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賸》~ 卷中 (5)
卷中 (5)
1. 臘梨
白禿臘梨。蓋臘梨者。臘月之梨。所謂凍梨也。頭生白禿。其狀類此。故亦呼臘梨焉。堅瓠集。載臘梨賦云。葫蘆之質。油灰之色。盔頭以擺錫為裝。燈籠以梅花為式。又有臘梨歌。併為此瘡作耳。外科奇救方。作辣離。醫法指南。作瘌痢。事物紺珠作喇哩。皆因音而轉訛也。
白話文:
「白禿像是臘梨。這裡所說的臘梨,是指臘月(農曆十二月)的梨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凍梨。頭上長了白禿,其形狀與臘梨相似,所以也被稱為臘梨。在堅瓠集裡,有篇描述臘梨的賦,裡面寫道,它的質地像葫蘆,顏色如油灰,用錫裝飾的盔頭,以及以梅花為樣式的燈籠。還有一首臘梨歌,都是為了形容這種病狀而作。在外科奇救方中,它被記載為'辣離';在醫法指南中,則是'瘌痢';在事物紺珠中,又稱為'喇哩'。這些不同的名字,都是因為地方方言和誤解導致的轉變。」
2. 狐臭
胡侍真珠船云。洪芻香譜。金磾香。洞冥記。金曰磾入侍。欲衣服香潔。變胡虜之氣。自合此香。由是言之。今謂腋氣為狐臭。狐當作胡。又壽域神方云。胡者。謂胡人之臭。俗稱狐臭誤矣。按肘後方。人體及腋下。如狐𤜦氣。巢源亦作狐臭。則不必改作胡也。教坊記。謂之慍羝。
崔氏海上方。謂之鴉臭。全幼心鑑。謂之豬狗臭。南史宋後廢帝記。謂之蒜氣。類書纂要。謂之𤜦臭。此皆不過以其臭之相似呼之而已。
白話文:
根據胡侍的《珍珠船》和洪芉的《香譜》記載,以及《洞冥記》中提到的金磾香,金磾為了讓衣物保持清香,去除身上的異族氣息,自己調製了這種香料。由此可見,現在常說的腋下異味被稱為「狐臭」,但其實「狐」應作「胡」,指的是胡人的氣味。《壽域神方》也提到,所謂的「胡」,是指胡人的氣味,民間稱其為「狐臭」是錯誤的。
然而,《肘後方》記載,人身或腋下的氣味像狐狸的氣味,巢源同樣稱之為「狐臭」,所以不必改為「胡」。在《教坊記》中,這種氣味被稱為「慍羝」;崔氏的《海上方》稱之為「鴉臭」;《全幼心鑑》則稱之為「豬狗臭」;《南史·宋後廢帝記》描述為「蒜氣」;《類書纂要》則稱之為「𤜦臭」。這些不同的名稱,都只是根據氣味相似性來命名的罷了。
3. 悶臍生
陳眉公聞見錄云。大原王相公始生。冷無氣。母驚謂已死。有鄰嫗徐氏者。反覆諦視。良久笑曰。此俗名臥胞生。吾能治之當活。活則當貴。但不免多病累阿母耳。趣使治之。其法用左手掬兒。右手摑其背百餘。逾時嚏下而醒。又周亮工書影云。今北方難產者。落無聲。若熟寐然。
以火氣熏接其臍。或從旁擊竟。以引其聲。始能寤。謂之草寐。十隻有一二生全。按育嬰家秘云。兒才生下。即氣絕不啼哭。俗名悶臍生。即寤生也。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物理小識。作悶寂生。胤產全書。謂之夢生。匯聚單方。謂之夢胎。推拿秘法。謂之草迷。並同。
白話文:
根據陳眉公在《聞見錄》中的記載,大原的王相公出生時,全身冰冷且毫無生命跡象,母親驚恐地以為他已經死去。鄰居有一位姓徐的老婦人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後笑道:「這種情況俗稱為『悶臍生』,我知道如何救治,孩子應該可以活下來,而且將來必定會有出息,只是可能身體會比較弱,讓母親操心罷了。」她隨即指導進行救治。救治的方法是用左手抱著嬰兒,再用右手拍打他的背部一百多次。過了一段時間,嬰兒打了個噴嚏,然後甦醒過來。
周亮工在《書影》中寫道,現在北方地區,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沒有哭聲,像極了熟睡的樣子。人們會用熱氣去薰蒸他們的肚臍,或者從旁邊輕輕拍打,試圖引發他們的哭聲,這樣嬰兒才能醒過來。這種現象被稱為『草寐』,每十個當中有那麼一兩個能順利活下來。
根據《育嬰家祕》所述,如果嬰兒剛出生就氣絕不哭,這在民間被稱為『悶臍生』,也就是所謂的『寤生』。通常這種情況是由於難產或是受寒所導致的。在《物理小識》中,這種現象被稱為『悶寂生』;在《胤產全書》中,則被稱為『夢生』;在《匯聚單方》中,它又被叫做『夢胎』;而在《推拿祕法》中,則被稱為『草迷』,這些說法其實都是指同一種情況。
4. 癇
