝命令手下取出明堂針灸銅像讓他看看,說:"這是安撫王楫出使宋朝時進獻的,年代久遠,已經損壞,沒有人能夠修復它。你能修復它嗎?"他回答說:"我雖然從未做過這種工作,但願意嘗試一下。"到了至元二年,新的銅像修復完成,關節、脈絡都備齊了,金工們都對他的巧奪天工讚歎不已,無不感到羞愧和敬佩。
《長安客話》中提到,太醫院署有一個古老的銅人模型,模型中空,注入水,所有的孔穴都相通。模型的古色蒼蒼,光芒照耀著雙眼。據傳這個模型是從海中發現的。
然而,這個模型的製造時間不明,可能也是宋朝的產物。或許,這就是正統皇帝的序言中所說的"銅像昏暗"的那個模型嗎?
《明史·凌雲傳》中記載,凌雲擅長針灸。孝宗皇帝聽聞凌雲的名聲,召他到京城。皇帝命令太醫官拿出一個銅人模型,用布遮住,來考覈凌雲的針灸技術。結果,凌雲所刺的穴位無一不準確,因此被授予御醫的職位。
根據歷史記載,這個模型是正統皇帝下令重新製作的。據說,明朝時期,一個名叫竹田明室的人在洪武年間進入明朝,把一個銅人模型帶回國。據說,這個模型的設計和夏竦所描述的一樣,應該是在正統皇帝之前,模仿舊有的款式製造的。後來,這個模型在明朝的災難中被毀,實在令人惋惜。此外,根據毛奇齡的《後鑑錄》中《張獻忠傳》的記載,蜀王府的醫院裡有一個銅人模型,用紙模擬孔穴,讓醫生進行針灸練習。如果醫生針灸不準確,就會用金槍刺穿醫生的孔穴。這個模型的設計與北京的模型相同。
《日下舊聞考》中提到,先醫廟外北向的地方是藥王廟,廟裡有一個銅人模型,據說是明朝英宗時期修復的。臣等經過仔細研究,發現針灸圖的石刻至今仍存在,是明朝時期重新雕刻在石頭上的,這一點可以從英宗皇帝的序言中得到證明。
彭孫貽在《客舍偶聞》中提到,《黃帝明堂經》、《偃側人形圖》和《明堂孔穴圖》都是針灸相關的書籍。太醫院的古老銅人模型,沿襲了宋元時期的傳統,根據《明堂孔穴圖》刻製孔穴,用來考覈針灸師。在宣德時期,江南的凌雲,字漢章,號神針,被宣宗皇帝召見,到太醫院接受考覈。他們用布遮住銅人模型的孔穴,讓凌雲進行針灸試驗。結果,凌雲的72針無一失誤,因此被任命為御醫。隨著時間的流逝,銅人模型的表面越來越光滑,甚至可以照見人的毛髮。當天兵進入京都時,太醫院的人員四散奔逃。光祿寺佔用了太醫院的土地,將銅人模型搬到了醫王殿。然而,銅人模型在原地時經常顯現形體,看到它的人都會生病。有一天,殿中突然發生大火,整個殿宇被燒毀,但銅人模型卻安然無恙。光祿寺急忙退回佔用的土地,建造了一間房間來安置銅人模型。從那以後,生病的人逐漸康復。
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中提到,三皇廟內有一塊針灸經的石刻,製於元貞初年,上面的篆刻題字是宋仁宗親筆書寫的。這塊石刻在至元年間從汴梁移至這裡。現在保存的石刻是明朝時期重新雕刻的。太醫院署有一個古老的銅人模型,模型中空,注入水,所有的孔穴都相通。模型的古色蒼翠,光芒照耀著雙眼。據傳這個模型是從海中發現的。根據歷史記載,銅人模型位於藥王廟神像前,製於宋天聖時期。在元至元年間進行過修復,明朝英宗時期再次進行修復。關於銅人模型從海中湧出的傳說,可能是誤傳。
根據以上三本書的記載,毛西河所說的銅人模型被毀和石刻破裂的說法,似乎毫無根據,讓人懷疑其真實性。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