王符潛夫論云。嬰兒常病傷飽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徐嗣伯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巢源云。癇者小兒病也。十歲已上為癲。十歲已下為癇。此癇即宋以後所謂驚風也。(始見聖惠。)而大人之病。亦可稱癇。隋許智藏。診秦孝王俊曰。
疾已入心。即當發癇。不可救也。(見隋書本傳。)時孝王已為大人。又外臺大人方中。有癇門。可以見耳。
白話文:
王符在他的著作「潛夫論」中提到,嬰兒常因吃得太飽而生病。父母往往因為溺愛孩子,無法控制地過度餵養,哺乳過量,這會導致嬰兒出現抽搐,進而形成癲癇。徐嗣伯說,成人患病稱為癲,兒童患病則稱為癇。巢源指出,癇是兒童的疾病,十歲以上的孩子患病稱為癲,十歲以下的孩子患病則稱為癇。這種癇在宋代後被稱為驚風(最早出現在「聖惠」一書中)。然而,成人的疾病也可以稱為癇。例如,隋朝的許智藏在診斷秦孝王俊的病情時說:
疾病已經侵入心臟,即將引發癲癇,已無法救治。(見於「隋書」本傳)當時秦孝王俊已是成年人。此外,在「外臺祕要」的成人治療方法中,有專門針對癇的章節,我們可以從中瞭解更多。
5. 𥍃
炮炙論序。目闢眼𥍃。𥍃字無考。容齋隨筆引作⿰目雝。亦未詳其義。何鎮本草必讀作眼矔。注云。矔音貫。張目視。及轉目視也。張目視。與轉目視。豈是病目。予按𥍃。疑是睢之訛。病源候論。有目睢候。其皮緩縱。垂覆於目。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漢書注。睢。仰視貌。蓋皮垂覆。則不得不仰視。故謂之目睢。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炮炙論序》中的某個字,這個字在原文中不明,後來有人猜測可能是"⿰目雝",但具體意思仍不清楚。何鎮在《本草必讀》中將此字解讀為"矔",並解釋說"矔"的發音類似"貫",意為睜大眼睛看或轉動眼球看。然而,這樣的理解是否適用於眼疾就值得商榷了。
根據我的理解,這個字可能原本是"睢"字的誤寫。在《病源候論》中,有提到"目睢候"這種病症,其特徵是眼皮鬆弛下垂,遮蓋住眼睛,使人無法正常睜開眼睛。俗稱這種情況為"睢目"。《漢書》的註釋中提到,"睢"字有仰望的意思。因為當眼皮下垂時,病人必須仰頭才能視物,所以會被稱為"目睢"。
6. ⿸疒貢
黴瘡秘錄。有或⿸疒貢爪甲語。又萬氏家抄。瘡名蟮⿸疒貢頭。本草匯言。有軟⿸疒貢瘡。⿸疒貢字。檢字書無考。但品字箋。為首上毒瘡。而其義未允當。原病集釋音。⿸疒攻音貢瘡疾⿸疒攻臖。知是與⿸疒攻同。腫起之義。小兒袖珍方。㿉字亦同。
白話文:
這是關於黴瘡的祕密記錄。有時候會提到一種影響指甲的黴瘡,也被萬氏家族的抄本中命名為"蟮鼓頭"的瘡。在本草匯言中,則有"軟鼓瘡"的描述。然而,"鼓"這個字,在字典中並無相應解釋。但根據品字箋的記載,這應該是指一種位於首上的毒瘡,但這種解釋似乎並不完全恰當。在原病集釋音中,"鼓"讀作"貢",指的是一種疾病,"鼓瘡",其意義與"鼓"相同,都是腫起的意思。在小兒袖珍方中,"㿉"字也有同樣的含義。
7. 文字從疒
醫書文字。溫疫之為瘟疫。水腫之為㽷瘇。鼓脹之為痮。消渴之為痟暍。勞瘵之為癆瘵。霍亂之為癨亂。歷節之為癧癤。哮嗽之為痚瘶。眩暈之為痃癉。鼠漏之為癙瘺。痄腮之為痄𤸛。便毒之為⿸疒便毒。發背之為發⿸疒背。辣離之為⿸疒辣⿸疒離。休息痢之為㾋瘜痢。凡此類強從疒者。郭忠恕所謂。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正是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疾病名稱。瘟疫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傳染病。水腫被稱作浮腫。鼓脹指的是肝硬化等引起的腹部膨脹。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勞瘵,現在稱為肺結核。霍亂,還是沿用古名。歷節病,類似風濕性關節炎。哮嗽,即哮喘和咳嗽。眩暈,也就是頭暈目眩。鼠瘡,是淋巴腺炎的一種。痄腮,就是流行性腮腺炎。便毒,指的是痔瘡。發背,即背部長膿包或腫瘤。辣離,可能是指某種皮膚病。休息痢,也就是間歇性腹瀉。這些病名前面都加上「病」字,就像郭忠恕所說的,鳥類的名字前自然要加個「鳥」字,水生動物的名字前應該加上「魚」字,這裡的道理是一樣的。